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记者的“俄罗斯印象”

合集下载

俄罗斯新闻媒体同行二三事

俄罗斯新闻媒体同行二三事

俄罗斯新闻媒体同行二三事笔者先后在满洲里报社《俄文刊》和满洲里市俄语新闻中心工作10多年了,工作性质决定我们常常跟俄罗斯媒体打交道。

他们对于新闻工作的热情与执著的态度和那直截了当解决问题的性格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都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性格直爽讲求工作效率。

列娜和马克西姆是赤塔市电视台的记者。

在年满洲里举行中俄蒙国际选美大赛和冰雪节时,他们应邀来到满洲里进展工作访问。

当他们了解到满洲里市也有俄语电视新闻时兴奋得要命,执意要采访。

在征得领导的同意后,笔者带着他俩前往满洲里市电视台。

一进台里就奔向了俄语新闻演播室。

当时我们的俄语播音员正在录制新闻,列娜和马克西姆与后期制作姗姗沟通后马上着手录制素材。

趁播音员中间休息的工夫,他们迅速录了播音员和一些相关工作人员的同期声,了解了俄语新闻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效果。

同时列娜略施粉黛坐到播音员的位置,模仿播音员预报起了本次俄语新闻的摘要,同时配上我们俄语新闻的片头音乐,这样一条出色的新闻稿在列娜和马克西姆的精心制作下完成了。

工作虽然完成了,他们却错过了市领导为俄来宾举行的欢送午宴,不得不自掏腰包解决午餐。

离开电视台时,马克西姆需要一些电视台的外景素材,只见他从不同角度左摄右摄久久不肯离开,当时12月的满洲里零下20多度,他还在风里调换着镜头。

因电视台马上要搬迁新址,笔者开玩笑地对马克西姆说,你可以把带子卖给电视台作为他们留存的历史资料了。

单刀直入的解决问题。

在采访冰雪节现场时,面对五光十色的冰雕雪景,列娜和马克西姆更是马不停蹄的扛着机器选取着适宜的素材,因要采一个中国人的同期声,他们请笔者帮助。

因为要面对镜头笔者有些紧张,更不知道他们想从哪个角度进展采访。

列娜说,由于这两年满洲里和赤塔合办冰雪节,赤塔广场也布满了中国冰雕师傅们的精雕细刻。

但是赤塔的孩子们很淘气,三天两头搞破坏,作为媒体有义务告诉孩子们破坏冰雕作品是可耻的行为,因为他们损坏的不仅是冰雕本身还有中国人民的友谊。

现在的俄罗斯让我们瞠目结舌

现在的俄罗斯让我们瞠目结舌

现在的俄罗斯让我们瞠目结舌作者:石雁宋晓绿女士:吉林省外贸公司经理,在高校任教多年,从一九九一年起在俄罗斯市场做生意,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五年长驻俄罗斯,此前此后往返俄罗斯不记其数。

宋晓绿在俄罗斯时除了有丰富的切身经历,还关心俄罗斯的报纸,关心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现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市场研究》特邀记者,《现代营销》、《远东经贸导报》杂志社记者,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

二○○○年九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杨帆先生邀请,宋晓绿在北京车道沟昆玉湖饭店讲述了她所目睹的俄罗斯。

由于激动和兴奋,当晚宋晓绿高血压发作导致脑溢血,至此文发表时仍在治疗中。

与会者十分震惊,深感悲痛和惋惜,油生敬意,一致决定尽量回忆宋女士的口述故事。

以下即为回忆整理所得。

◆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我感觉国内报刊对俄罗斯的报道不真实,我曾经写了一些关于俄罗斯的文章,有些报刊觉得夸大了负面不愿意刊登。

其实,俄罗斯的悲惨状况是难以形容的,也是没有长期亲身体验的国内人难以想象的。

人民币和卢布的比价现在是一比三,俄罗斯的月人均收入大约在两千至三千卢布之间,而物价却比中国高得多,你可以想象俄罗斯有多穷。

其实,我的感觉是他们的收入连这个数也达不到。

俄罗斯的主食是面包、洋葱、土豆等,除面包的价钱和中国差不多以外,其他疏菜的价格大约是中国的二到三倍。

俄罗斯西伯利亚研究所是俄罗斯国家拨款的五十个研究所之一,所长告诉我他的月收入不到两千卢布,我问所里的其他人员,他说他们也都不到两千卢布。

有一位教授曾对我说,苏联解体前,他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十几双质量很好的皮鞋,包括进口的,但一九九一年解体后放开价格,他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双鞋带。

当然百分之七十的俄罗斯人有别墅,别墅也并不是什么好房子,其实就是几间小木屋,但旁边都有地。

现在每到周末,俄罗斯人都到别墅去种地,不是种花草,而是种过冬的疏茶、粮食什么的,收割后窖藏起来,有的做成咸菜。

他们也做果酱,一个秋天要做几十、几百大瓶,就靠这个生存,我还帮我的房东做过。

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

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

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俄罗斯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是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加速转变的。

随着中俄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的印象和看法由此逐渐发生了转变,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汉语专业以往是个冷门专业,学习汉语的学生也很少,而现在它的考录比例却达到了30: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俄罗斯人对中国关注度的提高。

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2007年4月,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举行了一次有关中国的大型问卷调查。

在回答“如何看待当前的俄中关系”的问题时,76%的俄罗斯人给予了肯定,否定性回答的比例只有14%,另有10%的人表示难以回答。

其中,认为俄中保持着“友好关系”的比例为19%;认为两国保持着“睦邻关系”的比例为17%;认为俄中两国关系“正常、发展平稳”的比例为40%;而认为俄中关系“冷淡”、“紧张”、“敌对”的比例则分别为10%、3%和1%。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5年7月,俄罗斯也曾经进行了类似调查。

将两次调查的数据相对比,我们看到了其中微妙的变化: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经济伙伴”的比例从2005年的34%增加到了36%,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友好国家和盟友”的人则从22%增加到27%。

此外,认为自己在“最近十年间对中国的看法没有变化”的比例从38%增加到45%,而认为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向坏的方向发展”的人则从12%下降到8%,降幅达1/3。

令人关注的是,在对于“谁是当前俄罗斯最重要的亚洲伙伴”的回答中,受访结果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特点。

俄远东地区的居民认为是中国;西伯利亚地区民众对印度、中国、日本一视同仁;中央联邦区更青睐中国和日本;而其他地区的俄罗斯人则青睐日本。

总体来看,受访者心目中“俄罗斯最重要亚洲伙伴”的前三甲依次是日本(26%)、中国(21%)、印度(16%)。

中国在俄罗斯形象的提升不仅得益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推动,还来自于类似“俄罗斯年”、“中国年”、“俄语年”、“汉语年”这样的综合性交流活动的推动。

俄罗斯印象(二)

俄罗斯印象(二)

俄罗斯印象(二)涅瓦河畔的沧桑往事“咣当,咣当”声中,列车走完了漫长的旅途。

黎明时分,我们来到充满北国异域风光的东欧城市――圣彼得堡。

这是一个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的滨海城。

天还没有亮,黯淡的雾霭渐渐地游走着,房舍、树枝披着一层灰白色的雾气,西天角上,一颗孤星哀伤地闪烁着。

一位俄罗斯姑娘,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涅瓦河畔。

俄罗斯姑娘叫列娜,曾经在中国石家庄一所大学学习。

她热情奔放的性情和还算标准的中国话,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母亲河”。

我们来到这里,只见涅瓦河闪着微微波光,缓缓流淌。

晨曦笼罩了涅瓦河两岸,把古城染成一片黛紫色。

沿着彼得格勒堤岸大道,我们来到纳希莫夫海军学院。

这是座彼得巴洛克式的古老建筑。

站在堤岸,向东眺望,心里一阵惊喜:借着晨曦,我看到学院前面的涅瓦河上,静静地停泊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这是一艘有着光荣历史的战舰。

1917年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空弹,成为布尔什维克的起义队伍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展开进攻的信号。

如今,这艘承载着布尔什维克党人光荣与梦想的舰艇,虽然经历了往日的血雨腥风,阿芙乐尔依然光彩夺目。

汽车缓缓地行驶。

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海军总部大楼、冬宫、滴血教堂掩映在绿丛之中,演绎着这座美丽城市特有的风貌和个性。

记载着这座城池的光荣与不幸。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冬宫。

冬宫建于1754年,1838年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受严重破坏,战后修复。

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三层楼建筑,呈封闭式长方形。

9万平方米面积,1057间房间。

翻开俄罗斯近代史,似乎都与冬宫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0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临时政府企图先发制人。

11月2日。

派士官生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

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间的联系,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委员会所在地。

俄罗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分析——以2013-2016年俄罗斯媒体体

俄罗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分析——以2013-2016年俄罗斯媒体体

76俄罗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分析王国红 沈阳理工大学——以2013-2016年俄罗斯媒体体报道为依据摘 要:中俄两国是世界公认的“成长最快的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两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为两国的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发展动态、中俄间的经贸互通合作,是俄罗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整合2013-2016年俄罗斯媒体中的关于中国报道中,涉及经济类新闻不胜枚举。

可见,俄罗斯媒体及民众对中国经济及中俄经贸合作的关注度之高,这也为中国在国际社会提高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数据和参考。

本文以《论据与事实》为载体,重点分析2013-2016年与中国经济形象有关的报道。

同时借助 FACTIVA 多语种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和数量研究法,并结合定性分析,研探讨俄罗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

关键词:俄罗斯 媒体 中国 经济形象2016年9月4-5日G20峰会在中国杭州胜利召开。

毫无疑问,峰会的成功举办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众所周知,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乏力。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中国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提振人们对世界经济的信心,中国可以通过G20峰会,分享有益的经验,促进世界人民提高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世界经济合作大舞台上的标杆形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

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G20)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呼吁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优秀国家形象,尤其是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现在,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经济方面的塑造是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近4年涉华报道的报纸和电视台新闻进行统计整合,数量最多的塔斯社。

塔斯社为俄罗斯最大的国家级通讯社,在俄罗斯媒体中的地位极高,仅2013-2014年两年间涉华经济报数量就达到225篇,这说明在俄罗斯主流媒体中中国经济受到较高程度的关注。

俄罗斯印象

俄罗斯印象

俄罗斯印象作者:王晓慧来源:《新财经》2009年第01期到过俄罗斯的外国人,无不对俄罗斯人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瞠目结舌,而这与俄罗斯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密不可分去俄罗斯之前,一个曾在俄罗斯生活过的朋友告诉《新财经》记者,俄罗斯的物价很便宜,商品也很精致,是个购物的好地方。

但去了才发现,记者被朋友“忽悠”了,俄罗斯目前的物价水平高于中国至少3倍。

再一琢磨,也不能怪朋友,毕竟他在俄罗斯生活的日子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福利好物价贵俄罗斯人的日常饮食离不开黄油。

吃了几天面包、烤鱼之后,记者的胃开始抗议,见到就想吐。

终于,有一天,在面包、烤鱼之后,上了一盘饺子模样的食物,记者一阵狂喜,正要动叉,服务生端着一碗东西走了过来,微笑而友好地浇在了“饺子”上——又是黄油!随行的翻译看到记者失望的表情,摊开手,耸耸肩膀,说:“我太羡慕中国人了,中国有川菜、粤菜、湘菜等八大菜系,饮食丰富,而且都很好吃。

相比来讲,俄罗斯人的饮食太单调了。

” 翻译是莫斯科本地人,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

俄罗斯的物价很高。

在莫斯科,记者买了一瓶矿泉水,自带伸缩嘴的,挤压便可喝到里面的水,花了90多卢布(约合人民币近40元)。

俄罗斯的蔬菜水果尤其贵,西红柿可以卖到30元人民币一斤,青椒论个卖,一个普通青椒3元人民币左右,一盘青菜大约50~80元人民币。

物价虽贵,但俄罗斯人的福利非常好,水费全免,电费非常便宜(每度大约相当于零点几分人民币)。

天然气和暖气的费用也相当低廉,一般家庭,一个月水电煤的开销100卢布足矣(合40多元人民币)。

听翻译讲,在前苏联时代,居民住宅水电都是免费的,汽油也是免费的。

俄罗斯实行全民医保,看病不花钱,统统由国家埋单。

即便是小小的感冒,也可动用医院的救护车到家来接,而且免费。

在教育方面,除了私立学校以外,教育费用全免,学校还免费供应一顿午餐。

因为福利好,生活有保障,俄罗斯人的生活压力小。

因此,他们的消费能力很强,存钱意识也相对淡薄,即便手里有些钱,也很少存银行,一般都是换成美元放在家里。

谈心中的俄罗斯、俄罗斯印象

谈心中的俄罗斯、俄罗斯印象

谈心中的俄罗斯作为中国人,提到俄罗斯,内心总会充斥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我曾经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冰雪王国,对俄罗斯人的印象就是战斗民族,用现在时髦的词来形容就是“硬核”。

如果一个人无惧于和熊打交道,那这个人一定是俄罗斯人。

现在,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心中的俄罗斯,“伏特加”再贴切不过。

伏特加口感纯净,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

俄罗斯就像这杯烈酒,“爽口浓烈”。

俄罗斯冬季寒冷,严寒持续数月,但俄罗斯人性格却如“伏特加”一般,浓烈得足以融化寒冬的冰雪。

天气越冷,内心就要越阳光,俄罗斯人从来都无惧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寒冷。

大雪封路,寸步难行,依旧挡不住俄罗斯人的热情。

冬泳,滑雪,溜冰等等冰雪项目成为俄罗斯人的冬季活动,这不光让俄罗斯人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也让俄罗斯的冬运项目人才辈出。

不得不感慨俄罗斯人如此火辣的个性,他们让如此冷酷的冰雪世界燃烧着熊熊“烈火”。

为了抵御寒冷,光运动是不够的,与严冬最配的当然是烈酒伏特加。

酒是很多俄罗斯人的命根,一天不喝酒就浑身难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伏特加不光是俄罗斯人抵御寒冷的利器,更是积淀下来的文化。

提到红葡萄酒,就能想到法国;提到啤酒,就能想到德国;提到二锅头,就能想起中国;提到伏特加,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俄罗斯。

伏特加是烈酒,更是俄罗斯的一个文化烙印,挥之不去。

伏特加浓烈,畅饮伏特加的俄罗斯人更烈!俄罗斯人个性如“伏特加”般浓烈,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一个大国,政治态度也如“伏特加”般刚烈。

世界上敢和美国叫板的国家不多,俄罗斯肯定是其中一个。

俄罗斯政治态度的强硬与历届俄罗斯的领导人密不可分。

十月革命时期,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联;苏联时期,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二战胜利。

如今的普京带领俄罗斯人民重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光受到大部分俄罗斯人民的爱戴,连许多中国人都十分喜欢他。

普京是典型的俄罗斯人,不善言语,和美国叽叽喳喳的特朗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话不多,但普京的行事作风透露着霸气和魅力,“普京大帝”称号当之无愧。

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

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

• b.普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办事果断、无所不能的硬汉形象,热爱体
育,荣获桑勃式摔跤冠军和柔道冠军,铁汉柔情。(独特人格魅力)
• c.普京全名是弗拉基米尔罗维奇.普京和列宁一个姓(弗拉基米尔.伊
里奇.列宁)也许是基于这份感情普京被喜爱。
普京语录
• (一)梦想复兴俄罗斯——木帆船上上的划桨奴隶 •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 没有头脑。面对两次投票给我选我当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公民们,我无 愧,所有这八年来,我忙的像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从早到晚还是殚 精竭虑的干。 • (二)强硬维护国家利益——有本事来抢 • 俄罗斯国土虽大,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有本事来抢。美国这次的动 机和他们任何其他的动机没啥不同,把你的房子点了煮鸡蛋! • (三)强硬对待恐怖分子——拉到茅房里毙了 • 俄罗斯战斗机现在和将来就是要专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营地,不管恐 怖分子跑到哪里都要继续下去,要是在茅房里抓到,那就要拉到茅房 里毙。 • (四)做人的品质——从来不装样子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需要鲜明地体现出一种品质,这就是宽容,依 我看。宽容常常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
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政策,俄罗斯经的济不仅止住了下滑,而且从 2000年开始全面复兴。在这过程中,受惠最大的就是俄罗斯百姓,如 今贫困人口大为减少,由于工资和养老金的提高,居民的收入大幅度 增长。 • 政治上,普京以社会团结与和睦为目标,通过一系改革措施理顺了 各种重大的政治关系,如总统与国家杜马、总统与总理、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彻底改变了叶利钦执政时代以“乱”为特征的政治局面; • 外交上,普京以重振俄罗斯的大国雄风为目标,采取多边务实的外 交政策,以俄罗斯的利益筹码平衡与各大国的关系。
文化
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中国记者的“俄罗斯印象”
从莫斯科常驻卸任回国已经半年了,但还依然保持着每天早晨起来看莫斯科市天气预报的习惯。

在莫斯科常驻时,我每天都过着“北京时间”。

如今回到了北京,我每天都想着“莫斯科时间”。

也许是因为“人总生活在别处”,也许是因为俄罗斯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记过深。

总之,“俄罗斯情结”已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留在了自己心底。

2001年4月12日,25岁的我平生第一次踏出国门,从北京经莫斯科转机赴外高加索地区工作。

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第一次一个人出国工作、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独立工作、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独立负责一个地区的新闻报道工作,这一连串的“第一次”开启了我驻外记者工作的序幕,而赴任时的兴奋与惶恐、激动与忐忑至今记忆犹新。

在外高加索地区常驻的五年时间里,我穿梭于里海沿岸的各个城市之间、往来于外高三国的三教九流之中,采访过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和现总统萨卡什维利、阿塞拜疆已故总统老阿利耶夫、亚美尼亚议长伊拉克利等人,亲身经历过“后苏联空间”内第一场“颜色革命”,感受过“9·11”后美俄在中亚及里海地区的暗战,踏访过素有“恐怖谷”之称的潘吉西峡谷,领略过高加索地区的风土人情。

虽然不在俄罗斯,但那里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感觉到俄罗斯的存在,想把那里的事儿搞明白就离不
开、绕不开、躲不开俄罗斯。

2006年11月1日,我从里海之滨来到了莫斯科河畔,从《中国青年报》驻外高加索地区首席记者成为驻俄罗斯首席记者。

记得刚到莫斯科时,我曾雄心勃勃地想向国内读者“权威介绍一个全面的俄罗斯”。

初到莫斯科不到1个星期我就开始发稿了,到了莫斯科几个月后我开了一个叫“红场上那点儿事儿”的博客。

慢慢的,自己写的关于俄罗斯的稿子见报越来越多;慢慢的,自己写的关于俄罗斯的博客点击量越来越多;慢慢的,自己认识的俄罗斯政界、商界、学术界朋友越来越多。

但与此同时,我当年信誓旦旦的勃勃雄心却慢慢地越来越淡了。

因为,随着在俄罗斯常驻时间的累积,我对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越来越熟悉了,但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却越发的有些不懂了,对俄罗斯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又由清晰变得模糊了起来。

我发现,俄罗斯是一个看一两本巨著仍读不懂、驻三四年时间仍猜不透、跑五六个地方仍认不清、飞七八个小时仍飞不出、处九十年朋友仍摸不准的国家。

我发觉,俄罗斯是一个呆一天可以发一连串微博、呆一周可以发一堆博客、呆一个月可以写一篇文章、呆一年写可以写一本书、呆上几年却感觉根本不懂的国家。

在俄罗斯这些年,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时而逼着自己沁入俄罗斯之中,让自己试着用俄罗斯人的思维和逻辑琢磨、理解俄罗斯所发生的一切;时而逼着自己跳出俄罗斯之困,让自己学着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和身份观察、分析俄罗斯的种种变
化。

就在“沁入”和“跳出”的模式切换之间,我对俄罗斯有了相对客观的认知和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曾有一度,每每看到国内网站上出现典型以西方视角“唯恐天下不乱”地误读俄罗斯的文章,我就“义愤填膺”,为俄罗斯人打抱不平;每每看到国内网站上出现典型以中国人心态“一厢情愿”地猜测俄罗斯的文章,我又“一声叹息”,为我们自己捏一把汗。

但久而久之,我却自然而然地淡定了,或许国人的认知与俄罗斯现实之间难以填平的沟壑,就是我这个驻俄罗斯记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吧。

如今,我在各大门户网站所开的博客总点击量已近8000万。

在与博友的互动中,我渐渐发觉,国人其实特别想但又不甚了解俄罗斯。

俄罗斯成为了一个我们看似很熟悉但并不那么懂、看似很邻近但并不那么亲、看似很在乎但并不那么爱、看似很借重但并不那么信的国家。

而俄罗斯似乎又像我们面前的一块镜子:它时而是凸面镜,照出了我们的自信;它时而是凹面镜,照出我们的自卑;它更多时候就是一面普通的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

俄罗斯像一场“穿越剧”,他带着我们时而穿越到过去,时而穿越到未来,让我们从他身上参悟着自己的曾经与将来。

从某种程度讲,俄罗斯成了我们认识世界、定位自己、探索未来的坐标系和参照物。

在博客留言里,一些网友说我是“亲俄派”,另一些网友说我是“反俄派”。

其实,我既不“亲俄”,也不“反俄”,我只想做到“知
俄”。

因为,俄罗斯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邻国,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擅长,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它,并与之相处交往。

在想明白这些之后,我开始以平静的心态向国内读者平和地介绍着俄罗斯,没有了当年初到莫斯科时的狂妄和轻率,而是多了些许的思考和沉淀。

我不仅密切跟踪了梅普“车王易位”还详细记述了普京的“王者归来”,不仅点滴记录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还一一记载了俄美关系的坎坷“重启”之路,不仅对俄罗斯大政方针有深入的分析还有对俄罗斯黎民百姓有细微的
观察。

这些稿子比较零散、这些感悟比较零乱,但在坚信“我根本无法向大家展示一个全面的俄罗斯”之后,我反倒轻松了。

我想,我只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个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俄罗斯,而每一位有缘看到我的文章的朋友都可以把我这些“印象碎片”,按着自己的理解和逻辑拼接起来,从而形成自己对俄罗斯的印象。

如果那些文章能帮助大家多一个角度、多一个侧面来了解俄罗斯,那么我会非常高兴。

我相信,“凡经过的必留下痕迹”。

我在俄罗斯的6年多的常驻生活,不会给俄罗斯留下什么,因为我终归是那里的过客。

但,俄罗斯却在我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为从30到36岁的青春时光我是在那里渡过的,因为我真心真意地感受过那片土地、那方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