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超稀薄燃烧技术研究论文

汽车超稀薄燃烧技术研究论文
汽车超稀薄燃烧技术研究论文

目录

1 绪论 (2)

2 超稀薄燃烧技术的概念 (3)

3 缸外喷射稀燃系统(PFI) (5)

4 直接喷射稀燃系统(GDI) (7)

5.1 GDI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8)

5.2 GDI发动机与PFI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对比 (9)

5.3 GDI发动机的缸内流场 (9)

4.4 GDI发动机的超稀薄燃烧系统 (10)

4.5 GDI发动机的特点 (12)

5 均质混合气压燃系统(HCCI) (15)

5.1 HCCI概念 (15)

5.2 HCCI的燃烧特性 (16)

5.3 HCCI发动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 (20)

5.4 HCCI技术的应用 (20)

6 国内外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6.1 我国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6.2 国外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1 绪论

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成为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源。全球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比人口增长快得多。有关资料表明,1950年,全世界只有5000万辆汽车;到1995年,全球汽车总量已经超过6.5亿辆,平均每100人拥有10辆汽车;2010年全世界机动车数量达到8.2亿辆(不包括两轮和三轮机动车)。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汽车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ECD (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成员国拥有世界汽车的70%,人均拥有汽车数很高,而且这些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仍在缓慢上升。如图1-1所示,我国汽车的生产量从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到2010年的1826万辆,增加了近123倍,年增加率为19%。轿车年产量从1978年的4千辆增加到1997年的48.1万辆。到2003年底,中国汽车总保有量已超过了2400万辆,2010年底已超过7523万辆。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汽车排放成为CO 2、CO 、NOx 、SO 2或者微粒等超过标准的大气环境中,每天约有800人因呼吸污染空气而死亡,患肺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成为人类健康和城市环境的

507

571

728

888

961

1379

1826

2742

3160

4985

5697

6467

7619

8616

1365

2365

2925

3534

4173

5218

7523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单位(万辆)

汽车生产量

民用汽车保有量

私人汽车

图1-1 我国汽车的年产量和汽车保有量

最大威胁。世界城市约有一半的人生活在癌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控制汽车发动机的 有害排放已刻不容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相继对车辆和发动机的尾气

排放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排放法规,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日益加深,对车辆与发动机的排放控制也越来越苛刻。目前,国际上的车辆排放标准主要有三大体系:美国体系、欧洲体系(表1-1)、日本排放标准体系。各国排放法规中对排放测试装置、取样方法、分析仪等方面,大都取得了一致,但测试规范和排放量限值仍有很大差异。欧洲各国自1994年实行欧I排放标准以来,目前已开始实施欧IV标准。而我国自200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汽车排放标准,采用的是等效欧I的国1排放标准,2004年开始实施国2标准,以后还将逐步等效采用欧洲的排放法规体系。

表1-1轿车(passenger cars)的欧洲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类别M1*),克每公里(g/km)标准等级开始实施日期CO THC NMHC NOx HC+NOx PM P

柴油

欧盟一期1992年7月 2.72

(3.16) - - - 0.97

(1.13)

0.14

(0.18)

-

欧盟二期1996年1月 1.0 - - - 0.7 0.08 - 欧盟三期2000年1月0.64 - - 0.50 0.56 0.05 - 欧盟四期2005年1月0.50 - - 0.25 0.30 0.025 -

欧盟六期(将来) 2014年9月0.500 - - 0.08

0.170 0.005 -

汽油

欧盟一期1992年7月

2.72

(3.16)

- - -

0.97

(1.13)

- -

欧盟二期1996年1月 2.2 - - - 0.5 - - 欧盟三期2000年1月 2.3 0.20 - 0.15 - - - 欧盟四期2005年1月 1.0 0.10 - 0.08 - - -

欧盟五期2009年9月 1.000 0.100 0.068 0.06

-

0.005*

*

-

欧盟六期(将来) 2014年9月 1.000 0.100 0.068 0.06

-

0.005*

*

-

2 超稀薄燃烧技术的概念

要了解超稀薄燃烧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稀薄燃烧,稀薄燃烧就是就是发动机在空燃比A/F大于理论空燃比的情况下燃烧。这样,燃料就可以燃烧完全,由于稀薄燃烧

时燃烧室内的主要成份为N

2和O

2

,它们的比热比较小,多变指数k较高,因而热效率

高,燃油经济性好,实现稀薄燃烧技术的关键是点火瞬时在火花塞处形成易于着火的浓混合气,空燃比A/F=12~13.5,其余处为稀的混合气。

在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上,为了保证发动机稳定可靠地运转,汽油机正常工作时,其所用混合气成分的空燃比应在12-18范围内调节。超稀薄燃烧是空燃比大于20∶1的

混合气的燃烧过程,它可以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完全。燃用稀混合气,由于其燃烧后最高温度降低,一方面使通过气缸壁的传热损失较小,另一方面燃烧产物的离解现象减少,使热效率也得以提高。从另一角度分析,采用稀混合气,由于气缸内压力、温度低,不易发生爆震,则可以提高压缩比,增大混合气的膨胀比和温度,减少燃烧室废气残余留量,因而可以提高燃油的能量利用效率。在采用稀混合气的同时,辅以相应的排放控

制措施,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CO、HC、NO

X 、CO

2

将大大地减少,且稀燃时燃烧室内的主

要成分O

2和N

2

的比热较小,多变指数K较高,因而发动机的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1]。

迄今为止,汽油机的发展历时三代(图2-1)。传统化油器式和进气道喷射式汽

图2-1 汽油机发展的三个阶段

油机都是在气缸外形成混合气,然后进入气缸内燃烧,而GDI发动机则将汽油直接喷入到气缸内,利用缸内气流运动、燃油喷射雾化、燃烧室表面引导形成混合气后进行燃烧。表2-1比较了这三代汽油机的工作方式及优缺点:

表2-1 三代汽油机的工作方式及优缺点

GDI发动机PFI汽油机化油器汽油机

喷油方式混合气形成缸内直喷

均质混合气或者分

层稀薄混合气

进气道喷射

均质混合气

均值混合气

空燃比范围12~50,甚至更高化学计量比附近12~17

充气效率较较高(取消节流,燃

油汽化对进去冷却)一般(节气门)较低(节气门和喉

管)

压缩比10~13 7~9 6~8

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控制精度高,响应速

度快

稳态工况较好,过渡

工况和冷起动则较差

机械系统控制精度

和响应速度最慢

优化潜力可进行全方位的优

化进气管及燃烧的局

部优化

优化潜力小

发动机排放HC 冷起动较少,中小负

荷较多

较多较多NOx 较少高高CO 较多较多较多

现如今人们所知道的车用发动机稀薄燃烧系统包括缸外喷射稀燃系统(PFI)、直接喷射稀燃系统(GDI)和均质混合气压燃系统(HCCI).本课题将对以上三种系统的经济性能、环保性能、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以后汽车发动机的发展方向和可能趋势,为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以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已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2]。

3 缸外喷射稀燃系统(PFI)

在普通的PFI系统中进气为均质混合器,其空燃比一般在14.7,不能达到超稀薄燃烧,但是通过组织进气气流就可以达到超稀薄燃烧的效果,进气道喷射稀燃系统根据进气流在气缸内的流动形式不同,可分为涡流分层(如图3-1)和滚流分层(如图3-2)两种

1)涡流分层燃烧:这种燃烧方式一般是通过对进气系统的合理配置,使缸内产生强烈的涡流运动。在进气冲程初期,随着活塞向下运动,缸内形成较强的涡流。通过控制喷油时刻使喷油器在进气后期喷油,进入气缸的燃油大部分就保持在气缸的上部,气缸内的强涡流起到维持混合气分层的作用,气缸内将形成上浓下稀的分层效果,火花塞周围有较浓的混合气。这样形成的涡流在压缩后期虽然随着活塞的上行逐渐衰减,但涡流的分层效果仍可大体一直保持到压缩上止点,有利于点火燃烧。

图3-1 涡流分层燃烧系统

2)滚流分层燃烧:滚流分层多用于进气道对称布置的多气门发动机,当进气门升程较小时,进气流在缸内的流动紊乱,有规律的流动不明显。此时存在两个旋转轴相互平行而垂直于气缸轴线的涡团,一个在进气门下方靠近进气道一侧,另一个在进气道对侧,大致位于排气门下方,此为非滚流期。当气门升程加大时,位于进气道对侧的涡团突然加强,进而占据整个燃烧室,与此同时另一个涡团逐渐消失,此为滚流产生期。随着气门升程的加大和活塞下移,滚流不断加强。在进气行程下止点附近滚流达到最强,此为滚流发展期。压缩行程属滚流的持续期。在压缩行程后期,由于燃烧室空间扁平,不适于滚流发展而遭破坏。在上止点附近,滚流几乎被压碎而成为小尺度的湍流,此为破碎期。滚流的生命周期短,点火后将很快在燃烧过程中消失。正是由于滚流在上止点附近破碎为湍流,将进气流动的动能转化为湍动能,才有利于发动机性能的提高[3]。

图3-2 滚流分层燃烧系统

4 直接喷射稀燃系统(GDI)

目前市场上的GDI汽油机存在两种主要工作模式:1)非均质、充量分层的稀薄燃烧;2)均质当量混合气燃烧。大多数采用充量分层稀薄燃烧的GDI发动机根据工况不同采用混合燃烧模式:中小负荷时,为了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GDI发动机的节气门保持全开,燃油在压缩冲程后期喷入燃烧室,形成非均质的混合气,在火花塞周围的混合气较浓,远离火花塞区域为稀薄混合气,全局空燃比为25

~

40,为分层稀薄燃烧,燃油消耗下降率高达35%;在大负荷时,为了得到较高的动力性,采用化学计量的混合气,燃油在进气冲程早期喷入燃烧室,燃油与空气在燃烧室内充分的混合,为均质当量燃烧(图4-1);当GDI发动机全部采用均质当量混合燃烧模式时,它可以使用目前PFI发动机上广泛使用的、技术成熟的TWC满足严格排放法规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使用技术尚未成熟、对汽油硫含量要求较高的稀燃NOx催化转化器,尽管均质当量GDI发动机的节油效果不如分层稀燃的GDI,但在与其它先进技术结合下,也能获得较好的节油效果,因而成为目前国际上GDI发动机的发展主流[4]。

图4-1 GDI发动机不同工况下工作模式的选择

表4-1GDI发动机的工作模式

工况主要目

标空燃比节气门充量负荷调

喷油正

喷油

压力

油速穿

燃油雾

中低负荷经济性25-40 节气门

全开

分层质调节压缩行

程晚期

高浅好

大负荷动力性14.7左

右开度变

均质量调节进气行

程早期

低深差

5.1 GDI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GDI发动机的不同工作模式对其喷射系统提出的要求为:既要满足全负荷时在进气行程内的喷射,而且还要满足部分负荷时在压缩行程后期即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的喷射,因此它的喷射压力要达到5-12MPa,同时为确保快速形成良好的混合气,GDI喷油器能够产生雾化程度较高的喷注,即大多数GDI若要达到较低的未燃碳氢(UBHC)排放和循环变动,其油滴的SMD应小于25μm,而进气道喷射的喷雾特性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较小,SMD在200μm时即可满足要求;喷油器还应具有较高的动态响应性,晚喷时,它能在较窄的喷射脉宽内喷出预期数量的燃油,实现分层燃烧;此外,喷油器位于缸内,工作条件恶劣,要求它对嘴端沉积物的生成和高温有更强的耐受力。

喷油器的结构形式对喷雾质量的影响很大。常见的喷油器有三种:多孔喷油器(multihole injector)、外开轴针式喷油器(outwardly opening pintle injector)和内开旋流式喷油器(inwardly opening swirl inector),各种喷油器结构(见图4-2)。由于GDI发动机的喷射压力远低于柴油机,使多孔式喷油器的喷嘴易于积碳、堵塞、雾化不良,导致燃烧时火焰传播不稳定,容易产生碳烟排放,因此GDI上使用不多;类似于伞喷的外开单孔轴针式喷嘴,能够改善喷雾质量,不易积碳和堵塞,可以取消压力室容积,设计出燃油的旋流运动,同时兼顾喷雾锥角、贯穿距离和燃油粒度的不同要求,但它的密封性较差。目前在GDI发动机上得到广泛使用的是内开旋流式喷油器[5]。

图4-2 各种喷油器的结构

5.2 GDI发动机与PFI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对比

GDI发动机的喷油特性大多数和进气道喷油是一样的,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但是GDI发动机比PFI发动机要求更加严格,表4-2是它们喷油特性的对比。

表5-2 GDI发动机与PFI发动喷油特性对比

GDI的燃油控制与PFI 的共同要求GDI的燃油控制比PFI要求更加严格之处

1. 精确的燃油计量(通常在线性流量范围的±2%之内);

2 要求喷射油束有最小的喷射方位偏差;

3 在整个运行范围,具有良好的喷雾轴对称性;

4 最小的滴漏和零燃油泄漏,尤其在冷起动运行时;

5 喷油量和喷油脉宽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6 油路油压脉动时对喷射特性的影响小;

7 循环之间,以上参数变化小。1 提高雾化水平;喷雾的SMD(索特平均直径)小;

2 动态响应快;

3 喷油器密封状态好,不得泄漏;

4 避免因针阀弹跳而造成不希望的二次喷油;

5 喷油器流量特性线性度高,偏差小;

6 更强调对喷射穿透度的控制;

7 更强调对喷射压力的控制;

8 提高抑制沉淀物形成的能力;

9 在热负荷梯度下,有较小的流动变化;

10 喷油器能耐高温;

11 严格定位安装喷油器;

12 满足不同燃烧系统的需要,能灵活地在变化的倾斜轴上产生倾斜轴喷射。

5.3 GDI发动机的缸内流场

汽油机缸内流场结构一般有三种:涡流(旋转轴线平行于气缸中心线)、滚流(旋转轴线垂直于气缸中心线)和挤流(压缩冲程后期活塞接近上止点时,与缸盖间隙处的径向气体流动,它有助于加强压缩终了的缸内湍流强度)。[6]

GDI发动机的超稀薄燃烧需要合适的气流运动帮助形成预期的混合气分层。其中

涡流比滚流具有更小的粘性耗散,生存期较长,可以充分利用它来维持压缩冲程的混合气分层;滚流在燃烧室的曲面引导下容易衰减成大尺度二次滚流结构,很难保持稳定的混合气分层,但滚流在上止点附近有助于加强湍流强度,同时在压缩冲程中它所具有的加速旋转特性能提高壁面处的气流速度,从而促进壁面油膜的蒸发。

三菱公司GDI发动机利用进气滚流配合优化设计的活塞顶曲面形状实现混合气的分层,(如图4-3所示)。立式进气道取代了传统发动机中使用的横向进气道,进气行程中吸入的空气在立式进气道的引导下沿气缸壁向下流动,产生了大尺度的逆滚流,活塞顶面为成弧状曲面,其上有小型的球形燃烧室,当喷油器将油束直接喷射到燃烧室内时,借助于球型燃烧室凹坑壁面以及立式进气道产生的逆滚流,将燃油蒸汽导向火花塞。直立气道具有较高的流量系数,发动机高转速时的性能得到提高,同时喷油器的喷射角度更加容易安排;另外油束和活塞顶凹坑的相互作用对曲轴转角的依赖性变小,可在更宽的转速范围内实行混合气分层[6]。

图4-3 三菱GDI发动机与传统进气道喷射发动机缸内流场的比较

4.4 GDI发动机的超稀薄燃烧系统

在GDI发动机中,为了使混合气在中小负荷实现分层,燃烧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依靠燃烧室形状、气流运动和喷雾形态的相互配合形成所需的分层混合气。按混合气形成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如图4-4所示。

图4-4 GDI发动机的燃烧系统

4.4.1 喷雾引导

采用喷雾引导的GDI发动机将火花塞与喷油器布置得很近,并位于燃烧室中心或附近。这样布置结构简单,火花塞周围容易形成较浓的混合气,并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产生有效的混合气分层,同时采用强涡流保持混合气分层的稳定性。然而火花塞与油束间距离过短,限制了进气门面积,影响充气效率的提高,同时油雾也容易打湿火花塞,造成积炭和点火困难,火花塞使用寿命下降。然而,喷束引导型燃烧系统却有着实现更稀燃烧和扩大稀燃区域的潜力,喷束引导燃烧系统成为许多厂家和科研机构开发的下一代燃烧系统,是目前分层稀燃直喷燃烧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8]

4.4.2 壁面引导

在壁面引导的GDI发动机中,中间布置火花塞,侧面安装喷油器。喷油器将油束直接喷射到燃烧室内,利用特殊的活塞凹坑形状配合气体滚流运动,将燃油蒸汽导向火花塞,并在火花塞周围形成合适浓度的混合气。三菱、丰田、Nissan、大众等公司开发的机型均采用此燃烧系统。

4.4.3 气流引导

气流引导的GDI发动机将喷油器和火花塞远距离布置。与壁面引导相比:喷油器不再把燃油直接喷向活塞顶凹坑内,而是对准燃烧室的中心喷向火花塞(但不朝向火花塞电极),综合利用进气道和活塞表面在缸内形成的滚流与涡流运动实现混合气的分层。FEV公布的一些开发方案采用的就是这种燃烧系统[7]。

4.5 GDI发动机的特点

4.5.1 GDI汽油机相对于PFI汽油机的优越性

对于缸内直喷汽油机,在进气过程中喷入气缸内的汽油蒸发吸热,可降低进气温度,所以缸内直喷技术可提高汽油机的抗爆性,直喷汽油机可以采用更高的压缩比。同时由于进气被冷却,直喷汽油机的充气效率更高。高的压缩比和燃烧过程的改善,使得GDI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对于不同的测试循环,GDI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最大可以提高15%~20%。图4-5是一台日本三菱直喷式汽油机在转速为2000r/min时的试验结果。由于应用分层燃烧,空燃比可达40,燃油经济性改善30%。

图4-5 GDI与PFI发动机的对比

对于传统的PFI汽油机,20%的喷油器装在气缸盖上,另外80%的喷油器安装在靠近气缸盖的进气歧管上。在汽油机起动时,喷出的燃油会在进气门上和进气道内形成液态油膜,这些沉积的燃油在进气过程中逐渐蒸发后进入气缸燃烧,导致汽油机起动阶段缸内混合气的浓度难以精确控制。冷起动时,部分燃油蒸发现象导致供油延迟和计量偏差,加上燃油蒸发困难,使得实际供油量远大于实际所需的以实现稳定起动。通常PFI汽油机冷起动时有4~10个不稳定燃烧循环,这显著地加大了发动机未燃HC 排放。

GDI汽油机可以避免PFI汽油机进气道燃油湿壁现象,实现缸内混合气的准确控制,降低各缸之间、各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GDI汽油机采用高压燃油喷射技术,提高了燃油的雾化质量,使得汽油机能在前两个循环无需额外供油就能起动,并能实现稳定燃烧,这样GDI发动机冷起动时的HC排放迅速降低。

PFI发动机在中、小负荷时采用节气门来控制负荷,导致节流损失增大(如图4-6)。GDI发动机在中、小负荷时可以采用分层充气工作模式,通过控制喷入气缸内的油量来控制发动机的负荷,降低了泵气损失和传热损失。

图4-6 示功图-泵气损失

此外,GDI汽油机还可以实现减速断油,不但能提高燃油经济性,而且还能降低HC排放。但减速断油技术在PFI发动机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会减少或消除进气道内的油膜,而在汽油机转速增加时又需要几个循环的过渡才能在进气道内建立稳定的油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燃烧室内形成很稀的混合气,导致失火,则未燃HC排放迅速增大[8]。

4.5.2 GDI发动机相对于PFI发动机的局限性

相对于技术成熟的PFI发动机,稀燃GDI发动机具有显著的燃油经济性,但是它的排放控制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目前,GDI发动机面临的挑战有:

a)排放控制

分层混合气浓度非均匀分布,存在较浓的混合气,在这些区域中局部燃烧温度仍然较高,导致NO

排放较多,然而总体混合气较稀不能有效利用三效催化器;分层混

X

合气外边界较稀的部分易发生火焰熄灭现象,同时缸内喷油在活塞顶部和气缸壁上形

成湿壁现象,使得小负荷时直喷汽油机的HC排放相对较高;分层燃烧工况由于混合气浓度分布不均匀,GD I发动机的微粒排放也会增加。

b)稳定燃烧控制

GDI发动机分层充气稀燃区域的稳定燃烧控制难度较大,部分负荷分层稀燃和大负荷均质燃烧模式转变时的控制也非常复杂;为了降低NO

X

排放GDI发动机采用较高的EGR率,且喷油嘴沉积物增加,都增加了稳定燃烧控制的难度。

c)燃油经济性

燃油缸内直喷需要较高的供油压力,这不但增加了发动机的机械损失,而且喷嘴、油泵驱动增加了额外的电能消耗,催化器快速起燃和再生补偿也会增加燃油消耗。

d)可靠性

相对PFI发动机,GDI发动机喷嘴沉积物和积炭增多,并且由于提高了系统压力,降低了燃油的润滑性,增加了供油系统的磨损;由于使用较稀的混合气,缸套的磨损增加,进气门和燃烧室的沉积物也增加。

e)控制复杂性

GDI发动机从冷起动到全负荷各种工况需要复杂的供油和燃烧控制,并需要复杂的排放控制系统和控制策略,同时也增加了系统优化的标定参数。

GDI发动机要求复杂的供油系统硬件,需要高压油泵和更复杂的控制系统。虽然

GDI发动机稀燃能够降低NO

X 的排放,但是达不到三效催化器降低NO

X

排放90%的水平。

因此,稀燃GDI发动机面临的重要问题是NO

X

排放控制。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发的稀燃

催化器,其NO

X

转化效率仍低于三效催化器。此外,小负荷时GDI汽油机的HC排放仍待解决[9]。

由上述分析可知,GDI发动机面临排放、燃烧稳定性、燃油经济性、可靠性以及电子控制复杂性等方面的挑战。为了提高经济性和解决排放问题,GDI发动机技术近期将可能按照图4-7所示的方向发展。

图4-7 GDI 发动机近期发展的趋势

5 均质混合气压燃系统(HCCI)

HCCI 发动机就是均质混合气压燃发动机。早在1979年,Onishi 等人即在二冲程发动机上第一次研究HCCI ;1992年,Stock inger 等人在一个真实产品发动机上研究HCCI ;1994年,Iida 用甲醇作为燃料也做了HCCI 试验;Thring 提出在四冲程客车发动机上使用HCCI 和SI 混合的双工作模式发动机;在1997年,Christenson 等人在一个1.6升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上做了压缩比为21的HCCI 试验,试验中使用了正辛烷、乙醇和天然气三种燃料;Suzuki 等人用柴油作燃料在大负荷下做了HCCI 试验[10]。

5.1 HCCI 概念

发动机HCCI 的燃烧,需要燃油与空气均质混合,混合气在压缩冲程活塞接近上止点的时刻,自动着火燃烧。这种燃烧方式的特征,既有传统汽油机的混合气均质混合,又有传统柴油机的压燃式工作。

传统柴油机采用高压缩比压燃式工作,不用节气门,泵气损失小,其热效率和部分负荷燃油经济性优于普通汽油机,但是柴油喷射形成非均匀的混合气,燃烧温度高产生NOx 排放物,局部缺氧造成碳烟和微粒排放;传统汽油机采用均质混合气燃烧,燃料与空气混合均匀,燃烧完善,通常不产生碳烟微粒,但是需要节气门,在部分负荷时泵气损失大,燃油经济性差。有关研究已经证明,HCCI 发动机兼有传统汽油机和

分层稀薄燃烧系统

避免引导系统

喷雾引导系统

进气引导系统

采用λ=1的均质混合燃烧方式

实现GDI 发动机 的HCCI 燃烧

优化燃烧系统扩

大分层稀燃区域

采用分层充气或均质(λ =1)充气的涡轮增压技术

柴油机的优点[11]。

5.2 HCCI的燃烧特性

HCCI燃烧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冷焰阶段和主要放热阶段。大约在活塞到达压缩上止点之前20度曲轴转角处,出现冷焰。它们非常微弱,均匀分布在整个燃烧室中。在冷焰和主要放热阶段开始之间,没有火光。活塞接近压缩上止点处,主要放热阶段开始。混合气在燃烧室任意之处同时开始燃烧如图5-1。但燃烧室壁面附近,由于温度较低,放热被延迟,从而导致总的放热过程被减慢。

图5-1 HCCI缸内燃烧过程

从理论上而言,在HCCI燃烧过程中,均匀混合气被压缩燃烧,同时在许多点处开始着火,没有明显可看见的火焰前锋面,也没有限于一处的高温反应区,这样抑制了NOx和颗粒物质的产生。但是,HCCI燃烧在内燃机中的使用仍有两个最主要的困难,即燃烧着火点的控制和在整个发动机运行范围内燃烧率的控制。而这两方面还没有直接的方法可以控制,只有从影响燃烧的参数入手进行间接调节[12]。

5.2.1 在汽油机上实施HCCI的条件

从汽油的理化特性分析,汽油的沸点低,蒸发性能好,因而在常温或稍加热的条件下容易与空气形成预制均质混合气。然而汽油的燃点高,难自燃。预制均质混合气若实现压燃,需要压缩温度高于启燃温度。研究表明,包括汽油在内的常见液体燃料,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都可以自燃,只是燃点不同。在高压缩比汽油机上,汽油在压缩温度900K以上可以着火燃烧。(如图5-2)我们知道,传统汽油机的爆震燃烧,正是由汽油的自燃现象而引起。

图5-2 三种燃烧方式对比

传统汽油机,利用火花塞点火,需要混合气稳定性好、抗爆性好,无自燃现象的干扰。传统汽油机上的汽油自燃现象,常表现为爆震燃烧,工作粗暴,对发动机的破坏性大。一般认为爆震机理是:可燃混合气在燃烧室被点燃后,一部分可燃混合气正常燃烧,而末端混合气因受已燃混合气的高温、高压作用,其物理及化学准备过程加剧,生成大量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在正常的火焰前锋面还未到达之前形成多个新的火焰中心,便自行发火并以爆炸性的燃烧向四周传播,形成爆震。如果没有火花点火或推迟点火,常规汽油机的爆震就能消失。说明火花点火燃烧与汽油自燃现象的同时发生是出现爆震的关键条件。

HCCI汽油机要利用汽油的自燃能力,实现均质混合气压缩着火。没有火花引燃的已燃混合气的高温、高压作用,并避免压缩压力和温度过高,可以实现混合气压燃而不爆震。使用HCCI燃烧方式,燃烧室内混合气多点同时着火,如果燃烧速度过快,就会成为爆炸性燃烧,工作粗暴,燃烧噪声大。实验证明,汽油机在较稀混合气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进气温度和压缩比,可以实现可靠压燃,柔和工作,得到良好的性能指标。

5.2.2 性能优越性

试验证明,无论燃用汽油还是柴油,HCCI发动机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NOx 排放浓度低,无微粒排放。

(1)热效率较高,燃油经济性好

即使使用汽油作燃料,HCCI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也不低于传统柴油机,通常可以达到40%以上。相对传统汽油机来说,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不用节气门,减少了泵气损失;二是燃烧持续期短,热损失少;三是混合气稀,燃烧充分。此外,在不用特殊高温进气措施时,HCCI汽油机需要提高压缩比才能实现压缩自燃,对提高热效率也有利。

(2)NOx浓度较低、无微粒排放

NOx的产生条件是高温、富氧、持续时间长。HCCI发动机,目前常用较稀的混合气,其均质混合气在燃烧室内多处同时燃烧,燃烧速率快,火焰温度低,有利于抑制NOx的生成。(如图5-2、5-3)和空气混合均匀,而且氧气充足,避免了燃料缺氧而排放碳烟的现象的发生。

图5-3 HCCI的排放区间对比

5.2.3HCCI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HCCI发动机的实用化,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着火时刻的控制、工况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冷起动的着火难等。

(1)着火时刻的控制难

HCCI发动机要稳定而不粗暴的工作,必须保证着火时刻稳定,而且不得过早或过晚。着火时刻由混合气的启燃能力决定。如果混合气过早达到启燃温度,着火燃烧,最高爆发压力太接近上止点,则造成燃烧压力升高率过高,工作粗暴;如果混合气达

到启燃温度的时刻过晚,譬如上止点之后,则燃烧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失火。

传统汽油机燃用均质混合气,由火花塞点燃着火,着火时刻由火花点火时间控制;传统柴油机采用压燃式着火,燃油喷射时刻接近压缩冲程上止点,非均匀分布的燃油在燃烧室内滞留时间短,启燃发生在最先喷入的燃油所处的位置,着火时刻由喷油时刻控制。但是HCCI 燃烧采用预混合,形成均质混合气,混合气在压缩冲程末期受压缩升温自燃。着火时刻受进气温度、进气量、空燃比、压缩比、燃烧室温度、缸内废气系数、配气相位、发动机转速、燃料成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随时多变而又相互影响,要在稳定工况确保着火时刻的稳定性比较困难。已有文献报道的着火时刻的控制策略(如图5-4)所示。在一定燃料品质、一定发动机结构参数情况下,实现HCCI 发动机的关键是精确控制喷油时刻和喷油量。

图5-4 控制HCCI 着火时刻的方法

(2)工况范围有局限

HCCI 燃烧方式,目前仅能应用于中低负荷工况,不能用于大负荷工况。在大负荷工况时,由于燃烧速度快,燃烧噪声大,工作过分粗暴,并生成大量NOx 。在大负荷工况时,若使用稀混合气、大量废气再循环或缸内喷水的方法,以柔化燃烧,必然影响功率输出。从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的研究经验得知,混合气过浓或过稀,都能降低燃烧速度,但混合气过浓,必将影响燃油经济性甚至出现缺氧冒烟现象。迄今尚未见HCCI 应用于大负荷工况的成功实例。

(3)冷起动的着火难

控制HCCI 燃烧的方法

改变混合气的自燃特性 改变混合气的物理状态

1.采用多种燃料混合

2.加入燃油添加剂

3.燃油前处理

4.EGR

1.调节进气温度或压力

2.缸内喷油定时

3.水喷法

4.采用可变压缩比

5.采用可变配气相位

6.采用内部或外部EGR

HCCI的着火,需要混合气压缩温度高于启燃温度,汽油的启燃温度大致在1000K 左右。在冷起动时,燃烧室壁面温度低,也没有可用的高温废气,要在燃烧室内得到高温均质混合气比较困难。低温进气供油,仅有轻馏分形成混合气,要实现混合气着火,需要供给更多的燃油,燃烧便不是HCCI了。

5.3 HCCI发动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

HCCI发动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比GDI发动机更加严格。

1)雾化要求高

如果在缸内直喷式发动机基础上实现HCCI,为实现均匀混合气压燃,就必须采用喷雾质量高的喷油器;

2)喷油正时精确

因为是压缩燃烧,着火时间对温度、EGR量、喷油量和喷油雾化效果等很多因素都很敏感,每缸循环变化都很大,所以对于每缸的喷油量最好采用独立精确控制。

3)便于实现双工作模式

为解决HCCI发动机工况范围受局限和冷启动困难的问题,多采用双工作模式。要求发动机电控系统根据工况变化,实时控制点火信号,便于实现双工作模式的切换[13]。

5.4 HCCI技术的应用

在HCCI技术的研发上,奔驰和GM走在了前列,以奔驰的07年的F700概念车为例,其DiseOtto 1.8T直4 CGI直喷发动机在采用HCCI技术后(如图5-5),输出功率达到238hp,最大扭矩达到400Nm,完全就是一台3.5L V6的水平,难得的是它的油耗仅为6L/100km,二氧化碳排放仅127g/100km。

采用HCCI技术的GM OPEL Vectra和Saturn Aura 2.2L L4汽油机的油耗也仅为4.3L/100km,比常规技术降低15%以上。相信随着技术难关的不断攻克,HCCI技术将会快速普及到大众当中,作为一种新的节能增效技术,为地球的蓝天作一份贡献。

发动机稀燃技术

发动机稀燃技术 稀燃是稀薄燃烧的简称, 指发动机在实际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的情况下的燃烧,空燃比可达25:1,甚至更高。 稀薄燃烧不仅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完全,而且也减少了换气损失,同时辅以相应的排放控制措施,大大降低了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稀薄燃烧可以提高发动机燃料经济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稀混合气中的汽油分子有更多的机会与空气中氧分子接触,燃烧完全。采用稀混合气,由于气缸内压力低、温度低,不易发生爆燃,则可以提高热效率。 燃用稀混合气,由于其燃烧后最高温度降低,一方面使通过汽缸壁的传热损失较小,另一方面燃烧产物的离解损失减少,使热效率得以提高。且当采用稀薄混合气燃烧时,由于进入缸内空气的量增加,减小了泵吸损失,这对汽油机部分负荷经济性的改善非常有利。另外,稀薄燃烧时燃烧室内的主要成分O2和N2的比热容较小,多变指数K 较高,因为发动机的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从理论上讲,混合气越稀,热效率越高。但就普通发动机来说,当过量空气系数α >1.05~1.15后,油耗反而增加。这是由于混合气过稀时,发动机混合气分配的均匀性变得更加敏感,循环变动率增加,个别缸失火的概率增加;等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盲目地调稀混合气,不但不能发挥稀混合气理论上的优势,反而会费油。

燃用混合气的技术途径 1) 使汽油充分雾化,对均质燃烧要保证混合气均匀及各缸混合气分配均匀。消除局部区域混合气偏稀的现象,避免电喷发动机调整时的有意加浓;同时,使缸内混合气的实际含量有所增加,失火及不稳定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发动机便可以在较稀混合气含量的条件下工作。要是汽油充分雾化,可以在预热、增加进气流的速度、增强进气流的扰动、增加汽油的乳化度以及使汽油分子磁化等方面采取措施。 2) 采用结构紧凑的燃烧室。使压缩时形成挤流,以提高燃烧速度,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热损失。一般采用火花塞放在正中的半球形或蓬顶形燃烧室,或其他紧凑型的燃烧室。 3) 加快燃烧速度。这是稀燃技术的必要条件和实施的基础。提高燃烧速度的主要措施是组织缸内的气体运动和调高压缩比。 4) 提高点火能量,延长点火的持续时间。对于常规含量的混合气而言,普通点火系所提供的点火能量已经足够,但燃用稀混合气就应当设法提高点火能量。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火花塞有利于火核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提高,稀燃极限大。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级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本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查看更多范文。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本文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本文简介:摘要:近些年,在电子技术工业发展推动下,其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并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其中汽车电子技术作为衡量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能够使得汽车行驶的成本得到下降,实现汽车的绿色环保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得到普遍的应用,需要进行全面研究。本文将先分析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然后探究汽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本文内容:

摘要:近些年,在电子技术工业发展推动下,其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并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其中汽车电子技术作为衡量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能够使得汽车行驶的成本得到下降,实现汽车的绿色环保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得到普遍的应用,需要进行全面研究。本文将先分析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然后探究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在现代化企业逐渐发展的环节中,汽车电子技术作为很关键的技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其中包含很多的现代汽车电路运行以及维修等相关技术,同时在现代企业以及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我国汽车电子技术更加成熟。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当前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合理的运用,以及推动汽车电子技术产业的更好发展。 1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建设的关键点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层面,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基于此背景下,汽车行业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发展也带动着电子导航、定位系统等方面的进步与更新。经过对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环节的回顾与总结,一共包含四个阶段。首先,在1950到1970年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起初阶段,其主要围绕的是提高汽车的整体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章 练习题

第4章练习题 一、解释术语 1、不规则燃烧 2、点火提前角 3、空燃比 二、选择题 1.提高汽油机的压缩比,要相应提高所使用汽油的() A、热值 B、点火能量 C、辛烷值 D、馏程 2.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是() A、温度传播过程 B、压力传播过程 C、热量传播过程 D、火焰传播过程 3、汽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中,燃料()、燃料蒸汽与空气之间的扩散同步进行。 A、喷射 B、雾化 C、蒸发 D、混合 4、下面列出的()属于汽油机的燃烧特点。 A、空气过量 B、有时缺氧 C、扩散燃烧 D、混合气不均匀 5、汽油机爆震燃烧的根本原因是远端混合气() A、自燃 B、被火花塞点燃 C、火焰传播不到 D、被压缩 6、汽油机的火焰速度是() A、燃烧速度 B、火焰锋面移动速度 C、扩散速度 D、气流运动速度 7、提高压缩比使汽油机的爆震倾向加大,为此,可采取()的措施。 A、减小喷油提前角 B、减小点火提前角 C、加大喷油提前角 D、加大点火提前角 三、填空题 1、根据汽油机燃烧过程中气缸压力变化的特点,可以将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 2、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和两种。 3、压缩比是发动机热效率的重要因素。但高压缩比会给汽油机增加的趋 势。

4、对液态燃料,其混合气形成过程包括两个基本阶段: 和。 5、燃油的雾化是指燃油喷入_________________后被粉碎分散为细小液滴的过程。 6、发动机转速增加时,应该相应地____________点火提前角。 7、在汽油机上调节负荷是通过改变节气门开度来调节进入气缸_______________的多 少。 四、简答题 1、P—φ图上画出汽油机正常燃烧,爆震燃烧和早燃的示功图,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区别? 2. 用示功图说明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过大、过小,对燃烧过程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 汽油机燃烧室组织适当的紊流运动的作用有哪些?

稀燃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稀燃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稀燃就是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汽油与空气之比可达1:25以上。其实,在2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研究稀燃技术。面对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国家的排放规定以及石油危机引起的降低油耗的需求,人们探索了由稀混合气运行,用氧化催化剂净化排气的方法,采用了一种带副燃烧室的发动机。这种由丰田及本田公司发明的燃烧方式由于从副燃烧室喷出火焰会造成热能损失,因此当时稀混合气发动机降低油耗的效果并不明显。 从那以后,随着进气口的改进,气缸内旋涡生成技术的进步,由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公司先后研制成功的开口式燃烧室可以形成比带副燃烧室还好的稀薄混合气燃烧,并且随着进气口燃料喷射技术的发展和稀混合气传感器技术的开发,精密控制空燃比已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菱汽车公司研制出来的缸内直喷技术使稀燃技术又进了一步。目前,各大公司都拥有自己的稀燃技术,其共同点都是利用缸内涡流运动,使聚集在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最浓,先被点燃后迅速向外层推进燃烧,并有较高的压缩比。 汽车汽油发动机实现稀燃的关键技术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提高压缩比。采用紧凑型燃烧室,通过进气口位置改进使缸内形成较强的空气运动旋流,提高气流速度;将火花塞置于燃烧室中央,缩短点火距离;提高压缩比至13:1左右,促使燃烧速度加快。 二、分层燃烧。如果稀燃技术的混合比达到25:1以上,按照常规是无法点燃的,因此必须采用由浓至稀的分层燃烧方式。 三、高能点火。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火花塞有利于火核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增快,稀燃极限大。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极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华夏时报》2001.11.29 文/钟强

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

一、智能网联汽车基本内涵 1)概念层面的理解 ①汽车是指传统意义的汽车,包含今天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 ②网联汽车是指在汽车的基础上,彼此能通信的汽车; ③智能网联汽车是指网联汽车基础上,具备智慧(有学习、判断、决策)能力的汽车。 理解: ①汽车还是汽车,这是没有改变的部分; ②智能网联汽车是新时代的汽车,这是变的部分。 ③传统汽车由人驾驶,彼此之间没有“会话”(通信)功能,更没有判断(决策)能力。 2)术语层面的表述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注:硬件系统),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注:对外通信系统),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注:软件系统),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注:功能)。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i)硬件细分3个部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 ii)软件:在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 ②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最终目的是:实现替代人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③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要求:安全、高效、舒适、节能 二、智能网联汽车概念的位置关系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 1 所示。智能汽车隶属于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图1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是4个概念,不能混淆; ②智能交通是一个种概念,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2个属概念, ③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彼此之间有交集,这个部分是智能网联汽车。 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时代意义 ①智能网联汽车是国际公认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②智能网联汽车的初级阶段,有助于减少30% 左右的交通事故,交通效率提升10%,油耗与排放分别降低5%; ③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阶段,完全避免交通事故,提升交通效率30% 以上,并最终能把人从枯燥的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 一句话,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四、智能网联汽车4个发展阶段及技术特点 1)自主式驾驶辅助阶段及技术特点 自主式驾驶辅助系统是指依靠车载传感系统进行环境感知并对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辅助的系统。 (1)技术特点: 环境感知,运用传感系统技术是主要技术特点。 (2)技术分类: 有预警系统与控制系统两大类。 ①预警系统细分: i)前向碰撞预警(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FCW);ii)车道偏离预警(Lane Departure Warning,LDW);iii)盲区预警(Blind Spot Detection,BSD);iv)驾驶员疲劳预警(Driver Fatigue Warning,DFW);v)全景环视(Top View System,TVS);vi)胎压监测(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TPMS)等6大系统; ②控制类系统有: i)车道保持系统(Lane Keeping System,LKS);ii)自动泊车辅助(Auto Parking System,APS);iii)自动紧急刹车(Auto Emergency Braking,AEB);iv)自适应巡航(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等4大系统。

汽车超稀薄燃烧技术研究论文

目录 1 绪论 (2) 2 超稀薄燃烧技术的概念 (3) 3 缸外喷射稀燃系统(PFI) (5) 4 直接喷射稀燃系统(GDI) (7) 5.1 GDI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8) 5.2 GDI发动机与PFI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对比 (9) 5.3 GDI发动机的缸内流场 (9) 4.4 GDI发动机的超稀薄燃烧系统 (10) 4.5 GDI发动机的特点 (12) 5 均质混合气压燃系统(HCCI) (15) 5.1 HCCI概念 (15) 5.2 HCCI的燃烧特性 (16) 5.3 HCCI发动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 (20) 5.4 HCCI技术的应用 (20) 6 国内外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6.1 我国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6.2 国外超稀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 (22)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1 绪论 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成为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源。全球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比人口增长快得多。有关资料表明,1950年,全世界只有5000万辆汽车;到1995年,全球汽车总量已经超过6.5亿辆,平均每100人拥有10辆汽车;2010年全世界机动车数量达到8.2亿辆(不包括两轮和三轮机动车)。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汽车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ECD (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成员国拥有世界汽车的70%,人均拥有汽车数很高,而且这些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仍在缓慢上升。如图1-1所示,我国汽车的生产量从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到2010年的1826万辆,增加了近123倍,年增加率为19%。轿车年产量从1978年的4千辆增加到1997年的48.1万辆。到2003年底,中国汽车总保有量已超过了2400万辆,2010年底已超过7523万辆。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汽车排放成为CO 2、CO 、NOx 、SO 2或者微粒等超过标准的大气环境中,每天约有800人因呼吸污染空气而死亡,患肺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成为人类健康和城市环境的 507 571 728 888 961 1379 1826 2742 3160 4985 5697 6467 7619 8616 1365 2365 2925 3534 4173 5218 7523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单位(万辆) 汽车生产量 民用汽车保有量 私人汽车 图1-1 我国汽车的年产量和汽车保有量 最大威胁。世界城市约有一半的人生活在癌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控制汽车发动机的 有害排放已刻不容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相继对车辆和发动机的尾气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电子等学科领域的先进技术在车辆上开始大量应用,汽车的功能和性能日益提高,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争相采用新技术、新理论研制各种高性能、安全、环保车,使得汽车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是对近年来汽车新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进而达到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的目的。 关键词:汽车新技术发展 近年来,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各种概念车和新型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车展上,由车展我们也可窥见今后汽车技术的将会向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发展。 一、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完善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但任何单一技术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而且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很难使汽车整体安全性能 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驾驶汽车,首先要确保行车安全;另外要不断完善各项单一技术本身,还要搞好各项单一技术之间的协同,这一点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第一项工作的最终成败。所以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是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1] 1.1车辆动力学控制 车辆动力学控制(Vehicle Dynamics Cotrol)的缩写是VDC,该系统的作用是保持汽车在行驶(包括制动和驱动)时的稳定性。传统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TCS(牵引控制系统)主要是对车轮上的制动力和驱动力进行控制,防

止车轮出现过大的纵向滑移率,以获得最大的附着力,既可产生最大的减(加)速度,又可防止出现侧滑。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虽然也是控制车轮的制动力与驱动力,但它们与ABS/TCS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表现是可实现左右纵向力的差动控制,以直接对汽车提供横摆力矩,抵消汽车的不稳定运动(如在滑路上甩尾时的矫正作用)。该系统通过在汽车上安装的各种传感器,检测到汽车的速度、角速度、转向盘转角以及其它的汽车运动姿态,根据需要主动地对某侧车轮进行制动,来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使汽车达到最佳的行驶状态和操纵性能,增加了车轮的附着性和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1.2智能速度控制系统 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的功用是在某些特殊路段或特殊行驶条件下对车速进行强制限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单元和执行器组成。该控制系统工作时,需首先设定限制速度。例如某区域的限速为80km/h,我们可以将该速度设定为限速值。当车速未达到80km/h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不起作用。当车速接近80km/h时,电子控制单元启动执行器,限制加速踏板的行程,使汽车不能继续加速。当车速低于80km/h时,电子控制单元解除对执行器的控制,驾驶员又可以自由地踏下加速踏板使汽车加速。智能速度控制系统限速值的设定,可以用选择开关设定,也可以通过接受无线信号设定(即接收道路速度无线信号切换或电子地图信号切换) :可以只设定一个值,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有多个挡位供设定。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为智能化交通奠定了基础。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设置限速无线信号发射系统,交通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路面情况及时调整限制车速,让道路更加安全畅通。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 摘要: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汽车的技术性能,为汽车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加了汽车驾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为驾驶员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环境。本文对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一、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概念 1、所谓电子信息类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主要是指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车载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的车载计算机系统,具有信息处理、语言识别、通讯、导航、防盗、图像显示和娱乐等功能。 2、所谓汽车本身功能性电子控制技术主要是指由传感器、电控单元和执行器组成的,完成汽车自身需要的一定功能的自动化闭环控制系统,它与汽车本身性能密切相关。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悬架、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 二、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1、电子控制装置 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主要指的是“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其中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电子点火系统、安全气囊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和电控自动变速器等装置。 1)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中,可以利用空气流量计来检测进气量,也可以利用曲轴位置传感器来检测曲轴在转弯的时候需要的速度和角度,并将所测量到的结果转换为电子信号传输到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中的电控单元中。电控单元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确定和修正汽车的实际喷油量,还可以根据汽车实际需要来使用不同的模式来控制喷油量,减少燃油消耗,并提高汽车发电机的整体性能。 2)电子点火系统 电子点火系统可以根据发电机转动的速度、在运作时的负荷、水温和进气温度来决定最佳的点火时刻,这样可以减少燃油消耗,而且也可以保护环境。 3)安全气囊系统 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将电子技术加入到安全气囊的设计中

发动机燃烧新技术

发动机燃烧新技术——Hcci 发动机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燃烧是一种全新的燃烧方式。是将燃料、空气及再循环燃烧产物所形成的预混合气被活塞压缩,自燃、着火、做功的过程。 一、HCCI燃烧方式概述 HCCI是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直至自行着火燃烧的方式。随着压缩过程的进行,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已混合均匀或基本混合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多点同时达到自燃条件,使燃烧在多点同时发生,而且没有明显的火焰前锋,燃烧反应迅速,燃烧温度低且分布较均匀,因而,只生成极少的NOx和微粒(PM),在低负荷时具有很高的热效率。HCCI发动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超低的NOx和PM排放。 2.燃烧热效率高。HCCI发动机的热效率甚至超过了直喷式柴油机。 3.HCCI燃烧过程主要受燃烧化学动力学控制。 4.HCCI发动机运行范围较窄,HCCI发动机燃烧受到失火(混合气过稀)和爆燃(混合气过浓)的限制,使发动机运行范围变窄。对于高十六烷值燃料,由于HCCI发动机燃烧非常迅速,在高负荷工况下(混合气浓度大)易发生爆

震;对于高辛烷值的燃料,由于HCCI燃烧为稀薄燃烧,发动机在小负荷工况下容易失火。 5.HCCI发动机HC、CO排放偏高。这主要是由于HCCI 燃烧通常采用较稀的混合气和较强的EGR,因缸内温度较低造成的。 二、柴油机HCCI燃烧的特点 实现柴油机HCCI燃烧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柴油粘度大,挥发性差,难以形成均质混合气;二是柴油作为高十六烷值燃料,容易发生低温自燃反应,均质混合气的燃烧速度控制困难,易造成粗暴燃烧。 柴油HCCI的燃烧放热表现出特别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放热曲线上较小的峰值)与低温化学动力学有关(冷焰或蓝焰);第二阶段(放热曲线上较大的峰值)是主燃烧期;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焰前反应,焰前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了余下的充量,同时余下的充量继续被压缩,经历短时间的延迟后,余下的充量达到着火条件,几乎同时着火,使放热率迅速升高,表现在放热曲线上出现大的峰值。 因此,HCCI燃烧速度较快,燃烧始点和放热率对压缩过程中充量的温度、压力等很敏感,控制起来很困难。如果HCCI燃烧控制得较好,则可在拓宽的大空燃比范围内进行高效稳定的燃烧,循环波动压力小,工作柔和。

未来20年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9-08-02 作者简介:高成(1937-),男,陕西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汽车电子发展方向的评估和规划. 未来20年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高 成1,邱 浩2 (1.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摘 要:安全性、节能、减排和舒适娱乐性是汽车电子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全球各大汽车电子研发团队争相加大对这4个方面的研发力度.本文介绍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6个专业汽车电子研发公司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动力性、环保、车载通讯、信息娱乐、半导体技术和微控制器的开发上.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0年内汽车电子工业发展的重点将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汽车性能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电子技术的提升,电动汽车将不可阻挡地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汽车电子;安全;环保;半导体 中图分类号:TK9;TN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18(2010)01-0033-07 在过去10年里,汽车工业发生了2个显著变化,一是增长的基点正在从经欧美市场向以亚洲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地区市场转移[1].数据显示,2007-2012年亚洲和欧洲将会主导全球汽车产量的89%;二是在市场成熟的欧美国家,汽车的性能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电子技术.有研究表明,1989年至2010年,电子设备在整车制造成本所占比例,由16%增至40%以上.目前每部新车的IC 成本约在310美元左右,估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400美元左右.无论是市场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还是技术重心向电子技术倾斜,都将势必影响到汽车电子发展的方向[2].而且,其技术本身也将面临着来自性能、安全以及环保法规多方面的苛刻要求.今后10年,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扮演着多大的作用,它又应该如何承担起汽车电子化的重任?本文就全球一些专业的汽车主体厂商和零配件厂商进行专业分析,展望未来20年汽车电子方向的发展趋势. 1 德尔福:绿色、安全和通讯是 汽车电子的未来 德尔福通过对推动全世界新技术、产品和市 场发展的全球趋势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汽车电子行业的未来就是绿色性环保性、安全性和连通通讯. (1)环保型.全球汽车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倾向于发展高效燃料、低碳排放量的发动机[3].目前有许多选择方案,其一就是先进的柴油发动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在公路驾驶时,其燃料经济性比汽油发动机提高30%~40%;其二就是电动动力系统或混合动力汽车(HEV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应用有许多结构,但都涉及一个小型电池组、一个电子控制器及一个可以使汽车发动机在停车时自动关闭并在发动机自动重起前对汽车进行再次电动加速的电动机.混合动力汽车系统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达30%~40%,并降低碳排放达60%.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仍在继续,而且范围已拓展至电动汽车或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些汽车采用更大的电池组,可以在纯电动驱动的情况下,行驶更长的距离.最后,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正在开发气缸压力传感和均质充量压燃燃烧(HCCI )等系统,以在经济性和汽油发动机排放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所有这些动力系统的创新技术都将在未来的5~15年里为全世界的汽车增加大量电子内容. (2)安全性.汽车电子发展的第二大趋势是安 2010年第1期 Journal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No.1, 201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稀薄燃烧

什么叫稀燃?顾名思义就是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汽油与空 气之比可达1:25以上。 要了解稀薄燃烧,就先要了解发动机的空燃比。所谓空燃比是指在发 动机进气冲程中吸入气缸的空气与燃油(汽油)重量之比,也就是说,混 合气中的空气与燃油的比例称为空燃比。汽油与空气混合燃烧时,空气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不能有效进行燃烧。汽油完全燃烧所必需的空气比例,可 以根据理论计算得到,并称之为理论空燃比。具体地讲,一份汽油对14.7 份空气。因此理论空燃比为14.7。必须根据发动机的工况改变空燃比。 在带有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发动机中,发动机必须调整到理论空燃比,14.7∶1。在部分带节气门开启时,一般发动机以较稀薄的混合气,即空燃比在15-16∶1范围内运转,但在稀薄燃烧发动机中,将以更为稀薄的混 合气,即空燃比大于18。 稀薄燃烧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 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 论空燃比条件下困难,暴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 比设计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里充分燃烧,所以 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 比较著名的三菱缸内喷注汽油机(GDI),可令混合比达到40:1。它采用立式吸气口方式,从气缸盖的上方吸气的独特方式产生强大的下沉气流。这种下沉气流在弯曲顶面活塞附近得到加强并在气缸内形成纵向涡旋转流。在高压旋转喷注器的作用下,压缩过程后期被直接喷注进气缸内的燃料形 成浓密的喷雾,喷雾在弯曲顶面活塞的顶面空间中不是扩散而是气化。 这种混和气被纵向涡旋转流带到火花塞附近,在火花塞四周形成较浓 的层状混和状态。这种混合状态虽从燃烧室整体来看十分稀薄,但由于呈 现从浓厚到稀薄的层状分布,因此能保证点火并实现稳定燃烧。 大众的直喷汽油发动机(FSI),则是采用了一个高压泵,汽油通过一个分流轨道(共轨)到达电磁控制的高压喷射气门。它的特点是在进气道 中已经产生可变涡流,使进气流形成最佳的涡流形态进入燃烧室内,以分 层填充的方式推动,使混合气体集中在位于燃烧室中央的火花塞周围。 本田最新的VTEC发动机也将采用稀燃技术。这款取名为VTEC-i 2.0 升发动机将比一般本田发动机省油20%,其特点是将VTEC技术与稀燃技术 相结合,也是当低转速时令其中一组进气门关闭,在燃烧室内形成一道稀 薄的混合气体涡流,层状分布集结在火花塞周围作点燃引爆,从而起到稀 薄燃烧作用。 编辑本段稀薄燃烧发动机的技术

浅议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议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增加了汽车功能,使得汽车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它属于高技术产品,对于这种行业来说,电子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汽车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加大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着重大意义。 标签: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一、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状 现阶段,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快速,技术水平成熟。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先进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更加常态化。卫星定位系统已经应用到电子信息技术中,特别是在一些高品牌汽车,人们享受着汽车电子服务带来的便捷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中。人们在开车时可以观看视频、听CD播放、卫星定位、发送邮件等,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生活。 1.1电子产品市场发展空间较大 汽车安全装置中,ABS系统与ASR系统是其重要结构。汽车在行驶时,ABS 系统能够避免汽车制动过程中车轮被抱死,该系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车轮运营被抱死,故障发生。ABS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路面和轮胎之间的摩擦力,提升了车辆制动可操作性与方向控制,防止出现追尾、侧滑问题,拉近了制动距离。经过汽车制动系统与控制发动机转矩途操控驱动力,成为ASR系统的结构原理。汽车发动过程中,缩减由于加速引发汽车驱动力,避免路面和轮胎驱动力摩擦发生车轮空转打滑状态,确保汽车的方向可操作性使汽车运营处于最佳驱动力状态。 1.2电子导航成为汽车电子技术发展标志 电子导航是电子地图与GPS接收机重要结构,利用导航系统定位发挥GPS 接收卫生信号功能。经过计算汽车经纬度位置和计算机电子地图辨别对应后,自主匹配;计算机系统内显示汽车运营方向与运行轨道,便于人们掌握汽车驾驶状态。另一方面,电子导航系统还具有交通监理监控与车辆定位、导航服务。 1.3防盗系统应用前景广阔 现如今,汽车盗窃已经屡见不鲜,而防盗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此,汽车防盗技术成为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准;防盗系统的使用有助于提升汽车安全性,将防盗系统安装与电动车、货车上能够提升车辆安全性,避免被盗。由于其具有一定防盗性能推动了防盗产品的发展,电子防盗产品包含机械式电子防盗产品、电子式、GPS式防盗系统,在今后发展中将逐年增长,在汽车防盗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星星,辽宁大连(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16028)本文结合汽车制造技术的产业发展重要性,从汽车制造技术管理方面、设计方面、制造工艺方面、自动化方面摘要:做了剖析了中国汽车现阶段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本文指出,信息化对制造技术的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各方面的精密加工也具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另外,本文针对敏捷制造技术又做了相关介绍。发展趋势制造技术现状关键词:汽车 Hyundai Mo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Gao Xingxing Machinery,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Dalian 116028, China manufacturing automobile'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f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importance the Abstract: technology. From the ca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desig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utomation ,it has done corresponding And the status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automobil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orecast of future trends. This paper points out, Information on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anufacturing agile In improvement. this paper, for some also precision aspects promoting. All of machining has room technology has made related presentations.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tatus quo TrendsKey words: 是纯粹的技术产品,而是现前言0 代汽车新技术和先进的管年代以来,世纪80 20 理模式相结合的结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改变了人发展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发类 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展,例如新型制造技术的发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展,刀具工艺的发展,激光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焊接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

7.稀薄燃烧技术

6.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HCC) 为了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日本的三菱公司和德国的大众公司都设计出了缸内直喷和稀薄燃烧的汽油发动机,日本三菱的叫GDI技术,德国大众的叫FSI技术。 正常的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比是14.7:1,当混合气体的浓度比超过理论空燃比,假设达到了25:1,这时油的浓度很低,不但会很难点燃,造成发动机断火,而且燃烧缓慢,造成发动机犯热、无力。虽然依靠加大点火能量能够有所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单靠提高点火能量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层燃烧可以实现稀混合气的点燃,但必须设计成缸内直喷才能实现。对于缸外喷射的发动机,是无法实现分层燃烧的,这是因为缸外喷射时混合气浓度是一致的,要浓都浓费油,要稀都稀点不着,所以无法分层燃烧。但缸内直喷就不同了:它可以在进气冲程先喷一点油,形成25:1的稀混合气,等压缩终了接近上止点时,再向火花塞处喷一点油,在火花塞电极处形成一团14:1的功率混合气,这团较浓的混合气是很容易被点燃的。而如果用这个较浓的混合气去点燃其他的混合气,显然也是很容易的,这就是分层燃烧。如果采用分层燃烧,就可以实现在很低的燃油浓度下,实现发动机的正常运转。而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分层燃烧的前提就是气缸内的混合气体不均匀化,只在靠近火花塞电极的区域内使用稍浓混合气。

日本三菱的GDI是最早的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其实无论是GDI 还是FSI,或者其他的缸内直喷稀燃发动机,它们的设计理念就是想借鉴柴油发动机节油的先天优势,来实现对汽油机的优化,所以他们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点。柴油机是缸内喷射,这些发动机也是,柴油机的压缩比很高,这些发动机的压缩比也比一般的汽油发动机高,一般都在12:1左右,但是,在这种压缩比下,还是不可能实现压燃,而且,汽油这种燃料的稳定性要比柴油差很远,注定不能压燃,还是要依靠火花塞来点燃。所以稀燃技术就成为这类直喷发动机的独门秘笈,以提高燃烧效率来实现节油环保的目的。 那么这两者技术是如何实现混合气在气缸内分层的呢?GDI采 用的是真正的直接喷射,设计师将喷油嘴布置在气缸顶部离火花塞和进气门都很近的地方,在发动机进气行程中,它也会喷油,但是喷油量非常的少,在活塞向下运动到底部再向上进行压缩时,气缸内的空气已经得到完全混合,这就如同缸外喷射的道理。但这时的混合气是不能被点燃的,因为浓度实在是太低了,预先达到这种浓度,只是为第二次喷油点燃缸内气体,并充分燃烧做准备;当然,这种稀混合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压缩比而不会产生爆燃。当活塞即将到达上顶点,喷油嘴开始第二次喷油,因为喷出的燃油是漏斗形,越是靠近喷油嘴的地方,浓度就越高,而火花塞离喷油嘴很近,显然,此时在火花塞跳火间隙附近的燃油浓度是很高的,比其他部位的混合气要高,从而实现了不同区域出现不同浓度的混合气,也就是所谓分层。

汽车前沿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

汽车前沿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本文由棋子逃至198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世界汽车前沿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 21 世纪的头 10 年将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迅猛的 10 年,估计有 42 个汽车(部件或系统)模块, 50 种制造工艺(技术)和 20 余种(组)材料将获得重大或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关注:股市机会流向五大热点板块! ) 促使汽车工业发生重大变革的因素除了成本和市场竞争压力外,就是用户对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个性化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社会对环保也更加关注,现有的原材料资源日益匮乏和与此有关的越来越严格的法规要求,对这种变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四大领域技术及市场展望 1.1 新型动力及代用燃料汽车在新世纪头 10 年末期上市的汽车,由于装用了新型动力系统和废气净化装置,其噪声值要比现今的车约低 30%,汽车百公里油耗平均下降 15%,废气排放也将大幅度减少。 2010 至年,目前许多人看好的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各种代用燃料汽车(例如燃气汽车)等的市场份额将达 10%左右,即每年的销售规模为 500 万—600 万辆。(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1.2 电子技术成为汽车核心技术现在,电子装备及其软件价值平均已占世界汽车生产成本的 22%(约为 2250 欧元/辆),至 2010 年,该比例将上升 55535%(约为 3870 欧元/辆)。届时,世界汽车电子市场的年销售额规模将达到 2600 亿欧元,与现在相比增长 115%。由于汽车电子化的推动,2010 年前后,几乎所有的汽车(部件或系统)模块都将实现智能化。到 2010 年,世界汽车软件的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 1000 多亿欧元。不同的总线系统,操作控制系统通过软件不仅能相互联成一体,而且可实现智能化。 1.3 汽车制造领域的新进展今后,在汽车车身制造领域长期广为流行的模块式技术将淘汰。新的轻量化材料(诸如高强度钢,金属泡沫材料,镁,铝和陶瓷材料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至 2010 年,世界汽车整车整备质量平均将减少 17%(即质量减小 250kg)。 1.4 汽车制造装备市场的结构变化至 2010 年,汽车工业对机器设备和模具(工具,工装等)的需求量将比现在增长10%左右。据预测,至 2010 年,汽车制造业对压铸设备的需求量将增长 10%;对纤维复合材料压制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15%;对工作压力较低的挤(或冲)压机的需求量减少 5%;对工作压力较高的挤(或冲)压机的需求量增长 6%;对液压成型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5%;对压制模具(工具)的 1 需求量增长 26%;在机械及切割领域,对多工位自动加工设备的需求量下降 5%,对磨削机床的需求量下降 15%,对齿轮加工设备的需求量下降 10%,对珩磨机的需求量下降 20%,而对加工中心的需求量增长 2%,对硬车削和硬铣削车床的需求量增长 18%,对激光束切削机床的需求量增长 30%,对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34%;在部件联接/装配领域,对点焊设备的需求量将下降 20%,对机器人自动化装置的需求量增长 5%,对粘贴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28%,对激光焊接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36%;在表面处理领域,对检测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5%,对油漆设备的需求量增长 8%。从以上汽车制造领域对不同设备的需求发展趋势中,亦可看出未来汽车制造技术的若干发展趋势。未来生物工程技术在汽车油漆领域也将得到应用,并引起一些革命性变化。 2 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状况 2.1 新共轨直喷柴油系统目前博世开发的第 3 代共轨直喷柴油系统已经上市。这种共轨直喷柴油系统的喷射压力可达到180MPa,而且由于采用了新型喷油器,该系统可以进行多点喷射。在该技术的应用方面,德尔福在 2002 年初已经将其生产的喷射压力为 140MPa 的共轨直喷柴油系统装在福特Fcous 轿车上。西门子开始为标致 307 型轿车供应类似的系统。 2004 从年起,

宝马3系决定弃用稀薄燃烧发动机

宝马3系决定弃用稀薄燃烧发动机 来源:盖世汽车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1712452436.html, 德国宝马正在更新小型车。在日本市场,除“1系”外,“3系”也推出了新车型。3系投入并联式混合动力车成为热门话题,其实普通车型的发动机也有很大变化。 以前1系及3系以自然吸气的稀薄燃烧(Lean Burn)发动机为主。稀薄燃烧发动机不同于将燃烧室内的混合油气与空气的比例设定为理论空燃比的普通发动机,而是通过燃烧稀薄的混合油气来提高燃效。该发动机在日本从2010年秋季开始采用,从排量2.0L的3系轿车来看,使10·15模式燃效提高了27%。 然而,新款1系及3系均退出了稀薄燃烧发动机的行列。1系改为了1.6L、3系改为了2.0L的带涡轮增压器的理论空燃比发动机。对宝马来说,直列6缸发动机凭借顺滑的旋转已然成为一块招牌,但如今该公司却将该6缸发动机中设定的稀薄燃烧发动机换成了4缸涡轮发动机。也就是说,宝马在使用稀薄燃烧发动机才仅数年的情况下就转变了方针。 2005年笔者对宝马动力传动系统战略进行采访时,该公司表示其目标是推进自然吸气发动机的直喷稀薄燃烧化,采用理论空燃比的直喷涡轮,最终实现稀薄燃烧的直喷涡轮发动机。宝马停止使用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据估计,可能是因为随着尾气中的NOx(氮氧化物)增加而专门配备的NOx吸附还原催化剂很难满足严格的尾气排放规定的要求。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是,在必须符合世界各地不同尾气规定的情况下,统一成理论空燃比的发动机更容易达标。 在稀薄燃烧发动机方面,三菱汽车等曾凭借直喷技术实现实用化。该发动机虽然在燃效方面具有优势,但却存在燃烧室容易积碳以及尾气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应用案例在慢慢减少。虽然宝马及戴姆勒曾凭借压电式喷油嘴以及称为喷雾引导方式的新型成层化技术再次向稀薄燃烧方式发起挑战,但最后宝马还是将方向转到了通过使用理论空燃比的涡轮来实施小型化(Downsizing)的方向上来。 现在,推进“SKYACTIV”技术向自然吸气及高压缩化发展的马自达又将最终目标锁定了隔热的稀薄燃烧发动机。据马自达介绍,只要大幅提高空气过剩率,NOx便会减少,从而无需做尾气处理。不过,这种空气过剩的混合油气在火花塞无法点燃,因此还需要导入像HCCI(均质预混合燃烧)那样的新燃烧形态。在发动机领域,兼顾燃效和尾气始终是一项难题,这一情况今后或许还将继续下去。亮相后又消失的稀薄燃烧发动机能否再次出场,接下来就要看马自达的了。(盖世汽车社区编译自《日经汽车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