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白杨礼赞第二课时(优质公开课)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理解课文《白杨礼赞》的内容,了解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表达。

(2) 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3)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的方式理解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

3. 情感与态度(1)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之情.(2) 培养学生返回自然、回归本真的思维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并提问“你们觉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并利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 朗诵与表达(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并要求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白杨树的形象和情感。

并且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创作与分享(4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情感。

并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总结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和作品进行评价,并提醒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加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三、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读后感,在班级分享之前,学生要进行修改并表达出自己对白杨树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学习与讨论、朗诵与表达、创作与分享以及总结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情感表达。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和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发现学生们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与互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作品没有时间展示。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 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思考:象征手法的作用
象征的作用: 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 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 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 的写法。
(三)、精讲解疑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 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 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 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教学目标
二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自主探究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 要赞美白杨树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应用: 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作业布置:
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 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 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课件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课件

7.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 的一项( B)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
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比喻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
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拟人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
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
茅盾
1.提写生字词。 奔驰 黄绿错综 开垦 外壳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宛若 潜滋暗长 刹那 傲然耸立 恹恹欲睡 紧紧靠拢 旁逸斜出 晕圈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婆娑 屈曲盘旋 虬枝 积雪初融 纵横决荡 贱视 秀颀 鄙视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一组是( D)并改正。
A.婆娑 倦待பைடு நூலகம்参天耸立

怠融
B.奔弛 视野 积雪初溶
C.主宰 伟岸 旁逸邪出
斜 D.盘旋 锤炼 直抒胸臆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 ⑴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扑____(映、扑、闪 )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⑵和风吹送,__翻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⑶这时你___涌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 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 了赞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为 了赞美像白杨树那样正直、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北方的农民和敌后 的哨兵。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5《白杨礼赞》 (2)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5《白杨礼赞》 (2)

03 课堂小结 · (七)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2.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与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白杨 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请举例来说一说。 【答案】(1)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 民群众。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干,靠拢向上 的枝枝叶叶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 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及民族解放斗争 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白杨树来象征,贴切自然 。
02 互动学习 · (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5. 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案】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 “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 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 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 “难道”以反问句进 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 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 和意志的象征。
部编版 语文(初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学习活动一: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
调整心态
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2 互动学习 · (三)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文体知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 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 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5.结合全文,解释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
以及厌像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小城中 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2.紧张 着急 恼怒 3.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 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 4.淡漠——亲近——融洽 5.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积极沟通(或“彼此鼓励”),尝试着 即使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之后,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或 “善待彼此”)。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 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 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 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 怎样教它开花呢?
拓展探究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 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 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 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 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 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 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 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拓展探究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 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 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 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 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 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 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14.白杨礼赞_第2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4.白杨礼赞_第2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4 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对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

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看课文第一部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

“实在”突出地强调了“不平凡”。

开篇语言峻拔有力,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是礼赞的原因,也是用来组织文章的线索。

2.看课文第二部分:(1)课文这一部分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由“雄壮”“伟大”引起的兴奋和热烈的感叹,转向倦怠、低沉的单调滋味,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作铺垫。

(2)白杨树既是“极普通的”,为什么又说它“是不平凡的”?“极普通”三个字突出了白杨树的平凡,而“不平凡”为下文歌颂北方军民预作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征:又称“托义于物”或“借此言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而
是作者的联想和寄托)。
(2)不同于比喻、拟人(修辞,着眼于语言),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所以
在写作前要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特点,为赋予意义做好铺垫)。
(3)象征的主要作用是:将作家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
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相似
思考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格式:我由---想到了---他象征了--抓物态,细描绘,人化赞,巧揭意
研读语段:九段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 “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 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 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 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起深化主题、 呼应开头的作用。
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 象征手法 ,抓住白杨树 的 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 不平凡 形象, 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 的 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朴质坚强 、 力求上进 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
崇敬和赞颂 的感情。
结语: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 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 画的艺术境界。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 的内涵。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
层 层
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深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 入
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白品志杨质? 树—的—象人征的意精义神和意志
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写作背景
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
动感——旺盛的生命力
性 格
环境的恶劣 战斗精神
生命力之顽强 为象征作铺垫


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
拟人 对比
欲扬先抑
(对白杨树的评价)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
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 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


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 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
展 深
问 过,由看见树平及坦人的,大引地人上共傲然鸣挺立这性么格一—株—或北一排方白农杨民树, 化
+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
排 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 比 也不联想形到象,—在—敌后“的傲广然大挺土立地”上,的到哨处兵有坚强不屈,就
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
白杨礼赞
泉岭中心学校 罗玉芬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
的何那地或见然 !?你耸者了而
我的立只前刹 那恹,是面那 时恹像三远间 是欲哨五远, 惊睡兵株有要 奇的似,一是 地情的一排你 叫绪树株 猛 了又木, 抬 一将的傲不眼 声如话然,看

——
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 (拟人)
自 下 而 上
走进文本
请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 不平凡 ,接下来并不 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 了白杨树的 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四自然段起 承上启下 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 的 外形 和性格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 段把白杨树和 北方军民 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 第九段以斥责 楠木 赞美白杨树结尾。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
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 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 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 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 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 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 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 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 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 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 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