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重阳节的了解,引入主题。
2. 讲解: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插茱萸、登高、赏菊等。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重阳节的习俗体验。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讲解:阐述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敬老、感恩等。
2. 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3. 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表演:1.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说故事进行编排。
2. 表演:各组表演所选传说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对重阳节的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调查家人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感受等。
3.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重阳节的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适用年级:三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难点:1. 理解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3. 重阳节传说故事素材4. 活动道具(如重阳糕、菊花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重阳节的话题,引入本课内容。
2. 重阳节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课件,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使学生对重阳节有全面的了解。
3. 重阳节传说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传说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阳糕、赏菊花等,亲身感受重阳节的文化魅力。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庭成员对重阳节的了解,了解家庭中的重阳节习俗。
2. 结合本节课所学,为自己设计一个重阳节活动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重阳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景点,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2. 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了解。
九、教学修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设计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理解重阳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意识。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流程第一节:导入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插图,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提问:提问学生对重阳节是否了解,是否参与过相关的庆祝活动。
第二节:背景知识介绍1.课堂讲解: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提问:随机提问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情况。
第三节:传说故事阅读理解1.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则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2.组内讨论:每组讨论所阅读故事的内容和意义,并将结果记录在小组手写笔记上。
3.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所阅读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第四节:重阳节的意义和庆祝活动1.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重阳节的看法和庆祝活动的理解。
2.班级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共同提出庆祝重阳节的各种活动。
3.小结:总结庆祝重阳节的常见活动,并强调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交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写作练习1.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重阳节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并包括自己对庆祝重阳节的理解和想法。
2.提示: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结构指导。
3.互评讨论: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节:总结与评价1.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讨论的内容,总结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故事、庆祝活动和文化内涵。
2.自我评价:学生提出本节课收获和不足之处,并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延伸•学生可通过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的重阳节庆祝活动和习俗。
•在课后组织班级重阳节庆祝活动,如包粽子、赏菊花等。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阳节的寓意。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内容,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会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文本及配套课件。
2. 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重阳节的相关文化。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重阳节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
2022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5篇

2022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5篇《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
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二)深入研读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公开课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

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第一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一、听写本课生字词: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二、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 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三、深入研读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补充、概括汇报交流: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
)(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关爱老人、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朗读与背诵。
2.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的学习。
3.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重阳节相关文化背景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文本。
2. 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资料,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重阳节的了解和经历。
2. 课堂阅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2)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生字词的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讨论: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的寓意是什么?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尊老敬老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关爱老人的经历和感受。
(3)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重阳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拓展(1)介绍重阳节在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各地习俗。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2. 创作展示(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与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讨论重阳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最新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精品)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一、导入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
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学生甲:桓景很难过。
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
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
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
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
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
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
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
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
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
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重阳节的传说是本书最后一单元的一节精读课,内容主要讲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先交代了桓景为降妖救人,历尽艰辛,拜师学艺;接着写桓景是怎样除掉瘟魔的;最后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赞扬了桓景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精神,课文内容较浅显易懂,通过课堂效果及自我反思我总结如下:
1、教学的设计很细致,重点突出,内容较丰富。
上课初先复习字词,这对基础部分的回顾能让学生打好基础。
然后进行有价值问题的提问,提出问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排序,这部分的处理能较好的锻炼学生对课文理解及归纳信息的能力。
从而使课堂教学环节更加清晰。
2、板书概括很用心。
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全文,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板书既能总结全文,又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而且板书都是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而得出的,对于这样的效果学生会记忆犹新,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有帮助。
3、拓展内容较丰富。
本文用了两种拓展方式,一个是回忆传统节日及风俗,另一个是找出相对应节日的古诗,这部分的课堂
效果非常好,学生积极性极高而且课堂参与度也有所提升。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还是有表达的欲望的。
这是我从中得到的体会,通过这样的设计及教学反应,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而且将一些节日的习俗进行了整理和回顾,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能充实教学内容。
存在问题之处:
1、教师引导的痕迹重。
最好的课堂效果应该是学生为主体,由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加以引导和评价,而本课对于内容的理解都是教师的牵引,显得问题特别多、特别琐碎,想放不开手的妈妈,领着孩子一步步前行。
这样的课程对于孩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课文读的时间少。
任何内容的感知都应该建立在读熟、读懂的前提下,而本课的设计却恰恰少了很多读,在课堂上原本用来读的时间也用来去分析了,所以学生有些感受还是没有说出来,这就是因为读的少的缘故,有些问题是老师告诉要读出什么感觉,然后让学生去读,这样就是把教师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学生在没能理解的情况下当让不会出现读的好的情况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是读书的效果和作用,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侧重让学生读,给学生足够读的时间,在对学生的读加以指导和评价,这样自此基础上的分析及感受都会大有提升。
3、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学生干启不发。
对于重点问题及语句的分析教师先提出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会回答,在教师启发后效果还是一样,出现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一方面和学生的积累少有关还有教师的引导方式及引导的语言不到位,在教师没有充分了解
的情况下,做出的预设有时是不准确的,当课堂出现干启不发的状态时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4、课堂气氛一度低沉。
课堂气氛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的时候,这堂课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只会对他们知道的或是感兴趣的内容才会聚精会神,如果学生课堂气氛低沉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他们不感兴趣,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出现低沉的状况,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设计和调动课堂积极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