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雷雨公开课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雷雨》教学设计板书

二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雷雨》教学设计板书

二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雷雨》教学设计板书二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雷雨》教学设计板书二年级语文下册18课《雷雨》教学设计明月小学杨兹平一、教材分析在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蝉、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

这就是夏天的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课文描写了雷雨前、中、后的自然景象。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2个字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声音表达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下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变化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猜谜语: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请大家打开课文,学习18课(板书课题:雷雨,学生齐读两遍)讲析:有积雨云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降水伴随着闪电和雷声。

2、一般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

谁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3、欣赏录音读课文(边听边看课文),刚才大家听了录音读课文,感觉雷雨怎么样,请看看课文两幅图画。

(仔细观察两幅图的不同之处)问:第一幅图是什么景象(雷雨前)?第二幅图又是什么景象(雷雨后)?能说出图的意思吗?图一: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大风,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赏雨。

图二: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小朋友呼吸凉爽空气。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2、学习生字齐读、个别读、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3、认识词语。

(压下来,垂下来,彩虹,黑沉沉,逃走)出示小黑板:越来越亮、一阵、蝉叫、蜘蛛。

(齐读)4、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方式。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学习《雷雨》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

教学准备- 《雷雨》的文本材料。

- PPT或黑板。

- 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雷雨》的主题和背景。

- 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学习戏剧基本概念(10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解释戏剧的定义和特点。

- 解释舞台、角色、情节等概念。

角色扮演(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

- 分发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让学生进入角色。

- 按照剧本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分析经典台词(15分钟)- 选取《雷雨》中的经典台词,与学生一起分析台词的意义和背景。

- 引导学生思考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情景表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表演。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

总结(5分钟)-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中的体验和感受。

课后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写一篇关于该角色的小短文。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 检查学生对戏剧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 阅读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角色的理解。

参考资料- 《雷雨》剧本- 《雷雨》电影或舞台剧视频- 《雷雨》相关的绘本或读物。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公开课课课件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公开课课课件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公开课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课文阅读与理解,对《雷雨》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第二部分,词语解析,学习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第三部分,句子赏析,对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认识雷雨天气的特点。

2. 学习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雷雨天气特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句子的赏析。

教学重点: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雷雨天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雷雨天气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天气的氛围。

3. 内容理解: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故事情节,认识雷雨天气的特点。

4. 词语解析:学习生词、短语,让学生造句,巩固词汇。

5. 句子赏析:挑选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雷雨》2. 板书内容:(1)雷雨天气特点(2)生词、短语(3)优美句子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雷雨天气。

(2)用今天学习的生词、短语造句。

(3)从课文中挑选一句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2. 答案:(1)雷雨天气: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2)造句:略。

(3)赏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雷雨天气特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句子的赏析。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雷雨天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分享。

16雷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6雷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6 雷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本二下第16课《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看图找段落"的方式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即“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学习雷雨前的片段,借助“完善板贴"这一学习活动,通过微视频、直观感受、表演等方式理解“垂下来、压下来、乱摆”这两个词语,并能借助这些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段落。

3.会写“雷、压、黑、垂"四个生字。

并能借助魔法棒和魔法圈写好“垂和黑”两个生字的横画间距和横画长度。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活动一:猜雨揭题猜“雨"字,积累和雨有关的词语①第一次见面,林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猜猜它是什么字?②你能给“雨”找找朋友吗?③老师也带来了很多雨的朋友呢:毛毛细雨和风细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揭题雨的朋友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看老师板书课题:雷活动二:看图梳理自由读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仔细观察这一场雷雨。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图找段落林老师给这篇课文画了三幅画,现在请你先好好地观察第一幅画,对照课文,来读读对应的段落。

指名读,追问,你读这段的理由是?为什么读这段呢?你们赞成吗?图片:小结:这篇课文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写就显得特别有条理。

活动三:借板贴,学习1—3自然段圈画雷雨前的事物·让我们走进描写雷雨前的第1——3自然段,同桌合作:①默读圈画:默读1——3自然段,圈出雷雨前的事物②讨论校对:同桌校对·幻灯展示学生的圈画结果,并修正·全班修改2.利用板贴,理解词语,指导朗读对照课文,仔细观察,给老师提提意见,这幅画哪里需要改进?(相机教学)①教学“满天"·哪个词告诉你要贴很多很多乌云呢?·指名读句子,评价读好“满天、黑沉沉”等词语。

《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

《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

《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了解该剧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把握《雷雨》的基本情节。

2. 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剧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准备1. 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雷雨》剧本。

3. 幻灯片或黑板、粉笔。

4.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雷雨》的海报或剧照。

2. 向学生简单介绍《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中的《雷雨》剧本。

2.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感兴趣的部分或不理解的地方。

讨论与分组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 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雷雨》剧本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回答组长设定的问题。

4. 组长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全班汇报。

表演与表达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剧情进行表演,可以自行分配角色。

3. 学生们可以根据剧本进行表演,也可以适当发挥。

4. 学生们进行表演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可以提出对《雷雨》剧本的看法和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改编《雷雨》的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剧本。

2.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雷雨》中的场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剧本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解释。

小学语文《雷雨》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9篇

小学语文《雷雨》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9篇

小学语文《雷雨》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9篇小学语文《雷雨》教案1一、设计思想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

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三、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千条线,万条线。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公开课课课件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公开课课课件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公开课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学习句子成分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观察自然、表达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变化。

2. 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如“雷、雨、闪、电”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生能够学习句子成分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句子成分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认识与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雷雨课件、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雷雨的视频,让学生亲身感受雷雨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自然的能力。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4. 句子成分与修辞手法学习: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句子成分的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文《雷雨》。

2. 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 标注句子成分分析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子成分和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雷雨景象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雷雨来临,天空乌云密布,闪电如银蛇舞动,雷声轰鸣。

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纷纷落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其他自然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应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雷雨》语文公开课教案

《雷雨》语文公开课教案

《雷雨》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雷雨》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时代背景,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认识人性的复杂性,提升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现代话剧,首演于1934年。

作品以一个资本家家庭为背景,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腐败,展现了人性的悲剧。

1.2.2 人物形象:周朴园、鲁侍萍、周萍、四凤等。

1.2.3 故事情节:周朴园与家仆鲁侍萍的旧情复燃,引发家庭矛盾;儿子周萍与四凤的恋情,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一场雷雨使家庭走向崩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1.2 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复杂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

2.2.2 作品所反映的封建伦理道德与人性冲突。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作品原文、人物关系图、时代背景资料等。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3.2.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作品,教师组织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2.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

3.2.4 作业与反馈:学生完成相关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共同进步。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观看话剧《雷雨》:组织学生观看话剧表演,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5.2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作品,如《日出》、《茶馆》等,进行对比分析。

5.3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雷雨中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 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雨后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 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数他,
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雷雨)
18 雷 雨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 认读生字,标好自然段,小组 之间交流识字方法。
谁会拼谁会认:
垂下来 乱摆 沉重 压下来 逃走 越来越响 一阵 彩虹 蝉叫 蜘蛛
chuí
luàn
yuè
垂下来 乱七八糟 越来越大
chén
的景象。
课文的第( 7 )到( 8 )自然段是写雷雨后
的景象。
雷雨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 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 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
一只蜘蛛__从网上垂下来,好像在说: “__。”
黑沉沉

táo chán
压下来 逃 走 蝉鸣
zhèn cǎi hóng 一阵 彩虹
zhī zhū 蜘蛛
读 读 想 想:
默读课文,仔细观察下列三幅图,哪幅 图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并分别找出 这三幅图对应了哪些自然段。
课文的第( 1 )到( 3 )自然段是写雷雨前
的景象。
课文的第( 4 )到( 6 )自然段是写雷雨中
课后拓展小作业:
模仿雷雨,写一篇观察天气的小日 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