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至三单元综合训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至三单元综合训练

第一至三单元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

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2.韩愈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由此可知,韩愈对“道”的解释意在()A.复兴儒学B.推动佛教本土化C.传播道教D.阐明天理的内涵3.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

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B.包容性C.连续性D.多样性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

对这种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思想是()A.黄老之学B.董仲舒新儒学C.佛道思想D.理学思想5.“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D.革鼎创新的思想6.明清射柳运动传承于辽金元,但在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上又与之不同,据史料记载,万历朝“今京师端午节尚有戏柳之戏……令词臣进诗词对联,颁赐优渥”;“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老牟说论语】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老牟说论语】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老牟说论语】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修身明志,让人生充满激情,当以诗成之;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与社会和他人相处时知所进退之道,当以礼成之;养成高尚情操与艺术品质,当以乐成之。

”【解析】本章是孔子老师讲立身成德之法。

“兴于诗”的兴当开始讲,就是最初下手处要先学诗。

为什么学诗?学《诗》是为了要立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以言志,《诗经》里头其实是表达内心中的志向。

所以修身明志,让人生充满激情,当以诗成之。

学诗的好处很多,《论语·阳货》篇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弟子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用来激发情感,可以了解社会风气民俗,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可以用来讽刺不公和抒发情绪。

近一点儿说,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一点儿说,可以用来侍奉国君。

且能更多地了解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自然界的事物。

诗中大量记载了古人对心性的体悟,以及古圣先贤的盛德伟业,故学诗可以明人生目标和实践之归宿,可充满激情地生活,所以孔子曰“诗言志”“兴于诗”。

什么叫“立于礼”?诗和礼要同时学,人虽然学诗立志了,但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与他人相处,其进退应对之道要以礼来完成。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的情感没有发出来时就是中,是适度的,感情发出来皆中节,中节就是要用礼做为度数,都合礼节,称作和。

这就是中和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诗一般都是任情而发,没有感情很难写诗,所以“诗发乎情,而止乎礼”。

所以礼和诗要同时学,这才能够达到中和。

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都很有才,也很自信,但是自信过头没有礼的节制就是狂傲了,也就是所谓的“文人无行”,唐朝有不少诗人都很狂傲,杜审言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唐时期杜审言和苏味道齐名。

对此,杜审言觉得很不平。

可不平又怎样呢?人家苏味道已是宰相了,他还是个白丁。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白话】孔子说:“兴起于诗,立身于礼,成德于乐。

”【释词】兴:起。

包咸:“言修身当先学《诗》。

”江熙:“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

”刘宗周:“兴也者,始而亨者也。

”《集说》:“诗本人情,有美有刺。

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诗:指《诗经》。

李塨(gōng):“《诗》有六义,本于性情,陈述德义,以美治而刺乱,其用皆切于己。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论语集注述要》:“其学诗而有所兴,乃诗之教孝者可以兴于孝,教贞者可以兴于贞,兴于善则恶不期远而自远。

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

是惟诗歌为最宜。

”立:立身。

包咸:“礼者,所以立身。

”朱子:“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集笺》:“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则立必于礼也。

”礼:恭敬辞让,礼之实也;动容周旋,礼之文也;冠婚丧纪、射乡相见,礼之事也。

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学之而德性以定。

身世有准,可执可行,无所摇夺,礼之所以主于立也。

(李塨)成:成德成性。

陈祥道:“惟其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然后为修之至矣。

”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朱子)。

《正义》:“乐以治性,故能成性。

成性亦修身也。

”钱穆:“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

”朱子:“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高中语文孟子6人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

高中语文孟子6人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亦可以弗畔矣夫B.一言以蔽之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解析] A项,“畔”同“叛”。

C项,“销”同“消”。

D项,“说”同“脱”。

[答案] B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约:约束B.一言以蔽.之蔽:概括C.与其易.也易:改变D.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面:面对着[解析] 易:同“益”,太过,过分。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谨而.信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①君子博学于.文②受制于.人C.①钟鼓云乎.哉②礼后乎.D.①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②约之以.礼[解析] 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

B项,①介词,对;②介词,被。

C 项,①②均为句末语气词,吗。

D项,①动词,认为;②介词,用。

[答案] C4.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谨而信B.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C.则以学文D.泛爱众,而亲仁[解析] A项,信:名词活用作动词,讲信用;B项,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D 项,仁:形容词作名词,仁善的人。

[答案] C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一言以蔽之B.何谓也C.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D.小子何莫学夫诗[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一般疑问句。

[答案] D6.名句填空。

(1)礼,____________,宁俭;丧,__________,宁戚。

(2)子在齐闻《韶》,____________。

(3)质胜文则野,________。

________,然后君子。

(4)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案] (1)与其奢也与其易也(2)三月不知肉味(3)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4)出则悌谨而信[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段,完成7~9题。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①的
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

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

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
本就是节奏与和谐。

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注]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礼”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1 D 解析:“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表述有误。

2 A 解析:“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理解有误。

3 B 解析:“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分析有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