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有答案)
高中语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过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关于建筑“文法”“词汇”“可译性”的一些独特论述。
(学习难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特征。
(学习重点)【课前预习基础积累】1.字音字形见《点金训练》2.词语释义见《点金训练》3.作家及作品介绍见《点金训练》【预习案】课文精句积累:(1)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 。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断衡阳之浦。
【审美鉴赏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两自然节从和两方面概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作者概括为九点,分别是从总体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局)、、和三方面介绍的,说明顺序是由到,由到。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3.这一切特点由什么决定?请具体解释。
4.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5.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答案:1.地域分布历史跨度2.结构方法装饰特点整体局部主次3. 这一切由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决定。
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11 课 《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棋的整体布局。
2.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巧夺天工”指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夺,胜过。“鬼斧神工”形容建
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例句:(1)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
巧夺天工。
(2)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1
能。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先生以其深厚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介 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同时又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读者眼中的建筑 学充满了美感。
时文快递
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 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 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 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梁思成近似疯狂般坚持保护古建筑,并非患了“复古病”。这位留学美国、 游历欧洲、学贯中西,又对中国古建筑作了长期考察的建筑学家,一直站在同 代人不能理解的高度上,可惜的是时代患有严重的近视症,看不清梁思成指点 的方向。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 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6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5.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主 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情 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脉络梳理
1、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读案【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认真完成“自读导学”。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2.读课文至少两遍,勾画出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句子,初步感知课文;3.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出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自读导学】第一步搜集信息能力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第二步课文自读能力一、积字累词能手。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识读字音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ïng lïng)斗拱(gǒng)埋怨(mán)翘首以盼(qiáo)辍学(chuî)蚂蚱(màzhɑ)凤毛麟角(jiǎo)角色(jué)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辨析词语妨碍:阻碍,使不能顺利进行。
妨害:有害于。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题材:构成作品的材料。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二、用心诵读。
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第三步语文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5

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5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5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学习难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目标与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检
测
与
评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5
时数(第周第1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合
作
互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互动与展示
学生感知课文,整体把握,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高二语文yw—2013—02—0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编写人:何雪姣审核人:雷华锋编写时间:20130228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1. 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利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号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己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 走进作者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
3、体会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说明方法。
2、难点领悟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2、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中国正在大规模建设,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传承和创新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额枋()水榭()檩条()斗拱()2、解释下列词语。
(1)抱厦:(2)厢:(3)耳房:(4)蚂蚱头:3、阅读课文,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合作探究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4、中国建筑的特征与中国文化有怎样的联系?六、拓展延伸1、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其是否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建筑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由立柱和横梁组成“间”,构成建筑的框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语文必修《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识记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科普文的学习要点:(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作假设。
(2)说明对象(3)说明顺序2、科普文的语言特点:(1)内容上的科学性(2)结构上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3、走进作者(1)梁思成(1901—1972),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现代建筑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设计。
(2)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俩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
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她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独想。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
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yw---2013---02---0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专用]编写人:何雪姣审核人:雷华锋编写时间:20130228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组名:_______ 姓名:_____【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 走进作者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学习过程】【课前学习】一、课前阅读。
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和山西应县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盘山脚下,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
自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了28次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蓟县城内房屋倒塌不少,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独乐寺观音阁之所以在多次强震中屹立不倒,主要是斗拱起了作用,观音阁的斗拱设计十分巧妙,在没有一颗钉子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七层木块的相互交织,达到了相互连接固定的作用,这样在地震出现时能及时减缓外部的压力,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
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
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
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
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
这座占地2.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 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自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C.点缀.(zhuì)辍.学(chuò)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g)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答案:D (A项‚脊‛读‚jǐ‛;B项‚榫‛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读‚shà‛;C项‚角色‛的‚角‛读‚ju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宫殿庙宇直言不违和颜悦色随声附和B.如鸟斯革回廊抱厦额枋梁架宣宾夺主C.砖石墁地繁文缛节高潮迭起叠床架屋D.招摇装骗梳妆打扮世外桃源桃园结义答案:C 解析:A项,直言不违—直言不讳;B项,宣宾夺主—喧宾夺主;D项,招摇装骗—招摇撞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建筑体系。
(2)考古学家所________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建筑,围绕着一个__________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独特发掘或/或B.独到发现和/和C.独到发现或/或D.独特发掘和/和答案:A 解析:独特,独有的、特别的;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或,表选择;和,表并列。
3、用简要的话概括它们各自的意思。
①.中国建筑的“文法”——②.中国建筑的“词汇”——③.中国建筑的“可译性”——【明确】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参考答案: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解析:在选文的第一段,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进行了回答,提取第二个句子的主干,即是本题的答案。
另外,要注意答案的简明、通顺。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中国建筑‚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A.规则性;B.独创性;C.情感性。
4.把下面的长句变为短句。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答案:不同的民族,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
三、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至):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至):第四部分(至):【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14-○18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19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课中展示】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重点写了哪几个?【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臵,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总体特征: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3、作者概况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来写的?(提示:)【明确】①由整体到局部②由主(结构)到次(装饰)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5、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