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程标准(适用中职生源)

合集下载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年制)学生二、适用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是依据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面向机器人操作员、机器人维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机械基础》(课程编码),后续课程有《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与保养》、《机器人系统集成运维》(课程编码)。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述如何使用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 进行机械设计,主要涉及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三视图、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画法、零件图、装配图和solidworks操作基础、创建实体模型、编辑零件实体、装配体的应用,以及创建工程图和出详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其中重点讲解创建实体模型、编辑零件实体、曲面造型、装配体的应用。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维软件绘图习惯和对机械行业标准的理解力。

1.知识目标(1)了解装配准备前的劳保用品穿戴、工具等各项准备事宜;(2)熟悉安装过程的步骤,例如开展图纸识读、工艺解读、组件检查等;(3)掌握装配收尾时工具整理、资料文件整理和5S现场管理步骤;(4)掌握工作准备的工量具准备;(5)掌握任务解读的应用场景与技术要求和工作进度与质量要求;(6)掌握机械系统的异常处理。

2.技能目标(1)识图的能力:能正确识图并解读工单任务要求,理解应用各类场景与技术要求,能进行对应的各项技术资料准备工作;(2)动手能力:能用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完成机械装配、安装、检验、调试工作;(3)排障能力:能识别故障特征,掌握排除故障的一般思路及方法;(4)信息处理能力:能采用信息化手段和相关办公软件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用“能/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来描述。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制图适用专业:硅酸盐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识读规律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理念: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此要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来设计本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借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依据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重构重组课程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的机械零件和部件为项目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到项目任务中,以寻求“教、学、做”一体,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吸收知识、练好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2.课程目标参照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硅酸盐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本课程以典型零件和典型机械部件为载体,通过教、学、做于一体的任务驱动型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示能力、读图能力,树立贯彻国家标准意识,形成“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造型”的工作能力,构建后续专业技术学习和工作的接口与通道。

2.1专业能力(1)能遵守和贯彻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规定;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机械制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作者:孙经署陈德洪4.2教学建议(1)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做中学、做中教”,采用采用教具、模型、实物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适用中职生源)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适用中职生源)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适用中职生源)课程名称:机械制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5分计划学时:9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前言: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能力和实际技能。

其目的是为今后研究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的产品及工装设备设计、加工、装配调试工作时技术图样的识读和绘制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鉴于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为多门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我们确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为: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从“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目标。

教学项目的设置应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的完成有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

2.强调专业属性,选择与专业相适应的零件、装配体为项目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识读和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实际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研究的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案例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仪器绘图及徒手绘图的实际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其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能力目标:1.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2.能正确完成基本体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的绘制与尺寸标注;3.能应用形体分析、线面分析方法正确绘制组合体三视图及尺寸标注;4.能使用多种表达方法表达机件并选择最优表达方案;5.能正确标注机件尺寸;6.具有较强的绘图技能,能够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7.能按照正确测绘步骤进行机械零件和装配体实物测量,选择表达方案并合理标注尺寸。

知识目标: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方法;2.能正确掌握、认真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和其它有关规定;3.掌握基本立体、组合体的绘图和读图方法;4.掌握根据轴测图绘制三视图方法;5.掌握机械零件常用的表达方法画法和标注;6.掌握与本专业相关标准件、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和标注;7.掌握机械零件图的绘制和识读方法;8.掌握装配图的绘制和识读方法;9.掌握测绘零件及装配体的方法和技巧。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平面图形的绘制(徒手+计算机)、零件图的识读、力学和金属材料、连接和钳工基本知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本专业就业面向的变电检修工及接触网工岗位所需的相关机械基础知识,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就业面向,将学习领域课程内容重构,将《机械基础》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有专业实践性。

根据前面对后续课程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的联系进行分析, 将平面图形(手把)的绘制(徒手+计算机)、零件图的识读、力学和金属材料、连接和钳工基本知识作为机械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课程培养目标2.1专业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后应达到如下要求:2.1.1掌握制图的基本规定,能利用工具徒手绘制平面图形,也能用软件绘制。

2.1.2掌握公差配合相关理论和知识,会识读零件图。

2.1.3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会绘制受力图并进行受力分析,掌握常用金属材料及其性能、了解常用非金属材料、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

2.1.4理解连接基本知识,会根据不同场合选用不同的连接形式2.1.5 了解钳工基本常识,会进行简单零件的切削加工。

2.1.6具有正确使用和查找本专业一般技术资料和国家标准的能力。

2.1.7初步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与本专业有关的信息资料查询、科学运算、绘图和设计能力。

2.2职业技能2.2-1资料收集整理能力2.2-2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2.2-3简单的绘图与识图能力2.2-4工艺文件理解能力2.2-5合理选择使用工具能力2.2-6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2.3职业素质2.3-1组织协调能力2.3-2语言表达能力2.3-3责任心与职业道德2.3-4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3.课程内容及要求4.4.1本课程的学习教材《机械基础》郁志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1)参考教材建议选用徐坚、柴鹏飞. 城市轨道交通机械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14.2教学建议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课程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效果评价(考勤情况等)2)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项目任务)3) 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4) 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5) 阶段性考核(期中、期末作考试)最终成绩由项目阶段性考核(40%)+学习、应用能力考核(50%)+考勤(10%)三部分组成。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加工技术(车工)专业、机械加工技术(钳工)专业二、课程性质《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加工技术(车工)专业、机械加工技术(钳工)专业群平台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掌握机械识图的一般技巧与方法、具备正确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

并能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机械图样。

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

识读图样的技能必须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绘图和读图实践才能逐步掌握。

三、参考学时180学时四、学分12学分五、课程目标(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2.学习贯彻有关制图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学会查用有关标准的基本方法。

3.了解掌握有关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如公差等)的基本常识。

(二)能力目标1.具有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

2.具有正确使用绘图仪器与工具绘图及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图的基本技能。

3.培养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运用制图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设计思路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基础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围绕职业的技能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便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应用。

画法几何学时相应的减少,制图的基本技能中作业的质量要求可不象原来的严格,但必须正确。

选出部分容易理解的内容如制图的基本知识、组合体的尺寸标注、零件的部分表达方法等可组织学生自学。

为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画法几何综合问题方面可组织课堂讨论;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构形设计练习,使理论教学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体现理实一体化。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制图》课程是高职装备大类(46)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同步课程有《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后续课程有《机械设计》、《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本课程培养学生严格按照规范国家制图标准,运用正投影法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点线面、基本体、切割体、相贯体、组合体的投影),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能够进行标准件的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部件的图样绘制,为今后从事机械产品设计、数控编程、工艺编制、夹具设计、设备维修及技术改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1.素质目标(1)养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2)养成严谨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养成安全第一、注重规范的职业习惯和素养;(4)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5)养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1)了解国家制图标准和投影法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正投影法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3)掌握点线面、基本体、切割体、相贯体、组合体的投影绘制方法;(4)掌握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5)掌握标准件的绘制;(6)掌握绘制(含零部件测绘)和阅读机械图样方法,学会标注尺寸,确定技术要求,初步具备中等复杂程度零部件的绘图能力。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制图知识;(2)培养学生能够熟练的看懂基本的三视图,分析空间构型;(3)培养学生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4)培养学生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5)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意识,及运用和贯彻国家标准的初步能力;(6)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一)教学载体针对“机械产品图样识读和绘制”的学习任务,课题组共同研究后确认以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载体,以典型零件、数控加工零件和模具作为辅助。

该载体的零部件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程划分为7个项目,共64学时。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1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1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读生,学制三年二、适用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课程性质《机械制图》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依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数控技术应用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重点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图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正投影作图的基础;掌握各种机械图样的表达方法;熟悉极限配合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并且掌握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方法:熟练掌握零件测绘的方法等。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专业技能的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各种机械图样的读图、绘图的方法和技能,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与仪器的方法,初步掌握绘图基本技能;(2)通过正投影作图基础的学习,掌握运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形体的图示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3)通过机械图样的表示法的学习,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种表示法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4)了解各种技术要求的符号、代号和标记的含义,具备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5)熟悉极限配合基础知识;(6)能熟练地进行零件的测绘(1)掌握正确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和仪器,能根据图样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画图;(2)掌握正确分析机件的机械图样,运用所学的知识,快速地读懂图样的各种技术要求,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3)具备按照国家绘图标准,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及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能力;(4)掌握对零件进行测绘的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机电类各专业学生掌握识读机械图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机械基础》《金属加工基础与钳工实训》等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机械制图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机电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识图绘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制图员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的机械制图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识读机械图样等基础知识为主线,结合制图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的识图、绘图流程为参考,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识读简单的零件图,能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熟悉机械图样的基本规定,能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2.掌握识读组合体视图的一般方法,能运用形体分析法识读组合体视图。

3.握机械图样的基本表达方法,能正确识读简单的零件图。

4.知道计算机绘图的一般方法、步骤,能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

5.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培养制订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分
计划学时:9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1.前言
1.1课程定位
机械制图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具备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能力和实际技能而开设的。

本课程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的产品及工装设备设计、加工、装配调试工作时技术图样的识读和绘制打下基础。

1.2设计思路
鉴于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为多门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为实现培养学生读图和制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为:1.本课程标准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从“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目标。

教学项目的设置应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的完成有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

2.该阶段教学应强调专业属性,选择与专业相适应的零件、装配体为项目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识读和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实际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案例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仪器绘图及徒手绘图的实际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其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2.2.1 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能正确完成基本体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的绘制与尺寸标注;
●能应用形体分析、线面分析方法正确绘制组合体三视图及尺寸标注;
●能使用多种表达方法表达机件并选择最优表达方案;
●能正确标注机件尺寸;
●具有较强的绘图技能,能够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能按照正确测绘步骤进行机械零件和装配体实物测量,选择表达方案并合理标注尺寸。

2.2.2 知识目标
●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方法;
●能正确掌握、认真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和其它有关规定;
●掌握基本立体、组合体的绘图和读图方法;
●掌握根据轴测图绘制三视图方法;
●掌握机械零件常用的表达方法画法和标注;
●掌握与本专业相关标准件、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和标注;
●掌握机械零件图的绘制和识读方法;
●掌握装配图的绘制和识读方法;
●掌握测绘零件及装配体的方法和技巧。

2.2.3 其他目标
●自我学习能力;
●良好职业习惯;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选用
主教材:
吴百中.机械制图.浙江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
李澄.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冯晓九,高玉芬.机械制图(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4.2教学建议
1.《机械制图》课程涉及许多生产实际问题,又是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部分教学内容较难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综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常规教学操作。

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电子图板和三维动画模型,积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达到较熟练的识图和绘图能力的目的。

2.教师应针对学生专业,选择相应案例,突出以生产一线零部件、工装设备等为载体,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特别是及时宣贯机械制图新标准,努力使课堂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谨有序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要求和能力培养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绘图实践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对学生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考核方案的设计考虑下列因素:
1.《机械制图》综合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核三方面组成。

平时成绩: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及习题集作业评价,期末综合评分。

实训作业:能力训练项目过程中结合实训现场学生绘图仪器使用、完成图面质量、图纸订正效果综合评价,每个项目完成后阶段性评定,计划完成10张图纸。

期末考核:学期结束课外安排,卷面考评,按考核试卷完成情况评分。

2.《机械制图》成绩采用百分制。

其中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10:50:40。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

2.注重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资源利用率。

3.建设本课程实训室,使之具备现场教学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

4.5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1.建设本课程实训室,使之具备现场教学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

实训室配备:制图桌、1#制图板、丁字尺、模型柜、各类实物模型、挂图、机件实物、测量仪器(游标卡尺、直尺、内卡、外卡等)、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黑板等。

2.制图室配备常用制图教学模型、典型机械零件测绘模型、典型机械部件测绘模型;电脑、打印设备等。

4.6其它说明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