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道德

合集下载

荀子论礼仪与道德

荀子论礼仪与道德

荀子论礼仪与道德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的研究中,我着重关注了荀子对于礼仪与道德的论述,下面将对此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

首先,荀子对于礼仪的论述十分重要。

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约束和规范,才能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可以使人们守礼而行,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思想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品德。

荀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外在的规范对于人的影响,对于后世的礼仪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荀子对于道德的论述也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可以使人们摆脱恶的本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欲即禁”等观点,强调人应该根据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欲望。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此外,荀子还对于人性、天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恶是由于人的本能欲望的存在,但人可以通过修养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他还提出了“天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所决定的,人应该顺从天命,不可逆天而行。

荀子对于人性和天命的思考,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和复杂,也为后世的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总的来说,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于礼仪与道德的论述,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通过修养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礼仪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文明之花:礼仪与道德的力量

文明之花:礼仪与道德的力量

文明之花:礼仪与道德的力量讲礼仪,是成为新世纪公民的必备素质。

古人云:“自修齐,至治平”,意味着要成就大事,必须先学会礼仪。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

提高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我们才能学好知识,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合格中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普列汉若夫曾指出:“道德的基础并不是对个人幸福追求,而是对整体幸福的追求。

”一个有高素质、有道德、懂礼仪的人,会得到他人的赞许和祝福。

即使不出众,但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纯真神情,足以让人记住你。

在面对穷困潦倒的乞丐时,哪怕是微小的施舍,也能换来他心中的祝福。

在面对失去勇气的人时,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点燃他对生活的新希望。

“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四岁孔融的谦让精神,他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这种精神,比那些只懂得说而不会做的大人要强上百倍。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自夸自大;相反,一个无修养、无道德的人,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勋。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情。

身为中学生,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断增多。

我们应懂法律、爱祖国、尊师长、礼待人。

生活处处有礼仪,我们不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礼仪,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礼仪。

在校园、家中、公共场所,都不要忘记礼仪。

文明礼仪靠的是我们大家,一个集体,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道德,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一个不讲文明礼仪的人,将跟不上潮流,被社会淘汰。

在学校,我们应尊敬师长,认真听讲,和同学和睦相处。

回到家,应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在公共场所,应讲秩序、举止文明、轻声细语。

我们还要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生命。

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补余之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尽管社会发展迅速,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礼仪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交、工作等。

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人们能够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礼仪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修养和素质,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家庭中,家长通过教育孩子遵守礼仪,可以培养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从而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社交场合,人们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道德教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在中国古代,道德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包括了尊老爱幼、敬师重道、诚实守信等。

通过道德教化,人们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行为上做到正确与善良。

道德教化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尊重他人的道德教化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纷争;诚实守信的道德教化可以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逐渐被忽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

礼仪教育和道德教化的传统价值逐渐被淡化,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例如,人们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意识下降,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和社会的冷漠;诚实守信的意识减弱,导致了商业环境的不信任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化,重新认识其重要性,并加以传承和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的礼仪与道德修养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礼仪与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表达。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礼仪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人们通过遵守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权益,都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遵守礼仪,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友好,还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礼仪的实践,使人们学会了谦虚、宽容、友善和感恩,这些品质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中国古代圣贤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要求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然后以家庭为基础,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等。

这些品质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还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与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礼仪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而道德修养则是礼仪的内在基础。

礼仪是人们行为的规范,而道德修养则是人们内心的修炼。

只有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遵守礼仪规范,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同时,礼仪也可以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出自律、自制、自强的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修养逐渐被忽视和淡化。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权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礼仪的缺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道德的缺失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和职业道德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职业道德则关注的是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

这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

礼仪的核心理念是“以礼待人”,即在与他人交往中,要以尊重、友善和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人。

1. 礼貌与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基本的社交准则。

人们相信,通过展示礼貌和尊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维护社会和谐。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习惯使用礼貌语言,比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以展现尊重和友好。

2. 家庭与长辈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地位非常重要。

人们热爱家庭,并对长辈表示极大的尊重。

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在与长辈交往时,要遵循一定的礼节,比如行鞠躬、合十、起身等,以示恭敬。

3. 宴会与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和社交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宴会礼仪被认为是展示个人家庭的地位和尊贵的重要方式。

在宴会中,人们注重就座次序、饮酒礼仪、致辞等方面,以展现自己的风度和修养。

4. 节日与寄托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通过参与节日庆祝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和亲人的敬意,并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职业道德1. 诚实与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和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在工作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诚实的人受人尊敬,而不诚实的人则会丧失信任,影响工作和职业发展。

2. 尊重与合作在职场中,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尊重他人的能力和意见,善于与同事合作,是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

通过尊重和合作,能够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3. 谦虚与进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虚使人能够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指导,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进步。

与此同时,职业道德也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进取和创新。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礼仪●道德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璀璨明珠。

大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至家庭的和谐、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礼仪文化的熏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曾几何时,我们引以为荣的礼仪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礼仪被忽视,对道德约束力的认识日渐淡薄,这些现象的频现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礼仪文化的影响力,正视礼仪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是“形于外而诚于中”的关系,“德”成于中,“礼”形于外。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礼仪具有道德功能,道德亦具有礼仪功能,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

一方面“德”决定“礼”。

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

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

日常生活中,得理不饶人、失理不道歉、无理搅三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都源于心中无“德”。

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他会处处为他人着想,尊敬他人,因为他懂得“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说,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由道德决定的,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

另一方面“礼”可导“德”。

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之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礼仪使抽象的、无形的道德变成真实的存在,文明礼貌的言行折射出道德的“真”与“善”,礼仪素养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礼仪和道德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完善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提倡用道德和礼节来感召人,使之达到知耻而向善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学习、熏陶的过程。

现在社会很多人崇尚速食文化,无论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对经验的积累,都希望能一口吃成胖子,然而效果却是一时的,并不能终生受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民秉持着独特的礼仪与道德观念。

礼仪与道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展开探讨。

一、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礼仪仪式反映了社会秩序和个人性格,代表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人注重礼仪的表达,以此展示他们对家庭、朋友和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视。

首先,礼仪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中国,人们总是尊重权威和年长者,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等级和家族传统的尊重。

礼仪规范的存在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来维系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

适当的礼仪表达可以促进交流和理解,增加彼此的信任和友谊。

最后,礼仪有助于培养个人品格。

通过遵循礼仪,个人可以培养谦逊、自制、宽容等美德,在与他人交往中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

礼仪不仅关乎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修炼。

二、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展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人民行为准则的核心。

中国人民所秉持的道德观念植根于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儒家思想对道德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仁爱”、“忠诚”、“孝顺”等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民对他人的尊重、关怀和责任感。

其次,道家思想对道德观念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在自然中的和谐与包容,主张追求内心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这种思想启发了中国人民对自我修身养性和道德实践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道德观念不断发展与拓展。

中国人民开始关注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等新的道德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通过学习和借鉴他国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现代道德观念。

文明礼仪与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文明礼仪与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文明礼仪与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文明礼仪与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修养和行为举止往往成为评判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

文明礼仪和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素质。

本文将从文明礼仪的内涵和重要性、道德修养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文明礼仪的内涵与重要性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套规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它包括了言语的文明、行为的得体、待人接物的礼貌等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文明礼仪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人们的交往质量。

同时,它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注重文明礼仪的培养。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谦和有礼的态度。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责任心,积极配合他人,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自我约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形象。

二、道德修养的意义和方法道德修养是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础。

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道德修养的意义在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道德修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道德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正直、宽容、乐于助人等,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道德信念。

最后,我们要注重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不足之处并做出改正。

三、培养有修养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注重文明礼仪和道德修养,培养有修养的人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自律和自控能力,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与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探讨礼仪与“四德”之间的关系1、礼仪的本质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

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

“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作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的礼,主要是指长期形成的人们立身处事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即礼仪之礼,也就是接人待物、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礼节、礼貌。

2、礼仪与“四德”之间的关系
2.1礼仪与社会道德: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
荀子曾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宪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在中国文化里道德是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而礼仪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了的外在的道德要求,是人们的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乃至社会秩序的标准和尺度,所以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

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的内在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的谦虚礼让、彬彬有礼。

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2.2礼仪与社会公德:礼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形式。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

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礼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形式。

正如《左传》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果不遵循“礼”的原则,人际关系中的其他道德要求也就无从谈起。

儒家社会公德观:约之以礼恭敬谦让。

孔子提出“约之以礼”(《论语·颜渊》),“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是与仁的要求相一致的关于人的行为的礼节、制度和规范。

礼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就是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和安定社会秩序。

而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2.3礼仪与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礼仪是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正当职业、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社会道德范围内形成的特殊的道德。

由此而言,职业道德依旧是社会道德的一部份,利益作为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依然适用于职业道德,成为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

礼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了的外在的道德要求,是人们的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乃至社会秩序的标准和尺度。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按照礼的要求行事,能够按照礼的要求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如果心目中没有礼的约束,其言行举止不遵从甚至违背礼的要求,则与禽兽无异,人也就不成其为人。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礼不仅是伦理道德的体现,也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如果离开了规范和约束人们具体行为的“礼”,伦理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3、结语
礼仪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因此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