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我来说就像是闯进了一个深邃又奇妙的哲学迷宫。

一开始,我满心期待能在书中找到一些明确的答案,能像解数学题一样清晰明了地搞懂“存在”和“虚无”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压根不是一本能给你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不断抛出问题,让你跟着思考,想得脑袋都要打结。

书里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论述,差点没把我绕晕。

什么“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还有关于意识、自由、选择等等的探讨,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哲学的云端里飘来荡去,找不到落脚的实地。

不过,读着读着,我倒是想起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这件事好像和书里探讨的那些高深的东西沾上了点边。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样被老妈从被窝里拽出来,去菜市场陪她买菜。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耷拉着脑袋,心不在焉地跟在老妈身后,心里想着还不如在家睡大觉。

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个卖花的小摊吸引住了。

摊主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格外温柔。

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娇艳欲滴的玫瑰,有清新淡雅的百合,还有五颜六色的小雏菊。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这些花。

老奶奶看到我感兴趣,便笑着跟我搭话:“小姑娘,喜欢哪束花呀?”我指了指一束粉色的康乃馨,问道:“奶奶,这束多少钱?”老奶奶说:“五块钱。

”我心里嘀咕着,好像有点贵了。

就在我犹豫要不要买的时候,老妈走了过来,二话不说就掏出五块钱递给老奶奶,然后把花递给我,说:“买束花心情好。

”我拿着花,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盯着手里的这束康乃馨。

我就在想啊,这花原本在花田里好好地长着,没人注意它们,它们就那么自顾自地开着。

然后被人采下来,拿到市场上卖,到了我手里。

这花的存在好像因为人的参与变得不一样了。

在花田里,它们就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开放、凋谢。

但到了市场上,被赋予了价格,被人们挑选、购买,就变成了一种自为的存在,好像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没有上帝或者宿命的安排,一切都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自由带来了孤独和焦虑,因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这种责任是无法逃避的。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权威或者规定,而是来自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另外,萨特还探讨了虚无的概念。

他认为虚无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因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在这种虚无之中,人类必须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虚无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在虚无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通过阅读《存在与虚无》,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意识到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预先确定的意义和价值,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同时在虚无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理解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更加关注他人的自由和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43年发表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围绕着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这一理论展开。

这本书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责任感、主体性、他者等诸多哲学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阅读《存在与虚无》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通过阐述和批判了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萨特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类存在的独特理解。

在书中,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且孤立的,每个人都必须自主地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解剖让我对自身的存在和选择产生了强烈的反思。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作者沟通的奇特感受。

书中的观点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人类生活的认同和共鸣,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和行动的含义。

通过作者的描述和理论,我也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主观意识的。

这种探索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和相互影响的思考,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存在与虚无》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哲学的深入探索,还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体的启示。

萨特通过分析人类的存在条件,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力感,并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指导原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开创了存在主义思潮,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

在阅读《存在与虚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创造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选择和行动来赋予自己的生命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人们拥有选择的能力,却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我也开始重新思考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哲学的深海里扑腾,时而觉得抓住了点什么,时而又被无尽的思考淹没。

让我先跟您唠唠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

一开始翻开它,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每走一步都充满了疑惑和不确定。

萨特所阐述的那些关于存在和虚无的概念,真不是能一下子就消化得了的。

书中提到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点,可让我费了不少脑筋去琢磨。

它说人不是先被设定好了某种本质然后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是先存在了,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去塑造自己的本质。

这就好比我们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带着一张写好了“你这辈子要成为啥样的人”的说明书来的。

我们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选择,比如选择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等等,才慢慢勾勒出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天天拿着画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梦想着以后能成为一个大画家。

可是后来上了学,周围的人都说画画没前途,不如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

那时候我迷茫啊,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时刻,是坚持自己内心对画画的热爱,还是听从别人所谓的“正确建议”?最后,我还是没能抵抗住外界的声音,放弃了画画,努力学习去了。

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发现自己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每次看到别人的画作,心里就会涌起一股失落感。

这时候我才明白,当初那个放弃画画的选择,让我失去了一部分真正的自我。

我把自己的存在交给了别人的看法和社会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再说说“自由”这个概念吧。

萨特说人是绝对自由的,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可真是一句让人又爱又怕的话。

自由听起来很美好,可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并且要为每一个选择承担后果的时候,那种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记得有一次,工作上有一个晋升的机会,竞争挺激烈的。

我一方面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往上爬一爬;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承担不了更多的责任,压力太大。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精选10篇)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一部哲学作品,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圣经”。

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深度,深入探讨了“存在”与“虚无”这两个基本哲学概念,引领人们探寻存在的真谛,找到存在的意义。

阅读这本书之前,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哲学存在了一种模糊的概念,但读完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生命所赋予的意义,呼唤我们担负人生使命,主动创造出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他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性之后,才能真正赋予意义。

在真正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刻、了解精神世界的自由和独立性之后,自我创造的意义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书中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点,萨特通过他丰富的语言和想象力,尝试阐述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讲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萨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书中的主人公瓦洛被他的女友普朗提出了分手,这使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也更加意识到了人生的存在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萨特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富有启迪性的书籍,它不仅书写了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也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了生活的意义。

存在与虚无不只是一本哲学著作,而是一个提醒每个人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它鼓励我们拥抱生命,探寻存在的真谛,找到存在的意义。

这也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你感到迷茫和困惑,它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对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如果没有了存在,人们也许就失去了纷繁复杂的思想、浓烈的情感和美好的记忆,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而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追求,那么这种存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人类在探究存在时应该关注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生命本身就是存在的一种形态,因此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在探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对自由、存在、意识等哲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完《存在与虚无》后,我对萨特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由、存在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即人的存在是自由的,而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存在决定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和自主性,认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本质。

然而,这一观点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人的自由是否是绝对的?如果人的自由是绝对的,那么人是否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人的自由不是绝对的,那么人的自由又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还提出了“自欺”的概念,即人总是倾向于逃避自由,将自己的存在归结为某种外部的因素或本质。

这一概念提醒我们,人需要面对自己的自由,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逃避或推诿。

然而,“自欺”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受到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难以真正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

此外,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还探讨了“他人”的问题,认为他人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威胁和限制。

这一观点引发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需要与他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不是孤立地存在。

然而,如何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自己的自由和自主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存在与虚无》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影响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由、存在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哲学是一门复杂而多元的学科,不同的哲学家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因此,在阅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断探索和思考,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启示。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最近读了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得费好大的劲儿才能理出点儿头绪。

在书里,萨特探讨了存在与虚无的关系,这听起来就挺玄乎的。

但其实仔细想想,也能跟咱的日常生活挂上钩。

比如说,有一天我去逛街,看到一家商店门口摆着一个超级漂亮的花瓶。

那花瓶的造型别致,颜色鲜艳,简直让人移不开眼。

就在那一刻,这个花瓶在我的眼中是真实存在的,它的美实实在在地冲击着我的感官。

可当我转身离开,不再看到那个花瓶,它对于我来说,似乎就变得虚无了。

它不再直接影响我的感受,不再占据我的视线。

但它又确实在某个地方存在着,只是暂时在我的意识里消失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梦想。

有时候,我们会有一个特别宏大、特别美好的梦想,比如环球旅行,或者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

在我们心里构思这个梦想的时候,它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令人向往,充满了存在感。

但当我们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比如工作的繁忙、资金的不足,这个梦想好像就变得虚无缥缈起来。

我们会怀疑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甚至会觉得那只是自己的一时幻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梦想就没有价值。

就像那个花瓶,即使我离开了,它的美丽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

梦想也是一样,即使我们暂时无法触及,它依然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再说说人际关系吧。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些人只是过客。

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比真实和重要的。

但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比如距离的分隔或者误会的产生,朋友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变少,那种亲密的感觉似乎就淡了。

这时候,他们在我们心中的存在感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烈了,甚至会有一种虚无的感觉。

可当我们再次相聚,那些曾经的温暖和情谊又会一下子涌上来,让我们明白,他们的存在一直都在,只是被暂时掩盖了。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聚会。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儿格格不入,周围的人似乎都很熟悉,只有我像个局外人。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这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时而觉得抓到了点什么,时而又觉得一切都似是而非。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让我狠狠地思考了一番人生。

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小镇。

出发前,没有详细的攻略,没有预定的酒店,只有一颗想要逃离日常的心。

我坐着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车厢里弥漫着各种奇怪的味道,有泡面的香精味,有乘客身上的汗味,还有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烟味。

我身边坐着一位大妈,一路上都在大声地讲电话,声音大得好像整个车厢都是她的舞台。

我无奈地笑笑,心想这也是旅途中的一种“特色”吧。

到了小镇,已是傍晚时分。

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街道上,给那些破旧的房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边。

我拖着行李箱,漫无目的地走着,心里却没有一丝慌乱,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我找了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小旅馆住下。

老板是个胖胖的中年人,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

他一边给我登记,一边跟我唠嗑,告诉我镇上哪里的小吃最地道,哪里的风景最美。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去探索这个陌生的地方。

我沿着一条小河漫步,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弋。

河边有几个老人在悠闲地钓鱼,他们的表情平静而满足,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了。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店,店里的装修很简单,但是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我点了一杯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行人来来往往。

这时,一个小女孩跑进来,手里拿着一束鲜花,她笑着对店主说:“妈妈,我摘了花送给你。

”店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存在的真实和美好。

在小镇的日子里,我每天都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时候我会在街边的小摊上品尝当地的美食,有时候我会在古老的寺庙里静静地坐上一会儿,有时候我会和当地的居民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任何的束缚,没有任何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我只是纯粹地享受着当下的每一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存在与虚无》的读书笔记〕
现在谈论将来。

自在不能是将来,比如说满月不能
是新月的将来,只有当满月向人进行自我揭露时才是将来。

在此之前它和过去一样是自在,满月之所以是将来,那是因
为它是新月本身包含着的满月的存在,只有像新月这种拥有
一个要成为其存在的存在的存在,才拥有将来。

那将来是什么呢?将来不是表象,因为第一,作为未来
的表象是与我的表象相异的,于是它不是我的未来;第二,
即使它是我的表象,也只是我的现在;第三,即使说这是一
种受未来推动的作为现在的表象,它仍然囿于现在,无法预
感未来。

自为只有从未来出发来到自身,自为自身之外朝着未来
存在,它才是未来最重要的部分。

比如说,运动员在接到迎
面而来的网球之前的一系列运动(视线的移动、手臂的运动、
起跳,等等)只有在运动员拥有一个击球的将来时才有意义,
这些运动的意义与运动员的此在总是有距离的,外在于其自
身的。

第1页共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