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常用的数学计算公式

常用的数学计算公式

常用的数学计算公式数学计算公式是数学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学计算公式,包括代数、几何和统计学等方面的公式。

一、代数公式1. 一次方程解法:一次方程通常采用求根公式来解决,即:对于方程ax + b = 0,其解为x = -b/a。

2. 二次方程解法: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解法为:x = (-b ± √(b^2 - 4ac))/(2a)。

3. 乘法公式:(a + b)^2 = a^2 + 2ab + b^2(a - b)^2 = a^2 - 2ab + b^2(a + b)(a - b) = a^2 - b^24. 平方差公式:a^2 - b^2 = (a + b)(a - b)二、几何公式1. 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度l和宽度w来计算,公式为A = l ×w。

2. 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可以通过半径r来计算,公式为A = πr^2。

圆的周长可以通过直径d或者半径r来计算,公式为C = πd或C= 2πr。

3. 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b和高h来计算,公式为A = 0.5bh。

4.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度可以通过两个直角边a和b的长度来计算,公式为c = √(a^2 + b^2)。

三、统计学公式1. 平均数的计算:给定n个数据的平均数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的和S除以n来计算,公式为平均数 = S/n。

2. 标准差的计算:给定n个数据的标准差可以通过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再取其平方根来计算,公式为标准差= √[(Σ(x-μ)^2)/n],其中Σ表示对所有数据求和,x表示每个数据,μ表示平均数。

3.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通过公式f(x) = (1/√(2π))e^(-x^2/2)来计算,其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

常用经验计算公式

常用经验计算公式

常用经验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经验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些公式常常是根据长期实践和观察总结出来的,对于各种场景都有一定的适用性。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经验计算公式,包括财务、营销、运营等方面的。

1.财务方面的经验计算公式:- 总收入(Total Revenue)= 单价(Price per unit)× 销量(Units sold)- 总成本(Total Cost)= 固定成本(Fixed Costs)+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 净利润(Net Profit)= 总收入 - 总成本- 毛利润率(Gross Profit Margin)= (总收入 - 可变成本)/ 总收入- 每股收益(Earnings per Share)= 净利润 /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 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Capital)= 净利润 / 总资产2.营销方面的经验计算公式:-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 公司销售额 / 市场总销售额- 客户增长率(Customer Growth Rate)= (新客户数量 - 旧客户数量)/ 旧客户数量- 客户保留率(Customer Retention Rate)= (当前客户数量 - 新客户数量)/ 当前客户数量- 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 (营销投资获得的净利润- 营销投资成本)/ 营销投资成本- 平均购物篮(Average Basket Size)= 总销售额 / 购买次数3.运营方面的经验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Productivity)= 产出量 / 输入量- 缺货率(Stockout Rate)= 缺货天数 / 总天数- 首次通过率(First Pass Yield)= 通过工序的数量 / 进入工序的数量- 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实际产能 / 理论产能- 生产效益(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设备利用率× 设备良品率× 设备运行效率以上仅为一些常用的经验计算公式,实际应用中还会涉及更多复杂的计算和衍生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公式1、采出程度=累积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00%阶段采出程度=(阶段内累计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100%2、采油(液)速度=核实年产油(液)量/动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00%3、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当月平均日产油*当年日历天数/(当年可采储量-上年底累积产油量)4、综合递减率:老井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1)、标定老井综合递减率:标定老井综合递减率=[A*T-(B-C)]/(A*T)*100%式中:A:上年末(12月)标定的日产油水平(t);T :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A*T:老井当年1-n月的标定年累积产油量(t)B:当年1-n各月的年累积核实产油量(t)C:当年新井1-n月年累计产油量(t)(2)、同期老井综合递减率同期老井综合递减率=(B - A)/B*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B:上年老井在去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3)、对四季度老井综合递减率对四季度老井综合递减率=(B/92-A/T)/(B/92)*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T: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B:上年老井在去年第四季度的产油量(t)(4)对12月老井综合递减率对12月老井综合递减率=(B/31-A/T)/(B/31)*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T: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B:上年老井在去年12月的产油量(t)5、自然递减率:老井在未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1)标定老井自然递减率标定老井自然递减率=[A*T-(B-C-D)]/(A*T)*100%式中:A 上年末(12月)标定的日产油水平(t);T 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A*T 老井当年1-n月的标定年累积产油量(t)B 当年1-n各月的年累积核实产油量(t)C 当年新井1-n月年累计产油量(t)D 老井当年1-n月的年累积措施增产油量(t)。

电工最全常见计算公式看看就懂了还有电工常用口诀

电工最全常见计算公式看看就懂了还有电工常用口诀

电工最全常见计算公式看看就懂了还有电工常用口诀1.电压计算公式:电压(V)=电流(A)×电阻(Ω)2.电流计算公式:电流(A)=电压(V)÷电阻(Ω)3.电阻计算公式:电阻(Ω)=电压(V)÷电流(A)4.电功率计算公式:电功率(W)=电压(V)×电流(A)5.电阻功率计算公式:电阻功率(W)=电流(A)²×电阻(Ω)6.有功功率计算公式:有功功率(W)=电压(V)×电流(A)×功率因数(PF)7.无功功率计算公式:无功功率(VAR)=电压(V)×电流(A)×无功功率因数(VARPF)8.视在功率计算公式:视在功率(VA)=电压(V)×电流(A)9.三相电功率计算公式:三相有功功率(W)=√3×电压(V)×电流(A)×功率因数(PF)10.三相无功功率计算公式:三相无功功率(VAR)=√3×电压(V)×电流(A)×无功功率因数(VARPF)11.三相视在功率计算公式:三相视在功率(VA)=√3×电压(V)×电流(A)12.电磁感应电流计算公式:感应电流(A)=磁通量(Wb)÷时间(s)13.电磁感应电动势计算公式:感应电动势(V)=磁通量(Wb)÷时间(s)14.电阻的串联计算公式:总电阻(Ω)=电阻1(Ω)+电阻2(Ω)+电阻3(Ω)+...15.电阻的并联计算公式:总电阻(Ω)=(1/电阻1(Ω))+(1/电阻2(Ω))+(1/电阻3(Ω))+...16.电容的串联计算公式:总电容(F)=1/((1/电容1(F))+(1/电容2(F))+(1/电容3(F))+...)17.电容的并联计算公式:总电容(F)=电容1(F)+电容2(F)+电容3(F)+...18.电感的串联计算公式:总电感(H)=电感1(H)+电感2(H)+电感3(H)+...19.电感的并联计算公式:总电感(H)=1/((1/电感1(H))+(1/电感2(H))+(1/电感3(H))+...)20.直流电阻的功率计算公式:功率(W)=电流(A)²×电阻(Ω)电工常用口诀:1.电流流过导线时,热量也是逃不亡。

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常用计算公式大全常用计算公式大全在数学和物理领域,有许多常用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数值计算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计算公式的大全。

1. 代数公式:- 一次方程:ax + b = 0,其中a和b是常量,x是未知数。

- 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其中a、b和c是常量,x是未知数。

- 二次根式:√(a^2 + b^2) = c,其中a和b是常量,c是两个数的平方根。

2. 几何公式:- 矩形的面积:A = l * w,其中l是矩形的长度,w是矩形的宽度。

- 圆的面积:A = π * r^2,其中π是圆周率,r是圆的半径。

- 三角形的面积:A = 1/2 * b * h,其中b是三角形的底边长,h 是三角形的高。

3. 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v = d/t,其中v是速度,d是距离,t是时间。

- 动能公式:E = 1/2 * m * v^2,其中E是动能,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 引力公式:F = G * (m1 * m2) / r^2,其中F是引力,G是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统计学公式:- 平均值:(x1 + x2 + ... + xn) / n,其中x1到xn是一组数据,n是数据的个数。

- 方差:(1/n) * Σ(xi - x)^2,其中xi是数据的每个观测值,x是数据的平均值,n是数据的个数。

- 标准差:√(1/n) * Σ(xi - x)^2,其中xi是数据的每个观测值,x是数据的平均值,n是数据的个数。

这只是一小部分常用计算公式的大全,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公式可供使用。

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各种数学和物理问题。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1、钢板拉伸:原始截面积=长×宽原始标距=原始截面积的根号× L0=K S0k为 S0为原始截面积断后标距-原始标距断后伸长率= ×100%原始标距原始截面积—断后截面积断面收缩率= ×100%原始截面积Z=[(A0—A1)/A0]100%2、圆材拉伸:2原始截面积= 4(= D=直径)标距算法同钢板3、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的截面积以公称直径为准,标距=5×钢筋的直径。

断后伸长同钢板算法。

4、屈服力=屈服强度×原始截面积最大拉力=抗拉强度×原始截面积抗拉强度=最大拉力÷原始截面积屈服强度=屈服力÷原始截面积5、钢管整体拉伸:原始截面积=(钢管外径—壁厚)×壁厚×(=)标距与断后伸长率算法同钢板一样。

6、抗滑移系数公式:N V=截荷 KNP1=预拉力平均值之和预拉力(KN)预拉力之和滑移荷载Nv(KN)第一组425第二组345428第三组3434247、螺栓扭矩系数计算公式:K=P·dT=施工扭矩值(机上实测)P=预拉力d=螺栓直径已测得K值(扭矩系数)但不知T值是多少可用下列公式算出:T=k*p*d T为在机上做出实际施拧扭矩。

K为扭矩系数,P为螺栓平均预拉力。

D为螺栓的公称直径。

8、螺栓标准偏差公式:K i=扭矩系数 K2=扭矩系数平均值用每一组的扭矩系数减去平均扭矩系数值再开平方,八组相加之和,再除于7。

再开根号就是标准偏差。

例:随机从施工现场抽取8 套进行扭矩系数复验,经检测:螺栓直径为22螺栓预拉力分别为:186kN,179kN,192kN,179kN,200kN,205kN,195kN,188kN;相应的扭矩分别为:530N·m,520N·m,560N·m,550N·m,589N·m,620N·m,626N·m,559N·mK=T/(P*D) T—旋拧扭矩 P—螺栓预拉力 D—螺栓直径(第一步先算K值,如186*22=4092再用530/4092=,共算出8组的K值,再算出这8组的平均K 值,第二步用每组的K值减去平均K值,得出的数求出它的平方,第三步把8组平方数相加之和,除于7再开根号。

三个常用的经验计算公式

三个常用的经验计算公式

三个常用的经验计算公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验计算是我们经常需要运用的一项技能。

无论是在做购物打折计算、利息计算,还是在做时间管理或者项目规划时,经验计算公式都是非常实用的工具。

以下是三个常用的经验计算公式:1.百分比计算公式:百分比计算公式是我们最常用的经验计算方式。

它主要用于计算百分比比例、折扣、增长或者减少的量等。

该公式可以表示为:百分数=(所求值/总值)*100例如,假设你在商店购物,打折商品原价是100元,现在以80元售出。

你可以使用百分比计算公式来计算折扣比例:折扣比例=(原价-折扣价)/原价*100=(100-80)/100*100=20%该公式可以帮助你计算出折扣比例,帮助你根据折扣比例来决定是否购买。

2.时间和速度计算公式:时间和速度计算是我们在旅行、交通规划或项目管理中常常用到的一种计算公式。

它可以用来计算所需时间、速度或者距离等。

该公式可以表示为:时间=距离/速度例如,假设你要开车去一个城市,距离是200公里,你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

你可以使用时间和速度计算公式来计算所需时间:所需时间=200公里/80公里/小时=2.5小时该公式可以帮助你在旅行或者交通规划中估算所需时间,帮助你做出合理安排。

3.利息计算公式:利息计算公式主要用于计算利息收入或支出的金额。

它可以用来计算存款、贷款或理财产品等的利息。

该公式可以表示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600元该公式可以帮助你计算出存款的利息收入,帮助你做出理财规划。

这三个经验计算公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实用工具。

通过掌握和运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购物打折计算、时间管理以及理财规划。

希望这些公式对您有所帮助。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1)相对原子质量(2)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3)混合物中含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4)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g/L)(5)纯度(6)溶质的质量分数(7)溶液的稀释与浓缩(8)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9)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二. 化学方程式:(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3)磷在空气中燃烧(4)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5)硫在氧气中燃烧(6)铁在氧气中燃烧(7)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8)高锰酸钾受热分解(9)氧化汞受热分解(10)电解水(11)锌与稀硫酸反应(12)镁与稀硫酸反应(13)铁与稀硫酸反应(14)锌与盐酸反应(15)镁与盐酸反应(16)铁与盐酸反应(1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18)氢气还原氧化铜(19)木炭在空气不足时不充分燃烧(20)木炭还原氧化铜(21)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2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2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24)碳酸分解的反应(25)煅烧石灰石的反应(2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27)泡沫灭火器的原理(2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3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3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33)甲醇在空气中燃烧(34)铁与硫酸铜反应(35)氧化铁与盐酸反应(36)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37)硝酸银与盐酸反应(38)氧化铁与硫酸反应(39)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40)氯化钡与硫酸反应(41)氧化锌与硝酸反应(42)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4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4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45)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46)氢氧化钠与硝酸反应(47)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48)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49)氧化钙跟水反应(50)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51)氢氧化钠与三氧化硫反应(52)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53)硫酸铜粉末吸水(54)硫酸铜与锌反应(55)硝酸汞与铜反应(56)氯化钾与硝酸银反应(57)氢氧化钠与硫酸铵共热.高中化学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1)物质的量(mol)(2)物质的量(mol)(3)气体物质的量(mol)(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1)基本公式①溶液密度(g/mL)②溶质的质量分数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①溶质的质量分数②物质的量浓度(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 (浓)=c(稀)·V(稀)](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1)基本公式:①②(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计算公式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 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

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

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
3、投资拉动率,又称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投资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投资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

计算方法为:
投资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投资拉动率×GDP增长率
其中的GDP增长率一般为不变价生产法GDP增长率(下同)。

4、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消费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

计算方法为:
消费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消费拉动率×GDP增长率
5、“贡献率”它是怎样计算的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
(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

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

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速度×100%
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4)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

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

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

(摘自北京统计信息网)
统计小知识
6、“统计”一词的由来。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

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

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

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statistician),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二)近代统计学
近代统计学指的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描述统计学,其发展过程与概率论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密切相关。

目前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术语都始于这一个时期,比如:最小平方法、正态分布曲线、误差计算等等。

在近代统计发展的一百年中,也形成了许多学派,其中以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最为著名。

数理统计学派的原创始人是比利时的A·凯特靳,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法国的古典概率引入统计学,用纯数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社会统计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K·克尼斯,他认为统计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研究方法为大量观察法。

在近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两学派的矛盾是比较大的。

7、"统计"词语的产生。

统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不过在早期还没有出现"统计"这样的用语。

统计语源最早出现于中世界拉丁语的Status,意思指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

由这一语根组成意大利语Stato,表示"国家"的概念,也含有国家结构和国情知识的意思。

根据这一语根,最早作为学名使用的"统计",是在十八世纪德国政治学教授亨瓦尔(在1749年所著《近代欧洲各国国家学纲要》一书绪言中,把国家学名定为"Statistika"(统计)这个词。

原意是指"国家显著事项的比较和记述"或"国势学",认为统计是关于国家应注意事项的学问。

此后,各国相继沿用"统计"这个词,并把这个词译成各国的文字,法国译为Statistique,意大利译为Statistica,英国译为Statistics,日本最初译为"政表"、"政算"、"国势"、"形势"等,直到1880年在太政官中设立了统计院,才确定以"统计"二字正名。

1903年(清光绪廿九年)由钮永建、林卓南等翻译了四本横山雅南所著的《统计讲义录》一书,把"统计"这个词从日本传到我国。

1907年(清光绪卅三年)彭祖植编写的《统计学》在日本出版,同时在国内发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统计学"书籍。

"统计"一词就成了记述国家和社会状况的数量关系的总称。

(山西统计信息网)
8、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
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