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许多王朝的兴起和衰落,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且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能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中,几乎所有的王朝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种制度使得皇权高度集中,统治者可以有效地控制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事务。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一方面使得中国的王朝得以稳定和统一长期而广泛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封建制度为主要组织形式。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为整个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封建制度则保持了上层统治者对底层农民的统治和控制。
这种农耕和封建的组合使得中国历史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
3.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和家庭伦理,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追求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倡导的礼仪、文化和教育体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基础。
5.历史事件的演变:中国历史中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近代的革命运动,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这些事件和变革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同时也带来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虽然中国历史展现出了整体性的特点,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例如,中国历史中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背叛和战争的时期,而唐朝则是一个繁荣和富饶的时期。
此外,中国历史中还有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天灾人祸、外部入侵和政治运动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整体性体现在其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外关系的变化以及历史事件的演变等方面。
知识点总结中国的历史演进

知识点总结中国的历史演进中国的历史演进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了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1. 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文字系统。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祭祀习俗以及商代甲骨文的出现,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 秦朝的统一与汉朝的兴盛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随后的汉朝,以西汉为主,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统一并开展了广泛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为后来的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3. 结束南北朝与隋唐帝国的兴起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分裂成多个政权。
而到了隋朝和唐朝时期,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
隋朝的大运河工程和唐朝的疆域扩张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都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辉煌的帝国之一。
4. 宋朝的文化与科技进步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与科技成就卓越。
北宋时期的诗词、书画、戏剧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关于农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明朝时期,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并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和文化人物,比如朱元璋和杨继盛。
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特征更为明显,但也继续了对外文化交流,包括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和西方国家的使节。
6.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革命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割地、外侵和内乱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显著的变革与革命。
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了共和国的诞生。
此后,中国经历了北洋政府、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
总之,中国的历史演进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涵盖了各个政权更迭、社会革命、文化变革等多个方面。
从正统异端之辨看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探究——评韦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于涛I从正统异端之辨看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探究哲学从正统异端之辨看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探究—-评韦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文/于涛近年来,随着屮S的崛起,在现代性视角下对中西方 文化展开比较研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的热点N题。
许多学 者将关注点聚焦于对中国崛起的文化因素的探讨,其中以 反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有关东方现代化发展 路径的现代性研究尤为突出,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诠释与解 读.一时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在学术界重新掀起了一 轮文化研究的“韦伯热”。
韦伯所提出的“探讨世界诸主 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 在关系”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独树一帜.特别是他对近代西 方文明兴起和东方文明衰落的解释为20世纪以来东西方现 代化发展与交流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也从一个方面为当 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
“韦伯命题”与现代新懦家的回应马克斯•韦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与中国传统社 会无法产生资本主义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儒教与道教》两本著作中。
韦伯将 原因归结为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尤其是加尔文派天职 观念等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内在支撑,由此激发 人们积极投身于资本主义发展浪潮之中,后世学术界将此 归纳为“韦伯命题”。
从韦伯思想的整体来看,“韦伯命 题”具有“新教伦理产生现代性”和“儒教文化阻碍现 代性”的双重含义。
他们更是进一步将“韦伯命题”细 化为两个子命题:“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 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 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 的。
”——“韦伯命题I ”;“在经济方面,中国有大 量有利于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而在文化论方面,儒教 文化缺乏孕育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 义现代化的发生。
”——“韦伯命题n”。
这一理论归纳 将韦伯关于东西方不N文明的现代化发展进路观念清晰地 展现出来。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

中国历史发展概述中国历史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行一个1200字以上的概述。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时期人类开始利用石器进行生产和生活。
然而,真正有系统、有文化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夏朝之后,出现了许多朝代和王国,如商、周、战国时期的诸国等。
在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期,七雄并立。
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权力斗争和战争,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
最终,秦朝通过统一六国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统一的大一统帝国。
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了秦朝的统治。
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并修筑了万里长城。
然而,秦始皇死后,秦朝很快就分裂了,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混乱时期。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持续了400多年。
汉朝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作品。
同时,汉朝还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中国历史后续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朝后期,中国出现了多次分裂和动荡,从公元3世纪开始进入了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国家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终魏国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晋朝。
晋朝之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分裂和混乱的时期,历经十六国、南北朝和隋朝的统一、隋朝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大运河,统一了度量衡,并且修筑了辽阔的长城。
隋朝后期,杨广的荒政导致了农民起义,最终隋朝灭亡。
唐朝后期,中国再次分裂为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频繁更替。
最终,北方的宋朝统一了中国,并且在南方的宋朝时期,出现了科技和文化的昌盛。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和开放政策。
明朝期间,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社会经济处于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对象:文物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三年级
计划课时:36课时
学分:2学分
任课教师:刘瑞俊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以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强盛的历史过程为主线,主要讲述历史上不同时期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使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的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增强。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
一、民族定义和民族形成问题
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
三、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理论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民族凝聚力说
3.“历史发展整体性”
四、民族战争与民族英雄
第三节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史略
一、古老的传说和记录
二、历史文献
三、二十世纪的民族史撰著
第四节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一、王朝史与中国史、民族史的关系
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了解学习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2)熟悉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主要概念和重要理论问题。(3)掌握中国民族史的分期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纲目:
第一节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2

“凡江准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 多居其间。”
—— 杜 牧 《 上 李 太 尉 论 江 赋 书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2.唐朝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离;商业活动 受到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 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 易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 展。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 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深度探究】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隋、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两税法。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役
粟二 石
帛三匹、 絮二斤、 丝一斤
兵役、杂役、杂徭等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庸
粟二 石
绢二丈,绵三两
岁役二旬;纳绢代役, 日三尺。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两税法:
天宝十四载,户部上天下户数八百九十余万。安史之乱
(1)背景:
后六年统计,天下户一百九十余万,较乱前减少七百余万,
既不会“飞”,也不是“钱”。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三)商业
3.市的发展 ①发展:唐代的“草市”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 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②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区域设立市;
市与坊严格分离; 官府设立市令或者市长,对市场交易 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京夜市,宜令禁断。” ——《唐会要》卷86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分别是:
1.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经济上出现了铁器和耕作,手工业技术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3.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分裂与融合并存。
5.隋唐时期(589-907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形成重要的商业都市。
文化上,唐文化博大精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6.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7.明清时期(1368-191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读方国瑜的《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报告

读方国瑜的《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报告读方国瑜的《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报告一、生平简介方国瑜(1903~1983年),字瑞臣,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
1929年秋后相继在京师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毕业后曾在京师大学研究院、私立民国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云南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历任编辑、教授、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和云南通志馆的编审、审定、续修委员及云南省民委委员、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省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工委副主任等职。
是20世纪云南最了不起的民族史学大师。
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致力于云南地方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校录、辨析和评说,开创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开拓了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的研究。
人才培养和著述成果丰硕,被史学界誉为“云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他撰写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滇史论丛》、《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方国瑜文集》等大量传世之作。
在中国民族历史、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史料目录、东巴文化、纳西象形文字等方面都做出了震古烁今的杰出成就。
雅纳特教授称他为“纳西语言与历史学之父”,著名史学家徐中舒教授称他是“南中泰斗,滇史巨擘”。
二、写作背景晚清以来,西方学者一直制造中国历史就是汉族历史的所谓“民族国家”理论,他们将非汉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排除在中国历史之外,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是藏疆以东、长城以南的汉族国家,满、蒙、藏、维等族类居住的地区不在中国的范围内,不在中国历史的范围内。
西方宣扬的所谓“民族国家”的理论,就是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西方模式,将非汉族的中国人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分化出去。
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方国瑜毅然决然放弃已有成就的汉语史、音韵学研究,从学术中心中央研究院回到云南边疆参加中缅边界谈判,这是方国瑜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具体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原因探讨
一.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几种理论
“多元一体”说 “凝聚力”说 “整体性”说
多元一体说 1
费孝通教授1988年8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作Tanneryan 演讲时正式提出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在国 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是当今关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主流理 论。 “多元一体”论的主要观点是:
凝聚力说 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民族史学界开展中国民族 关系主流的讨论,提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理论。 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 先后出版了三四本中华民族凝聚力讨论文集 凝聚力说的主要学者和代表作有: 陈育宁,其代表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马戎 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9年) 卢勋 杨保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出版社 2000年)
凝聚力说 2
中华民族凝聚力理论要点:
陈育宁:多源多流、源流交错(前提);共同开发、共同创 造(基础);迁徙流动、汇聚交融(途经);相互联系、相互 依存(根源)。 马戎 周星:族际通婚;族际文化共享;族际交往中的语言文 字;互惠互补的族际经济联系;个体族际交往。 卢勋 杨保隆:地理因素与多源多流;各民族经济交流,相互 促进,彼此依存;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迁徙杂居,相互融合; 历代民族政策日臻完善;主体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 大一统思想和中华整体观念的形成;各族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形 成血肉相连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
中国的概念 中国历史与王朝历史的联系与差别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中国历史的整体性是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相互依 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构成的。 整体性与统一的关系; 整体性与正统论的关系; 整体性与不平衡性的关系。
思考题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理论有的整体性的理论要点。 简述文化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与本土论 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汉族的南向扩展
多元一体说 2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 草场,所以少数民族中大部分从事有牧业。 少数民族只有个别用汉语,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成员之间人口数量上存在极大的大小悬殊。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