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

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

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孟爱君泰安市中医医院药学部,山东泰安271000[摘要]近年来,临床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危害,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更有甚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基于此,降血脂中药研究成为热点。

中药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降血脂效果,还可减轻对患者身体机能尤其是肝肾脏的负担。

本文对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按降脂中药最基本的功效不同分类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药调节血脂异常提供新思路,为中药及中药复方开发调血脂药物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降血脂;中药;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7(a)-0195-04New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Lowering Blood LipidsMENG AijunDepartment of Pharmacy, Ta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271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dyslipidemi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ausing great harm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induc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even endanger⁃ing the lif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lowering blood lipids has become a hot spot. Chinese medicine can not only play a good effect of lowering blood lipids, but also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patient's body function, especially the liver and kidney. In this paper, the new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lowering blood lipids was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asic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gulating blood lipids, aiming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Chinese medicine to regulate blood lipids, and provide a stro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for regulating blood lipids. [Key words] Lowering blood lipids; Chinese medicine; New progress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降低是血脂异常的典型表现。

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传统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中药对血脂调节的影响中药具有多方面的调节血脂的作用。

首先,中药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少脂质堆积。

其次,中药还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促进胆固醇的转运和代谢。

此外,中药还可以抑制脂肪形成和氧化,减少血脂过氧化损伤。

2. 中药对血脂调节的机制中药对血脂调节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药可以调节脂代谢酶的活性,如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从而降低胆固醇合成。

其次,中药可以影响脂质转运蛋白的表达和功能,调节胆固醇的转运和代谢。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脂质氧化和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3.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和进展。

一些中药制剂已被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红曲素作为一种有效的天然口服降脂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

另外,当归、山楂等中药也被证实具有降脂的作用。

4. 中药在血脂调节中的潜在问题尽管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首先,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其次,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此外,中药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明确其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相信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下,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控制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降脂中药研究进展

降脂中药研究进展

降脂中药研究进展【摘要】中药在降脂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对降脂中药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药对血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具有显著的降脂效果。

在临床研究中,中药在降脂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等。

未来中药在降脂治疗中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降脂中药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临床研究设计不足、标准化不够等问题。

加大降脂中药研究的力度,探索更多中药降脂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提高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降脂中药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降脂中药、血脂、影响、应用、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挑战。

1. 引言1.1 降脂中药研究进展降脂中药研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心血管疾病的多发,降脂中药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降脂中药不仅具有显著的降低血脂的作用,还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降脂中药的研究进展迅速,不仅在提取纯化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还在机制研究、临床应用和临床试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各种新的降脂中药不断被发现和应用,为降脂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降脂中药研究的进展不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药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降脂中药的研究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不仅在科学领域有重要的意义,也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正文2.1 中药对血脂的影响1. 调节血脂代谢:许多中药具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如黄芪、人参等,可以促进脂肪酸的氧化代谢,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

2. 抑制胆固醇合成:一些中药中含有类固醇化合物,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其在体内的积累,如山楂、金银花等。

3. 提高脂蛋白水平:部分中药可以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促进胆固醇的运输和代谢,如红曲米、茯苓等。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指血液中脂肪含量增高。

长期处于高血脂状态下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调节高血脂的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一、中医草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草药的药性归经。

1.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判断其病因、病机,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在调节高血脂的过程中,中医草药侧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从而达到调节高血脂的效果。

2. 草药的药性归经中医药重视通过选择具有特定药性的草药来调理人体的脏腑经络。

针对高血脂患者,常用的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等功效的草药有黄芩、黄连、山楂等,这些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帮助降低血脂水平。

二、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方法为了验证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疗效,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

1. 临床实验临床实验是评价中医草药疗效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高血脂患者,随机分组,给予中医草药治疗,观察其临床指标的变化,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变化。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主要通过给小鼠、大鼠等动物喂食高脂饲料,诱导其产生高血脂症,然后给予中医草药治疗,并观察其体内的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这些实验为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症状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发现多年来,许多研究团队对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1. 柴胡柴胡由于其可以较好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的治疗中。

研究发现,柴胡能够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中药降脂的研究进展

中药降脂的研究进展

中药降脂的研究进展江苏省中医院石磊一.具有降脂作用的常用中药1.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蒲黄、泽泻、人参、刺五加叶、灵芝、当归、川芎、山楂、红曲、沙棘、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柴胡、漏芦等。

2.降甘油三酯为主的中药:黄连、黄芩、刺五加叶、甘草等。

3.降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中药:大黄、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七、枸杞、虫草、桑寄生、葛根、水蛭、茶叶、大蒜、姜黄、虎杖、决明子、马齿苋、熊胆、月见草等。

二.常用降脂中药的中药药理1.人参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人参对血脂有双向调节作用,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Rc,Rd,Re,Rg能刺激脂质代谢,一方面能显著促进大鼠胆固醇及血中脂蛋白的生物合成;另一方面也能加速其分解,所以对血浆和肝脏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较小。

其作用以Rb最强,Rg和Re次之,Rc 和Rd弱。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而起作用。

2.决明子决明子为豆科一年生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

主要含有植物类固醇及蒽醌类物质,具有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降血脂效果显著。

3.何首乌何首乌为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根块,含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物质,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加快胆固醇排泄,从而起到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何首乌提取物能有效降低大鼠血清中甘油三脂(TC)、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一c)含量及LDL一C/HDL一C比值,表明何首乌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4.泽泻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含有三萜类化合物,能影响脂肪分解,使合成胆固醇的原料减少,从而具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的功效,常用泽泻降脂片。

5.蒲黄蒲黄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水烛蒲黄或东方香蒲的花粉,含有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植物甾醇。

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质在主动脉壁的沉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合成,促进胆固醇排泄,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防止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中药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中药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脂血症又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的重要因素。

因此寻找高效无毒的降血脂药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高脂血症的药物研究很多,中药在这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药源丰富,不良反应少,疗效比较确切,又有多种降血脂作用途径,能够灵活组方、因人制宜,所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简要介绍中药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

1 高脂血症的有关概念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脂类的总称,包括: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β-脂蛋白、磷脂和游离脂酸等。

正常人空腹浓度值(mg/100ml)为:三酰甘油20~110,胆固醇及其酯110~220(胆固醇酯占70%~75%),磷脂110~120。

临床上所称的HLP主要是指胆固醇高于220~230mg/100ml,三酰甘油高于130~150mg/100ml的人群。

脂蛋白是指与脂类结合在一起的蛋白质,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不同脂蛋白的脂质组成主要是量的不同,较少有质的差异。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化学组成80%~90%是三酰甘油,是机体转运内源性三酰甘油的重要形式,所以当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时,三酰甘油也必然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是将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转运到全身组织的主要形式,它的分子最小,胆固醇含量最高,所以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时,胆固醇总量必然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颗粒较小,蛋白质含量最高,能够比较自由地出入动脉,可把动脉壁上的胆固醇逆向转运到肝脏中进行代谢后排出体外,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的减少就意味着胆固醇总量的增高。

对于高脂血症,西药的疗效比较显着,特别是他汀类药物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

降脂西药主要有4类:(1)苯氧芳酸类,此类药物有非诺贝特、吉非罗齐、苯扎贝特等,它们降血脂作用强,起效快,降三酰甘油的作用比降胆固醇强;(2)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它们以降胆固醇为主,降脂作用强,起效快;(3)烟酸类,其中氧甲吡嗪较常用,降血清三酰甘油的作用比降胆固醇强;(4)泛硫乙胺,为辅酶A的衍生物,有降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另外还有胆酸螯合树脂类、氯贝丁酯类、亚油酸类等。

中医药在降血脂方面的创新研究

中医药在降血脂方面的创新研究

中医药在降血脂方面的创新研究降血脂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减低人体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防止和治疗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

传统中医药在这一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在降血脂方面也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创新研究。

本文将就中医药在降血脂方面的创新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草药的使用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就是草药的使用,它们具有多种功效,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体的血脂含量。

例如,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它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热毒,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另外,山楂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消食化滞、降血脂的作用,可以促进脂肪的代谢,减少脂肪在血液中的积累。

二、针灸疗法的运用针灸疗法是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有着疏通经络、降脂的作用,因此通过针灸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脂的沉积。

此外,中医还通过针灸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少不必要的脂肪摄入。

三、中医药调理的饮食习惯中医药强调“饮食治疗”的概念,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例如,中医营养学中常说的荤素搭配,即通过合理的搭配肉类和蔬菜,可以在摄入营养的同时,防止血脂的过高积累。

此外,中医还推崇“五谷杂粮”的观念,认为多食用杂粮有助于减少对脂肪的摄入,从而减轻血液中的脂肪含量。

四、中药与西药的结合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降血脂方面也开始与西药进行结合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中药合剂和他汀类药物的结合应用,可以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减少西药对肝脏的损伤。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可以与降脂类药物或降压类药物联合应用,通过增加药效,加快降低血脂的速度。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降血脂方面的创新研究不仅涉及到中草药的使用,还包括针灸疗法的运用、中医药调理的饮食习惯以及中药与西药的结合应用等方面。

降血脂中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降血脂中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66202投稿邮箱:sjzxyx88@1 降血脂类中药的研究现状虽然西药有肯定的治疗高血脂症的作用,但降血脂中药在临床应用方面却有中医辩证分型的独特优势。

因此近年来降血脂中药的开发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而这其中又分为单味药的研究和复方制剂的研究。

1.1 单味降血脂中药的研究降脂中药药效研究已经进行了十余年,期间发现了几十种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药。

从效果方面来看,降低胆固醇是降血脂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以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主要有:泽泻、蒲黄、灵芝、人参、当归、五加皮、山楂、川芎、荷叶、沙棘、大豆、薤白、陈皮、怀牛膝、半夏、漏芦和柴胡等。

②以降甘油三脂为主的中药主要有:绞股蓝、大黄、何首乌、女贞子、银杏叶、枸杞、三七、冬虫夏草、葛根、桑寄生、茶叶、水蛭、姜黄、大蒜、虎杖、马齿苋、决明子和月见草等[1,2]。

1.2 中药降血脂的主要机制①抑制胆固醇吸收,如泽泻、豆类、蒲黄、海藻等等;②促进胆固醇排泄,如柴胡、茵陈、姜黄、黄连、枳壳等等;③调整血脂代谢,如蜂蜜、冬虫夏草、女贞子、山楂等补益类中药[3,4]。

2 复方降血脂中药的研究因为高脂血症会并发各种心血管疾病,而根据不同症型设立不同的复方制剂能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所以目前对复方制剂的研究较多。

复方制剂的治法大多主要进行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滋阴养血、疏肝利胆和利水消痰。

金智生等[5]对正常和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由山楂、白术、泽泻、五加皮、姜黄、柴胡和水蛭组成的健脾降脂灵能够降低正常大鼠血清TC、TG,可升高HDL-C,但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TC、TG 和LDL-C 都能起到明显的降低效果,可明显升高HDL-C。

张秋华等[6]的研究显示,由丹参、黄芪、泽泻、川芎与何首乌等组成的益气活血方能够对脂代谢及脂蛋白进行调节,使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TC、TG 水平和LDL-C 水平得到降低,使HDL-C 水平得到升高;促进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使高切、低切速下的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得到了明显的降低,红细胞压积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益气活血方对由于血脂升高与脂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系列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进行了抑制,让血液处于低浓、低粘、低聚和低凝状态,这样就能使高脂血症的发展得到有效避免,且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行了有效的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中药降脂研究进展王宇辉 周超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研究所 北京100700)摘要 目的:介绍近年来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及中医对它的认识。

方法:以查阅近几年国内文献资料为主,并进行统计、排列和汇总。

结果与结论:许多中药有很好降低血脂的作用,而在药效上各有侧重,作用机理和途径也有所不同,多途径起综合疗效的中药往往是较好的降脂药。

可见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中药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并且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治则已形成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中药治疗 药理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不及时防治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降脂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经过广大医药科技人员的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有很好的降低血脂作用,与西药相比毒副反应相对较小。

现将降脂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以及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概述如下:1 降脂中药药效的研究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药有几十种。

从效果看,降血脂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胆固醇,有降甘油三酯作用的中药相对少一些。

1.1 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这类中药有:蒲黄、泽泻、人参、刺五加叶、灵芝、当归、川芎、山楂、沙棘、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柴胡、漏芦等。

最近报道沙棘油能够降低老年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 C)、甘油三酯(T G)、低密度脂蛋白(L DL-C)含量,以降低T C效果更为突出,同时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L DL-C)的趋势[1]。

利用荷叶生物碱制剂饲喂高脂血症小鼠,其血清T C含量有明显的降低[2]。

以长梗薤白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脉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清T C、动脉硬化指数(A I)下降和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而T G、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显著性变化[3]。

半夏水煎液给大鼠灌胃,正常动物T C略降低,对给予高脂饲料动物能预防和延缓T C增高,并能降低高脂动物血清T C含量,而对T G的作用不明显[4]。

怀牛膝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三萜皂甙类、甾醇类、游离糖和多糖类,单组分对家兔均无抗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但糖与皂甙组分合用可降低血液中T C含量,三萜皂甙与P物质的混合物制剂牛膝亭能降低65%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中T C,对82%的高 / 脂蛋白血症患者有降低 / 的作用[5]。

1.2 降甘油三酯为主的中药这类中药有:黄连、黄芩、刺五加叶、甘草等。

黄连[6]、刺五加叶皂甙[7]对高脂血症的大鼠模型具有降低血清T G的作用,黄连还有抗氧化作用,刺五加叶能提高血清HDL及亚组分HDL2的含量。

黄芩对乙醇诱导的高血脂具有降低血中T G的作用,黄芩甙元能提高H DL-C水平,黄酮成分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诱导的脂肪细胞的脂解作用[8]。

1.3 降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中药这类中药有:大黄、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七、枸杞、虫草、桑寄生、葛根、水蛭、茶叶、大蒜、姜黄、虎杖、决明子、马齿苋、熊胆、月见草等。

最近仍有报道大黄醇提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动物血清T C,T G,L DL,动脉硬化指数,载脂蛋白B (ApoB)和升高HDL、载脂蛋白AI(ApoA I)的作用[9]。

近年动物实验表明绞股蓝总皂甙(I)、葛根水煎液、茶多酚、姜黄素、马齿苋、熊胆都有降低不同动物T C, T G,LDL-C含量的作用。

枸杞原汁、枸杞多糖以及多糖组分纯化产物LBP-X在开放型单向质反应序贯试验中均有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清T C,T G和升高HDL的作用[10]。

桑寄生水提物再经乙醇提取后,有明显的降T C,T G的作用,其石油醚提取物与大黄醇提物虽然单独使用无降脂作用,联合应用却有明显的降脂作用[11]。

枸杞果液治疗不同证候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结果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的病人血清T C,T G,LDL-C浓度明显下降,而对肾阳虚、气血虚病人的降血脂作用不明显,但是有降脂的趋势[12]。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降脂有效成分有:大黄蒽醌、枸杞多糖、茶叶多糖、灵芝多糖、人参皂甙、绞股蓝总皂甙、三七叶总皂甙、刺五加叶皂甙、柴胡皂甙、大豆皂甙、大豆磷脂、葛根素、甘草甜素、山楂黄酮、橙皮甙、黄芩甙、白藜芦醇、植物固醇、泽泻萜醇、银杏苦内酯、茶多酚、决明子大黄酚、荷叶生物碱、川芎嗪、姜黄素、大蒜素、阿魏酸、亚麻酸、 -生育酚等。

2 中药降脂的机理研究中药降脂的机理研究尚未深入,其降脂作用比较复杂,往往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而起综合作用。

2.1 减少外源性脂质的吸收主要是指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大黄、何首乌、虎杖、决明子中含蒽醌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胆固醇的排泄。

大黄致腹泻副作用在用量减至0.5~ 1.0g/d、分2~3次服用时消失[13];何首乌能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吸收或切断肠肝循环[14];蒲黄含有植物固醇(谷固醇),在肠道竞争性地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15]。

2.2 减少内源性脂质的合成内源性脂质主要来源于脂质的合成和释放。

利用细胞模型的筛选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作用[16]。

泽泻含三萜类化合物,能减少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乙酰CoA的生成[15]。

细胞培养表明,绞股蓝总皂甙可以使脂肪组织细胞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减少28%左右[17],使进入细胞合成中性脂肪的葡萄糖降低50%左右[18]。

生化药理学研究发现阿魏酸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大鼠肝脏甲羟戊酸-5-焦磷酸脱羟酶,从而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19]。

2.3 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排泄体内的脂质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和排泄。

大黄、虎杖、蒲黄、绞股蓝、人参、刺五加叶、枸杞、虫草、葛根、黄芩甙元、柴胡皂甙、茶叶多糖、海带、昆布、山楂、大蒜、泽泻、马齿苋、熊胆、柳茶、月见草等均有升高HDL-C或ApoA I的报道。

另外大黄可提高肝L DL受体mRNA的水平[20]。

通过对放射性胆汁酸、胆固醇的观察,人参皂甙[21]、柴胡皂甙[22]使粪便中放射性增加,并促进了血中放射性胆固醇的周转。

老山云芝多糖P 可使小鼠腹腔M d修饰LDL(乙酰LDL)受体数目增加,提高对乙酰L DL结合、内移和降解的能力[23]。

2.4 调节脂质代谢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何首乌、山楂、菊花、黄芪等通过可逆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实现对肝细胞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 GR)活力的抑制,抑制程度相当于50mmol/L N aF,起到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24]。

加喂大蒜素的高胆固醇血症家兔主动脉cAM P 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上,在局部组织中调节脂质代谢[25]。

口服银杏苦内酯BN52021使高脂家兔血浆和主动脉中过高酯化胆固醇含量大为降低,游离胆固醇水平相对不变,但这不影响细胞胆固醇的酯化作用或肝的脂酰辅酶A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的活性[26]。

茶叶多糖能与脂蛋白酯酶结合,提高其活力,促进动脉壁的脂蛋白酯酶入血,并能降低该酶对抑制剂如N aCl的敏感性[27]。

乌龙茶能降低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促进肾上腺素诱致的脂解酶活性,对降低大鼠脂质水平有显著作用[28]。

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中医学无高脂血症的病名,一般临床上辨证常常归于肝肾亏虚、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治疗时大多用补益肝肾、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清热通便、消食化痰这些药,如:补益肝肾的有何首乌、女贞子、枸杞、灵芝、虫草、刺五加叶、桑寄生、沙苑子等;健脾理气的有人参、绞股蓝、陈皮、甘草、薤白、山楂等;活血化瘀的有蒲黄、水蛭、当归、虎杖、牛膝、姜黄、三七、川芎、银杏叶等;清热解毒的有马齿苋、黄芩、黄连、柴胡、漏芦、菊花、熊胆、荷叶、葛根等;通便的有大黄、决明子、虎杖等;祛湿化痰的有半夏、海带、昆布、泽泻、月见草、沙棘等。

祖国医学里,有 药食同源 学说,有一部分中药既是药品又是食品,这为开发健字号食品、保健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山楂、大蒜、大豆、绿豆、茶叶、海带、鱼油、枸杞、灵芝、马齿苋、菊花、薤白、姜黄等。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为肝肾亏虚或素体脾虚导致痰湿内聚,阻遏气机,引起血瘀而造成痰瘀互结的局面,故治疗以痰瘀同治为主[29]。

临床常常采用复方,单味中药降脂作用的研究可供临床应用时参考,至于中药降脂作用的配伍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1 高秀梅,张伯礼,徐宗佩,等.沙棘油降脂作用实验研究.天津中医,1997,14(4):1732 许腊英,毛维伦,江向东,等.荷叶降血脂的开发研究.湖北中医杂志,1996,18(4):423 李海聪,史载祥,吕崇山,等.脉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中医杂志,1995,36(3):1614 洪行球,沃兴德,何一中,等.半夏降血脂作用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285 王忠壮译.牛膝抗炎和抗高胆固醇血症成份的研究.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1994,9(3):1226 宋鲁成,陈克忠,牛家雁.黄连对大鼠高血脂质过氧化物、高脂血症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陕西中医,1996,17(3):1377 刘宏雁,王秋静,李吉平,等.刺五加叶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4): 3418 张志军,陈贵延,黄欣.中医药降脂减肥作用的国外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1):49 周建英,钱丽,申冬珠,等.大黄醇提片降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4610 罗琼,李瑾玮,张声华.枸杞及其多糖对家兔血脂的影响.食品科学,1997,18(4):511 华一俐,吴慧平,张融瑞,等.桑寄生的降脂作用和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5,10(1):4012 王德山,肖玉芳,许亚杰.枸札子对老年性高脂血症降脂作用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0):47513 于世家.口服生大黄粉治疗高脂血症30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51214 杜贵友,王巍,景厚德.首乌醋酸乙酯提取物预防鹌鹑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基础理论研究特集,6215 刘凯,李传富,蔡海江.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药物治疗进展.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1516 孙锡铭,蔡海江,王南,等.用两性霉素B-细胞模型筛选胆固醇内源性合成抑制剂.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0): 60417 戴汉云,孟庆玉,牛捍国.绞股蓝总甙对各种脂蛋白的影响.中草药,1989,20(4):2818 陈钰.植物药绞股蓝在日本的研究概况.浙江药学,1986,3(4):3319 张明发.阿魏酸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中草药,1990,21(1):4120 范乐明,姜传昌,陈毓华.大黄、丹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全国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开发研讨会论文汇编,1993.9421 叶祖光译.人参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HDL增加和脂肪肝的改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1):2922 于英奇译.高脂血症与汉方.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1986,8(2):1923 王巍,陈可冀.中国传统调脂药物研究的现状和前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3524 王树立,赵勤,黄郁,等.菊花等中药水煎剂对离体大鼠肝细胞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作用机理.生物化学杂志,1988,4(6):51725 高春义,徐英杰,陆通.大蒜素对实验内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中草药,1995,26(2):10026 李光仪,刘明登,李满芬.银杏苦内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中草药,1995,26(2):10027 朱力军,王淑如.脂蛋白酯酶的制备及茶叶多糖对该酶的影响.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5):28728 屠幼英.茶叶抗癌及降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中草药,1991,22(9):41929 周瑕菁,宋剑南,王宇辉,等.痰瘀同治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7,3(4):261998-05-28收稿(上接第183页)全面的了解;对隐名的诠解,则应对道教、方术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而对地方性改音换字现象的探求,则应充分了解民间风俗与忌讳;而掌握丰富的传说、典故知识,对诠解与之相关的名称也有很大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