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麻。
黄酮类
黄芩素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槲皮素
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对部分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 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醌类
丹参酮
对多种皮肤癣菌、酵母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炎、 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挑战
1.中药抗菌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2.国际市场对中药抗菌产品的认可度还需提高;3.国际竞争激 烈,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中药抗菌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VS
不足
1.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2.部分中 药抗菌效果不稳定;3.提取工艺复杂,生 产成本高。
中药抗菌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研究方向
深入探讨中药抗菌的作用机制,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及新型抗病毒药物。
研究重点
1.中药抗菌成分的筛选及优化;2.中药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3.中药抗菌药物的临 床应用及疗效评估。
抗氧化作用
要点一
清除自由基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氧化损 伤。
要点二
抑制氧化应激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抑制体内的 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氧 化损伤。
要点三
促进细胞修复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促进受损细 胞的修复,从而有利于感染的治疗和 预防。
04
中药抗菌临床应用研究
总结词
中药抗菌在泌尿系统感染中也有应用,对于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疾病有一定 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泌尿系统感染中,中药抗菌主要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来实现抗菌效果。一些 中药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减轻尿路炎症,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状。

中药的抗菌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菌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菌作用与机制研究引言中药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的不断加剧,对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变得更为迫切。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抗菌作用与机制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药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药抗菌作用分类中药的抗菌作用可分为直接抗菌和间接抗菌两种方式。

直接抗菌作用直接抗菌作用是指中药具有直接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

很多中药都含有一定的抗菌成分,如黄连、青蒿素、大蒜等。

通过体内或体外实验,可以验证中药的直接抗菌作用。

间接抗菌作用间接抗菌作用是指中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间接增强机体对抗菌能力。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对抗细菌感染。

二、常见中药的抗菌机制研究1. 黄连黄连是一种经典的中药,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研究表明,黄连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酶活性和破坏菌膜结构来发挥抗菌作用。

2. 青蒿素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药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青蒿素能够干扰细菌的DNA、RNA合成,导致细胞内的代谢障碍和细胞死亡。

3. 大蒜大蒜中的活性成分大蒜素被广泛研究,具有强烈的抗菌活性。

大蒜素可通过与细菌中重要酶的结合,破坏细菌的生理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4. 红景天红景天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和肝炎等疾病。

研究发现,红景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抑制抗菌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三、中药抗菌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抗菌活性成分的筛选利用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从中药中分离出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

2. 抗菌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了中药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包括影响细菌信号传导系统、酶的活性和代谢通路等。

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引言抗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多,传统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应用备受重视。

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物活性成分和治疗作用,在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药的抗菌活性1.1中药的药物成分中药的主要药用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耐药菌株也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对真菌和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2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比如,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破坏细菌膜结构,导致细菌死亡;生物碱可以抑制细菌的DNA合成,阻止其生长;萜类化合物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阻断其正常功能。

1.3中药的多靶效应与单一抗生素相比,中药具有多靶效应的特点,能够同时作用于细菌的多个生长环节,提高抗菌疗效。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细菌对药物的抵抗。

二、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2.1中药抗菌疗效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了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有效性。

例如,某些中药复方可以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常见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此外,一些中药提取物也被证实对耐药菌株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2中药在复杂感染中的应用中药在治疗复杂感染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比如,对于肺炎链球菌等耐药菌株所引起的感染,一些中药可以发挥显著的杀菌作用,有效控制感染的发展。

此外,中药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降低抗生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2.3中药在耐药菌株治疗中的应用当前,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中药作为一种具有多靶效应的药物,可以有效克服耐药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提取物可以恢复耐药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抗菌治疗效果。

中药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的加剧,人们对传统中药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中药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1. 直接杀灭微生物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直接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一些中药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如黄连中的黄连素、苦参中的血栓酸等,能够直接杀灭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2.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中药中的某些成分通过影响微生物生长环境,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比如,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干扰细菌的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3. 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

例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对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能力。

二、中药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1. 中药对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在抗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细菌细胞壁一些中药成分具有破坏细菌细胞壁的作用,如紫金牛中的丹参酮、连翘中的连翘苷等。

这些成分能够使细菌细胞壁发生结构变化,导致细菌死亡。

(2)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胡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的作用。

(3)抑制细菌毒力因子的产生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细菌毒力因子的产生,减弱细菌的毒性。

比如,枯草杆菌中的白藜芦醇酸衍生物能够抑制细菌外毒素的产生。

2. 中药对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病毒的生物复制一些中药成分能够干扰病毒的复制过程,阻断病毒的生物复制。

例如,连翘中的连翘苷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

(2)增强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增强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体 有直接 抑制和杀 灭作用 ,如板蓝
根 、野菊花、连翘 、藿香、蒲公英、
1 固有耐 药。在长 期进化过 程 于药物长 期作 用,细菌 改变 了外膜 金银花 、鱼腥草、 . 黄芪 、 党参、白芍、 中,为适应 不利环 境 ,经过优 胜劣 蛋 白,使 菌体外膜 通透性 下降 ,阻 大 黄 等 。
药 均 含 有 多种 营 养 成 分 和 免 疫 活性 物 质 ,能 促 进 正 常 和 免 疫 低 下 的 免
真菌等可 合成适量抗 生素以杀 灭周
边的细 菌而获得更有 利于 自己生存 研究发 现,外 排泵的活 动增强 使药 疫 器官的 发育,激 活免疫 器官的免
的环境 。周 边的这些 细菌也 为了适 物外排 增加 ,细胞 内药物浓度下降 ,
疫 功 能 ; 参 、黄 芪 、 白 术 、 淫 羊 党 藿 、枸 杞 子 均 能 增 强 机 体 的 体 液 免
疫 ,使 血 清 I G、I A、I M 水 平 提 g g g
相 关 的 抗 生 素 、有 机 溶 剂 的 灭 活 作 用 产 生 抵 抗 的 现 象 , 其 危 害 相 当严 重 , 能 直 接 导 致 药 物 失 去 作 用 ,使 临 床 抗 感染 冶 疗 失 败 ,危 及 人 畜生
这提 示我们可 以在中药 中寻 找既有 物 的活性 。 良好 耐药消除效 果又没有毒 副作用
或毒 副 作用 较低 的耐 药 抑制 剂 。

2 靶 位 旁 路 。指 抗 菌 药 物 虽 可 扰 细 菌代 谢,从而抑制细 菌的生长 . 以 与 靶 位 结 合 ,但 靶 位 的 生 理 作 用 已被 某些 新 生成 分代 替 。
命 健 康 。 国 外 已经 证 实 有 效 并 致 力 开 发 研 究 的 抑 制 剂 有 植物 生 物 碱 一 利 血 平 、L 3 9 9 Y3 5 7 、格 列 本 脲 、 吩

中药抗菌剂与耐药菌研究

中药抗菌剂与耐药菌研究

中药抗菌剂与耐药菌研究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耐药菌的出现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和担忧的问题。

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抗菌剂对于解决耐药菌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药抗菌剂源于中医药学的丰富知识体系,其具有天然、温和、安全等优点,而且可以同时发挥细菌抑制、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多种效应。

所以,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副作用和滥用的今天,中药抗菌剂正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抗菌剂。

针对目前疾病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出现的抗药现象,目前许多中药的药效成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中药对于耐药菌的治疗十分有效。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药抗菌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抗菌功效已经得到了证实,并且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由于中药抗菌剂是天然的物质,而且与机体的关联度非常紧密,所以耐药菌对其形成的防御难度比较大。

而与抗菌化学药物相比,中药抗菌剂的使用还可以帮助减轻抗药基因在生物体内的扩散速度,并且更容易被细胞摄取分解,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微生物体内的耐药性。

目前,中药抗菌剂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已经日渐成熟。

一些中药抗菌剂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不同种类的感染病例中,而且治愈率较高,副作用较少。

例如长效青霉素钠的耐药菌,针对这些情况,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中药抗菌剂,如龙胆泻肝丸等,它们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并且减缓恢复速度,同时避免因为使用不当产生药物副作用等问题。

除了上述优点以外,中药抗菌剂的研究和应用还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中药抗菌剂是一种具有区别性的治疗方法,它可以仅针对病毒和细菌,而不会对宿主细胞产生影响。

其次,中药抗菌剂对于不同类型的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且已经证实了它对于多种新型病原体的效果。

最后,与其他药物相比,中药抗菌剂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率,并且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肠胃道不良的影响。

虽然中药抗菌剂在耐药菌研究中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抗菌剂的药理性质尚未完全探明,针对药理作用的研究和相关的临床实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

中药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干预研究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菌群逐渐产生抗药性,导致菌感染的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药在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干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中药在治疗菌感染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多为天然植物提取物,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与合成药物相比,中药具有成分复杂、多效性和多靶点的特点,能够综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此外,中药还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更适合长期使用,减少了耐药性的产生。

其次,中药在抗菌药物耐药性干预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黄连素是中药黄连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黄连素可以通过抑制菌体内β-内酰胺酶的产生,降低菌体的耐药性。

另外,黄芩素是中药黄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素可以通过调节菌体内的信号传导途径,降低菌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在抗菌药物耐药性干预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此外,中药的干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来揭示。

同时,中药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研究发现,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抗菌效果,减少抗生素的用量,从而减缓菌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因此,中药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最后,中药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干预研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菌群的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可以为全球抗菌药物耐药性干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中药在抗菌药物耐药性干预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中药在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干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的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此外,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以及国际合作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中药学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

中药学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

中药学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肿瘤耐药性是目前治疗肿瘤疾病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化疗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然而,中药学中的中药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具有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中药学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机制1. 激活细胞凋亡途径一些中药具有激活细胞凋亡途径的作用,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逆转耐药性。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能够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改变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比例,从而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2. 影响细胞周期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从而逆转耐药性。

例如,三七中的七叶皂苷能够引发肿瘤细胞的G1期停滞,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提高化疗药物的作用。

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缺氧、营养供应不足,加强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比如,中药中的大青叶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中的VEGF表达,降低血管生成,从而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

二、中药在抗肿瘤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1. 单一中药的应用一些单一中药的应用已经在抗肿瘤耐药性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药可以根据其药理特性,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多种特性,在逆转耐药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中药复方的应用中药复方是将多种中药成分合理组合,相互协同作用,以产生更好的疗效。

目前,已经有一些中药复方被用于逆转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研究。

例如,人参、黄芪和黄连的复方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不仅能够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还能够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研究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中药对抗肿瘤耐药性的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复方组成繁多,药效多元,因此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杭永付 1,2*, 薛晓燕 1, 方 芸 3 #, 丁选胜 1, 苗立云 ( 1.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 南京市 210009; 2.苏州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市 215006; 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市 210008)
中图分类号
R285.1; R961.1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临床药学。电话: 025-86185353。 E-mail: hangyongfu1986@ # 通讯作者: 主任药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医院药学管 理和药动学。电话: 025-83304616-66660。E-mail: njglfy@ ㊃ 4504 ㊃ China Pharmacy 2011 Vol. 22 No. 47
变得异常紧迫, 细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 2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 问题[2]。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 纵观耐药菌的发展史, 从青霉素 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到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到耐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再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
黄 河, 姜建民, 傅惠英.保中国被毛孢发酵物对小鼠 T、 B 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0, 34 (4) : 604. 孔华忠 , 梁宗琦. 分离自江西的一个青霉属新种 [J]. 菌物 系统, 2003, 22 (1) : 4. Xiao JH, Chen DX, Wan WH, et al. Enhanced simultaneous production of mycelia and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in submerged cultivation of Cordyceps jiangxiensis using desirability functions[J]. Process. Biochem, 2006, 41 (8) : 1 887. 郭宏春, 高继全, 习欠云, 等. 冬虫夏草研究进展[J].微生 物学杂志, 2003, 23 (1) : 50. 宋良科.冬虫夏草及其类似品的鉴别研究[J].现代中药研 究与实践, 2003, 17 (3) : 33. 尹金磊. 冬虫夏草的鉴别 [J].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0, 2 (3) : 167. 陈 璐, 万德光, 国锦琳.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的鉴别[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 l l) : 18. 潘小娟 , 胡浩彬. 冬虫夏草及其伪品的鉴别 [J]. 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16 (3) : 181. 魏桂芳, 程含芳.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定[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4) : 1 011. 李泽民 , 王 宇. 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伪品的鉴别 [J]. 中 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7) : 1 369. 刘卫卫. 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别 [J]. 江西中医药 , 2007, 38 (11) : 55. 胡 征, 夏服宝 , 吴小刚 , 等. 冬虫夏草新药效成分分析 [J].中国食用菌, 2005: 23 (5) : 37.
近年来,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很多耐药菌的出现, 给人 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最近, 英、 印科学家在印度地区发 现了一种 “超级细菌” ——含有一种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 分解酶 (NDM-1) 的大肠杆菌 , 该菌几乎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 均耐药[1]。细菌耐药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且形势
[9]
[10] [11]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梁宗琦. 中国真菌志 (第 32 卷虫草属) [M]. 北京 : 科学出 版社, 2007, 1-190. 张 平.属真菌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 2003, 20 (6) : 43. 卯晓岚.中国经济真菌[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62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S].2010 年版.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106. 雷万生, 谢联斌, 陈和平.冬虫夏草的研究概况[J].海军医 学杂志, 2006, 27 (3) : 262. 《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下册) [M]. 第 2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702. 蒋 毅, 姚一建.冬虫夏草无性型研究概况[J].菌物系统, 2003, 22 (1) : 161. 刘锡进, 郭英兰, 俞永信, 等.冬虫夏草菌无性阶段的分离 和鉴定[J].真菌学报, 1989, 8 (1) : 35.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行事 。 鉴于冬虫夏草及同属其他种无性型菌种的复杂性 , 以 其发酵产物代用冬虫夏草也是不妥的。目前用于冬虫夏草和 各种发酵虫草菌粉质量的指标成分腺苷不宜称虫草素 , 甘露 醇不宜称虫草酸, 以便使用者清楚知晓衡量产品质量的成分, 同时应加紧进行特异性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 加强有关冬 虫夏草和各种发酵虫草菌粉作为食品 、 保健品和药品的质量 和市场监管。在冬虫夏草药材鉴定方面, 虫草属 Cordyceps 真 菌子座及其寄主的特征都是同等重要的 , 今后更应加强寄主 鉴定这一薄弱环节。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 (2011) 47-4504-04
摘 要 目的: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 阐述国内、 外 近十年来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结果: 中药抗菌可以通过抑制菌体内能量的生成、 改变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通 透性、 抑制菌体内酶的活性、 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减少细菌内毒素的释放、 代谢产物发挥抗菌作用、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抑 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消除 R 质粒、 抑制细菌主动外排泵、 抑制β-内酰胺酶、 抑制耐药基因的 表达等途径逆转细菌耐药性。结论: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思路深入探讨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尤为重要。 关键词 细菌耐药; 中药; 作用机制; 逆转耐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