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登高观景、祭祀祖先、品尝重阳糕,并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重阳节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屈原与九黄鸟相传在远古时代,湖北地区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他对国家忠诚无私,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重阳节那天,屈原感到非常沮丧和孤独。
正当他绝望之际,九黄鸟飞到了他的身边。
九黄鸟是仙鸟的一种,它能辟邪驱鬼,具有神奇的力量。
九黄鸟用它的翅膀扇动了几下,屈原的痛苦和烦恼立即消失了。
九黄鸟告诉屈原,九月九日是一个瑞气盎然的日子,人们可以登高远眺,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幸福。
屈原听后心情大为振奋,他对九黄鸟表示感谢,并决定以登高祭祀的方式来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
从此,屈原成为重阳节的始祖,人们在这一天都会登高去纪念他,也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与幸福。
二、桂花与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传说还有一个与桂花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降临人间,她的美丽动人令人倾倒,她的名字叫做嫦娥。
嫦娥下凡时,带来了一种香气扑鼻的桂花。
人们知道嫦娥所带来的桂花能够辟邪,就纷纷将桂花栽种在庭院中。
后来,人们发现每年的九月初九这天,桂花开得特别灿烂美丽。
人们相信,桂花是嫦娥神女的化身,她用这种香气扑鼻的花朵来保佑人们平安健康。
因此,重阳节这天,人们会采摘桂花并佩戴在身上,以抵御邪恶和疾病的侵扰。
同时,人们也会将桂花蒸煮成美味的重阳糕,与亲友一同品尝,寓意团圆和美好。
三、孤儿柳和重阳在长江流域一带,有一个传说与重阳节有关,这是关于一棵垂柳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灵山仙子化身为柳树居住在此地。
她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孤儿流浪儿,因此人们将这棵柳树称为孤儿柳。
重阳节的那天,孤儿柳掉下了一屡金黄色的柳絮,这些柳絮飘落在人们的身边。
人们发现,这些柳絮中蕴含着神奇的力量,能驱鬼辟邪,还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有许多古老传说与之相关。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传说一:重阳登高重阳节是中国人登高的节日,而登高的习俗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风水大师告诉楚王,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山上的气场会更加旺盛,登高可以避灾祈福。
于是,楚王在这一天命令全国人民登上山顶祈福,由此养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
传说二:抗击蛇妖另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是关于抗击蛇妖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凶猛的蛇妖居住在一座小山上,每逢重阳节就会出来伤人。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村庄的安全,决定一起抗击蛇妖。
在一位得道高人的帮助下,他们制作了雄黄酒,将蛇妖引诱到花园,然后趁其不备将其击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饮用雄黄酒,以祈求驱邪避灾。
传说三:九重顶上观华盖重阳节也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有关。
传说中,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太阳和月亮两圆重叠,形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圆盘。
而在这个圆盘的上方,居住着九位仙人,他们在重阳节这天通过一个叫做“九重顶”的仙桥,来到人间,为人们祝福。
据说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才能看到这些仙人的身影。
传说四:青年成仙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传说,说重阳节这一天,青年男子有机会成仙。
相传古代有一个男子,他每年的重阳节都会彻夜不眠,修炼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到了第九年的重阳节,他终于修成正果,化身为了一位仙人。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也会熬夜祈福,希望能得到好运和长寿。
以上是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
这些传说源远流长,通过口耳相传,至今仍在中国各地流传。
无论是蛇妖的抗击,还是登高祈福,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祈求福寿安康。
重阳节也是人们重视家庭和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人好友相聚,登高赏菊,品尝传统重阳糕和艾叶酒,共度快乐的时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改变,但对于重阳节这一传统的秉持和传承,却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份浓浓情感。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据说这个节日起初是为了驱邪避灾,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庆祝长寿和敬老的节日。
下面为您讲述重阳节的一些民间故事。
故事一:折菊花的老人在古代,有一位孤独的老人名叫黄仙,他年老体衰,过着贫穷的生活。
每到重阳节,黄仙都会深感孤独,无人陪伴。
但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折起了山上的菊花,用它们来祭拜已故的亲人和祖先。
一年重阳节的早上,他再次独自上山,欣赏着眼前盛开的黄菊花,突然,一阵轻柔的音乐把他吸引住了。
他顺着声音的方向寻找,最终来到了一个清澈的泉水旁,看到了几位年轻的男女在跳舞。
原来,这些人是神仙化作的,并且他们看到了黄仙的孤独和勤劳。
当他们得知黄仙在重阳节时替自己的先人折菊花的时候,神仙们非常感动。
他们决定赐给黄仙一枚神奇的葫芦,只要他戴在身上,就能永远年轻,不再孤单。
从此以后,老人的生活变得幸福美满。
重阳节的时候,他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享受幸福与欢乐。
故事二:赛桂花的姐妹有一对非常相爱的双胞胎姐妹,一个叫秋香,一个叫冬梅。
她们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一年的重阳节,秋香和冬梅决定比赛谁能折到更多的桂花。
她们分别带上篮筐,前往山上寻找桂花。
秋香一直看到各种各样的桂花,她开心地将它们一个一个地折下来放进篮子。
而冬梅却找不到一朵桂花,她有些沮丧。
就在冬梅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位神秘的老人走了过来。
老人神情详和,请求冬梅借给他篮子,冬梅见老人一脸的慈祥,便将自己的篮子借给了他。
不久之后,老人回来了,手中提着装满了桂花的篮子,冬梅非常惊讶。
老人对冬梅说:「你的善良和大度之心得到了神仙的赐予,所以桂花才会自愿地跳进你的篮子。
」从那以后,冬梅决定永远保持善良和慈祥的心,这就是重阳节的真正意义。
故事三:爱心的老太婆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年迈的老太婆名叫李奶奶。
她独自生活,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登高远足、佩戴茱萸等。
重阳节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重阳节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1. 投江救母的故事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是“投江救母”。
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华筝的孝子。
他的母亲患病多年,病情愈发严重。
华筝听说登高可以驱邪,便提议带母亲登高祈祷康复。
然而途中,华筝的母亲突然感到无法承受病痛,决定投江自尽以免成为儿子的负担。
华筝无奈之下也投江跟随母亲,但两人神奇地浮在水上,安然无恙。
此后,每年的重阳节,华筝和母亲都会再次登高祈福,以感谢上天的庇佑。
2. 阳老教化民的传说相传,九月初九这一天,地府的阳老会教化冥界的亡魂,帮助他们超度到来世。
因此,重阳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据说,在这天,阳老会亲自下凡,教化信众,并传授秘法和智慧。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烧香、祭祀先祖,以向阳老表达敬意并祈求平安和福运。
3. 避邪的传说另一个重阳节的传说是关于茱萸的。
在古代,人们相信重阳节是一个阴气最重的日子,邪魔鬼怪易于作祟。
为了驱逐邪气,人们会戴上茱萸,将其挂在门上或佩戴在身上。
茱萸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可以保护人们平安。
据说,重阳节这一天,茱萸的五福之气最为浓厚,能够带来健康、幸福、长寿、平安和吉祥。
总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一些故事描述了孝顺和慈爱的精神,如“投江救母”;有些传说与祖先祭祀和超度有关,如阳老教化民;还有一些则与避邪有关,比如茱萸的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丰富多彩,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孝道和吉祥的重视。
在今天,人们依然怀着敬意和喜悦庆祝重阳节,继承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与价值观。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关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吧。
一、晋文公登临根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中国,重阳节这一天是名门贵族登临高山的时刻。
晋国的文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传,晋文公在重阳节这一天,常常带着他的臣子和家人,登上山巅,观赏秋景,赏花饮酒,共享天伦之乐。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后来登高赏秋的习俗的起源之一。
二、九黄民间传说中,九是个吉祥的数字。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戴上一种由九根草编织而成的香囊,称之为“九黄”。
相传,这种九黄有驱邪避灾、祈福健康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老人们尤其喜欢佩戴九黄,希望能够祈求到平安和长寿。
三、喝菊花酒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喝菊花酒。
这个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重阳节的典故之一。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在九黄山上居住的老人,他发现当地居民在重阳节这一天都生病了。
于是,他研制了一种菊花酒,酒中加入了菊花的提取物,以期望能够驱病保健。
这种菊花酒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特色之一。
四、踏秋赏菊重阳节的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秋叶红艳,是赏秋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会前往山野、公园或庭院,聚集在一起,踏青郊游,赏菊花。
特别是赏菊花,因为菊花正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人们欣赏菊花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吉祥、祈求平安。
五、访亲戚重阳节被称为“重孝节”。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邳郁的晚辈,他听说了自己年迈的母亲生活困苦,无法享受到天伦之乐。
他便毅然决然地前往母亲的住处,伴着重阳节的暖阳,带给母亲温暖和关怀。
自那以后,重阳节成为了一个与家庭团聚和孝顺有关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长辈家中,瞻仰祖先坟墓,或者聚会欢庆,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以上是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让这个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无论是赏秋登高,还是喝菊花酒,或者探访亲朋好友,重阳节都是一个团结、欢乐和传统的节日。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长寿。
除了登高、赏菊等传统活动外,重阳节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故事,下面就为你讲述其中几个精彩的故事。
故事一:屠妖记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李姓的乡村居民,过着平凡而贫困的生活。
他听说每年的重阳节,山上会出现一只凶恶的妖怪,被称之为“重阳妖”。
这只妖怪喜欢吃人,吃完人的魂魄后,还会吞噬掉家人的幸福和财富。
李姓居民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决定勇敢地与重阳妖斗争。
于是他找来了几位年轻人,按照村子里老人们的建议,采集了一些艾草和菊花。
重阳节的早晨,他们带着这些植物登上山顶,将艾草和菊花撒在山脚下。
据说这些植物有辟邪的功效,能够驱散妖怪。
就在他们撒下植物的同时,重阳妖出现了。
它龇牙咧嘴地向李姓乡民和年轻人们扑来,但当它跨入植物的范围时,立刻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它无法接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开。
从那时起,重阳妖再也没有出现过。
李姓乡民和年轻人们的勇气和智慧保护了他们的家庭和整个村庄。
所以,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采集艾草和菊花,以纪念这段传奇而崇高的战斗。
故事二:桃花源记另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传统故事是《桃花源记》。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王沉的古代人物身上。
王沉是一个不满封建制度束缚的人,他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安排,也不愿意在权势和财富面前妥协。
有一年的重阳节,王沉听说乡下有一个隐藏的桃花源,那里的风景如画,人们自给自足,并且生活简单而自由。
他没有犹豫,果断地离开尘世,找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王沉在桃花源中重新开始了他的人生。
他种植庄稼,养殖动物,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与乡下的居民们和睦相处,快乐轻松地度过了每一天。
经过几年的时间,当王沉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他回到城市,希望告诉朝廷和社会大家如何找到快乐,如何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但是,他发现朝廷已经变得更加腐败,社会对他的理念和观点不感兴趣。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重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以祭祀和纪念祖先,同时也是庆祝秋季丰收的时刻。
除了这些传统的活动外,重阳节还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之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一、吴刚和玉兔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他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对老人和弱者十分关心。
一年的重阳节,他听说神仙喜欢登高祭拜,为了帮助其他人祭祀祖先,他决定自行搭建一座高山,好让身体虚弱的人也能轻松登高。
他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很长时间,终于建立了一座高山。
然而,吴刚的善行没有得到神仙的认可,他并没有被转化成仙人。
在重阳节这一天,他来到自己建的高山上,并拜祭了自己的祖先。
无意中,他看到了一只受伤的玉兔。
玉兔告诉他,自己曾经是天上的仙兔,他因为犯了错误被放逐到了人间。
吴刚很同情玉兔,于是他决定帮助它。
吴刚给玉兔治疗伤口,照顾它的生活。
玉兔非常感激吴刚的帮助,它向玉帝禀报了这个消息。
玉帝深觉吴刚的善良和助人精神十分难得,于是决定将吴刚和玉兔都变成不朽的仙人,让他们可以永远一起生活在玉帝的宫殿中。
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人们登高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一颗明亮的月亮上有一只携手的仙人与仙兔。
二、孟婆和重阳糕相传在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不仅会登高扫墓,还会吃一种特殊的食物——重阳糕。
这种糕点不仅口感鲜美,而且有着特殊的寓意。
据传,重阳节当天,地府的孟婆会在黄泉路上摆摊做生意。
她会售卖一种特殊的糕点——重阳糕,这些糕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吃了它的人长寿延年,祛除疾病和灾难。
孟婆做的重阳糕非常受欢迎,许多人都会争着购买。
人们相信只要在重阳节这一天吃上一块重阳糕,就能得到孟婆的保佑,拥有健康和长寿的生活。
三、屈原和登高古代著名的诗人屈原和重阳节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说,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诗人,他的诗文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纪念屈原的伟大和他对国家的牺牲。
为了避免国家被侵略,屈原投江自杀,以示爱国的决心。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本5份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本5份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1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一:桓景登高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重阳登高始于汉代的桓景。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的方士,有异术)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在这一传说中重阳节登高被认为具有消灾避祸的作用。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二:妈祖升天日九月初九是妈祖升天日,传说这一天妈祖在湄洲岛升天。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中国的海上保护神。
在古代,船舶启航之前都要先祭天妃娘娘,在船舶上还供奉天妃娘娘神位。
相传妈祖俗姓林讳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二十八岁的妈祖在湄洲岛湄峰山升天成为神明。
妈祖是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她扶危济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无数船只;她立志不嫁,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
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
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
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
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
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
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
“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
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
”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
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
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
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其来由无从考究。
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
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