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3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2.新课导入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
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知识归纳】一、中央政治制度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
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1`。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知识运用】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和元朝的中书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理解封建皇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2)通过汉至元各朝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对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剖析与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从剖析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学生制表或画示意图,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既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
大家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吗?生1:目前我国乡镇行政机构队伍庞大,干部职务过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生2:我国进行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就是要改革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和办事效率不高的局面,通过精简、整合等办法,进一步发挥乡镇行政机构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看来大家还是挺关心国家大事的。
我国目前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财政的巨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也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在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就谈到这一问题。
(板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进新课]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想想议议:师:大家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人教版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教案3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3.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5.亮点五: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注重课堂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活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认知水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2: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二)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知识结构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①措施a.汉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是郡县、封国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易错点】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但封国制的存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点】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颁布“推恩令”。
2.唐代①措施: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②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易错点】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
其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3.宋代①措施a.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②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冗官、冗兵、冗费【易错点】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宋朝。
【易错点】宋代由文官做地方官,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易错点】北宋统治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4.元朝①措施a.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书中省,简称行省或省。
b.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c.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②影响a.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分析和理解相关历史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分组讨论法等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承秦制”。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备课资料】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9: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能力培养: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情感、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重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时1课时时间教学内容: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但此后2000多年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从两汉到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的地方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的制度:(2)王国问题的解决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影响:(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唐朝的藩镇,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和军政大权,这就为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安史之乱便是这种地方制度带来的恶果。
(2)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及其影响: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势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它直接促使唐朝政权的瓦解并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个性空间3.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政治制度演变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增强对社会进步的信心。
2.练习方式: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指导解题方法。
3.练习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五)总结归纳
1.归纳内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过程、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历史影响。
2.归纳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关注学生的进步。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4.教师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这对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历史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用发展的、全面的、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政治制度等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政治制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片面、主观的倾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
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
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
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
(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
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
①任用布衣为相。
②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③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唐太宗设政事堂”和插图“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明确三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
至于政事堂创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
)
三省六部制意义:
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②三省之间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4、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教学中注意联系宋初统治者对于唐末与五代之乱历史教训的认识。
举例安史之乱)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5、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教学中注意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疆域空前辽阔的史实)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
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
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其发展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秦朝再地方设立郡县制,以后的地方政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州郡县的设置与变化:(引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分析其原因)1、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初,郡设太守、王国设丞
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后封国名存实亡。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
每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向行政实体的转变(可以由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郡设监御史引入西汉、唐对地方或王国高官监督的行政制度和官职)
2、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
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3、州县两级制。
由于官员的繁多,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
保留州县两级制。
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划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逐步成为行政实体,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导致安史之乱。
4、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
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
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
这避免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
将唐朝的“道”改为“路”
思考:设立刺史,州牧,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又什么样的作用?
5、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可以提问学生有关中国古代历
史上秦、西晋、隋和元的四次大一统,从元朝实现大一统后疆域的辽阔及其历史地位引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
除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
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思考:周朝的衰微和灭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1)汉(郡国、刺史)——隋(州、县)——唐(先设道作为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北宋(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路、州、县)——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县)
趋势:中央进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了三部体制——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趋势:显示相权与皇权矛盾,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皇帝权力逐步加强。
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表明: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
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
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