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大跨度空间结构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大跨度空间结构越来越多的在各领域运用,本文先对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起源与历史进行介绍,再对空间结构委员会成立三十年来在空间结构领域作了介绍,重点系统论述了三十年来各时期大跨度空间结构发展与应用情况。
全面阐述了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近期发展的特点,包括在各类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情况、空间结构体系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关键词:发展历程,我国进展1.简介:横向跨越60米以上空间的各类结构可称为大跨度空间结构。
常用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包括折板结构、壳体结构、网架结构、悬索结构、充气结构、篷帐张力结构等。
大跨度空间结构是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各国对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发展都极为重视,例如国际性的博览会、奥运会、亚运会等,各国都以新型的空间结构来展示本国的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空间结构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2.大跨度发展历程:实际上,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穹隆具有用最小的表面封闭最大的空间的优点。
效仿洞穴穹顶,人们建造了许多砖石穹顶,如我国东汉时期河南洛阳的地下砖砌墓穴,公元前1185年古希腊迈西尼国王墓等。
古罗马最著名的穹顶是万神殿,也是建筑史上最早、最大跨度的拱建筑。
被誉为展现穹力的杰作。
然而,在尚无力学与结构理论以前,凭借已有的经验与大胆探索来建造房屋,难免发生事故。
公元537年东罗马帝国建造的圣索亚教堂,还有公元1612年建造的罗马圣彼得教堂都出现多较严重问题。
1742年罗马教皇下令检查圣彼得教堂问题原因,三位科学家经过认真调研和计算分析后,作出了解决方案。
这工程实例表明工程结构经验时代的结束和科学时期的到来。
工程结构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研究的进步,理论成果的指导完善了工程实践,这是建筑结构科学得以不断进步的历史规律。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飞快进步。
生铁材料出现以后引起了建筑结构革命性的变化。
1787年英国出现机扎熟铁条,1831年英国有出现机扎出角铁,1845年法国人碾压出熟铁工字梁。
新型大跨空间结构——索穹顶结构

结构在计算模型和有限元分析 方面的理论、方法和进展 ;阐述索穹顶结构 的施工方法 ,并对索穹顶结构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
与展 望 。
关键词 :索穹顶 ;力学特 点;结构体 系;工作机理 ;计算模 型;有限元 ;施工
中图分类号 :T 3 U 1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9 2 2 0 )0 0 3 — 5 0 2 4 7 (0 6 1- 2 7 0
K e r s a l o ; c a ia efr n e sr cu a y tm;w r ig picpe ac lt nmo e; y wo d :c bed me me h nc l r ma c ; t tr l se p o u s okn r il;c luai d l n o
i e l n — p n s a esr cu e a d ca sfe a l me c o d n ot e rsr cu a h r c e it s ic s s san w o g s a p c t t r , n l s i sc b edo sa c r i g t h i t t r lc a a trsi ;d s use u i u c
新型大 跨空间结构
周 文元 .张 瑾
索穹顶 结构
(. 1中交水运规 划设计院 ,北京 10 0 ;2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 建筑工程 学院,北京 10 4 ) 00 7 . 0 04
摘
要 :介绍一种新型大跨 空间结构—— 索穹顶结构的发展 历程 和结构特点 ,并对索穹顶结构进行 了分类 ;论述索穹顶
i iee e n ; o t to fn t l me t c nsr c in u
1 索 穹顶结构 的发 展 和应 用
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吊装施工技术分析

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吊装施工技术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馆、会展中心、机场等大型建筑中。
这种结构具有跨度大、自重轻、空间利用率高的特点,能够满足大空间覆盖的需求,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建筑设计方案。
由于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的建造和吊装存在较高的技术难度和风险,因此对吊装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大型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吊装施工往往成为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和重点。
对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的吊装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既有助于总结经验,提高施工效率,又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风险,保障施工安全。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的吊装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设计原则和要求,总结吊装工艺流程,提出相关安全措施,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吊装施工技术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吊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难点,寻找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通过对吊装施工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的施工工艺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这一研究,还可以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在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领域的竞争力,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是本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了解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吊装施工技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意义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是一种具有较大跨度、较高荷载承载能力和较小自重的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工业厂房等建筑领域。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研究大跨度空间桁架结构吊装施工技术的意义在于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概念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一种重要设计概念。
这些结构以其宽阔的跨度和极富创意的设计,成为建筑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它们代表了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的最新进展,往往可以实现超出传统建筑限制范围的巨大空间。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与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应用领域,包括这些结构在桥梁、体育馆、舞台等方面的广泛使用。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设计原则和考虑因素,以揭示成功实施这些结构所需的关键因素。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解释,探索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背后所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在此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建筑工程师、设计师和学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以推动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2. 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概念:2.1 定义与特点: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是指具有较长支撑悬挑长度和横跨距离的建筑或桥梁结构。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长悬臂:该结构以一个或多个支点为基础,向外延伸较远的水平投影部分,形成具有较大挑出长度的结构。
- 大跨度:该结构的主要承载部分在空间中具有较大的跨越范围,通常用于越过河流、峡谷、道路或其他障碍物。
2.2 应用领域: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以下方面:- 建筑领域:用于设计和建造高楼、展览馆、体育场馆等建筑物,以提供更宽敞的内部空间。
- 桥梁工程:用于设计和建造桥梁,以实现较远的路线连接,并克服自然或人为障碍。
- 航空航天领域:用于设计和制造飞机、卫星和天线等空中设施,以支持载荷并保持结构稳定性。
- 能源工程:用于设计和建造输电塔、风力发电机塔和太阳能发电场等,以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
2.3 设计原则和考虑因素:在设计水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和因素:- 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确保结构足够强大,并能通过适当的支撑系统来分散载荷,以防止倒塌或失稳。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一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跨空间结构在建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展望大跨空间结构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大跨空间结构发展历程大跨空间结构是指跨度大于100米的建筑结构,为了实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和精确的设计计算。
以下是大跨空间结构发展历程的主要里程碑:1958年:斯托兹夫特球场斯托兹夫特球场是世界上首个大跨空间结构建筑,由英国建筑师费雷德里克·斯托兹夫特设计,跨度为130米。
该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桁架结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
1967年:蒙特利尔展览馆蒙特利尔展览馆是由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萨弗迪设计,跨度为150米,是世界上第二个大跨空间结构建筑。
展览馆采用了以钢结构为主体的覆盖结构,建筑风格独特。
1988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塔伯垃岛酒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塔伯垃岛酒店是由英国建筑师汤姆·怀特设计,采用了跨度为210米的钢桁架结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结构之一。
这个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为大跨空间结构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1995年:东京巨蛋东京巨蛋是由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跨度为308米,高度为50米,以球形为基础结构,并采用了36个钢桁架结合的构造。
成为当时最大的室内运动场,是当时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空间结构之一。
大跨空间结构技术发展趋势大跨空间结构在建筑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大跨空间结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大跨空间结构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的应用与金属材料相比,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材料具有轻量、耐腐蚀、柔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
在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建造中,FRP作为一种高强度轻质材料,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自重,改善结构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多功能性设计大跨空间建筑的设计不仅是要满足建筑功能需求,还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兼顾环境保护、可持续性设计、经济实用性等方面。
建筑工程中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设计研究

建筑工程中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设计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工程中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设计的研究。
在介绍了背景信息,阐明了研究的意义,并明确了研究目的。
在对大跨度建筑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原则,介绍了大跨度建筑设计所需的技术要点,并对一些大跨度建筑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探讨了大跨度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跨度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为未来大跨度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大跨度建筑在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跨度建筑被定义为跨度大于50米的建筑,通常用于场馆、桥梁、航站楼等需要较大空间的场所。
这类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需要更加精密的技术和更高水平的工程经验,因此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大跨度建筑的出现不仅可以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景观,更可以为人们创造更为宽敞舒适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对于功能性和美学性的需求。
大跨度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也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一大挑战,需要工程师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专业知识,应对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
通过对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设计的研究,可以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师们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还可以为未来大跨度建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对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意义大跨度建筑是当今建筑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其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技术挑战。
大跨度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结构工程、建筑设计、材料科学等,对于推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跨度建筑的设计与施工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关乎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人员安全。
通过研究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原则,可以为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指导,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各种外部力量和环境变化,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国内外大跨桥梁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大跨桥梁现状及发展趋势.txt41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
42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
主讲人:浙江大学项贻强教授博士生导师1.1 国内外大跨桥梁现状及发展趋势1.1.1 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的公路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近几年建成的特大桥梁,不少在世界桥梁科技进步中具有显著地位。
诸如正在建设的重庆朝天门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钢拱桥,并创造了该类型桥梁十余项世界第一;苏通大桥以主跨1088m为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同时成为世界上连续长度最大的双塔斜拉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悬索桥,以1490m跨度为世界第三大悬索桥;刚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万县长江大桥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桥;此外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香港青马大桥,其跨度分别在悬索桥中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南京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荆沙长江大桥、鄂黄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等特大桥的跨度名列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世界前十位。
一座座桥,实现了天堑的跨越,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美化了秀美山川,为我国疆域的沟通和经济的腾飞起着了重要的作用。
1.1.2 我国公路桥梁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在桥梁设计阶段采用高度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效的快速优化和仿真分析,运用智能化制造系统在工厂生产部件,利用GPS和遥控技术控制桥梁施工。
目前,我国桥梁建设正在与国际接轨,开始向大跨、新型、轻质和美观方向发展。
(1)跨径不断增大目前,世界上钢梁、钢拱的最大跨径已超过500m,钢斜拉桥为890m,而钢悬索桥达1990m。
随着跨江跨海的需要,钢斜拉桥的跨径已经突破1000m,钢悬索桥将超过3000m。
大跨度结构的发展概况

大跨度结构的发展概况一、概 述在这实际的三维世界里,任何结构物本质上都是空间性质的,只不过出于简化设计和建造的目的,人们在许多场合把它们分解成一片片平面结构来进行构造和计算。
与此同时,无法进行简单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体系也始终没有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日益显示出一般平面结构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和创造潜力,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空间结构的卓越工作性能不仅仅表现在三维受力,而且还由于它们通过合理的曲面形体来有效抵抗外荷载的作用。
当跨度增大时,空间结构就愈能显示出它们优异的技术经济性能。
事实上,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平面结构往往已难于成为合理的选择。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建筑多数采用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近二十余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
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尺度达150m以上的超大规模建筑已非个别;结构形式丰富多彩,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
例如 1975年建成的美国新奥尔良“超级穹顶”(Superdome),直径207m,长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球面网壳;现在这一地位已被1993年建成夏径为222m的日本福冈体育馆所取代,但后者更著名的特点是它的可开合性:它的球形屋盖由三块可旋转的扇形网壳组成,扇形沿圆周导轨移动,体育馆即可呈全封闭、开启1/3或开启2/3等不同状态。
1983年建成的加拿大卡尔加里体育馆采用双曲抛物面索网屋盖,其圆形平面直径135m,它是为1988年冬季奥运会修建的,外形极为美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索网结构。
70年代以来,由于结构使用织物材料的改进,膜结构或索-膜结构(用索加强的膜结构)获得了发展,美国建造了许多规模很大的气承式索-膜结构;1988年东京建成的“后乐园”棒球馆,也采用这种结构技术尤为先进,其近似圆形平面的直径为204m;美国亚特兰大为1996年奥运会修建的“佐治亚穹顶”(Geogia Dome,1992年建成)采用新颖的整体张拉式索一膜结构,其准椭圆形平面的轮廓尺寸达192mX241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3-20 08:42:00 ] 作者:沈世钊编辑:studa9ngns 摘要:大跨空间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结构类型。
大跨度建筑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是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就空间网格结构和张力结构两大类介绍了国内外(但主要是国外)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对这一领域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包括空间结构的形态分析理论、大跨柔性属盖的动力风效应、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空间结构回顾展望一、概述在这实际的三维世界里,任何结构物本质上都是空间性质的,只不过出于简化设计和建造的目的,人们在许多场合把它们分解成一片片平面结构来进行构造和计算。
与此同时,无法进行简单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体系也始终没有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日益显示出一般平面结构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和创造潜力,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空间结构的卓越工作性能不仅仅表现在三维受力,而且还由于它们通过合理的曲面形体来有效抵抗外荷载的作用。
当跨度增大时,空间结构就愈能显示出它们优异的技术经济性能。
事实上,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平面结构往往已难于成为合理的选择。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建筑多数采用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近二十余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
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尺度达150m以上的超大规模建筑已非个别;结构形式丰富多彩,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
例如1975年建成的美国新奥尔良“超级穹顶”(Superdome),直径207m,长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球面网壳;现在这一地位已被1993年建成夏径为222m的日本福冈体育馆所取代,但后者更著名的特点是它的可开合性:它的球形屋盖由三块可旋转的扇形网壳组成,扇形沿圆周导轨移动,体育馆即可呈全封闭、开启1/3或开启2/3等不同状态。
1983年建成的加拿大卡尔加里体育馆采用双曲抛物面索网屋盖,其圆形平面直径135m,它是为1988年冬季奥运会修建的,外形极为美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索网结构。
70年代以来,由于结构使用织物材料的改进,膜结构或索-膜结构(用索加强的膜结构)获得了发展,美国建造了许多规模很大的气承式索-膜结构;1988年东京建成的“后乐园”棒球馆,也采用这种结构技术尤为先进,(Geogia 其近似圆形平面的直径为204m;美国亚特兰大为1996年奥运会修建的“佐治亚穹顶”Dome,1992年建成)采用新颖的整体张拉式索一膜结构,其准椭圆形平面的轮廓尺寸达192mX241m。
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的人文景观。
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人们还在不断追求覆盖更大的空间,例如有人设想将整个街区、整个广场、甚至整个山谷覆盖起来形成一个可人工控制气候的人聚环境或休闲环境;为了发掘和保护古代陵墓和重要古迹,也有人设想采用超大跨度结构物将其覆盖起来形成封闭的环境。
目前某些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尺度为300m以上的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方案探讨。
可以这样说,大跨空间结构是最近三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结构形式。
国际《空间结构》杂志主编马考夫斯基(Z.S.Makowski)说:在60年代“空间结构还被认为是一种兴趣但仍属陌生的非传统结构,然而今天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
”从今天来看,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各国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
例如,早在20年前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曾组织了为期10年的空间结构研究计划,投入经费1550万美元。
同一时期,西德由斯图加特大学主持组织了一个“大跨度空间结构综合研究计划”,每年研究经费100万马克以上。
这些研究工作为各国大跨度建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国际壳体和空间结构学会(IASS)每年定期举行年会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著名学术团体之一。
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基础原来比较薄弱,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十余年来也取得了比较迅猛的发展。
工程实践的数量较多,空间结构的类型和形式逐渐趋向多样化,相应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也逐步完善。
以北京亚运会(1990)、哈尔滨冬季亚运会(1996)、上海八运会(1997)的许多体育建筑为代表的一系列大跨空间结构——作为我国建筑科技进步的某种象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影响。
种种迹象说明,我国虽然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国大人多,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要建造更多更大的体育、休闲、展览、航空港、机库等大空间和超大空间建筑物的需求十分旺盛,而且这种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这是我国空间结构领域面临的巨大机遇。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还比较拘谨,较少大胆创新之作,说明新颖的建筑构思与先进的结构创造之间尚缺乏理想的有机结合,尤其是150m以上的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工程实践还比较少;结构类型相对地集中于网架和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用得比较少,而一些有巨大前景的新颖结构形式如膜结构和索-膜结构、整体张拉结构、可开合结构等在国外已有不少成功的工程实践,在我国则还处于空白或艰难起步阶段。
情况看来是,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经过十余年来在较为平坦的草原上的驰骋之后,似乎遇上了一个需要努力跃上的新台阶。
这一新台阶包含材料和生产条件等技术问题,也包含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理论问题。
为促进我国空间结构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有待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努力创造条件,以求得这些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较快较好地解决。
大跨空间结构的类型和形式十分丰富多彩,习惯上分为如下这些类型: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平板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和索-膜结构;近年来国外用的较多的“索穹顶”(Cable Dome)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索-膜结构;混合结构(Hybrid Structure),通常是柔性构件和刚性构件的联合应用。
在上述各种空间结构类型中,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在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前期在我国有所发展,当时建造过一些中等跨度的球面壳、柱面壳、双曲扁壳和扭壳,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投入过许多力量,制定了相应的设计规程。
但这种结构类型日前应用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施工比较费时费事。
平板网架和网壳结构,还包括一些未能单独归类的特殊形式,如折板式网架结构、多平面型网架结构、多层多跨框架式网架结构等,总起来可称为空间网格结构。
这类结构在我国发展很快,且持续不衰。
悬索结构、膜结构和索-膜结构等柔性体系均以张力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可总称为张力结构。
这类结构富有发展前景。
下面按这两个大类简要介绍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
二、空间网格结构网壳结构的出现早于平板网架结构。
在国外,传统的肋环型穹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而第一个平板网架是1940年在德国建造的(采用Mero体系)。
中国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网壳是在50和60年代建造的,但数量不多。
当时柱面网壳大多采用菱形“联方”网格体系,1956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钢网壳(跨度52m)和l961年同济大学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网壳(跨度40m)可作为典型代表。
球面网壳则主要采用助环型体系,1954年建成的重庆人民礼堂半球形穹顶(跨度46.32m)和1967年建成的郑州体育馆圆形钢屋盖(跨度64m)习能是仅有的两个规模较大的球面网壳。
自此以后直到80年代初期,网壳结构在我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对而言自第一个平板网架(上海师范学院球类房,31.5mx40.5m)于1964年建成以来,网架结构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1967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采用斜放正交网架,其矩形平面尺寸为99mx112m,厚6m,采用型钢构件,高强螺栓连接,用钢指标65kg每平米(1kg 每平米≈9.8pa)。
1973年建成的上海万人体育馆采用圆形平面的三向网架净架110m,厚6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结点,用钢指标47kg每平米。
当时平板网架在国内还是全新的结构形式,这两个网架规模都比较大,即使从今天来看仍然具有代表性,因而对工程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当时体育馆建设需求的激励下,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对这种新结构投入了许多力量,专业的制作和安装企业也逐渐成长,为这种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里是我国空间结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平板网架结构就自然地处于捷足先登的优先地位。
甚至80年代后期北京为迎接1990年亚运会兴建的一批体育建筑中,多数仍采用平板网架结构。
在这一时期,网架结构的设计已普遍采用计算机,生产技术也获得很大进步,开始广泛采用装配式的螺栓球结点,大大加快了网架的安装。
但事物总是存在两个方面。
在平板网架结构一枝独秀地加快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和文化建设需求的扩大和人们对建筑欣赏品位的提高,在设计日益增多的各式各样大跨度建筑时,设计者越来越感觉到结构形式的选择余地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对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多样化的要求。
这种现实需求对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多种空间结构形式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刺激作用。
由于网壳结构与网架结构的生产条件相同,国内已具备现成的基础,因而从80年代后半期起,当相应的理论储备和设计软件等条件初步完备,网壳结构就开始了在新的条件下的快速发展。
建造数量逐年增加,各种形式的网壳,包括球面网壳、柱面网壳、鞍形网壳(或扭网壳)、双曲扁网壳和各种异形网壳,以及上述各种网壳的组合形式均得到了应用;还开发了预应力网受、斜拉网壳(用斜拉索加强网壳)等新的结构体系。
近几年来建造了一些规模相当宏大的网壳结构。
例如1994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采用肋环斜杆型(Schwedler型)双层球面网壳,其圆形平面净跨108m,周边伸出13.5m,网壳厚度3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结点,用钢指标55kg每平米。
1995年建成的黑龙江省速滑馆用以覆盖400m速滑跑道,其巨大的双层网壳结构由中央柱面壳部分和两端半球壳部分组成,轮廓尺寸86.2mx191.2m,覆盖面积达15000平米,网壳厚度2.1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螺栓球结点,用钢指标50kg每平米。
1997年刚建成的长春万人体育馆平面呈桃核形,由肋环型球面网壳切去中央条形部分再拼合而成,体型巨大,如果将外伸支腿计算在内,轮廓尺寸达146mx191.7m,网壳厚度2.8m,其桁架式“网片”的上、下弦和腹杆一律采用方(矩形)钢管,焊接连接,是我国第一个方钢管网壳。
这一网壳结构的设计方案是由国外提出的,施工图设计和制作安装由国内完成。
在网壳结构的应用日益扩大的同时,平板网架结构并未停止其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