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学习重点:1、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难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前提测评:复习旧知新课导入: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高,有人却在其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自主预习:1、阅读课本P40—43,完成《学习导引》P25填空题2、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基本观点呢?3、读“图2-55 六大板块示意”观察六大板块名称、位置及海陆构成,回答:①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②六大板块中地表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哪一个板块?其他板块地表都是大陆吗?合作探究:1、小组思考完成P.42活动2、学生阅读P.42“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引导思考:①现在什么技术证实了大陆在漂移?②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让我们得到什么启示?3、引导学生完成P.43活动。
4、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脉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点拔:1、采取探究法进行教学2、引导学生读图对比,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堂小结:反馈提高:完成《学习导引》P27综合题板书设计: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缓慢地变化2.激烈地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三、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3.板块运动与地形第二课时前提测评:复习旧知新课导入:你了解地震和火山吗?全球数目众多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哪些地区呢?有什么规律?自主预习:1、引导学生完成P.45活动第1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二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结果。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认识火山和地震这两种地质现象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质图、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变化2. 大陆漂移假说3. 板块构造学说4. 火山与地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质图、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二、新课讲解(30分钟)1. 地表形态变化- 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 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大陆漂移假说-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若干块,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种群的分布等。
3. 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分离,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 展示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各大板块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海沟和海岛弧的出现等。
4. 火山与地震-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种地质现象的威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上册_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

海洋变成陆地
有人发现台湾海峡海底有森 林遗迹和古河道,你又能推 断出一个什么变化?
由陆地变成海洋
围海造陆
一、地表形态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陆 地
2.迅速的地表形态变化
1.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海 洋
经历漫长时间,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很短的时间改变地表的形态.
思考:哪两大板块碰撞挤压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汶川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四、火山与地震 地震:简单地说,就是指地壳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 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震级: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我国使用国 际通用的“里氏震级”标准。 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
A
B
C
D
E
F
G
A
B
C
1.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 魏格纳 提出的。 2. 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亚欧 处在 板块、 板块和 印度洋 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太平洋 3.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 太平洋 是 板块。
德 国科学家
大陆漂移的证据2——动物的相似性 海牛生活在热带 海洋,鸵鸟不会 飞,它们都没有 远涉大洋的能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分布特点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三、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1.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 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 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 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 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 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班级姓名1.①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②地表形态的变化:变迁(“沧海桑田”)。
③海陆变迁的部分证据: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大裂谷不断扩张;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德国)于1912年提出。
基本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①地球是由大板块构成。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的地带,地壳比较,多。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欧洲南部和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注意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原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张裂,或碰撞,地壳比较活动。
现象:火山和地震;温泉;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成为,海洋不断缩小;张裂拉伸成为,海洋不断扩大。
范例:①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多火山、地震——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
②我国台湾以及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多地震——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
③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成为高山(高原)——位于位于地带,挤压。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位于位于地带,挤压。
⑤红海不断扩大——位于位于地带,拉伸。
⑥东非裂谷带——位于位于地带,拉伸。
⑦福州有“温泉之州”的美称——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岩浆活动多,资源丰富。
【识图训练】1.写出下图中大陆漂移的顺序:。
2.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ABCDEF【问题探究】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说明了什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课件湘教版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四、火山与地震
标示火山、地震较少的区域, 标示世界多火山、 地震的地区, 你看出它们各自分布的共同点了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直0 击 生 活
3级 无感地震
青海玉树
5级
强震
7级
大地震
陆地 变成
陆地 ,或
陆 地 会 移 动 吗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为什么大西洋两岸 大陆轮廓如此吻合?
大陆漂移示意图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 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发生漂移。 大约两三百万年前,逐渐形成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 位置。
海洋变成陆地(海洋
陆地 )
“ 沧 海 桑 田 ” 的 含 义
海 洋 变 成 陆 地 ,
陆 地 变 成 海 洋 。
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古代森 林的遗迹、人类活动遗迹等 。 你能推断出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陆地变成海洋(陆地
海洋 )
人类活动—围海造田 (海洋 陆地 )
火山喷发与 火山的形成 地表形 态瞬间发生 变化
泛 大 洋
泛 大 洋
从地图得到的启示
跳过来呀!跳过来 呀!我自己在这边有 点害怕!汪!汪汪!
陆 地 真 的 会 移 动 吗 ?
用动物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
非洲 南美洲
大 西 洋
用植物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
• 人们在印度半岛、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 的岩层中,都发现了一种叫舌羊齿植物的 化石。试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解释此现 象。 原先,印度半岛、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 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大约 2 亿年前, 这块大陆破裂成许多碎块,向外越飘越远, 这些地区才分开,上面的舌羊齿植物也就 分开了,后来这些植物都灭绝了,变成了 化石。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练 习 册 28 页 第5 题
1. 大陆漂移说是( )国的( )提出的。
2.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 ), 板块外部地壳( )。
3. 板块交界处有的( ),形成( ); 有的( ),形成( )。
4. 板块交界处( )频繁,全球两大火
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和
(
)火山地震带。
练 习 册 28 页 第5 题
沧海桑田
在课本40页-41页找找海陆变迁的例 子,看看哪些是短时间的激烈的,哪 些是长时间的?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 《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 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 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课本勾画地表形态一直处在变动之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知1 地表形态变化
练习册 26页3
印度尼西亚
会 看 图, 44 页
46页活动2,
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时,下列做 法正确的是( ) ①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可以头顶棉被蹲在室内房屋的 三角空间中 ②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不要惊慌,尽量挪开头部、胸 部的杂物,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 撑残垣断壁 ③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 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信号 ④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听到援救信 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 水,必要时可喝自己的尿液.
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
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
的大的10主.要39原平因方是千米增(加D到)29.7平方千米。澳门面积逐年变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绝大部分地表形态的变化
。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
。
二、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国科学家提出来的。
三、板块构造学说
1.世界主要有六大板块:板块、板块、板块、
板块、板块、板块。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又包括。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5)我国台湾岛多地震是因为台湾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的活跃地带。(填序号)
党岘中学地理导学案
课题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海陆都处在持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知道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3.能使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及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P40-46和《地理图册》P19-21,掌握下列问题。
。
四、火山与地震
1.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2.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一是,
一是。
【当堂检测】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哪个大洋还在持续扩张()
A太平洋B印度洋C六大板块B.板块内部较稳定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D.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D南极洲附近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①板块;②板块;③板块;
④板块⑤板块⑥板块
(2)澳大利亚位于板块(填序号)。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它位于板块上。
(3)珠穆朗玛峰持续升高是因为其位于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填序号)
(4)据图预测:红海面积会持续,地中海面积会逐渐。
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国土狭小B.日本经济发达
C.日本人口太多D.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4.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A大西洋两岸有着相似的古生物化石——恐龙化石
B大西洋两岸有着共同的动物:鸵鸟和海牛
C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流域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