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不同的理想风水模式

合集下载

风水风向的重要性如何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

风水风向的重要性如何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

风水风向的重要性如何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对于风水来说非常重要。

人们普遍认为房屋的朝向会影响居住者的运势、财富和健康。

在选择房屋朝向时,我们应该考虑周围的环境、地理要素和个人需求。

本文将探讨风水风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

在风水学中,风向与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不同的方向代表着不同的五行属性和元素,以及对应的能量。

比如阳光充足的东向代表着新的开始、活力和健康,被视为最佳的房屋朝向。

而西向则与丧失、老去和疾病有关,应避免选择。

因此,正确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选择房屋朝向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周围的环境。

房屋是否可以充分地接收到阳光和风的影响是关键。

阳光可以给予我们温暖和活力,适当的风力可以带来清新的空气。

因此,选择朝向开阔、能够尽量接收到阳光和自然风的房屋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地理要素也是选择房屋朝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风水学中认为,山水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运势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选择房屋朝向时,我们可以考虑选取背靠山脉或者是临近水系的房屋。

这样的环境可以形成宜人的氛围,有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和财富运势。

另外,我们还需要根据个人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

有些人偏爱朝向充满活力和阳光的东方,认为这样可以带来更好的财富和事业运;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朝向安静、稳定的北方,认为这样可以给予他们更好的稳定感和家庭幸福感。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需求和性格特点的房屋朝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房屋朝向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风水禁忌。

比如,在中国传统风水中,房屋的背后不宜有尖锐和凶煞的物体,例如高楼大厦、尖锐的山峰等。

这些物体会产生“压力”,可能对居住者的运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对于居住者个人而言,有些风水忌讳也需要考虑。

例如,有些人对特定的方向有敏感或者不喜好,就要尽量避免选择朝向这些方向的房屋。

总结来说,选择适合的房屋朝向对于风水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考虑周围环境、地理要素和个人需求,我们可以选择最佳的房屋朝向,以获得良好的运势、财富和健康。

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_李小波

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_李小波

文章编号:1003 2398(2001)06 0064 05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旅游系,成都 610066)提 要:对于风水的研究,目前有两种倾向:一是视之为迷信,二是力图用 科学 释之。

这两种方式皆失之于偏颇。

笔者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文化地理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也存在大量封建迷信糟粕。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分析,力图展示风水模式的地理形制中所蕴涵的精神空间和显示的文化意义。

风水模式体现了古人出于生殖崇拜的生命追求、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美学欣赏的愉悦感受,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同时还是宗族社会血缘关系的纽带。

风水思想对中国古代村落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村落规划中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风水;风水模式;精神空间;文化地理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C ULTURAL GEOGRAPHICAL PERSPEC TIVE OF FENGSHU I S YSTEMIN ANCIENT CHINALI Xiao-bo(Dep ar tment of T our ism,Sichuan N or mal University,Chengdu610066,China)Abstract:T here are two groups of scholars in the research of Fengshui.One group sim ply re-gards Fengshui as superstition,the other just tries to explain it w ith scientific theory.These two view s are both partial.The author thinks that Fengshui is a kind of historical g eographical phe-nomenon;it includes some simple scientific thinking as well as much superstition of feudal soc-i ety.The author also strives to reveal the space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cluded in the design of Fengshui system.The Chinese ancients pursued life according to their reproduction w orship,they had the instinct of safety and they also felt happy w hen they were appreciating beauty.The above three po ints are reflected by the Fengshui system.It reveals the world outlook that heaven and man are of a w hole.T he Fengshui system has great effects o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even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eternal theme in the planning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Key w ords:Fengshui;Fengshui system;Space perception;Cultural geography理想的风水模式,体现出古人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追求。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不论是从建筑的风格和形体审美上,还是建筑的和谐和对称审美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或是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建筑审美形态定位。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思想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不同,建筑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

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建筑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建筑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

其易道博大精神,源源流长,对于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文化在内,都有深远的影响。

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

对于风水的评价,至今都是毁誉交加,莫衷一是。

1.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的影响1.1对于选址的影响在中国,涉及选址,往往离不开“风水”,而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的。

中国古人凭直觉认知和知识经验积累,总结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以人与自然协调为准则的认知观念和择地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聚落选址和居住环境营建中。

因此,最常见的聚落选址是由风水师进行“堪天舆地”:以风水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势、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方法来确定最有利的聚落位置。

按风水理论选择聚落地理位置,实际上是对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文状况等影响人们生存健康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一追求,风水理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更以其世俗化而深深植根于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因此,在对传统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经营建设上,一直起着权威的指导作用,上至京都、皇宫、陵寝,下至山村、民舍、坟茔,无不在风水观念的笼罩之下。

可以说,风水是中国传统的地理位置选择理论。

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之所以能流传千载,关键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中国古人历来认为,天地气交,化生万物,人本是天地之子,因此,人的存在一刻也不能离开孕育他的自然环境,一切都要以自然的和谐为最高准则。

而自然环境本身,又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有的地方对人十分有利,有的地方则会带来伤害。

因此,作为立身之本的住宅建设,是不应当任意选址的,而要通过实地考察(即相地),找到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或曰风水宝地。

手握华尔街命脉的中国风水师 在美国享明星般的待遇

手握华尔街命脉的中国风水师 在美国享明星般的待遇

手握华尔街命脉的中国风水师在美国享明星般的待遇手握华尔街'命脉'的中国风水师在美国享明星般的待遇2016.12.30阅读61 从1980年代起,风水开始在美国各大城市变得流行起来,纽约、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和休斯敦等地,风水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除华人群体外,越来越多的美国本土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甚至华尔街的商务精英们,对风水这门古老的中国玄术产生了兴趣。

1995年6月,在新建成的特朗普国际酒店大厦庆典上,年近50岁的地产商人特朗普面带微笑,与一众人员合影留念。

站在人群正中央的,是两张东方面孔,本研和她的父亲天山,两个人都是纽约著名的风水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美国地产行业整体低迷,投资失败等影响,特朗普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个人财产。

面对此番困境,他特地邀请风水师本研对其国际酒店的选址和布局进行评估,希望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投资者。

特朗普认为,风水可以帮助他赚到更多的钱,扭转局势。

事实上,类似的场景,在当时的美国十分常见。

从1980年代起,风水开始在美国各大城市变得流行起来,纽约、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和休斯敦等地,风水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除华人群体外,越来越多的美国本土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甚至华尔街的商务精英们,对风水这门古老的中国玄术产生了兴趣。

如果你对此难以理解,了解“风水”究竟是什么就显得尤为必要。

风水,也叫堪舆。

堪为天道,舆为地道,意思就是通过地形、环境、结构、坐向等来测断吉凶休咎的方术,俗称相地术。

经考据,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而在东晋学者郭璞的著作《葬书》中,则首次提到了“风水”这个概念。

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是一门判断、选择合适地方的学问,核心思想即人与自然要达成某种和谐。

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贫民百姓,从生到死,都对风水极为重视。

发展到现代,所谓“风水学”早已成为一门融合了医学、生理学、建筑学、社会人文科学等多个现代学科的学问,并被灵活应用到了生活与空间管理领域。

风水中的气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时不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风水中的气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时不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风水中的气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时不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曾祥裕曾海亮风水宗旨是乘生气,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是因为影响各人命格、健康和财运等等的因素,各不相同,也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各不相同,也就是气场不同。

风水的“场”,是一种肉眼看不到隐形物质,是一种有能量的微波,无声无息,但它无所不在,影响人的生命节律。

风水学所说的藏风聚气,聚气也就是一个稳定和谐的气场,人生活在这种气场中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本文作者根据学习和研究古关于气场的论述和实践体会,梳理了风水的气以及气场的来龙去脉和作用。

(一)古代对风水的气的认识风水中的"气",追根溯源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所谓"气"的概念上。

古人认为宇宙由"气"生成。

《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故曰太始。

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大意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只是一个"无",从"无"中生出"太始元气",元气有轻有重,轻者上升为天,重者下降为地。

这重的气和轻的气便是阴、阳二气。

《管子·枢言》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

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这种认识来源于人体必需呼吸的事实,人活气行,人死气绝。

由此又推类及于万物,认为世上万物都是"气"的生化,天上的星辰,地下的五谷和人的福寿夭祸,均与"气"有极大关系。

"气"于风水学至关重要,风水的全部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着"聚气"这个问题展开的。

哲人说,若能认识"气",也就理解了风水的全部。

打开古典风水书籍每每可见到对气的论述。

先哲们对气的的性质、功能、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中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中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风水地理

风水地理

风水地理:“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我国先民堪舆风水理论总结为“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是对人们居住环境的一种科学的高度概括。

人们在追求与“地理五诀”达成和谐统一,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与大自然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统一。

1 龙“龙者何?山脉也。

山脉何以龙为?盖因龙妖娇活泼,......而山脉亦然,......” (《周易阴阳宅》)。

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

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也是有“龙”的。

此时的“龙”已经转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高山既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

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中者是。

”(《撼龙经》)。

从地质构造来看,水往低处流,岩层的走向也一样。

我们的成语里也有“来龙去脉”的说法,可见,“龙”是有走向的,“气”依附于“龙”,走向和“龙脉”一致。

“龙”也分吉凶,吉龙为光肥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雄伟磅礴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真龙”,能够迎气生气。

凶龙为崩石破碎,歪斜臃肿、势弱力寡、枝脚瘦小、树木不生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老龙”、“死龙”,迎接到的气也是不好的凶气。

我们通常都说“青山绿水”,“青”就是指山的绿化状况。

山上有大量的树木就称为“青山”,树木能够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如果山上没有树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青山绿水”变成“穷山恶水”。

山体出现冲沟、滑坡、崩塌等不利于建设的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风水学认为,“龙”不能断,“龙”断则“气”断。

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龙”断处其实就是指地震断裂带、地裂缝等不良的地质状况,是不宜建造房屋的。

进一步说,地下岩土层的结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基承载力的情况。

可见,所谓“龙”,就是指我们在建设中所提到的工程地质条件,风水学中对“龙”的研究其实就是现代科学中地质科学的一部分。

2 “穴”与“明堂”“穴” 是“气”随着“龙”而来所聚集的点,“明堂”才是我们所选择适合我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地点,“古之地理家,以穴前之地名之曰‘明堂’”(《周易阴阳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不同的理想风水模式——人与自然和谐景观建设规划的思考河大博导教授——秦民周(一)和谐景观的认识西方的宇宙生态学与中国的天人合一西方学者:将中国的“风水说”称为“宇宙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和“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并且把风水定义为“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的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Skinnner, 1982)还有许多学者对次感兴趣,形成所谓的西方“风水热”。

中国古人满意的环境比较与演变风水中的逻辑:化始-化机-化成(1)化始:天地万物接始于阴阳,气之本体即为五行之太虚。

就是万物始于阴阳,就是所有万物都是从混沌开始的,一个大地,然后开始有阴阳,开始有分化,分化出来人,分化出其他的动物和植物(阴阳哲学)。

(2)化机:即五行、无质之气并非不可捉摸,“气之聚时,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五行、星宿、山川、风雨等的解释,散播《葬书》化机的过程,就是阴阳的这种弥漫的气,太虚无形,到天上就飞涨无形,那么这是整个太虚的阴阳,宇宙是由阴阳组成的,那么这种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明末清初的《日火下降,阳气上升图》清楚地说明了中国人对气的流变过程的认识。

(3)化成:基于气的运行规律,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审定四时,定方位。

使阴阳冲和而得生气,有生气则福禄永贞,万物化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选择设计藏风界水之地,使形(气)止气蓄。

-风水-“气”操作系统,通过龙(山脉)穴(点穴)砂(山形)水向5个方面(龙真穴的山环水抱)寻找和调控生气。

(二)理想环境选择的经验分析人类长期的生存发展,生产生活经验,环境吉凶意识不断进化1边缘效应:山地、平原、盆地、河谷等边缘1)边缘生物多样性:温湿地形环境变化,植被区系复杂,物种多样、类型丰富—采集狩猎资源丰富,采集狩猎场所便利。

2)动物迁徙必经之路。

3)瞭望-庇护的便利性。

4)灾害效应、高密度信息汇集2闭合及尺度效应原始人类运动速度和强度及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超出可能“迷途”,所以,选择一定的有限的适宜空间居住。

如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的一角(山口、河口等)。

地势较高平原小土丘、山丘之上等。

满意的闭合空间,有一定的尺度范围。

3豁口及走廊效应满意的闭合空间不一定绝对封闭。

具有外联的通道-豁口,一般沿河延伸,成为闭合的空间廊道/走廊。

廊道:动物迁徙、物种迁移通道、物质能量通道;人类迁徙通道。

4盆地的经验大屠杀战争-逐鹿中原-的恐惧-山间丘陵的桃花源农业文化的繁荣发祥地集中体现风水-盆地景观的理想化现代环境好1)有利于家园意识和继嗣道德的发展,斥异型社会的形成。

2)捍卫生态节制果实的战略优势:四周合围,只有一个或几个豁口构成“关”-防守优势3)内源需求导向的自立型经济发展(自然经济)4)局部性灾害经验等(平原上毁灭性灾害)。

(三)三种理想模式1)仙境和神域景观模式昆仑山模式:“昆山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经》。

蓬莱模式:有“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或“五山”(还包括岱舆、员峤)之说。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壶天模式:道教神话和传说中的“壶天”或“洞天”。

壶即葫芦。

外联的”壶口”,与外界隔离的“壶腔”。

这种模式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园林建筑中“一池三山”的景观格局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

北海公园中,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

一池指太液。

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汉代的建章宫。

2)“风水佳穴”模式——四神兽模式风水始终强调一种整体意向模式:“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这一意向的理想模式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头下顾,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

“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话,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

”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

中间地势宽敞,有屈曲之流水环抱。

三面环山,水口紧缩,中间微凹,山水相伴,坐北面南位居中央,这种环境就是所谓“藏风得水”的理想宝地。

中国:中轴线对称、空间组织、捍域、庇护西方视线通畅、制高点、视控点,放射状华盛顿规划方案美国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东部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相邻处、波托马克河和阿那考斯蒂河交汇处的北岸高地上。

面积53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平方公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1780年选定该地建都,并以总统华盛顿的姓氏命名。

1791年聘请法国军事工程师P.C.朗方对城市进行规划。

朗方根据华盛顿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向、方位朝向等条件,选择了这个地势较高和取用水方便的地区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并选定琴金斯山高地(高出波托马克河约30米)布置国会大厦。

朗方的方案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从国会大厦向东西延伸出两条道路,直达东西方向的波托马克河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林肯纪念堂后来作为西轴线的对景,南北方向的短轴线后来则以杰弗逊和白宫为端点,这样以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为中心发散出去诸多道路,通往纪念碑,纪念馆等重要的建筑物和广场,这几条轴线,将全市划分为西北区、东北区、西南区和东南区4个扇形区。

白宫林肯纪念堂国会大厦的三角形标志性建筑景观区,取得了良好的视觉空间结构,天际线变化丰富,整体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林肯纪念堂,在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托马克河东岸上,是一座通体洁白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具有极好的景观效果。

武汉首义广场规划设计图与华盛顿纪念碑雷同?巴黎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

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这基本奠定了巴黎市区的骨架明十三陵整体风水景观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

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

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

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

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

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

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

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阆中古城龙的意象:以龙寓山,龙脉即山脉。

《从间中来看,据县志:“蟠龙山为间城之镇山也,在县治北三里,蜿蜒磅礴,横阔十余里,西至西岩,东至东岩,皆其旁支。

间中南部近案为锦屏山,为阆中胜景,又称马鞍岭。

《间中县志》曰:“锦屏山,在嘉陵江南岸,濒江,石壁陡绝。

其上蔓衍处横竖一脊,左平右突,中段微凹,端正峭茜,研削不能及。

盖县治之案山也.锦屏山成为阆中象征,因而又称“阆中山”,寄托了人世间美好理想。

锦屏山右,为黄华山,旧据风水奎星楼,两山之间为南津关,是古金牛道,古米仓道,为风水气口,故建楼以镇之,并祟文风,实为崇观睹。

黄华山右为敖峰,再右为塔山。

塔山处县之东,适当江水折处,高大峥峰,上建白塔外九层,砖构而通体白色,亦名文笔塔。

塔山一侧有大像山,唐时依山凿大佛于山壁,建大像寺。

除此外还有龙脊观等,全符合水口间宜建台立塔、设佛祠的风水主张。

长江一大支流嘉陵江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三面,正形成大聚结,“干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

嘉陵江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调节其气候,形成良好生态。

古人称有“丝盐之利,舟揖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隐然有大国之风”。

另外间中水质“味淡而甘气“知味者尤称焉”。

这里出产着中国名醋之一(闻中保宁醋).据此风水格局,适当权衡四面水而选定城市中心,建有“中天楼”,以应于风水“天心十道”.城内街巷,以中天楼为中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分东西展开。

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或为蟠龙山,或为伞盖山,或塔山、锦屏山等等。

街的取名也大多由此来强调风水主题。

加屏江街(锦屏街)、蟠龙街、笔向街等。

笔向街,因街道东向塔山,沿街前行则文笔塔历历在目,意像甚明。

3)须弥山模式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