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一、感受移多补少。
师: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撂方块,哎,我们怎样移动使三撂都同样高呢?学生: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了。
师: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三撂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
”(老师板书:移多补少法)师:为什么要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呢?生一:我观察到第三撂有5个方块,从第三撂移2个方块给第二撂,每撂就一样高了。
生二:我数出一共有9个方块,因为要分成三撂,所以我用9除以3求出每一撂是3个方块。
【评析】:这个教学片段是整节课的开始,前后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但教师用移方块这一设计,向学生们渗透了一种教学思想:移多补少。
目的是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教学思想,同时唤起对平均数的初步认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好铺垫。
二、平均数的产生。
1.提出问题:师:(出示情景图)红队和蓝队正在进行冠军争夺赛,两队打得难分高下,蓝队教练根据赛场情况决定增强得分能力,场外只有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教练要根据他们在分组赛中得分情况选一人上场。
(出示得分情况统计表)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师问: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方法?谁听清楚了?还有其他的比法了吗?那大家认同哪种方法?(抽两生交流)师: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好方法。
3.独立求平均得分。
师: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该选7号还是8号,好吗?抽一生到黑板试做。
(生列出分步算式)师继续提问:你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4.总结: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他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出每个运动员的总得分,再来求平均得分。
师:回答得真完整。
5.揭示课题:师:(指着8号球员的平均得分10)问: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生:10分不是8号运动员第一场,也不是第二场的得分。
10分是8号运动员的平均得分。
师:对,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点评平均数_人教新课标

“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评析“平均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2页例1)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和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感受平均数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
片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同学们,昨天我们开展了“我为环保做什么”的活动,这是三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四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数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生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红收集了14个瓶,小兰收集了12个瓶,小亮收集了11个瓶,小明收集了15个瓶,其中小明收集的瓶最多。
生2: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2个瓶,小明比小亮多收集了4个瓶,小亮的最少。
师:谁能说说这一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生1:把这一小组四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数据“折中”一下,使他们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四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生2:把这几个数据匀一匀,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师:表示这种平均水平的数,我们称它为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评析:课伊始,疑已生。
教师选取儿童熟悉的收集废旧矿泉水瓶这一信息源,提出了承载数学知识的生活问题,激起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出求一个小组四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的办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片段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师:同学们,怎样求出四个同学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你能试一试吗?先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纸上或预习本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各组派代表汇报。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是列式计算的:14+12+11+15=52(个),52÷4=13(个)师:算试中的52表示什么?52÷4得到的13又表示什么?生1:算式中的52表示4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总个数,52÷4是把总个数平均分成4份,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平均数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平均数一、创设情境,展现课题。
师:同砚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 你们喜欢哪些体育运动呢?生1:我喜欢跑步。
生2:我喜欢跳绳。
师:同砚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可真多啊。
我们一完小也正在举行一场投篮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显示投球比赛的场景)师:刚才我们看了欢乐队和高兴队的投篮比赛。
体育老师准则每个队员投1 5个球,我把两队投中的个数记载下来了。
每投中一个球,我用一个圆片表示。
(课件出示欢乐队、高兴队投篮比赛统计图)师:从这个记载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发觉欢乐队里的李文投得最多,马小龙投得最少。
生2:我发觉高兴队里的周子远投得最多,比谁都多。
生3:我发觉欢乐队有4个队员,高兴队有5个队员。
生4:我发觉高兴队投的总数比欢乐队的要多[评析:新知识引入的数学质料来自于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场景—投篮比赛。
教者引导学生从情形中查看、发觉、收集数学信息,学生感情高,思维到场度强。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寻找要领。
1.感受均匀数产生的需要。
师:根据你们刚刚获得的信息,你们以为哪个队会获胜呢?为什么?生1:我以为高兴队获胜,因为高兴队的周子远投中的最多。
生2:我不同意,一个别的成绩不能代表整队的成绩。
生3:我以为高兴队获胜,因为高兴队投中的总数多。
生4:高兴队和欢乐队的人数不一样,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刚正。
师:这可怎么办呢?在不改变现有人数的环境下,你们有没有一种刚正合理的办法呢?生5:比每队均匀每人投中的个数,谁多谁就获胜,这种办法刚正合理。
师:同砚们以为比较每队均匀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刚正。
而求这个队均匀每人投中的个数也便是求这个队投中的均匀数,本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均匀数。
(板书:均匀数)[评析:创设“哪个队获胜“的标题让学生讨论。
要是比较每队投中篮球的总个数,由于两队人数不同,觉得不刚正。
学生议决互助探究得到共鸣。
便产生了求一组数据均匀数的心理需求。
]2.展现均匀数的概念,探索求均匀数的要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布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布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试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存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式,进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成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式。
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竞赛(课件展现竞赛情景),想明白他们的得分情形吗?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明白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窗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反对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讨求平均数的方式及平均数的意义。
一、师:如何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咱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情形统计图,你们能够在统计图上想一想方法,也能够动笔在本子上想一想方法,请每一个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进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窗请静静地欣赏);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看,(课件演示移的进程)教师也是如此想的。
咱们想到一路去了。
③适才咱们都是如何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④有无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式明白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
生说计算进程,师板书:6+9+7+6=28(分)28÷4=7(分)追问:六、九、7、6别离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什么缘故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能够说是六、九、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二、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一、建立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要是张老师告诉大众,我最喜欢而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发动通常都很强健,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能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举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衅赛”。
怎么样,想不想明白现场的比赛环境?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要是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漂亮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要是你是小林,会就这样完成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终于怎么样?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别的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便是说,要是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生:(齐)不刚正!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数学教师有两种,一种是教小朋友数学的教师,一种是教小朋友学数学的教师。
你们喜欢哪一种?生:后一种。
师:你们喜欢学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的数学还是喜欢学有挑战性的数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数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跟平均数有关。
要求平均身高,需要哪些信息?生:每个人的身高,人数。
师:简单的说就是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板书〕师:给你一个信息:平均身高142厘米,你能想到什么?生:再告诉人数就可以算出总身高。
生:再告诉总身高就可以算出总人数。
师:你们想的很对。
现在告诉你:环保小队共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 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
你能想到什么?生:这个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师:那你知道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吗?生:141厘米。
师:这么快就算出来了。
同学们认为对吗?认为队的举手。
两三个人举手,学生进入沉思。
师:平均身高141厘米,有没有这种可能?生:有。
师:什么情况下。
猜测:生:当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时。
师:那,如果是男生比女生多呢?女生比男生多呢?板书:142厘米141厘米140厘米师:男生比女生多时,生:141厘米<平均身高<142厘米师:女生比男生多时,生:140厘米<平均身高<141厘米。
验证:师:对于上面的猜测正确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我们把男女相等作为第一种情况,男生比女生多为第二种情况,女生比男生多为第三种情况。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分组验证。
哪些组愿意验证第一种情况?学生举手。
师:好。
哪些组愿意验证第二种情况?学生举手。
师:行。
这种情况还可能出现男生8人,女生2人;男生6人,女生4人;分别谁来研究?学生举手。
师:好。
剩下的小组验证第三种情况。
也会出现女生8人,男生2人;女生6人,男生4人等情况,分别谁来研究?学生举手。
师:教师就在你们身边,有问题,你随时可以找我。
学生分组研究验证,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填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表格。
平均数课堂实录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P42页《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初步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结合现实问题,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课堂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老师今天也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青青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冠军之争”,大家想听吗?生:想!(课件出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图片及故事名字)师:青青草原上发生了一场危机,由于小动物们大量使用塑料袋,用后又随手丢弃,导致青青草原上到处都飘荡着白色垃圾。
(课件出示草原上及树上飘挂塑料袋的图片)为了挽救整个青青草原,慢羊羊村长给小羊们上了一节环保教育课,(课件出示字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育小羊们尽量少用塑料袋,用后要放进垃圾桶等,同时又成立了两个收集废旧塑料袋的小分队,让它们进行竞赛。
一节课下来,小羊们都满载而归,村长一统计,犯了难,到底哪一队才是冠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村长的统计结果:(课件出示村长的统计结果:第一队第二队喜羊羊:25个沸羊羊:22个懒羊羊:9个美羊羊:16个暖羊羊:14个)师:大家讨论一下哪一队是冠军?生1:第一队。
师:为什么?生1:第一队中喜羊羊收集了25个,是所有羊中收集最多的。
师:大家同意吗?生2:不同意,因为第一队中懒羊羊才收集了9个,是所有羊中收集最少的。
师:那你认为那一队是冠军?生2犹豫了一会,回答:应该看每一队的总数。
师:这次大家同意吗?生:(齐)不同意!第一队有3只羊,而第二队只有2只羊!师:谁能说一个让大家都信服的办法?(生低头不语)师:那我们接着听故事。
师:就在村长为难之时,喜羊羊一拍脑袋,“哈哈,有办法啦!”生:(急切地)什么办法?师:喜羊羊说我们可以算一算每一队的“平均数”,这样就能知道谁是冠军了,其余小羊都说这样最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
3.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媒体和设计:本节课设计以“我为创绿出分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平均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参加过“我是中心小学人,我为创绿出分力”这样的系列活动吗?(课件出示现场活动的照片,学生看到的与自己有关的相片,兴奋起来了。
)师:活动中我们去植树、我们回收废报纸、回收废电池。
这些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要把回收的矿泉水瓶送到废品回收购站去。
咦!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呵!原来他们要比赛,看谁收的多。
同学们,你想知道他们谁赢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课件:出示第一组象形统计图)出示:师: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1:小红收集了14个。
生2:小亮收集的最少生3:小明比小亮多生4:小亮比小兰少一个……师:你能不能发现第一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课堂里静一下子静了下来,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小手指指点点,有的数,有的算。
师: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好吗?“好!”学生们热烈响应。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学生异口同声“加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4+12+11+15=52师:四个数加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算得又快又准确?生:我们先算算有几个十?然后是4+2+1+5=12,一共有52个矿泉水瓶?师:真聪明。
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
出示:师:第二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生:55个师:你是怎么算的呢?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0+13+5+11+16=55出示:师:那这么说第二组赢了?学生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有的歪着头在沉思。
有两个男孩挥动着小手嚷着:“不公平,不公平!”师:怎么不公平呢,55就是比52多嘛!一个男孩抢着说:第一组有 4名同学,而第二组有5名同学,人数不一样。
师:哪怎么比才公平呢?生:多加一个人。
师:现在活动早就结束了,多加一个人,可能吗?一个男孩用热切的眼神看着教师说:哪就减少一个人吧!老师笑咪咪的说:减少谁?要是选了你去,又不让你去了,你开不开心?男孩摇摇头不出声了。
老师追问:怎么办?有办法解决吗?课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陷入了思考。
我在耐心地等待着终于,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求平均数。
师:“平均”我们以前也学过,平均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响亮地回答说:每个人都一样多师:对!我们怎样把不一样多的矿泉水瓶变成四个人一样多,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收集几瓶??请同学们移动一下象形统计图上的矿泉水瓶,看看平均每人有几个,可以同位商量着解决。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争论情景,让学生在交流辩论中初步明白“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①学生自由操作师:你是怎样移的?一个移得快的男孩说:小红给一个小兰,小明给两个小亮,他们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师:你们是这样移的吗?生:是。
师:把多的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请看屏幕②课件演示移动过程。
根据移动后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师:通过移多补少,求出每人一样多的数我们叫平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几种基本方法。
同时感知“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是虚拟的,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求计算方法:师:我们能不能把它算出来呢?生:能,把刚才的总数除以4就行了。
③课件演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4+12+11+15)÷4 = 13(个)师:大家能把它写成递等式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师: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师:把4位同学收集的数加起来,再除以他们的人数。
师小结: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
数目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数目多的时候,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后分的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人收集13个,这个13是谁的?这时,孩子也发现问题了:“是呀!怎么没有一个人收集的数量是13呢?”思索中,有学生回答了:13是大家的。
我马上追问:大家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13?老师话音刚落,课室已响起一片“不是”声。
师:哪这个13是怎么来的?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分一些给小数。
”生2:“平均数不是一个人的,它代表的是几个人回收的平均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13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反映的是第一组的整体水平。
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我们再来想一想,这个平均数13,它应该比谁多?比谁少?生1:比15少比11多生2:“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成绩,估计一下,这个平均数应该比谁多?比谁少?生:比16少、比5多(设计意图:找中间值,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数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平均数的根本特征,即趋向性。
)3、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哪么到底第二组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呢?请你把第二组的平均数求出来。
学生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12+14+11+5+16)=55÷5= 11(个)师:这是先求什么数?再求什么数?指名学生回答。
师:刚才除以4,为什么现在除以5?生:第一组有4个人,平均分4份。
第二组有5人,平均分5份。
师:第二组平均每人收集了11个,这个11表示什么?是不是第二组每个同学都收集了11个?生:不!有的比11多,有的比11少。
师:平均数是11个,佳佳也收集了11个,这两个11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师:不同在哪里?生:佳佳的11个是他自己的,平均数的11是算出来的。
师:所以呀,平均每人收集11个并不能说明实际每人收集的就是11个,平均数11反映的是第二组的整体水平。
师:老师把两个图拼在一起,现在知道谁赢了吧!学生抢着回答:第一组赢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吱吱喳喳地议论着,发表各自的想法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基础练习师:原来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
现在回到我们回收废报纸的现场。
猜一猜,我们班捐废报最多的同学是谁呀?学生们兴奋地喊了起来:于颖。
师:对,这是于颖他们组回收废报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请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算出我们班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收集废报多少千克。
姓名王弈缙许文乐陈栩钧于颍黄凯锵麦启豪千克10 12 8 20 8 14学生计算师: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呢?生:(10+12+8+20+8+14)=72÷6=12(千克)2、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同学们都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请看屏幕读一读:(媒体显示)1、春节黄金周,长隆欢乐世界平均每天迎客近三万人, 直冲广州主题乐园黄金周接待人数榜首。
2、广州地铁的每日平均客流超过100万人次,相当于两万多辆44座公交车一次的运量。
3、广州火车站节后客流持续高峰。
平均每3至4分钟就要接发一趟列车,每分钟有139名旅客被送走。
4、广东20年来今冬最冷,平均气温历史最低. 广州连续6天平均气温低于7℃。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碰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很快举出例子: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平均数,平均数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是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渗透估算思想的练习师:不计算,你能知道小明说得对吗?生:不对师:为什么?生: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5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52,所以平均身高160厘米是错误的。
师:哪么他们的平均身高应该在哪个范围之内?生:比152要少,比115要多。
估计得准不准呢?请看答案:(115+141+152+121)÷4≈132(厘米)4.渗透对应思想的练习师:你们认识这位正在领奖的小歌手吗?①这是我们学校“校园十佳小歌手”歌唱比赛中雷菲扬同学的得分情况:评委1号2号3号4号5号最后得分成绩92 98 95 83 92 93你知道雷菲扬同学最后得分是多少分吗?师:请同学们算出雷菲扬同学的平均分。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5=92(分)此时电脑上出现实际得分是93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煞有介事地说:“同学们算出的得分是92分,为什么电脑打分却是93分呢?是电脑错了吧?”孩子们静静地思索着。
师: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生:“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师:去掉一个最高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2+95+92)÷ =93分)。
现在还是除以5吗?生:不,是除以3师: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②我会判断(1)同学们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班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广东宏远篮球队平均身高是198厘米,王仕鹏是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96厘米。
(3)广东宏远篮球队有身高超过200厘米的队员。
四、全课小结: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生:平均数师:对,今天我们学了平均数。
(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回答:①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②求出的平均数应当比最大的数少,比最少的数多③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体成绩)师:平均数的作用真大,想挑战自己吗?4.拓展练习1、挑战自己猜一猜小明数学考了多少分?2、月平均用水量(机动)请选择正确答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