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_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来看看一些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1. 吴刚登仙:相传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远古时代的吴刚因为他的仁爱和勤勉被天帝赐予仙人的身份。

他被安排在月亮上,每年重阳节这一天,他都会借助月亮上的仙人草石籍来下凡,探望人间亲人,同时也代表了人们追求长寿和延年益寿的愿望。

2. 南山狂寿:相传秦始皇时期,有一个叫董永的人,他居住在南山,生活节俭,养性养生。

重阳节这一天,他常常带着师弟和友人登山,饮酒赋诗,欢度这个佳节。

据说,董永每年重阳节都过百岁寿辰,因此人们将重阳节称为南山狂寿。

3. 插茱萸:重阳节也是插茱萸的传统习俗。

相传,茱萸有辟邪驱瘟、驱虫除秽的功效。

因此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佩戴茱萸,或者将茱萸绑在门口、挂在房间内,祈求驱除灾难,祝福家宅平安。

4. 戴菊花:重阳节也是戴菊花的传统习俗。

菊花代表坚强和长寿。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采摘菊花,戴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衣领上,祈求招财进宝、长命富贵。

这些故事和传说都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健康、祈求平安幸福的期盼和祝福。

重阳节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庆祝活动,包括登山、插茱萸、赏菊花、品重阳糕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

5. 好男儿重阳情: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许仙的杰出人物,他在九月初九这天与美丽的白娘子相遇,两人一见钟情。

重阳节这天,他们常常一起度过,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所以在重阳节,人们会祈求美好的姻缘和幸福的婚姻,也被称为“好男儿重阳情”。

6. 赛金菊:相传唐朝时,宫廷高官们在重阳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金菊展览并评选金菊之最。

这一传统逐渐流传到民间,人们在重阳节时会举行赛金菊的活动,以评选最美丽的菊花,并且在家中摆放金黄色的菊花,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代表了人们对长寿、健康和幸福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敬老人、祭祖和亲情团聚的重要价值观。

重阳节除了庆祝活动外,家人们还会一同登山、品茶、赏菊花,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备受关注和庆祝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寻找和讲述一些和重阳节相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都以庆祝重阳节为主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广为流传的重阳节传说和故事。

一、女娲补天传说相传在古代,天空上的女娲接连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地球上的大山崩塌,海洋泛滥,火焰燃烧,瘟疫四起。

为了拯救人类和地球,女娲决定补天。

她来到千山万水之间,采集五色石,制作了五彩之绳。

女娲扯断自己的青丝,用绳子缠住天空的每一个角落,把天空牵引起来,使得大地重新恢复了安宁与繁荣。

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功绩,后人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上山祭拜女娲,以示敬意和感恩。

二、草人娶媳妇传说在某个古老的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姓陈的老人。

陈老人儿子已过而立之年,仍未娶妻,使得陈老人极度焦虑。

有一天,陈老人突然听到一位神仙的声音,在他的梦中告诉他:“重阳节的时候,你可以用稻草制作一个草人,晚上带回家,明天它就会变成你的媳妇。

”陈老人听后非常高兴,按照神仙的指示去做。

果然,第二天早上,他发现草人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

他感激地告诉村里的人,大家纷纷效仿,制作草人,期望也能得到好运。

三、屠妖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条凶猛的恶龙居住在一座山上。

这条恶龙喜欢吃人,每当到了重阳节,它就会纵情狂风,绑架幼童,吃掉老人。

为了保护村庄的人民,一位勇士决定挑战恶龙。

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将恶龙打败。

为了纪念这位勇士和庆祝胜利,人们每年在重阳节都会举行屠妖节。

他们会互赠菖蒲,佩戴五彩丝线,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四、赛菊花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爱花的文人,在重阳节时到处欣赏菊花。

他看到一朵特别美丽的菊花,决定挖下它带回家。

可是,刚才他挖下菊花时,菊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

啊!原来这朵菊花是著名的仙女花。

为了庆祝重阳节,人们举行了赛菊花的比赛,希望通过争奇斗艳,来向姑娘表达对她的敬意。

自此以后,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和赛菊花比赛。

重阳节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者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登高观赏秋景、祭祖、祈福,同时也是祭拜长辈和老人的日子。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历史典故之一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时代,有一位名叫华真真的寡妇。

她生活贫困,过着艰难的日子。

一年的重阳节,她听说登高可以避灾助运,于是带着儿子登上了山顶。

在山上,她认为九是阳数,而九九则更有助于避灾,于是决定在九九这一天登高祈福。

华真真的行为引起了其他乡亲的注意,他们也纷纷效仿,庆祝重阳节,登高祈福。

后来,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了重阳节这个盛大的节日。

还有一段历史典故,和登高祈福也有联系。

据说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在一次南巡归途中路过阳山。

见到当地的百姓在重阳节登高,赵佶被这样的景象所感动,便留下了“九九重阳好,登高赋远志”的诗句。

自此以后,登高祈福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除了历史典故外,重阳节还有一些传说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荣枯簿》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叫韩湘子的道士,拥有一本荣枯簿。

他每年重阳节都会打开这本簿子,上面写有每个人今后一年的寿命。

一年重阳节那天,一个姓向的寡妇来向韩湘子讨个吉利。

韩湘子因为善良和同情,便将自己2024年的生命送给了向寡妇。

从此以后,韩湘子的名字从荣枯簿上消失,而向寡妇和她的家人却得到了长寿和幸福。

这个故事象征着重阳节祈福祝福的意义。

除了《荣枯簿》的传说之外,重阳节还有其他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

比如传说花菊在霜降时节盛开,因此也有人将重阳节称为“重菊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重阳节这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在这一天里,人们登高祭祖,祈求旺盛的阳气庇佑自己和家人。

总体来说,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还流传着多样的传说故事。

人们通过庆祝重阳节,登高祈福,表达对长辈的敬意,祈求健康和幸福。

这个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秋佳节后的重要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家庭和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九月九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传说

九月九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传说

九月九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踏青节”,是中国九月初九的传统节日。

此节日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融合了儒家、道家等多个文化流派的传统内涵。

重阳节有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孺子割发登山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将孙叔敖每年都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亲率士兵登山祭祀。

有一年,孙叔敖发现部下的小兵曹沫比平时萎靡不振,他疑惑地问曹沫原因,曹沫告诉他自己准备赶考,但因贫穷无法支付入场费用。

孙叔敖深感痛惜,于是决定借给曹沫一些钱。

然而,钱财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法,孙叔敖认为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于是,他决定以鞭打少年的方式来帮助曹沫,让他割掉长发,穿上白衣,蓄箭登山。

曹沫经历了痛苦的改变后,终于顺利考中了。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给人们的启示是坚韧不拔和顽强的毅力能够战胜困难和贫穷。

故事二:踏秋观梧桐相传,唐代时,有一个名叫黄滔的文学家,在重阳节的时候常常喜欢踏秋观梧桐。

他认为梧桐的叶子在重阳节后会变黄,因此每年这一天,他都前往踏秋观赏。

他觉得梧桐树非常高雅,代表了高尚的品质。

然而,有一年,他走到一片梧桐林时却发现,所有的梧桐树都没有变黄。

黄滔感到非常困惑和难过,他决定找梧桐树的根源,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情况。

而当他找到梧桐树根的时候,却发现梧桐树由于长时间不修剪而造成枝繁叶茂,已经逐渐掩盖了阳光的照射。

黄滔意识到,只有减少枝叶才能使阳光进入梧桐树的内部,才能让它变得黄金一片。

因此,以后的重阳节,他将踏秋的时间利用来修剪梧桐树,保证梧桐树的叶子可以变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及时修剪自己身上的杂枝,使自己变得更加光明磊落。

故事三:喝桂花酒避灾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梁洪的人,他每年重阳节都会到南山登山采摘。

有一年,他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南山上的山花梵雨,并指出只有梁洪可以看到,并对他表示祝福。

仙人还告诉他,只需要将山花泡在酒中,就能喝到神奇的酒,此酒能够驱散瘟疫和避灾。

重阳节的典故与传说

重阳节的典故与传说

重阳节的典故与传说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寿和幸福的追求。

重阳节源自于古代的重阳拜祖活动,而其中蕴含着许多有意义的典故与传说。

典故一:卧冰求鲤据文献记载,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子,她因家境贫寒,无法养活自己。

曹娥虽然生活困苦,却一直坚持行善积德,心怀对家族的忠诚和对社会的关爱。

一天,正值重阳节,曹娥听闻重阳这一天可以祈求长寿,于是她决定亲自卧冰求鲤,希望能获得幸福与长寿的祝福。

曹娥来到寒冰弥漫的池塘边,毅然躺在冰上,沉思着自己的祈愿。

她虽然感受到了寒冷,但却没有离去的念头。

许久之后,曹娥突然感觉到下身传来一阵剧痛,她意识到自己被一条巨大的鲤鱼咬住了腿。

经过一番搏斗,曹娥成功地将鲤鱼捕获,并将其带回了家。

就在此时,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情况奇迹般地好转了,原本的病痛不复存在。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重阳节的重要典故之一。

人们通过卧冰求鲤的举动,表达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并以此寓意着希望能够驱除疾病和痛苦。

典故二:山神庙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诗人名叫郭茂倩,他在重阳节这一天决定登上一座高山,以此来迎接这个美妙的节日。

当他到达山脚下时,眼前出现了一座庄严肃穆的山神庙。

茂倩进入庙中后,首先向山神祈求长寿。

接着,他为了表达对山神的敬意,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山的崇敬之情。

登上山顶后,茂倩迎来了壮丽的景色,远处山水交融,近处百花争艳。

他为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所感动,于是又写下了一首集咏山水之景的诗。

当时的风俗是诗人写下诗句,要将其刻在山石上。

茂倩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应该将自己的两首诗刻在同一块山石上,以此来表达对山神的谢意和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

于是他找到了一块合适的石头,开始亲手刻下自己的诗句。

在重阳节的这一天,郭茂倩的两首诗被刻在了山石上。

而这块山石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人们祭拜祖先的神圣之地。

人们在重阳节登上山顶,在山神庙前焚香祭祖,表达对祖辈的敬重和思念。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登高远足、佩戴茱萸等。

重阳节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重阳节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1. 投江救母的故事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是“投江救母”。

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华筝的孝子。

他的母亲患病多年,病情愈发严重。

华筝听说登高可以驱邪,便提议带母亲登高祈祷康复。

然而途中,华筝的母亲突然感到无法承受病痛,决定投江自尽以免成为儿子的负担。

华筝无奈之下也投江跟随母亲,但两人神奇地浮在水上,安然无恙。

此后,每年的重阳节,华筝和母亲都会再次登高祈福,以感谢上天的庇佑。

2. 阳老教化民的传说相传,九月初九这一天,地府的阳老会教化冥界的亡魂,帮助他们超度到来世。

因此,重阳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据说,在这天,阳老会亲自下凡,教化信众,并传授秘法和智慧。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烧香、祭祀先祖,以向阳老表达敬意并祈求平安和福运。

3. 避邪的传说另一个重阳节的传说是关于茱萸的。

在古代,人们相信重阳节是一个阴气最重的日子,邪魔鬼怪易于作祟。

为了驱逐邪气,人们会戴上茱萸,将其挂在门上或佩戴在身上。

茱萸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可以保护人们平安。

据说,重阳节这一天,茱萸的五福之气最为浓厚,能够带来健康、幸福、长寿、平安和吉祥。

总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一些故事描述了孝顺和慈爱的精神,如“投江救母”;有些传说与祖先祭祀和超度有关,如阳老教化民;还有一些则与避邪有关,比如茱萸的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丰富多彩,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孝道和吉祥的重视。

在今天,人们依然怀着敬意和喜悦庆祝重阳节,继承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与价值观。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关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吧。

一、晋文公登临根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中国,重阳节这一天是名门贵族登临高山的时刻。

晋国的文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传,晋文公在重阳节这一天,常常带着他的臣子和家人,登上山巅,观赏秋景,赏花饮酒,共享天伦之乐。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后来登高赏秋的习俗的起源之一。

二、九黄民间传说中,九是个吉祥的数字。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戴上一种由九根草编织而成的香囊,称之为“九黄”。

相传,这种九黄有驱邪避灾、祈福健康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老人们尤其喜欢佩戴九黄,希望能够祈求到平安和长寿。

三、喝菊花酒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喝菊花酒。

这个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重阳节的典故之一。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在九黄山上居住的老人,他发现当地居民在重阳节这一天都生病了。

于是,他研制了一种菊花酒,酒中加入了菊花的提取物,以期望能够驱病保健。

这种菊花酒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特色之一。

四、踏秋赏菊重阳节的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秋叶红艳,是赏秋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会前往山野、公园或庭院,聚集在一起,踏青郊游,赏菊花。

特别是赏菊花,因为菊花正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人们欣赏菊花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吉祥、祈求平安。

五、访亲戚重阳节被称为“重孝节”。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邳郁的晚辈,他听说了自己年迈的母亲生活困苦,无法享受到天伦之乐。

他便毅然决然地前往母亲的住处,伴着重阳节的暖阳,带给母亲温暖和关怀。

自那以后,重阳节成为了一个与家庭团聚和孝顺有关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长辈家中,瞻仰祖先坟墓,或者聚会欢庆,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以上是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让这个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无论是赏秋登高,还是喝菊花酒,或者探访亲朋好友,重阳节都是一个团结、欢乐和传统的节日。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示祭祖、祈福和扬升之意。

重阳节有许多传说与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重阳节的传说吧。

传说一:屠岸贾救母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屠岸贾的年轻人,他的母亲在重阳节那天生病了。

岸贾非常孝顺,他听说喝菊花酒有驱邪的作用,于是便采摘了许多菊花,自己亲手酿制了一壶菊花酒。

在菊花酒的帮助下,岸贾的母亲很快康复了。

为了纪念屠岸贾孝顺的精神,后来的人们就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采摘菊花,制作菊花酒,祈祷家人的安康和幸福。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佩戴菊花、登山、赏菊,表示尊崇孝顺的美德。

传说二:访崇山赏秋相传古代有一位叫华伯的人,他在重阳节那天梦见了一个仙人,仙人告诉他:“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你要去崇山上寻找一种名为“白薇”的草药,此草可解百毒。

”华伯照仙人的指示前往崇山,果然找到了“白薇”。

他将这种草药带回家后,开始研究并酿造食品和酒。

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华伯最终发明了菊花酒,这成为了重阳节的一大传统。

为了纪念华伯的贡献,人们在重阳节那天登高望远,去山间采摘菊花品尝菊花酒,以祈愿健康长寿、避邪驱瘟。

传说三:五老登高据史书记载,在古代的重阳节上,有许多老人喜欢结伴登高寻幽。

相传五位老人是五位长寿的仙人,他们分别是:东方藏真、西方石鼓、南方吹箫、北方驱寒、中央坐镇,组成了五老神。

这五位仙人穿着古朴的衣服,手持仙丹,留下了传说。

为了纪念这五位神仙,人们在重阳节会在山间举办五老祭祖仪式,同时也会举办登山活动,以祈求长寿和平安。

总结:重阳节是传统中国节日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与其它传统节日相比,重阳节更注重寿命与长寿的祭祀,直到今天,重阳节仍在中国广泛流传。

重阳节的传说和故事丰富多样,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对长寿健康的向往,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珍视亲情、讲究孝道和团圆的传统美德。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透过这些传说了解到中国古人关于重阳节的独特情感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_关于重阳节的
传说故事
【--重阳节祝福语】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染布缸神传说
传说民间有一对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压逃出家乡,在一个芦荡里搭起了草房遮风避雨,并就地种粮糊口,日子过得很艰苦。

一天他俩在田里干活,忽然走来两个衣裳
破旧的人,一个眉粗眼大,持着个破烂袋,一个是面目清秀,腰里挂着个宝葫芦,开口就要讨饭吃。

这对夫妻二话没说把准备自己吃的两只黄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饿着肚子。

这俩人高兴地边吃边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

边走边撒下许多小草。

冬去春来,这里长满了许多草,锄也锄不掉,夫妻俩觉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这草是去年那两个人撒下的,听他们唱着说,可以染色,然后夫妻俩割下草,沤在两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变蓝了,但染不上色,心想这下可上了当。

没过几天,晚上刮起了大风,刚睡下,门外有人敲门,说要借一宿。

这对夫妻便起床开门点上油灯一看,是去年讨饭的,看他们可怜就把客人留下来,安排他们睡在大缸上并铺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墙多余的一袋石灰粉垫在草下做枕头。

小夫妻安排好,准备去睡觉。

客人说今天我讨了点菜,另一个说我葫芦里还有点酒,咱们一起喝,说着就拿起酒喝上了,说来也怪,葫芦里有倒不尽的酒,一会儿大家都喝醉了。

半夜里他们酒性发作,把吃的酒菜都吐进缸里,并把当枕头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
早晨两个人用木棍一搅,挟起破袋和葫芦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发现缸水变黄了觉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试染,拿出后很快布由黄变成蓝色。

丈夫便追上那两人,问了个明白,他们说这种草名叫蓝草,加上适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

从此夫妻俩就开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

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那两个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专教穷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丽的青蓝布衣。

梅、葛两仙发明的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在各地广为传授,后人便将梅、葛二位师傅尊为染布的祖师爷。

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染坊内都挂上梅、葛二仙纸祃。

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染坊内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时除放上梅葛二仙纸祃外,还要放上观音、财神、家堂的板印纸码及酒菜等,供奉结束后祭品一起烧化,染坊内的师傅及帮手聚集一起开怀畅饮,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来年染出的布品质好、色度牢,故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词幅。

重阳与菊花仙子的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

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

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

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

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

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这株
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

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

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

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

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

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

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

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重阳登高的故事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

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

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

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

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

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


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

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