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题库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错)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错)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对)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错)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1、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2、《运动生物化学概论》3、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1、A2、C3、A4、A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1 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 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 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 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 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最新运动生物化学考试题库

1、运动生物化学——是运用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及探索其变化规律和特点的一门学科2、糖酵解:人体在氧供应不足的条件下,糖原或葡萄糖经过许多中间步骤最后分解成乳酸及产生少量能量,称为糖的无氧分解,又称为糖酵解3、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4、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贮存的脂肪经常有一部分在脂肪酶的作用下不断释放出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称为脂肪动员。
5、酶:是一类由或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6、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7、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酮体8、突变理论——在疲劳发展过程中,肌体主要表现为能量消耗肌肉力量或输出功率下降以及兴奋性或活动丧失,在细胞内能量消耗,肌肉力量,输出功率下降这三者组成的三维空间在能量兴奋性表现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极剧下降突变风,表现为兴奋性突然崩溃,已免救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产生的灾难性变化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9、起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现象叫起量恢复10、半时反应——应用在中间产物消除时,是指这种代谢产物在运动后消除到运动时最高值一半所用的时间,应用在能源物质恢复时,是指运动后,恢复到运动时所消耗物质一半所需的时间。
11、糖原负荷法——糖膳食和运动配合,以导致肌糖原储备大大增加法就称为糖原负荷法。
12、运动饮料——根据运动时,能量的消耗,机体内环境改变,和细胞功能降低来进行调节,促进疲劳恢复而研制的保健型饮料。
13、兴奋剂——竞赛运动员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常量或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使用兴奋剂,这类物质被称为兴奋剂。
14、身体机能的生化评定——是建立在运动生化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化学技术,以分子水平揭示对机能的影响手段,具有准确、灵敏针对性强等特点。
社会体育《运动生物化学》练习题

1.组成运动人体的七大物质,其中能源物质有哪些?P9答:糖、脂质、蛋白质2.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P9答:错;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3.ATP、CP的名称及功能。
P29答:ATP的名称: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①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用来供应合成代谢和其他所有需要能量的生理活动,如:肌肉收缩、分泌、吸收、神经转导等。
②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当ATP的数量较多时,可以将ATP分子中的一个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合成磷酸肌酸。
CP的名称:磷酸肌酸CP的功能:①高能磷酸基因的储存库。
②组成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
4.运动人体内的糖原主要有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最多的是肌糖原。
P45答:对;肌糖原占体内75%,肝糖原占体内20%。
5.血糖的概念,正常人血糖的浓度是多少g/L?P45答:正常人血糖含量是0.8-1.2g/L。
6.糖酵解的概念、总反应式及生成物是什么?P47答: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总反应式:生成物:丙酮酸、乳酸、乙酰、三羧酸7.血乳酸的生成与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的关系。
答:在以糖酵解为主要功能方式的速度耐力型项目中,运动时乳酸生成愈多,则糖酵解功能能力愈强,利于保持速度耐力,提高运动成绩。
研究表明,短时间激烈运动时,最大血乳酸水平与成绩密切相关。
8.解释低强度活动性休息比静止性休息乳酸消除速率快。
P57 答:乳酸消除的代谢去路主要是在骨骼肌、心肌中氧化为丙酮酸,最终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每分子乳酸彻底氧化可生成18分子ATP,乳酸作为重要的氧化基质,为肌肉提供了一定的能量。
同时,提高乳酸转运速率可减少肌肉pH值的下降幅度,延缓疲劳的产生,这时保持糖酵解供能能力有重要作用。
所以低强度运动的活动性休息比静止性休息乳酸消除速率快。
9.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有氧氧化产生的ATP数量。
运动生物化学测试题

第一小组: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酶不属于糖酵解酶类(B)A.磷酸化酶B.肌酸激酶C.磷酸果糖基酶D.乳酸脱氢酶2、下列不属于生物氧化意义的是(D)A.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B.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A TPC.产生热量,维持体温D.加速新陈代谢3、乳酸阈(乳酸无氧阈)强度训练,主要发展(C )供能能力的训练A.磷酸原系统B.无氧代谢C.有氧代谢D.神经系统4、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血糖浓度变化的趋势是(D)A.上升B.先不变后上升C.下降D.无明显变化5、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脂肪的分解代谢水平,主要是提高了(A)A.HDLB.CMC.VLDLD.LDL二.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的主要三个供能系统是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系统2.糖酵解是体内组织的葡萄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3.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霉是磷酸果糖激素酶4.酶是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5.糖异生是非糖物质转变成为葡糖糖/糖原的过程三.是非题:1.乳酸在体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原的代谢途经属于糖异生过程。
(×)2.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是人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3.糖酵解是运动时尤其是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的重要能量代谢(×)4.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5.糖是大脑的主要能源物质(√)四.问答题:1.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答:(1)糖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对脂肪代谢具有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可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2.试述耐力训练对肝糖原利用的影响答:耐力训练适应后,运动肌脂肪酸氧化供能的比例提高,引起运动肌吸收利用血糖的比例降低,防止肝糖原的过多分解。
这种适应性变化的意义在于提高血糖正常水平的维持能力,有利于保持长时间运动能力和防止低血糖症的发生.第二大组:一.选择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A.人体B.植物体C.生物体D.微生物2.下列哪个化学物质不属于运动人体的能源物质(B)A.葡萄糖B.维生素cC.氨基酸D.软脂酸3.骨骼肌中_相对较多(D)A.LDH1B.LDH2C.LDH3D.LDH44.ATP的分子结构构成成分中不包括(D)A.腺嘌呤B.核糖C.磷酸基团D.核酸5.下列哪项不是糖异生的原料(C)A.甘油B.乙酰辅酶C.乳酸D.生糖氨基酸二.填空题:1.酶根据其化学性质组成可分为单纯酶、结合酶两类2.ATP是由腺嘌呤、核糖、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核苷酸3.在肝脏中合成并储存的糖称为肝糖原4.糖有氧代谢合成的ATP是糖酵解的18~19倍5.呼吸链有NADH呼吸链、琥珀酸呼吸链两条三.是非题:1.三磷酸腺苷(ATP)是肌肉收缩时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2.CP在磷酸激酶(CK)催化下快速用于ADP磷酸化合成ATP(√)3.糖是自然界存在的含量最丰富的物质之一(√)4.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称为非必需脂肪酸(×)5.维生素既不是体内的能源物质也不是细胞的结构材料(√)四.问答题:1.运动时ATP的生物化学功能是什么?书:P8~P92.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的因素是什么?书P31第三小组:一.判断题1.所有的糖都符合。
运动生物化学考试题库

1、运动生物化学:
的一门学科
2、糖:化学上把含有多羟基的物统称为糖。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必须脂肪酸:
食物补足。
5、脂肪酸的β氧化:是指脂酰辅酶A
基的β碳原子上,最终将β
原子氧化成一个新的羧基。
6、脂肪酸动员:是指脂肪细胞织摄取利用。
7、酮体:
酮体。
8、必需氨基酸:
营养需要的氨基酸。
9、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
10、血尿素:是蛋白质的代谢素。
11、转氨基作用:是某一氨基酸与α
移反应,生成相应的α
和谷氨酸。
12、联合脱氨基作用:当转氨氨基生成相应的α
即为联合脱氨基作用。
13、氧化脱氨基作用:指氨基程。
14、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度。
15、超量恢复:在恢复期的一为超量恢复。
16、糖原负荷法:糖膳食和运大增加法就称为糖原负荷法。
17、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得了良好的效益。
18、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量、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19、α—氨基酸:
构上与羧基相连的α
上有一个氨基称为α
酸。
20、糖酵解:人体在氧供应不氧酵解,简称为糖酵解
22、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贮员。
23、酶:是一类由或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4、突变理论在疲劳发展过程
生理意义:⑴解除氨毒⑵缓解。
《运动生物化学》的考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1.多糖: 由多个(>10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糖类,不溶于水,皆无甜味,也无还原性。
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又称细胞呼吸。
3.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
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着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5.高住低训:利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的训练统称为高住低训。
6.运动营养品:是指适用于专业和业余运动人群食用的、能满足运动人体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具有特定运动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及口服制品。
7.α-氨基酸:是指在紧连羧基的碳原子上同时连有了一个氨基丁氨基酸。
8.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多个双键的脂肪酸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或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9.同工酶: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10.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代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缓冲溶液:一种弱酸和该弱酸盐所形成的、具有缓冲酸碱能力的混合溶液。
12.双糖:由2分子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水解后又生成2分子单糖。
13.酶活性: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称为酶活性,或酶活力。
14.转氨基作用:是某一种氨基酸与α—酮酸进行氨基转移反应,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另一种氨基酸。
2.简述糖的有氧氧化分哪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葡萄糖生成的丙酮酸,在细胞质中进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经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而氧化生成CO2和H2O,同时NADH+H+等可经过呼吸链传递,伴随氧化磷酸化过程生成H2O和A TP。
3. 什么是β-氧化?一次β-氧化包括哪几个步骤?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C2O和H2O,其碳链的断裂是在β位碳原子出发生的,故把脂肪酸的氧化分解称为β—氧化。
运动生物化学考试题

1.糖异生:体内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底物(原料):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酮酸三磷酸循环中的有机物2.酮体:脂肪酸在肝脏中不完全氧化生成的正常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是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3.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4.乳酸阈强度:当血乳酸达到4毫摩尔每升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5.运动型尿蛋白:由于运动训练造成的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6.脂肪酸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作用,称为脂肪酸动员7.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内必需的,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
8.非必需脂肪酸:是人体需要,人体自身也能合成的脂肪酸。
9.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也称超量代偿,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为超量恢复。
10.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颉氨酸,三种必需氨基酸,是长时间持续运动时参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
判断题:1.短时间运动到力竭,ATP,CP都会耗竭。
(×)2.体内中脂肪,糖可以相互转化。
(×)3.乳酸产生条件是缺氧状态下。
(×)4.安静时和运动时骨骼肌都可以产生乳酸(√)5.血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6.肝糖原储存不受膳食影响(×)7.肌糖原储存量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中强度最耗体糖原8.血糖是速度耐力主要供能物质(×)是肌糖。
9.安静时体内尿蛋白量低(√)10.骨骼肌里的脂肪酸动员到血液当中供全身利用(×)11.皮质醇是肾上腺分泌激素(√)12.有氧耐力训练强度适应后乳酸强度增加(√)有氧耐力强,乳酸阈能力高13血尿素是评定蛋白质分解程度指标(√)14.血尿素是蛋白质(氨基酸)的中介物(√)15.运动可引起血清肌酸酶增高(√)16任何运动后可利用血尿素评定身体机能状态(×)只能用于30分钟后的运动。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库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是非判断题1、错2、错3、对4、错三、填空题1、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2、《运动生物化学概论》3、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四、单项选择题1、A2、C3、A4、A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答:(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答: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的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到60年代,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高效性、高度专一性、不稳定性和可调控性。
2、维生素是指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大多数维生素B族通过参与能量物质代谢中辅酶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维生素E的主要作用是抗氧化防止肌肉萎缩等。
3、氮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
氨基酸的通式(书P100)。
体内肝脏和骨骼肌组织是主要的游离氨基酸库。
体内氨基酸的脱氨基方式主要有联合脱氨基和嘌呤核苷酸循环两种,脱下的氨大部分在肝脏合成尿素。
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运动后,测定血尿素可以反映运动负荷的大小。
4、血脂是指血浆中的脂类物质。
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血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四类。
5、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
运动时,骨骼肌是产生乳酸的主要场所。
运动后,乳酸消除的基本途径为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肝和骨骼肌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原、在肝内合成脂肪和丙氨酸等和随汗、尿排出体外(即氧化、异生为糖、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随汗尿排出)。
6、CP的功能主要有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和组织肌酸和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
磷酸原是指ATP-CP。
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为20~30秒,基本恢复需60~90秒时间;训练中可根据磷酸原恢复规律安排间歇时间。
7、女子肌肉中的磷酸原总量少于男子,且磷酸肌酸激酶活性显著低于男子。
因此,女子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较差。
8、肌酐是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
测定尿肌酐含量可以反映肌肉磷酸肌酸储量和运动员力量素质。
尿肌酐系数是全日尿肌酐量(mg)/体重(kg)。
9、体育锻炼抗衰老作用的主要生化表现为增强肌肉蛋白质及糖原的储备量、加强血液循环及代谢功能、改善血液成分、促进物质代谢等。
10、脂肪又称为甘油三酯,酮体是脂肪酸的正常代谢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酮体主要在肝组织中生成。
11、睾酮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副性器官的发育、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和促进肌纤维与骨骼生长。
测定血清睾酮/皮质醇的比值可了解运动员机能情况。
运动员此比值下降,说明可能分解代谢大于合成,机能可能处在疲劳状态。
12、速度训练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有磷酸原供能能力增强、糖原酵解酶活性增强、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改善肌肉缓冲酸能力。
13、影响运动时肌糖原利用的因素有运动强度与时间、训练水平、肌纤维类型、饮食、环境温度、低氧分压。
14、少年儿童无氧代谢能力较成人低;女子有氧代谢能力高于男子;非运动员控体重的基本原则是摄入与消耗平衡。
15、A 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和CP统称为磷酸原。
ATP再合成的途径有高能磷酸化合物快速合成A TP、糖酵解再合成ATP和有氧代谢再合成A TP。
16、无机盐是人体重要组成成份,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
17、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和酮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动物多糖又称糖原,主要贮存于肝和肌肉组织中。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18、糖异生是指非糖物质转变为糖,其过程主要是在肝脏组织进行,糖异生主要的底物有乳酸、甘油、丙酮酸和丙氨酸(生糖氨基酸)。
19、尿素是氨基酸(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
血尿素升高一般出现在运动后。
训练周期中,血尿素开始上升,然后逐渐恢复正常,说明运动量大,但机能适合。
二、名词解释1、酮体: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的中间产物。
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2、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呼吸链。
3、同工酶:催化统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的一类酶。
4、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吃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5、细胞水平的调节:通过细胞内某些物质浓度的变化,使某些酶的活性或数量改变,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
6、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反映了机体内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度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
第 1 页共4 页7、糖异生:体内非糖类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8、限速酶:在物质代谢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一系列酶共同催化才能完成,但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9、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后生成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使ADP磷酸化生成A TP的过程。
10、血浆脂蛋白:血脂与载蛋白结合,是血脂的运输形式。
11、葡萄糖—丙氨酸循环:书P113图4-4-212、运动性尿蛋白:由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尿。
13、磷酸原:A TP、CP中含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将ATP-CP和合成磷酸原14、血脂:血液中的脂类物质。
15、维生素: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16、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17、尿肌酐系数:24小时内每公斤体重排出的尿肌酐的毫克数。
三、判断题1、中老年人蛋白质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出现负氮平衡。
(√)2、脑5-羟色胺升高是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因素之一。
(√)3、运动后出现尿蛋白,说明运动量过大。
(×)4、儿童少年参与糖有氧氧化的某些酶的活性高于成人,故具有较高的糖有氧氧化能力。
(×)5、糖是既可进行无氧分解也可以进行有氧分解的细胞燃料。
(√)6、运动中能源物质消耗越多,运动后超量恢复越明显。
(×)7、生物氧化中,能量的生成伴随水生成的过程。
(√)8、辅酶A分子含维生素B3(泛酸),主要功能是传递氢原子。
(×)9、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后,普通膳食和高糖膳食对肌糖原恢复影响差异不大。
(√)10、运功后血清酶活性升高是因为这些酶的代谢加快。
(×)11、LDH5主要存在于骨骼肌,有利于乳酸的消除。
(×)12、长时间运动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有利于肝糖原的分解。
(√)1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单核苷酸。
(√)14、肌糖原可分解为葡糖糖,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利用。
(×)15、辅酶I(NAD)分子中含维生素PP,其功能是传递氢原子。
(√)16、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通过脱羧方式,并伴有能量生成。
(×)17、机体在缺氧情况下才有乳酸生成。
(×)18、持续耐力训练后,高糖膳食可促进肌糖原的恢复。
(√)19、蛋白质分子均有亚单位。
(×)20、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21、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氨升高主要来自AMP脱氨。
(√)22、血脂是指血浆中的脂肪。
(×)23、儿童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处于人生正氮平衡阶段。
(√)四、单项选择题1、三羧酸循环一周,净生成A TP数量为 B 。
A、22B、12C、15D、182、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为后 C 。
A、1分钟B、10秒C、20-30秒D、2-3分钟第 2 页共4 页3、下列描述女子身体脂类含量特点错误的是 B 。
A、肌肉中甘油三酯比男子多B、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男子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高于男子D、脂蛋白能力高于男子4、儿童少年糖酵解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
A、糖原储量低、糖酵解酶活性低B、糖原储量低C、糖酵解酶活性低D、乳酸脱氢酶活性低5、体育锻炼可以提高 A 水平。
A、高密度脂蛋白B、胆固醇C、甘油三酯D、低密度脂蛋白6、运动后测定血乳酸,一般在运动后 C 分钟取血。
A、1B、10C、3—5D、207、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5主要存在于 D 。
A、心肌B、肝脏C、肾脏D、骨骼肌8、糖酵解的关键限速酶是 C 。
A、CKB、LDHC、PFKD、HK9、关于儿童少年骨骼肌CP含量的错误叙述是 D 。
A、绝对量低于成人,相对量与成人相近B、尿肌酐系数低于成人,间接反映CP含量低于成人C、训练可提高肌肉CP储量D、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低于成人10、女子骨骼肌的体积小于男子,主要是缺少 B 。
A、雌激素B、雄激素C、胰岛素D、肌红蛋白11、中老年人 C 易发生骨折。
A、骨弹性降低,硬度和脆性增加B、骨弹性,硬度均增加C、骨基质和骨盐相对减少D、骨弹性增加,硬度脆性降低五、多项选择题1、糖异生的主要底物为ABCD 。
A、甘油B、丙酮酸C、丙氨酸D、乳酸2、血脂的成分包括:ABCD 。
A、甘油三酯B、磷脂C、自由脂肪酸D、胆固醇3、运动后测定血清CK活性主要反映BC 。
A、运动量的大小B、运动强度的大小C、身体恢复情况D、运动时间的长短4、儿童少年运动中乳酸变化的特点有ACD 。
A、亚极限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低于成年人B、亚极限运动时肌乳酸高于成人C、极限强度运动时,最大血乳酸值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D、极限强度运动后肌乳酸值远低于成人5、影响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有ABCD 。
A、A TP、CP的储量B、ATP分解和再合成的速率C、Na-K+-A TP酶D、Ca2+-Mg2+-ATP酶6、导致400米全力跑运动员疲劳的主要因素是AC 。
A、PH值下降B、脱水C、肌糖原消耗D、血糖明显下降7、耐力训练引起身体适应性的变化只要有:ABCD 。
A、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提高B、改善肌肉缓冲酸的能力C、线粒体有氧合成A TP能力增强D、改善呼吸循环系统机能8、测定尿肌酐系数主要反映BC 。
A、肌肉线粒体数量B、肌肉的力量C、肌肉CP的含量D、尿蛋白的含量第 3 页共4 页9、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有ACD 。
A、明显提高A TP酶活性B、明显提高A TP储量C、提高CK活性D、提高ATP转换速率10、导致外周疲劳的代谢因素有BC 。
A、γ-氨基丁酸浓度升高B、能源物质消耗C、代谢产物堆积D、5-羟色胺增多1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ABCD 。
A、高效性B、高度专一性C、不稳定性D、可调控性12、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AC 。
A、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B、水,盐丢失C、乳酸生成D、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能力13、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一多三退”,其中三退包括BCD 。
A、睡眠减退B、活力减退C、反应力减退D、适应能力减退六、问答题1、试述最大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力训练的异同。
答:相同点: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不同点:最大乳酸训练采用超量间歇运动,是机体乳酸浓度不断增加,从而是机体获得最大乳酸刺激。
乳酸耐受力训练采用超量负荷的方法,在第一次练习后是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使机体在训练中忍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产生生理上的适应和提高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