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合集下载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语言运用中用以达到细腻、生动、美感效果的一种技巧。

修辞手法通常以修饰和增强叙述效果为目的,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演讲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用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喻可以使听者或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强修辞的效果。

例句:他是我的太阳,给我温暖和希望。

2.拟人:将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句: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好像一个细心的母亲。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以增加表达效果和激起读者的感受力。

例句:那个西瓜大得像一颗天文引力超强的行星。

4.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句:他的笑容像夏日阳光,她的笑容像冰山上的花朵。

5.并列:将同等重要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明确性。

例句:他的毅力、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我们的榜样。

6.排比:通过并列结构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力度。

例句:不仅仅是勇敢,不仅仅是智慧,不仅仅是慷慨,他们拥有的是一种不言退缩的精神。

7.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例句:中国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8.修辞问句:是一种以表达感情或强调其中一观点的修辞手法,不需要回答,只是提出一个反问的问题。

例句: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吗?9.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一个与事实相反的事实提问,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难道这不是一个对人类的耻辱吗?10.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正面或负面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句:与其无谓地争吵,不如彼此理解与包容。

11.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个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句:她的眼睛像一泓清泉,透出了智慧和温柔。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生动。

例句:花儿欢快地摇摆着身姿,迎风嬉戏。

3.夸张:为了加强描述效果,对事物进行放大描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句:她一笑,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美丽。

4.人称借代: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一、第二人称,使表达更加客观冷静,加强说服力。

例句: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反问:用疑问句的语气提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思考。

例句:你以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6.排比:用同样的结构和句式来连续表达几个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亮点。

例句: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花开芬芳,鸟语鸣唱。

7.对仗:通过对称排列的句子或词语,使文章更加平衡,增强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例句: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8.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借助相似的形象和特点,加深描述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句:她的歌声如同飞翔的鸟儿,轻盈而美好。

9.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句子或句型等,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句:他努力、他拼搏、他从不放弃。

10.头韵:在句子开头使用相同的辅音或辅音组合,使句子更加鲜明和有吸引力。

例句:腾飞的燕子,远去的背影。

11.倒装: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使句子更加突出或具有强调作用。

例句:高高的大山,直插云霄。

12.排比句:将相同或类似的句式排列在一起,增加语言的力度和表达的感染力。

例句:我千方百计努力奋斗,只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只为了争取更大的进步。

13.比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描述效果。

例句:她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14种,常见有八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
<2>暗喻(甲是乙)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三、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四、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五、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六、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七、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八、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九、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十、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即反诘。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十四、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六种修辞手法

六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以达到强调、揭示、美化、感染等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和设问。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种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非人类事物具有人的生活气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事实,使其更突出、鲜明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强调某种情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4.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或相对事物依次排列,形成韵律美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表达鲜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5. 对仗:对仗是一种将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性、词义、语音、字形等方面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

对仗可以使句子和谐统一,具有形式美和韵律感。

6. 设问: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强化表达效果。

设问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突出问题的核心,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6、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7、比喻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8、拟人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9、夸张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10、衬托衬托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作家运用文字的巧妙方法,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本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类比,来形成鲜明的形象和感官印象,增强表达力与感染力。

例如:“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泉,清澈见底。

”比喻了眼睛的清澈与明亮,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动作,使其形象化,以增加形象的鲜明度和感情的富有性。

例如:“风轻轻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拟人了风,使风具有了唤醒的功能,强调了风的轻柔特质。

3.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修辞效果,增加文采和韵律。

4.对偶:将相对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并列,表达出一种对比的关系,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春花与秋叶,鲜艳与凋零,相映成趣。

”通过对春花与秋叶的对比,强调鲜艳与凋零的反差。

5.夸张:对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夸大其词,以强调事物的特点,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快乐溢满心间,如同百花绽放的芬芳。

”通过夸张比喻,增加了主人公快乐的感染力。

6.省略:在叙述中有意忽略或省略一些关键信息,以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增加作品的悬念和吸引力。

例如:“那一刻,我真的后悔了。

”省略了具体细节,使读者自行补全情节,增加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橘子的香甜让人心生温暖。

”通过橘子来借代美好的事物,表达出温暖的内心。

8.设问:提出的问题本身即含有答案,通过反问的方式达到引发思考或强调主题的目的,增强作品的逻辑力量。

例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力吗?”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9.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相互对照,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共性,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生动性。

例如:“他的心情犹如火红的夕阳,温暖又明亮。

”通过比较,使主人公的心情更加生动具体。

10.反问:通过提出疑问,却不要回答,使问题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强修辞效果。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性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让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感人。

以下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大全。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使原本抽象、晦涩的事物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借代:用与原义不同的词代替实际的说法,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4. 修辞问答:即反问,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否定回答来肯定所要表达的意思。

5. 重复:重复一个词或词组,让读者注意到所强调的意义。

6. 排比:用相似或对立的词、词组或句子结构,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节奏感。

7. 对比:用两个或多个事物来做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8. 夸张:为了达到强调的效果,将某一事物描述的极为夸张,让读者更容易被吸引。

9. 暗示:通过一些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自行推理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0. 措辞巧妙:通过精妙的语言运用,让原本平淡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的眼眸。

这句话用了比喻,把女子的眼睛比作一池深水,来表达女子的美丽。

12. 其貌不扬的老汉居然一下子跳跃到了冠军的位置。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老汉变得有血有肉,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13. 吃到了生活的苦头,咀嚼着成功的滋味。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苦头和滋味来代替困难和成功,使语言更加生动。

14. 你认为你能做到吗?这样的问题你肯定回答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问答的手法,以否定的方式来肯定所要表达的意思。

1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话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使读者更加注意到“可以燎原”这句话的强调。

16. 他像一个鬼魅一样,悄悄地溜掉了。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人的形象和鬼魅相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17. 我已经等了你半个世纪,你却还是没有来。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等待的时间夸大到半个世纪,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如: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

(三)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

(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如: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如: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如: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臵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六)几种不恰当的比喻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具被一扫而光。

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比喻的其他特殊类型1.暗喻有许多变体:①修饰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词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着奔流着。

(《谁是最可爱的人》)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

②同位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复指短语,形成同位关系。

(i.)“本+喻”式。

如: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

(《土地》)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ii.)“喻+本”式。

如: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回延安》)2.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多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博喻具有强调的特征,可以增强语气。

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较喻: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如: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4.互喻:先用喻体比喻本体,再用本体比喻喻体,这样前后两个比喻的形式叫做互喻。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5.反喻:用否定句式构成比喻。

如: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

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

二、比拟(一)比拟的概念: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就是比拟。

(二)比拟的作用:1.使表达形象生动。

如: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

(将植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

)2.表现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如: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把风人格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你张牙舞爪做什么?(把人比拟为动物,是对人的贬低和侮辱。

)(三)比拟的种类1.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人化”。

(拟人)如: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2.把人当作物来写,把人“物化”。

(拟物)如: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3.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把甲物乙物化。

(拟物)如: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

(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

)(四)运用比拟的注意事项1.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

2.要注意语言环境。

比拟在文艺性作品中用得较多,其他文体中则少见。

3.要注意感情色彩。

例如,说“侵略者夹着尾巴逃跑了”是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说“大地用乳汁哺育了我”是基于对大地的热爱。

(五)比拟与比喻的区别:1.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并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也可以省去本体,但喻体必须出现。

比拟是以拟体的某如: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比喻)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比喻)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比拟)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比拟)三、借代(一)借代的概念:借用与本事物或人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人来代替本事物或人的修辞手法。

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我买了一台‚康佳‛。

樯橹灰飞烟灭。

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读点鲁迅。

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

(‚捏把汗‛代指‚担心‛。

)(二)借代的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

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语言简洁、精炼。

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

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三)借代的种类1.形象代本体。

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2.具体代抽象。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烽烟‛代指‚战争‛。

)3.部分代整体。

如:孤帆一片日边来。

(‚帆‛代指‚船‛。

)4.工具代本体。

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亮了囤底‛代指缺粮;‚锅‛是做饭的工具,‚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结果代原因。

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

)(四)借代与借喻的区别1.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

2.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借喻)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借喻)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借代)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借代)四、夸张(一)夸张的概念: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二)夸张的作用:1.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

2.创造和烘托气氛,发挥联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

如: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缩小夸张。

如: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许多人的心。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如: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四)几种不恰当的夸张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但合理的修饰,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错例: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错例: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一)对偶的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二)对偶的作用:1.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2.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3.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三)对偶的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对偶与对仗、对举、对比、衬托的关系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广泛用于各种文体。

对仗是诗词及对联的特殊表现形式,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位置的词语必须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对仗的要求比对偶更为严苛。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符合对偶的要求,但平仄不谐,并在同一位臵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原诗中的颈联,完全合乎对仗原则。

)2.对举“对举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相互衬托、对照、并举,在结构上平行和依存,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在语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的句式。

对举句的特点有:①对举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的,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

如:(i.)你一言,我一语。

(ii.)肉一斤,鸡三斤,鸭两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