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合集下载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往往会影响人们对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中西方在生死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下面将从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角度对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

宗教对于生死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强调个体灵魂的永恒性,认为人死后会由上帝审判,灵魂将进入天堂或地狱。

西方人对死亡有一种对来世的期待和奢望,他们相信死后可以与上帝相见。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中没有具体的来世观念。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对后代的影响,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道教则注重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灵魂会继续存在。

佛教则强调轮回转世,认为人的灵魂会附着在其他有生命的体内。

哲学观念对生死观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强调个体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的存在注重此岸的生活。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哲学更注重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对生命的看法更加综合和整体。

文化习俗也对生死观产生了影响。

西方人对死亡较为抗拒,他们在丧葬仪式上通常是简单而庄重的,让亲友尽快找到新的生活节奏。

中国人则注重死后的尊严和尊重,丧葬仪式通常会较为隆重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希望借此向逝者表达敬意和缅怀。

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对生死观产生影响。

西方的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掌握感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安乐死等与死亡相关的议题。

相比之下,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社会对于生死的观念相对保守,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接纳和运用也相对谨慎。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中西方在生死观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西方注重来世观念和个体的永恒性,强调生命的个体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整体性,强调生命的社会责任和后代延续。

尽管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关注均是为了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死。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观是人类对于生与死的认知与看法,是反映人们对生命价值以及死亡意义的一种理解。

而在中西文化中,生死观存在着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比中西生死观的差异。

从中西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西生死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人生价值观和死亡态度等方面。

宗教信仰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孔子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亦可使过矣。

”的思想,强调尊重生命价值,追求永生的境地。

而在西方,基督教信仰对于生命与死亡也有着深远影响,如基督教信仰的复活与永生观念。

这种宗教信仰对于中西生死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生价值观也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关注社会关系和家庭观念,认为人生活在世间应该尽到孝道、友善等道德责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与幸福追求被视为最高价值,个体人权和个人利益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种人生观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生死观的不同。

死亡态度也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由于佛教和道教等宗教的影响,人们对死亡持有一种淡定和接纳的态度,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过渡,是前世因果的结果。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死亡有更加悲观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和不可逆的现实,常常伴随着痛苦和哀悼。

除了以上差异之外,中西生死观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以及对于生命的肯定和失去的悲痛等都是共同的。

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信仰,人们希望在死后能够得到幸福的永恒生活。

中西生死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人生价值观和死亡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生死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以及保持谦虚和包容的心态。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题记: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电影《入殓师》记得有位长者去世时十分清醒,当时我在院里玩耍,他让子女帮他穿好寿衣,自己盘腿坐在炕头,临了说:把门帘掀起来吧,太阳快出来了,我要走了。

子女照办完,并没在意老人的这句话。

直到太阳完全升起,儿子到屋里取东西时,才愕然发现老爷子已仙逝。

这些年,我常常想起长者临走前的那句话:我要走了。

中国人是忌讳说“死”的,所以用“走”之类的字眼代替。

可我又觉得,如此简单理解这句话,似有不妥。

回归到正常语境,“我要走了”意味着离开这里,然而,可去往的那个地方是哪?死是手段,或是结果中国人忌谈死,连圣人先贤也未有十分明确的解释,孔子就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的文化提倡喜生,总是绕过死亡这个话题。

虽然孔子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主要是在强调生时的“闻道”,而死亡不过是一个注脚。

相较于中国文化,由于西方是执着于个体的人,对死亡有更为深切的感受。

从拜伦在《该隐》中将生育看成是“繁殖死亡”,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把悲剧视为死亡,从叔本华的“死亡哲学”到后来尼采以审美的陶醉来摆脱“生之巨轮”,无不说明这一点。

从这个层面讲,死亡给予西方人某种生活不详的预兆性和生命的沉痛感,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性。

在存在主义作品中,作家善于将笔下的人物提到死神面前,用以剖析人物的心理。

因为,海德格尔说:“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西方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死亡时得到充分体现。

他们崇尚殉道精神,为真理、自由、正义而死的文化特征十分鲜明。

那么,这种殉道精神和上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否有区别呢?显而易见,殉道者将死看成一种手段,“朝闻道,夕死可矣”则是将死看成一种结局。

前者认为通过死亡这一热烈的仪式,表明立场或达到某种目的,死亡是获得道的手段;后者则认为在生时追求道,在满足某种获得感后走向死亡,这是一种满足感后发生的事件,更趋于结果。

中西方生死观比较

中西方生死观比较

中西方生死观比较中国人重视感恩,认为生下来对父母就有恩情,要懂得感恩,把人生看做是责任。

中国古语就有:身体发肤受至于父母。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场战争,一位将军在冲锋杀敌过程中被敌人打下了眼球,看着掉落的眼睛啊,这位将军捡了起来,大声喊:身体发肤受至于父母,然后把眼睛吃掉,继续冲锋杀敌。

敌人看到这情景,都丧失了斗志。

而西方人不认为这是恩情,“谁叫你把我生下来,我对你没责任”。

西方人最求幸福,自由,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独立的,西方青年到一定年龄后就会远离父母,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中国人就不是,男的结了婚还跟父母一起生活。

西方人对个体的死亡,认为灵魂到上帝去了,是以另一种方式生存。

西方人不太关注历史不朽,最关心的是灵魂,灵魂不朽。

中国人认为死了后不朽,关注历史不朽,死要留下好的名声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至于死后有无灵魂不太关注,相信有的是受到佛教影响,中国人对灵魂将信将疑。

近现代的西方人认为上帝和彼岸不是不可及的,所以彼岸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隔绝的。

到彼岸去可以,你有信仰,在你的内心中,死亡不再是神秘,存在和虚无是相通的。

你的一部分死了,但也有一部分生了,新陈代谢嘛。

学习死亡就是学习怎样生活,只有想到死亡,才能赋予生的有意义。

尼采说:只有当上帝死了,人才能获得意义,我们不需要到上帝那里得到生活的意义。

我们应到自己那里寻求生活的意义。

中国人不会想到死的,认为想到死是不吉利的,但西方人认为要尽快想到死,为了更好规划自己的人生。

生活没有意义,但还为什么要生存呢?为什么不去自杀呢?正是因为你还对生活存在向往有意义,只是你未找到而已,还是希望有意义的。

中国人普遍认为“好死不如耐活”。

我认为,首先要活得有价值,人生一世必须有所作为。

要活得像个人不能是动物。

像个动物的话不如不活。

人要活得有人格、有原则,有你自己的世界观,个性。

给其他人一种感觉,我是不可取代的,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虽有相似性但还是我自己。

要有自己的兴趣,追求。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观是人类对于生命存在的认识和看法,它反映了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和理解。

在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存在一定的对比和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生死观的异同点。

一、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人对死亡的看法有很大的缘由。

在中西方文明中的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死观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道教认为生命是由自然造化至人的,人从天地之间的自然界中生成,故生死循环融为一体,人的死亡仅是身体的消亡,灵魂仍存在,并可转世重生成。

佛教主张自性的无我,认为生死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现象,也是“因果”循环的过程,常常将生死看作是一种恶苦的状态,而超脱于生死的人则是真正的解脱。

而基督教则认为人从上帝那里受到生命的赐与,人的死亡是因违背上帝的旨意而来的惩罚,灵魂在死后将面对永恒的命运——进入天国或地狱。

二、生命的本质中西方古代哲学家对于生命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式的浓墨重彩讲究道家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比较理性和实诚。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生命包含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生和死。

使人不同于其他物体的,是人们所说的‘道’,也就是‘性’。

而所有东西都属于同一‘道’下的不同‘德’和‘器’。

而在西方哲学中,生命被认为是物质和意识的结合,生命中的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也是与物质相异的。

在西方哲学中,人类的灵魂被认为是无形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身体分离开来的实体。

三、对死亡的态度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态度亦有所不同。

处于物质世界的中国文化,更多地强调安享生命的乐趣, 为人处愉悦、安适的状态, 期盼长寿及健康。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过度关注生命,会导致对死亡的恐惧。

他们常常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勇于面对死亡的态度,认为在临终时去世是一种完成了生命的轮回和目标。

四、对殡葬的仪式对于殡葬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承了万年的礼仪文明,对于死者的尊敬以及对生死黄泉的一些仪式要求十分严格,如尊重死者、慎重立碑、恪守丧礼、助葬配件等。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比较2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比较2

有图有真相 你懂得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他们得脚步了。。 你懂得。。不解释了。。 他们是 JJ&sandwich的组合。 js 组合
•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思维方式的不同,我想 有这么几点:有利于我们认清人们注意到了什 么,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忽略了什么。高语境 对低语境的人要尽量解释清楚事情,不要含糊 其辞,不要理所应当的去想任何一个国家的人 都明白你什么意思。低语境对高语境的人要进 行揣测,包括他们的眼神表情有时候也是在暗 示某些信息,并且要去积极的问明白。
• 古希腊的哲学不仅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 的基础,而且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 所探究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 真正对中国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代表北方的儒 家和代表南方的道家。儒家强调秩序也形成了一定 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的著述中可以看到各门学科的 雏形。因为它的可操作性,儒家最终成为历朝历代 统治者的治国之道。道家则强调自然,自然地流泻, 自然地演绎。
谢谢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可以体现为
• 高低语境这一方面
• 举个例子,两个商人去经商,A去了以后, 先熟读当地法律,B去了后直接找当地说了 算的。 • A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我们身边的 确有一个高语境的人
这个例子让我们很好的认识何为叫高语境
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比较
• 一.世界观的不同 • • 在西方文化里强调的是创造、理性、独立 的个性,在东方文化里则强调,继承、感 性和世界的一统。
•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河当作一个客观 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 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 然后对其进行定义,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 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 这个词的概念上。 • 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 样,一去不返,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 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 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 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 发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而中西方对待生死的观念却有很大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和比较中西方生死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生死观的比较。

一、中西方生死观概述中西方文化对生死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往往对生命的珍贵性持有一种终极的肯定态度,人生价值是以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为标准的;而中华文化则对生死的态度是自然的、超然的、医药不分离的,并不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注重遵循自然规则和人和自然的和谐,追求精神的升华。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的死亡观念,西方人往往认为死亡是一种终结,而中华文化则将死亡视为生命的延续。

1. 对死亡的看法在中华文化中,死亡被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现象。

人们把生死看成是万物的规划,类似自然界中四季更替的规律。

因此,人们对于生命的终结有一种自然的、超然的态度,达到一种“无欲则刚”的境界。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显得更为悲观和压抑,认为死亡是一种灾难,一种终结。

2. 对生命的理解在中华文化中,生命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有机的体系,其内在的能量和流动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文化的观念中,打破任何一部分都会破坏生命体系的整体平衡性。

因此,在中华文化中,身心健康与精神健康同样重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身体健康,长寿以及寿命延长等概念。

3.对死亡的处理在中华文化中,死亡不是结束,而是重生。

人们之所以重视死亡,是因为他们认为生命是永恒的,灵魂可以永存。

在一些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教义中,人的精神具有不朽的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认为死亡是终结,灵魂不会永存。

在这个文化的观念中,人被奉为一个离开身体后就不复存在的物质实体。

4.宗教的影响中华文化中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它们对中国的生死观影响非常深远。

而在西方宗教中,基督教是最为主流的一种,死亡被视为人类原罪的果实,需要通过信仰重生得救。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于生死观的影响不同,这也与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和不同有关。

中西方生死观文化差异——生之何来,死将何往

中西方生死观文化差异——生之何来,死将何往

与中国强调死亡的伦理性和群体意义不同,西方则比较关注死亡的主体性和个体意 义。 ‚对于人而言,死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尽管每个人都必死无疑,但每个人的死都 只能自己去完成,不能由别人来代替。死本质上只能是不可替代的‘我’的死。是世上 最私有的东西,谁也帮不了谁,与他人毫无关联,因为在死亡中,我们的实存被切断, 这最能使我们有可能从死亡处境出发来认识实存的局限性,返归本原,达到本己,成为 真人。‛ 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彻底性在于意识到死亡是个体的,本己的。人的世界的建立和历 史的发展正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分离而实现的。生就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而且每时每刻 死亡都有可能来临,没有死亡的意识,就不知道怎样生活。有死的人使人生成为个体, 成就有意义的‚一生‛。海德格尔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 性。‛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在西方,死亡借助其主体性原则和个体性原则获得了生存论 -本体论的意义。
一 中西传统生死观的相同点
1.认识生死———都强调生命可贵。 中华民族素有关爱生命、珍惜人生的传统。 据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十问》记载,中国古代两位万民敬仰的贤明君 主尧和舜曾经有过一次对话。尧问于舜,天下万物谁最为可贵?舜明确肯定‚生最 贵‛。即认为生命乃天下万物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古代中国人心中,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机的有机 体,《易经》把它概括为‚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 系辞上》)中国儒家提倡 不仅要重生还要乐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分别问四位弟子的志向,问到曾皙,曾皙答日:‚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 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 先进》)孔子之言表达了以生为乐的积极乐观 情怀,以及追求活泼自在、自怡而又美好的人生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

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

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

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

重的是生,而不是死。

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

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

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

”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

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

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和灵魂的无纷扰,注重“最合意的人生”,伊壁鸠鲁说:“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当作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

贤者对于生命,正如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只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合意。

”他重视生命的内在价值,重视个体幸福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西方思想家注重主体幸福价值的重生倾向。

2.对人生彼岸寄予无限希望。

在中国,我们常说“死者为大”,这句话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之情,一个人。

在生前如果是高尚的,他死后人们会对他增加一份敬意,如果是恶毒的,他死后,人们对他也会减少一份憎恨。

在西方,人们会举行仪式为死者超度亡灵,虔诚的为他祈祷。

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中对于死者的宽容和怀念是相似和永恒的,东西方人都会在人死后怀着同样的虔诚超度亡灵。

人们还会把生活中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到彼岸世界,希望死后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同时,在中西方都强调死后的精神永存,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怀着对共同精神的追求,如为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为人类普遍价值而死的精神等,在中西方宣扬的很多英雄楷模,他们的精神就是永存的。

二、中西生死观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重整体、轻个体,在生死观上也强调个体生命的义务和责任,而西方却十分看重个体的权利。

将生命看作是个体的权利,在对待死亡问题上,中国人将死看作是忌讳的话题,消极的回避死亡,而西方却将死亡看作生命的必然,选择了勇敢的面对死亡。

1.责任的民族与权利的民族。

1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责任的民族”,把自己的一生看作是一场责任。

人生下来后就欠了父母的情,要报父母的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

等到自己长大了,父母去世了,又要承担起自己家庭的责任,延续香火的责任,光宗耀祖的责任等等。

中国人一辈子就是责任。

西方人一般则把个人一生当作目的,看作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快乐,它不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人生不是责任。

而是权利。

所以。

西方人一直重视追求个体的幸福。

在死的方面,中国人将死看作是向群体
生命的过渡的一个环节。

我死之后,我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是一个家族式的链条,我则是其中的一环,个人死了。

他这一环结束了,他的责任结束了,而他后人的责任又开始了。

而西方人通常将死也看作是个体的事情,是个体的权利。

2.回避死亡与直面死亡。

死对于中国人而言一直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中国人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悲哀和恐惧,死就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此,中国人把死亡当作在人世间有所作为的一种代价,当作对人的一种惩罚,取消了死亡在个人方面的意义,对死亡这种惩罚采取回避的态度。

而西方正好相反,他们对死亡采取的是一种直面的态度。

很多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看作是灵魂与肉体生命的结合。

灵魂生命纯洁而高尚,肉体生命肮脏而低贱。

3.形成差异的原因:重视个体与忽视个体。

中西方在生死观问题上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就其根本原因便是中国自古以来忽视个体,提倡群体主义,而西方则重视个体,提倡个人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很忽视个体的,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孟子的“舍生取义”都强调人活着就是要尽义务。

到了现代,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无条件的服从,强调个人为了集体利益可以无条件的牺牲一切。

在这种过分突出群体、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当然更多的是把生当作义务和责任,更多的去追求人的社会价值。

当然,如今我们也开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正当利益,由以前的反对个人主义到了现在的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可是这一观念要想代替影响人们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而西方则不然,他们一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他们活着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死也是个人的解脱和另一种幸福。

总之中西方生死观之所以有差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重群体,轻个体,西方重个体,强调个体的权利和幸福。

三、中西方生死观比较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的生死观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

我们不能笼统的说哪种生死观优,哪种生死观劣,而应该站在更高一层次去分析二者各自的利弊,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用其精华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