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重阳节的了解,引入主题。
2. 讲解: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插茱萸、登高、赏菊等。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重阳节的习俗体验。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讲解:阐述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敬老、感恩等。
2. 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3. 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表演:1.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说故事进行编排。
2. 表演:各组表演所选传说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对重阳节的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调查家人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感受等。
3.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重阳节的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适用年级:三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难点:1. 理解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3. 重阳节传说故事素材4. 活动道具(如重阳糕、菊花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重阳节的话题,引入本课内容。
2. 重阳节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课件,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使学生对重阳节有全面的了解。
3. 重阳节传说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传说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阳糕、赏菊花等,亲身感受重阳节的文化魅力。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庭成员对重阳节的了解,了解家庭中的重阳节习俗。
2. 结合本节课所学,为自己设计一个重阳节活动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重阳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景点,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2. 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了解。
九、教学修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老人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学生合作完成故事讲述和互动交流。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重阳节图片、传说故事、相关诗词。
2. 教学卡片:重阳节相关词汇和短语。
3. 小组活动准备:故事角色扮演、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b. 引导学生回忆其他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主讲重阳节传说故事(10分钟)a.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如《登高》、《菊花台》等。
b.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学生互动交流(10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故事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
b. 故事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4. 拓展活动(10分钟)a. 诗词欣赏:让学生朗读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重阳节知识问答:学生相互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重阳节的意义和传统习俗。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开展尊老爱老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合作交流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评价。
3.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深入了解重阳节及相关节日的历史文化。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知道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学会尊重和关爱老年人。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难点:让幼儿学会尊重和关爱老年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重阳节相关图片、视频、故事课件等。
2. 经验准备:幼儿之前接触过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讲述故事:讲解重阳节的相关传说,让幼儿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分享孝敬老人的故事。
4.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学会尊重和关爱老年人。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父母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2. 用实际行动关爱家人,如为父母倒水、帮忙做家务等。
3. 家长参与:请家长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关爱老年人。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故事讲解法:通过讲解重阳节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运用情景教学法: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亲身体验关爱老年人的过程,提高他们的社会素养。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关爱老年人的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关爱老年人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养老院,让他们亲身体验关爱老年人的快乐。
2. 开展“尊老爱幼”主题活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传统美德。
3. 邀请老年人来园与幼儿互动,让幼儿学会尊重和关爱老年人。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3. 相关的诗词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材料,了解重阳节的基本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的基本了解。
2.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二、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登山祈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学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加深对传统习俗的理解。
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四、小组活动:制作重阳节手抄报(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传统习俗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插图等方式,制作手抄报。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拓展:1.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家庭过重阳节的传统和习俗。
七、课堂小结:2. 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感悟。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2. 调查家人或周围人对重阳节的认识和习俗,了解重阳节在当地的传承情况。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老人、关爱亲人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家庭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文本。
2. PPT课件或者黑板。
3. 相关重阳节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重阳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引入本课《重阳节的传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重阳节的传说》,重点解析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5.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重阳节习俗体验活动,如制作重阳糕、插茱萸等。
(2)各组汇报实践成果,分享感受。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重阳节文化。
7. 课堂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对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有清晰的认识。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6doc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
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1.重阳节的来历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第一则:采自河南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1)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公开课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

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第一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一、听写本课生字词: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二、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 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三、深入研读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补充、概括汇报交流: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
)(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一、听写本课生字词: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二、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三、深入研读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补充、概括汇报交流: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
)(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怪叫、趾(zhǐ)高气扬、狂叫、)体会到瘟魔的凶狠。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文中的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个文墨?(血盆大口、张牙舞爪、凶神恶煞;恶狠狠……)既然课文要表现的是景无意高强,为什么还要浪费笔墨写文墨那?(从侧面反衬景的厉害.)3、中午时分,瘟魔上岸了,课文把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大家想读一读吗?好,边读边想:哪儿写得好,好在哪儿?A、瘟魔的变化(费长房的方法有效)趾高气扬、四处张望、狂叫-------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原地打转指导朗读B、桓景除魔(武功高强、为民除害)“直冲”“嗖地”“掷”“哧”地一声指导看图、朗读1、面对这么厉害的瘟魔,桓景害怕了吗?用三角号标出相关的动词。
(冲、掷、扎)板书:登高山喝菊花酒带者茱萸2、过渡: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真是令人惊讶.桓景是神仙吗?——他是汝河边一个村里的小伙子,是凡人。
一个凡人怎么能把一个妖怪除掉?(拜师学艺)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桓景拜师学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4——5段。
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1、大家先自己读。
2、现在可以把你有感受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
他在拜师学艺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读出自己的感受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翻过、趟过、磨破)(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说说看,景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配乐朗读)。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第一个“终于”体现出桓景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很多很多,最终才到达了目的地。
第二个“终于”体现了桓景勤学苦练,说明了练武艺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运用“终于”造句,需要在“终于”前有一个语境,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文中还有哪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4、学习课文1——2段桓景这么艰辛地找师傅学艺是为什么呢?答案在哪?(读1-2段)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回到一二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桓景由幸福温馨到悲伤孤单)老师:原来是桓景由一个美满的家庭顷刻之间因为瘟魔变得残缺不全,父母妻儿死去,只剩桓景一人孤苦伶仃的生活。
桓景化悲痛为力量,为了除掉瘟魔,为了亲人的深仇大恨,为了乡亲们的安稳生活,他毅然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
(想象读)(桓景每天早出晚归……引导学生想象)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你读得入情入境,我仿佛看到了桓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情景;你的朗读抓住了所有听者的心)(同学们都被你吸引了)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终于见到了费,看到风尘仆仆的景,费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那?费长房又是如何做的?(指导学生读出“和蔼”的语气)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生读费长房的语句,老师读旁白部分。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想象一下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再结合自身,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学习、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勤奋学习。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毒辣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景都坚持剑,这”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景每天勤学苦练……((引读)那么,你会读出这种感情来吗?展示展示个人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出桓景的勤学苦练,是否读出对桓景的敬佩之情。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5、学习课文第五段: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齐读课文第五段)过渡:同学们,你们从第五段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读句子,这句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市什么?(1)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
我给你一把茱萸(zhūyú)叶、一瓶菊花酒。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先……然后……”表示次序。
同学们,习作或说话中,恰当地用上折现表示次序的词语会让你的表达的意思更有条理。
你能用先然后说句话吗?(2)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到了中午十分,瘟魔来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开始了.大家准备好了吗?(齐读第七段)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体会桓景的人物形象,读出自己的感受6、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课文学到这,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你觉得桓景是个怎样的人?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过渡:老师听出来了,大家都被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打动了。
许多人和你们一样也深深地被桓景的精神打动了,他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纪念桓景,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齐读第九段)幻灯片出示:.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结果。
你能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吗?)四、复述故事,总结全文一、1、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了吗?请你参照板书,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第三部分、联系生活1、师:乡亲们,看着恒景为大家铲除了瘟魔,你们想说些什么呢?2、齐读第9段交流重阳节(老人节)----积累相关诗词二、复述、总结1、根据板书,练习复述2、指名复述五、拓展延伸:桓景成了乡亲们的英雄。
重阳节,人们除了举行这三种活动来纪念桓景外,还有另外的活动。
谁来说说现在大家怎么过重阳节。
1、教师补充重阳节资料.2、拓展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1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
把“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又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咱们也学过一首关于重阳佳节的古诗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登高4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九月九日天亮时,用片糕搭孩子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5重阳节,菊花盛开,另一项活动是赏菊,喝菊花酒。
据说赏菊喝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6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一些地方也借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7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有了新的内容。
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等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地,往往都在这时组织老人们秋游赏景、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年轻人也会搀扶着老人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2、总结全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桓景一起历经千辛万苦上山向费长房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勇斗瘟魔,为民除害。
我们被桓景坚持不懈,勤学苦练,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
六、布置作业: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完成课课通《重阳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