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整理
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示例 (S版四年级上册)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示例 (S版四年级上册)周次年级四年级备课组语文组主备人李XX审核人时间2013年月日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示例【内容简析】这篇美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桓景的人,他家乡受瘟疫的侵害,死了不少人。
桓景立志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他历经艰险,向神仙费长房拜师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回到家乡,依照神仙费长房的方法,斩除瘟魔。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课文先写桓景家乡遭遇瘟疫,他外出拜师学艺,练就一身好武艺,再写桓景除掉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最后写重阳节的风俗。
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地、愉悦地读懂课文,在读读议议中,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在认识、改造自然中所表现出的坚韧、神勇与智慧。
【教学目标】1.会认“睦、拜、鹤”等生字,会写“妻、拜、勤”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4.查阅资料,了解各地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本课的生字词卡片。
2.查阅各地过重阳节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主备案个性案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是在农历的哪一天?它们都有哪些风俗?2.小结:这些民俗风情流传至今,蕴藏着合理而科学的成分,折射出我们民族的精神及智慧。
你能破解这其中的奥秘吗?能领悟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生活及追求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重阳节的传说》一课,会带领我们进行文化探索,使我们在阅读美丽的传说故事中,寻根求源,感受祖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阳节的寓意。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内容,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会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文本及配套课件。
2. 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重阳节的相关文化。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重阳节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
四年级语文上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20200820165255)

四年级语文上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来历,体会桓景的勇敢精神。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注意积累词语。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桓景为了除掉瘟魔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两课时重阳节的传说,汝(rǔ)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huán)景。
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mù)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介绍桓景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云。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wēn)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yì),死了不少人。
[句导读:“忽然”一词表明瘟魔的出现非常突然。
“很多村庄”“死了不少人”说明瘟疫蔓延的速度快,危害大。
]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③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死了很多人,桓景一家只有他自己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桓景病好后,决定进山学艺的目的。
] 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bài)师学艺。
段导读:桓景想除掉瘟魔,决定去拜师学艺。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tān??)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句导读:“一路……一路……”体现了所行路线既陌生又遥远。
“翻过……?过……磨破……”体现了桓景途中经历艰辛。
][④“终于”说明了什么?]费长房和蔼(ǎi)?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
”他交给桓景一把降[xián??]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⑤“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桓景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本事。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关爱老人、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朗读与背诵。
2.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的学习。
3.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重阳节相关文化背景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文本。
2. 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资料,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重阳节的了解和经历。
2. 课堂阅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2)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生字词的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讨论: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的寓意是什么?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尊老敬老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关爱老人的经历和感受。
(3)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重阳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拓展(1)介绍重阳节在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各地习俗。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2. 创作展示(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与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讨论重阳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2.能够简单叙述《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重阳节的起源和相关传说的介绍;2.《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3.相关习俗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教具:图片、幻灯片等;2.课本:四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老师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这个节日的兴趣。
第二步:故事导入(10分钟)1.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2.学生观看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想象故事情节;3.学生就故事情节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激发思考。
第三步:故事讲述(15分钟)1.老师再次讲述《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2.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意义。
第四步: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
第五步:习俗了解(10分钟)1.老师介绍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如登高、饮菊花茶等;2.学生了解习俗的意义,并体验其中的一项习俗活动。
第六步:思考问题(5分钟)1.老师出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故事和习俗相关的问题;2.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并给出各自的观点。
第七步: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2.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加深记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阳节的由来和相关传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故事讲述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和问题思考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会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说故事,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深刻理解重阳节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小组讨论准备。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4. 课后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丰富对重阳节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的重要性和传统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阳节的认识。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习俗等。
3.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2. 重阳节的习俗和传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重要意义。
2. 学会尊重老人,培养尊老敬老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重阳节的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2.2 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4. 拓展延伸4.1 教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如登高、赏菊等。
4.2 学生分享自己家族的重阳节习俗。
5. 课堂小结5.2 学生谈收获,培养尊老敬老的品质。
6. 课后作业6.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重阳节的图画。
6.2 学生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重阳节主题活动,如重阳节文艺演出、重阳节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九、教学参考资源1. 《重阳节的传说》课文原文。
2. 重阳节的相关视频资料。
3. 重阳节的图片素材。
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阳节传说的讲解和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重阳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重阳节传说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由来和意义。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你们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九月初九)那为什么会有重阳节这个节日呢?这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传说。
(二)重阳节传说讲解1、恒景斩瘟魔很久很久以前,汝河里有一个瘟魔。
每当它出现,就会有很多人生病甚至死去。
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和乡亲们都被瘟魔害死了。
恒景非常伤心,决心要除掉这个瘟魔。
恒景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
仙人被他的决心所感动,教给了他降妖的剑术。
恒景刻苦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告诉恒景,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
恒景按照仙人的指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回到家乡。
他让乡亲们每人都佩戴上茱萸,喝了菊花酒,然后自己提着宝剑去与瘟魔战斗。
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恒景终于杀死了瘟魔,拯救了乡亲们。
从此以后,每年的九月初九,人们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恒景,渐渐地就形成了重阳节。
2、孟嘉落帽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孟嘉的人。
他很有才华,在当时的大将军桓温手下做事。
有一年的重阳节,桓温在龙山设宴,邀请手下的官员们一起欢度节日。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风景。
一阵风吹来,把孟嘉的帽子吹掉了。
孟嘉却没有察觉,依然谈笑风生。
桓温让其他人不要提醒孟嘉,想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
过了一会儿,孟嘉起身去上厕所。
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让在座的另一位文人写了一篇文章来嘲笑孟嘉落帽而不自知。
孟嘉回来后,看到了这篇文章。
他不动声色,拿起笔来,当场回了一篇文章,言辞优美,气势不凡,让在座的人都大为惊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来历,体会桓景的勇敢精神。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桓景为了除掉瘟魔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两课时重阳节的传说􀀋古时候,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
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段导读:介绍桓景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
[句导读:“忽然”一词表明瘟魔的出现非常突然。
“很多村庄”“死了不少人”说明瘟疫蔓延的速度.快,危害大。
]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③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死了很多人,桓景一家只有他自己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桓景病好后,决定进山学艺的目的。
]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段导读:桓景想除掉瘟魔,决定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句导读:“一路……一路……”体现了所行路线既陌生又遥远。
“翻过……蹚过……磨破……”体现了桓景途中经历艰辛。
][④“终于”说明了什么?]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
”他交给桓景一把降[xiánɡ]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⑤“终于”又说明了什么?]部分:桓景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本事。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瘟魔又要出,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徒儿:他说.来害人了。
我给你一把茱萸?叶、一瓶菊花酒。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句导读:师父算出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便赐给桓景制胜的法宝,并传授打败瘟魔的妙计,让桓景回乡斩妖除魔。
]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让桓景骑在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段导读:桓景学成本领,回家除魔。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 段导读:瘟魔出来那天,桓景按师傅的方法做了。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⑦通过对瘟魔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⑧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句导读:这几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桓景勇斗瘟魔的图画。
“直冲”一词表现了桓景的英勇;“对准”表现了桓景把握良机,机智聪明。
瘟魔“转身就逃”从侧面反映了桓景的勇敢善战。
][⑨桓景奋勇除魔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段导读:桓景杀死了瘟魔。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老百姓纪念桓景的原因。
由于桓景除掉了瘟魔,使百姓又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因此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他。
]第二部分: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⑩“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为什么要举行这些活动?]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第三部分:主要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并说出了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茱萸的图片。
一导入你知道一年当中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都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重阳? 你对它有哪些了解?节的传说》。
你知道重阳节吗.二初读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在自学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想提醒同学注意?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妻拜勤瓶侵袭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妻子——妻妻子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拜师——拜勤学苦练——勤你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吗?书写指导。
①妻:第五画“竖”不要过长,底端不出头。
②拜:右半部分有四个横。
③袭:上半部分是“龙”。
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课文中还有哪些词不理解?集体交流。
比如“茱萸”一词,可以展示图片帮助学生认知。
在理解新词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查字典等。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部分:桓景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本事。
第二部分: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主要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并说出了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
在学习小组内,分段读课文。
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默读课文,从哪里看出他不怕困难、很勇敢?用横线画出来。
四小结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重阳节的来历吗?可以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初,教师可用饱满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他们身心愉悦地走进文本中。
课中,引导学生体会桓景斩妖除魔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解:“是这可怕的瘟魔,让原本一个个和睦的家庭变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让学生从特意营造的氛围中与主人公同呼吸,萌生出对瘟魔的憎恶。
朗读桓景除引导学,我的“激动”也感染了学生。
课尾,魔的精彩段落时.生回忆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鼓励他们在学会复述的同时,把这个传说讲给想告诉的人。
“在很久很久的将来,我要把这个美丽的传说告诉我的后代……”这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不正是激情课堂的最佳诠释吗?一堂课,老师激情饱满,身心投入,学生神采飞扬,鲜活灵动,课堂能不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吗?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桓景为了斩妖除魔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复述故事情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第4自然段重点句子的投影。
一导入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
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学生甲:桓景很难过。
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
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
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
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
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
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学生乙:有时候他练武入了神,忘记了吃饭。
所以课文中用了“勤学苦练”这个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恒景武艺学成之后,师傅费长房让他下山,斩妖除魔。
默读第6、7自然段,找找从哪些词句看出桓景特别勇敢。
①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想象他们搏斗的情景。
体会“见势不妙”的意思。
②此时山上的乡亲们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会是什么心情?学生甲:他们心里很紧张,因为瘟魔很厉害。
学生乙:他们担心桓景会受伤。
学生丙: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他们相信桓景一定能赢。
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看到瘟魔死了,老百姓什么反应?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复述快速默读课文,理清线索。
家人死于瘟疫不怕困难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复述故事情节。
把故事讲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指名在全班讲一讲。
四总结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你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
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
设计教案时,尤其要注意孩子的朗读能力的训练。
侧重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要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
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并试着写出,重点。
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不足之处: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却出现卡壳。
读一读下面的字,先按字母表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按笔画从多到少排排队。
注意书写要工整。
妻拜瓶侵袭拜瓶妻侵袭袭瓶侵拜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只要……就……如果……就……不仅……还……刘明的腿不受伤,他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她学习成绩特别好,经常帮助其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