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合集下载

大明历朝封公侯伯功臣表

大明历朝封公侯伯功臣表

大明历朝封公、侯、伯功臣表。

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

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

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明朝封爵的人,除了功臣,还有外戚,这里我只录功臣。

明朝的功臣一般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随太祖开国的,第二部份为随成祖靖难的,第三部份为后世守卫疆土的。

这里先列第一部份,合计六十三名(另附建文帝封的伐燕功臣两名,共六十五名),只列爵位名、封爵人、封爵年、除爵年、除爵原因、袭爵人等项,冗余的不列。

按封爵年份排序:一、魏国公徐达。

吴元年封。

后代依次为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二、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封。

其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罪削,常茂之子常升改封开国公,后代依次为常升、常继祖、常宁、常复、常经、常凤,常凤之子常玄振降封怀远侯,后代依次为常玄振、常文济、常胤绪、常明良、常延龄。

三、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封。

洪武廿三年坐党死,除。

四、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李景隆、李璿、李濂,李濂之子李性降封临淮侯,后代依次为李性、李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镇、李弘济。

五、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封。

洪武廿八年赐死,除。

六、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邓镇、邓源、邓梃、邓炳,邓炳之子邓继坤降封定远侯,后代依次为邓祖锡、祖世栋、邓绍煜、邓文明。

七、信国公汤和。

洪武十一年封。

后代依次为汤鼎、汤晟、汤文瑜、汤伦,汤伦之子汤绍宗降封灵璧侯,后代依次为汤绍宗、汤佑贤、汤世隆、汤之诰、汤国祚、汤国祥、汤文琼。

八、延安侯唐胜宗。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九、吉安侯陆仲亨。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十、江夏侯周德兴。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五年因罪诛,除。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公、侯、伯)表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

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

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明朝封爵的人,除了功臣,还有外戚,这里我只录功臣。

明朝的功臣一般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随太祖开国的,第二部份为随成祖靖难的,第三部份为后世守卫疆土的。

这里先列第一部份,合计六十三名(另附建文帝封的伐燕功臣两名,共六十五名),只列爵位名、封爵人、封爵年、除爵年、除爵原因、袭爵人等项,冗余的不列。

按封爵年份排序:一、魏国公徐达。

吴元年封。

后代依次为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二、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封。

其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罪削,常茂之子常升改封开国公,后代依次为常升、常继祖、常宁、常复、常经、常凤,常凤之子常玄振降封怀远侯,后代依次为常玄振、常文济、常胤绪、常明良、常延龄。

三、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封。

洪武廿三年坐党死,除。

四、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李景隆、李璿、李濂,李濂之子李性降封临淮侯,后代依次为李性、李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镇、李弘济。

五、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封。

洪武廿八年赐死,除。

六、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邓镇、邓源、邓梃、邓炳,邓炳之子邓继坤降封定远侯,后代依次为邓祖锡、祖世栋、邓绍煜、邓文明。

七、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汤鼎、汤晟、汤文瑜、汤伦,汤伦之子汤绍宗降封灵璧侯,后代依次为汤绍宗、汤佑贤、汤世隆、汤之诰、汤国祚、汤国祥、汤文琼。

八、延安侯唐胜宗。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九、吉安侯陆仲亨。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十、江夏侯周德兴。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五年因罪诛,除。

明史资料010----(明初功臣表)明朝建国前后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单以及他们的简历

明史资料010----(明初功臣表)明朝建国前后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单以及他们的简历

明史资料010----(明初功臣表)明朝建国前后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单以及他们的简历明初功臣表该表是显示明朝建国前后,五个档次爵位中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单以及他们的简历。

其中最高爵位——公爵中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胜宗、陆仲亨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刘伯温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则有王清、王凤显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恺、孙炎等23位明朝开国名臣。

公爵魏国公徐达(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吴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吴功,封信国公。

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

十八年二月己未卒。

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达初封公,位次第二。

李善长得罪,进位第一。

鄂国公常遇春吴元年九月辛丑封。

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军。

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郑国公常茂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郑国公,禄三千石,世袭。

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龙州。

二十四年卒。

韩国公李善长吴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国公。

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禄四千石,世袭。

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党死,爵除。

曹国公李文忠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禄三千石,世袭。

十七年三月戊戌获谴,卒。

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宋国公冯胜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国公,禄三千石,世袭。

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赐死,爵除。

卫国公邓愈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卫国公,禄三七石,世袭。

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信国公汤和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山侯,禄一千五百石。

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

十一年正月己卯进封信国公,禄三千石,世袭。

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

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颍国公傅友德越国公湖大海壬寅二月,金华死事。

甲辰三月追封,谥武庄。

泗国公耿再成壬寅二月,处州死事。

初封高阳郡公,谥武壮。

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蔡国公张德胜龙江战殁。

明朝开国功臣排名

明朝开国功臣排名

明朝开国功臣排名1、魏国公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鄂国公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

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3、郑国公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

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

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

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4、韩国公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

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5、曹国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

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

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邓愈 明朝开国六公爵] 明朝开国公爵

[邓愈 明朝开国六公爵] 明朝开国公爵

[邓愈明朝开国六公爵] 明朝开国公爵明朝开国六公爵。

指明朝为开国立下大功。

建国后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公爵的六名功臣。

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

中文名,明朝开国六公爵。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nbsp;。

所属阵营,明朝。

主要成就,建立大明王朝。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明初大臣。

汉族。

字百室。

定远人。

少时有智计。

习法家著作。

推断时事。

多有所中。

元至正十四年。

经丁德兴推举投朱元璋幕下。

掌书记。

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

不嗜杀人的做法。

以成帝业。

于是。

被任为参谋。

参预机画。

主持馈饷。

倍受信用。

他善于调护诸将。

因材用人。

使之各得其所。

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

以其为参议。

军机进退。

赏罚章程。

多由他裁决。

明朝建立。

兼太子少师。

授银青荣禄大夫。

上柱国。

录军国重事。

定官制。

礼仪。

监修《元史》,编《祖训录》。

《大明集礼》,事无巨细。

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

洪武三年。

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特进光禄大夫。

左柱国。

太师。

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

子孙世袭;予铁卷。

免二死。

子免一死。

时封公者共六人。

而善长位居第一。

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

褒称甚至。

但李善长富贵极便意稍骄。

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

四年。

以疾致仕。

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宫殿。

时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于临濠。

又以善长管理其事。

九年。

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

大都督府。

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圜丘。

其子琪尚临安公主。

拜驸马都尉。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

被擢为太常寺少卿。

后为丞相。

两人往来甚密。

十三年,胡惟庸案发。

二十三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

谓其元勋国戚。

知逆谋不举。

狐疑观望。

心怀两端。

大逆不道。

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

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

传着狱辞。

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次年。

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诉其冤。

朱元璋得书。

竟不加罪。

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

明代史家郑晓。

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列出明朝初年获得封爵的诸位开国功臣之爵位、食邑户数与官职。

明朝建立后位次姓名爵位俸禄受封时间去世时间追封谥号继承人爵除时间备注1 徐达魏国公50001370年1385年中山王武宁徐辉祖1644年本位置第二,次于李善长。

李善长后坐罪,进位第一;初封信国公(1364年)2 常遇春鄂国公30001364年1369年开平王忠武常茂1644年本位列第三,次于徐达。

李善长有罪,进位第二。

1370年,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3 李善长韩国公40001370年1390年1390年1364年,封为宣国公,本位列第一,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

崇祯二年(1629年),裔孙李世选持明太祖手书进,为御史劾,免死为民。

4 李文忠曹国公30001370年1384年岐阳王武靖李景隆1644年5 冯胜宋国公30001370年1395年1395年洪武28年,赐死,爵除6 邓愈卫国公30001370年1378年宁河王武顺邓镇1645年1380年,子邓镇嗣,改封申国公,坐李善长党死,弟子邓源嗣7 汤和信国30001370年1395年东瓯襄武汤鼎1644年公王8 唐胜宗延安侯10001370年1390年1390年坐为胡惟庸案被杀,爵除9 陆仲亨吉安侯10001370年1390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10 周德兴江夏侯10001370年1392年1392年以罪诛,爵除11 华云龙淮安侯1370年1374年华中1390年子华中坐胡惟庸案被杀,贬死12 顾时济宁侯10001370年1379年襄靖顾敬13 耿炳文长兴侯10001370年1404年1404年永乐二年自杀,爵除14 陈德临江侯10001370年1378年定襄陈镛1395年洪武28年,陈镛战死,后涉胡惟庸案,爵除15 郭兴巩昌侯10001370年1384年宣武郭振坐胡惟庸案,爵除16 王志六安侯25001370年1386年许国公襄简王威洪武21年王威去世,追坐胡惟庸案,爵除17 郑遇春荥阳侯25001370年1390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18 费聚平阳侯10001370年1390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19 吴良江阴侯15001370年1381年江国公襄烈吴高1414年吴高洪武17年(1384年袭爵,永乐12年有罪,免,爵除20 吴祯靖海15001370年1379年海国襄毅吴忠1390年坐追吴祯为胡惟庸党,吴忠被处死,爵除侯公21 赵庸南雄侯1370年1390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22 廖永忠德庆侯1370年1375年廖权1384年23 俞通源南安侯1370年1389年1390年坐党附胡惟庸,已死不予追究,爵除24 华高广德侯6001370年1371年巢国公武庄1371年无子爵除25 杨璟营阳侯15001370年1382年芮国公武信杨通1390年坐追杨璟党附胡惟庸,爵除26 康茂才1370年蕲国公武康康铎1382年未及封而死,子康铎受封。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公、侯、伯)表令狐采学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

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

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明朝封爵的人,除了功臣,还有外戚,这里我只录功臣。

明朝的功臣一般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随太祖开国的,第二部份为随成祖靖难的,第三部份为后世守卫疆土的。

这里先列第一部份,合计六十三名(另附建文帝封的伐燕功臣两名,共六十五名),只列爵位名、封爵人、封爵年、除爵年、除爵原因、袭爵人等项,冗余的不列。

按封爵年份排序:一、魏国公徐达。

吴元年封。

后代依次为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二、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封。

其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罪削,常茂之子常升改封开国公,后代依次为常升、常继祖、常宁、常复、常经、常凤,常凤之子常玄振降封怀远侯,后代依次为常玄振、常文济、常胤绪、常明良、常延龄。

三、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封。

洪武廿三年坐党死,除。

四、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李景隆、李璿、李濂,李濂之子李性降封临淮侯,后代依次为李性、李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镇、李弘济。

五、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封。

洪武廿八年赐死,除。

六、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邓镇、邓源、邓梃、邓炳,邓炳之子邓继坤降封定远侯,后代依次为邓祖锡、祖世栋、邓绍煜、邓文明。

七、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汤鼎、汤晟、汤文瑜、汤伦,汤伦之子汤绍宗降封灵璧侯,后代依次为汤绍宗、汤佑贤、汤世隆、汤之诰、汤国祚、汤国祥、汤文琼。

八、延安侯唐胜宗。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九、吉安侯陆仲亨。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十、江夏侯周德兴。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五年因罪诛,除。

明朝开国功臣表

明朝开国功臣表

明朝开国功臣表
明朝开国功臣表
朱元璋自公元1352年参加红巾军,逐渐自成体系,先后消灭了陈有谅和张士诚江南两大割据集团,公元1368年,在南京正式登基,建元洪武,改号大明,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经过两年的征剿,彻底推翻了元王朝,元顺帝在悲愤中卒于洪武三年,同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
进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为南朝鲜公;
进中书右丞相、征虏大将军、信国公徐达为魏国公
进征虏副将军、鄂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
进征虏左副将军李文忠为曹国公
进征虏左副副将军邓愈为卫国公
进征虏右副将军冯胜为宋国公
封征虏右副副将军汤和等二十八人为侯爵:
封侯者二十八人: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凉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康茂才于洪武三年随徐达西征定西,死于还师途中),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

朱元璋的第一谋臣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

此后,洪武一朝又陆续封汤和为信国公(11年)傅有德为颖国公(17年)蓝玉为凉国公(21年)胡显为梁国公常升为开国公。

历代开国功臣,属明代封爵者最惨,胡蓝党案,公、侯幸免者寥寥无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01.徐达(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

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

朱元璋誉之为“万里长城”。

朱元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02.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

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本位列第三次于徐达。

李善长有罪进位第二。

1370年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谥号忠武。

03.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

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

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

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

拜右相国。

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

四年致仕。

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

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1364年封为宣国公本位列第一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

04.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汉族,江苏盱眙人。

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所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谥号武靖。

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

05.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

洪武28年,赐死爵除。

明太祖共进行8次北伐,其中冯胜参与其中3次。

06.邓愈(1337~1377) ,明朝开国名将。

字伯颜,汉族,虹(今安徽泗县)人。

明攻河南之战中以南路军统帅大败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明灭夏之战中筹运粮秣军马,以主帅之职与沐英平定吐蕃反抗势力。

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年仅41岁。

封卫国公,追封宁河王。

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谥号武顺。

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镇守襄阳等处。

30岁任御史大夫。

07.汤和(1326~1395),明朝开国元勋,字鼎臣,濠州钟离人。

官封左都督,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迫降方国珍,俘陈友定,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使伯颜帖木儿乞降,战功卓著,是为一代名将。

谥号襄武。

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汤和成为明初政坛少有的“不倒翁”。

08.唐胜宗(1335~1390),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将领。

“太祖起兵,胜宗年十八,来归”,随27岁的同乡朱元璋等24人离开濠州,成为起义军骨干,往南到定远一带发展势力。

“从渡江,积功为中翼元帅。

克宁国,平南昌,略定江西诸郡,大战鄱阳湖,攻杀陈友谅,擢骠骑卫指挥同知。

”被朱元璋视为心腹,倍加重用。

唐胜宗“封延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09.陆仲亨(1336~1390),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吉安侯。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朱元璋所招揽,加入起义军。

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的战斗。

洪武元年(1368年),率军同廖永忠平定广东。

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封为吉安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

10.周德兴(?~1392),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

明太祖朱元璋同乡。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从朱元璋起兵,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

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江夏侯。

洪武五年(1372年)元月,率领赵庸、左君弼出师南宁,讨伐湖南、广西少数民族。

洪武二十年(1387年),经略福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因子作乱宫廷坐死。

11.华云龙(1332~1374),定远(今安徽滁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淮安侯。

元末时聚众起兵,后率众归附朱元璋,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随徐达北伐北元,次年因功升任大都督府佥事,总管六卫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参知政事。

洪武三年(1370年)冬,被封为淮安侯。

洪武四年(1371年),于云州边境大破元军。

洪武七年(1374年),被召南还,死于途中。

12.顾时(1334~1379),字时举,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顾时投靠明太祖,成为起义军的一员,累积战功升任元帅。

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的战争。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随徐达北伐元朝。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济宁侯。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随傅友德征伐明夏。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随李文忠征伐北元,以疲惫之军战胜北元军队,大振军威。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镇守北平。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去世,追封滕国公,谥襄靖。

13.耿炳文(1334~1403),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

耿炳文屡败张士诚军,跟随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下汴梁、攻占大同,攻克晋冀、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

后来曾为建文帝率兵抵抗朱棣。

永乐二年(1404年),耿炳文被人弹劾服饰逾制自杀(一说耿炳文已战死真定),三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后军都督佥事耿瓛、尚宝司卿耿瑄,皆受牵连被杀。

14.陈德(1330~1378),字至善,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杞国公。

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率军支援长兴,随常遇春大败李伯升。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参加鄱阳湖水战,此后随徐达北伐。

洪武三年(1370年),封临江侯。

洪武四年(1371年),随傅友德南征明夏。

洪武五年(1372年),随冯胜北伐。

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凤阳去世,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称其征西时犯错被斥责,于是和胡惟庸勾结。

15.郭兴(1330~1383),一名子兴,濠(今安徽省凤阳县孤庄村)人。

为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

其冬,封功臣,兴以不守纪律,止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郭兴女弟为宁妃,弟英武定侯。

谥号宣武。

16.王志(1335~1386),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许国公。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王志率领乡兵在濠州投靠朱元璋,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元朝的战争。

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六安侯。

洪武十九年(1386年)去世。

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案事发后,王志也被列为胡惟庸党朋,但因时已死遂不追究。

17.郑遇春(?~1390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荥阳侯。

先锋郑遇霖之弟,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总管。

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后参与平定陈友谅。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傅友德平定云南。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

其和六安侯王志是儿女亲家,同时其加禄、改禄都和王志一起。

18.费聚(1326~1393),字子英(士英),五河(今安徽五河费府)人,明朝前期军事将领,封平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铁券。

洪武二十三年返朝。

后因李善长事而被连坐致死,爵位被除。

子超征方国珍没于阵,璿以人材举官江西参政,孙宏从征云南积功为右卫指挥使坐奏对不实。

《明史本传》。

五年后(1398年),朱元璋亲自为其平凡昭雪,并赐:“费氏聚公忠烈千秋”匾额一块。

19.吴良(1324~1381),定远(今属安徽)人,原名国兴,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讳朱元璋字国瑞中的“国”字,赐改名为良。

吴良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

明洪武三年(1370),吴良受封为江阴侯。

之后,他又率军赴广西平蛮。

洪武十四年(1381)病死青州,终年58岁。

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追封江国公,谥号襄列,赐葬钟山之阴。

吴祯次子吴忠,承袭父亲“海国公”爵位特权,死后被葬于父辈墓地。

20.吴祯(1328~1379),初名国宝,字干臣,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

江国公吴良之弟。

吴祯早年随明太祖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天兴翼副元帅、英武卫亲军指挥使。

他先后参与明朝平定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的战争。

明朝建国后被封为靖海侯。

后又督理海运,担任剿倭总兵官。

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祯病逝,追封海国公,谥号襄毅。

后被追认为胡党,除爵。

21.赵庸(生卒年不详),明初功臣,南雄侯-赵庸,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初军事人物。

赵仲中弟。

其早年和兄赵仲中镇守水寨屯兵巢湖,后归顺朱元璋。

后升为参知政事,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人进攻康郎山,后占领武昌、庐州、安丰、淮东、海安、泰州,升任中书左丞,进攻山东。

洪武元年兼任太子副詹事,后随大军攻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

跟随常遇春北追元帝。

后与李文忠攻庆阳、应昌。

功劳本最大,但因在应昌私纳奴婢,不得封公,则为南雄侯。

此后,平定福建、广东叛乱,斩首八千余人。

洪武二十年,与燕王朱棣出古北口,招降乃儿不花。

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杀。

22.廖永忠(1323~1375),巢县(今安徽巢湖)人,楚国公廖永安之弟,明朝开国将领,爵至德庆侯,后因逾制被明太祖赐死,明安宗追封庆国公。

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攻克象州,平定广西;明灭夏之战中,充南路军右副将军职,取得夔州之战胜利,为最终消灭夏政权铺平道路。

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并在《平蜀文》书“傅一廖二”之语,盛赞廖永忠功勋。

23.俞通源(?~1389),字百川,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军事将领,俞通海弟。

南安侯。

其早年跟从徐达进攻中原,后与副将军冯胜会师太原,后渡黄河,攻破鹿台、凤翔、巩昌、泾州,并守卫开城。

后张良臣叛变,其与傅友德等人一同围城。

后与大军攻破庆阳、定西、兴元等。

洪武三年封南安侯。

后跟随廖永忠进攻四川、跟随徐达出战漠北、平定甘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