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节 海陆的变迁(1)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课件(新版)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课件(新版)新
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
海陆的变迁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 状况?是什么原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人类的活动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成 沧海,这种变化的事例有许多。现代科 学研究表面,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 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 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海陆的变迁
活 动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现代测量表面,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海陆的变迁
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地中海将消失! 喜马拉雅山脉会继续长高!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个有趣 的现象:在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 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 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 是吻合的。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 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 个整体。
海陆的变迁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 漂移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 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 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 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
七年级地理第2章第2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证据: 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问题?
海陆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 中发现了“鱼龙”化石。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 “喜马拉雅鱼龙”。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 洋中。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珍藏版)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珍藏版)

海陆分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板块构造学说:
由板块拼合而成 六大板块 不断地运动着
地壳比较活跃
地壳比较稳定 多火山地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是胡说,证据确凿!
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
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 中 海 ∣ 喜 马 拉 雅 山 火 山 地 震 带
环 太 平 洋 火 山 地 震 带
? ?
? ?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呢?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 理学家、天文学家大 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陵 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洲 轮 廓 的 吻 合 性
大 陆 两 侧 物 种 的 相 似 性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世间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海洋和陆地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
地壳的变动
沧海桑田
海平面的升降
台湾海峡
沧海桑田
人 类 活 动
填海造陆
红 海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大 西 洋
阿联酋 人造岛屿
日本海上城市
●各大洲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的位置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大陆漂移假说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变化
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假说: ( )国科学家(
1.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提出
证据:
2.大陆两侧物种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假说: 内容:
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分六大板块,板块不断的运动着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指导1.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海陆变迁有初步的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海陆变迁的地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1. 巩固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演变过程;2.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和实例分析;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信息整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课堂知识梳理:学生需根据本课所学内容,梳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原理等知识要点,并尝试绘制简要的板块构造示意图。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如大西洋的扩张),分析其成因、过程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河流的流向、海岸线的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海陆变迁因素。

三、作业要求1. 课堂知识梳理部分:学生需将知识点整理成笔记形式,并确保示意图清晰明了,能够准确反映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2. 案例分析部分:学生需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分析内容准确、逻辑清晰。

案例分析需包含成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并附有详实的解释和说明。

3. 实践活动部分:学生需实地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结果需结合所学知识,体现出海陆变迁的地理规律。

观察记录需详细、真实,分析结果需合理、有据。

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课堂知识梳理部分:评价学生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示意图的绘制水平。

2.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对案例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和说明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实践活动部分: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据性。

4. 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和评语,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2. 针对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彼此的作业成果和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和进步。

新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新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说 六大板块
张裂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 碰撞运动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
原因:地壳的变动
实例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址。
说明了东海在古代 曾经是陆地。
原因:海平面的升降或地壳的变动
实例3: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说明了人 类活动对 海平面的 作用。
原因:人类的活动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我国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 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大地多么坚固、稳 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观察地图:
魏格纳的故事(P41)
南 美 洲
大 西 洋
非 洲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 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魏格纳的故事
————大陆漂移说
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 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 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喜马拉雅山脉
B:两块大陆继 续靠近,相互挤 压的力量使地面 不断隆起。
D C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不停的碰撞挤压。
C: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合 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D: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 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 山脉和青藏高原。
地壳的变动
原因: 海平面升降
海 陆 变 迁
人类活动
魏格纳的故事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 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 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 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 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 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最终将消失
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
不断增高
红海不断扩张
理由 喜马拉雅山脉是__亚__欧____板块和 __印__度_洋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 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之中,珠穆朗玛 峰会不断增高 红海是__非__洲__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_板块张 裂运动形成的,最终会形成新的大洋
典例分析: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 时期这里曾经是海洋,故 A 正确;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 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故 B 正确;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 撞挤压,故 C 正确;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 张裂拉伸处,其面积扩大,故 D 错误。故选 D。
(C ) ①航空运输业
②海洋运输业
③金融服务业
④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东亚东部琉球群岛的形成的原因是( B ) A.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D.地处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读“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位置示意”,请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9~12 题。
(3)墨西哥位于___西_____(东/西)半球。为了减轻地震 带来的灾害,墨西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建筑物要防震,建立地震预警制度。
(4)请解释同样是岛屿,为什么台湾岛多火山地震, 而海南岛却很少火山地震呢?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位于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跃,板块不稳定,因此多 火山地震;而海南岛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 定,因此很少火山地震。
两大火山 __地__中__海__—__喜__马__拉__雅__地__带____火山地震带和 地震带 __环__太__平__洋__地__带____火山地震带
5.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现象
理由
地中海在__亚__欧____板块和__非__洲____板块
地中海不断缩小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作用下不断缩
综 合提 升
13.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截至 12 月 22 日,2017 年全球共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8 次,最大地震为 9 月 8 日 墨西哥近海沿岸 8.2 级地震。如图为 2017 年全球≥7 级 地震震中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板块名称。 A_太_平__洋____板块 B__亚__欧____板块 C___美_洲____板块 D_印_度_洋_____板块 (2)2017 年地震≥7 级的震中主要集中在_环_太_平_洋____火 山地震带,世界上另一个火山地震带是__地_中_海__—_喜_马______ __拉_雅_____带。
B.火山爆发
C.珠峰抬升
D.海啸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地运动与变化之 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 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科学考察发现,喜马拉雅山 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 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最新测定的 数据表明,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 高 1 厘米多。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地表的形态,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故选 C。
考点一 沧海桑田 例 1 下列关于沧海桑田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时期这里曾经 是海洋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陆地可 以变成海洋 C.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 碰撞挤压 D.红海的形成是因为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解析: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属于海洋 变陆地现象,故 A 错误;冬季塔里木河干枯露出河床, 是水量变小导致的,与海陆变迁无关,故 B 错误;台湾 海峡海底有古河道的遗址,属于陆地变海洋的现象,故 C 错误;香港的填海造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迁, 故 D 错误。故选 B。
考点二 大陆漂移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 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3~4 题。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自主预习 典例精讲 课后巩固
考点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
原因
举例
__地__壳_的_变__动______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 石
_海_平_面__的_升_降_______ 我国东部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河道和 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__人_类__活_动________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 有 1/4 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3.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证据
举例
__南__美____洲东岸和___非_____洲西岸的大陆 大陆轮廓
轮廓基本吻合
古地质 古生物
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和非洲岩石的岩性构 造都有惊人的相似 __南__美____洲和___非_____洲有相似的物种, 例如鸵鸟、海牛等
考点三 板块构造学说
4.板块构造学说。 (1)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___板__块___拼合而成
【考点训练】 7.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哪些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 (D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2019 年 4 月 18 日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 月 18 日 13 时 01 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 24.02 度,东经 121.65 度)发生 6.7 级地震。福建全省、闽南震感强烈, 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亦有震感。读图,回答 8~9 题。
考点三 板块构造学说
例 3 据统计,全球 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
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与环太平洋火
山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是( D )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典例分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 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 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 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故选 D。
9.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脉考察时,发现岩 石中含有鱼、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 A )
A.曾经是海洋 B.曾有人来旅游过 C.生物在不断进化 D.地壳稳定没有变化
10.图中甲位于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属于的板块是
(B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1. 根据板块 构造学说观 点,下列 说法正确 的是 (B )
8.读图分析台湾海峡附近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A ) A.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 C.位于板块内部 D.位于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9.福建全省、闽南震感强烈,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亦有
震感。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C )
①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沧海桑田”原意是指___海_陆_变__迁_________,比喻世 事变化很大。
考点二 大陆漂移说 2.__魏_格_纳____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陆地,它的周围是一片
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形成了今天___七_____大洲、___四_____大洋的分布状况。
能力 挑战
14.下列哪个地理事物的成因与其他各项不同( C )
A.阿尔卑斯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
解析: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都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大西洋是板块张裂的结果。
故选 C。
15.地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下列哪
种变化我们感觉不到( C )
A.地震
市东部平原,它是几千年来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
逐渐堆积而成。贝壳堤说明了天津的( B )
A.聚落变化
B.海陆变迁
C.人口迁移
D.水土流失
2.下列事例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B ) A.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B.冬季塔里木河干枯露出河床 C.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河道的遗址 D.香港的填海造陆
3.右图中插旗的小岛处由陆地变成了海洋,引起这 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B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 D.大陆漂移
考点二 大陆漂移说 例 2 读图,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D )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 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连在一起 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 丙是非洲 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 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
典例分析:海牛和鸵鸟都没有远涉重洋的能力,在 两大洲都有分布,说明了甲、丙两块陆地曾经连在一起, 故 A 正确;读图可知,甲是南美洲,丙是非洲,两大洲 隔着乙大西洋,故 B 正确;图示反映了大西洋两岸生物 的相似性,它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故 C 正确; 甲是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上,故 D 不正确。故选 D。
B.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6.在下列叙述中,与大陆漂移假说不相符合的是 (D )
A.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 B.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C.原始大陆后来分裂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七大洲、 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D.大陆漂移假说认为现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 况以后不会再发生变化
内容 (2)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稳__定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 地带,地壳比较_活__跃_____
六大板块 A_亚__欧__板__块___,B_非__洲__板__块___,C_印_度__洋__板__块__, 名称 D_太__平__洋__板__块___,E_南__极__洲__板__块___,F_美__洲__板__块___ 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