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4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doc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精编学案 》 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 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方案设计】【情境导入】1977年《星球大战》全面告捷,成为好莱坞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票房大赢家,电影院门口长长的购票队伍绕过了几个街区,福卡斯公司在经历了两年的提心吊胆后,终于放下了心中大石,就连卢卡斯本人也为自己这部低成本影片造成的轰动效应感到十分意外。
6年之后,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对袭击美国的战略弹道导弹进行全过程的、多层次的拦截。
于是当时的媒体就借用这部电影的名字,称之为“星球大战计划”。
【教材处理】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两极格局的结束:“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冷战的结束、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关于“‘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到美国“以实力求和平”的背景及主要措施和苏联“新思维”的提出、内容及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
进而总结得出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是美对苏强硬,苏里则全面收缩。
2、关于“冷战的结束”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美苏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基本国情,进而从教材中总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和苏联解体等具体事件。
特别是苏联解体成为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最后,可让学生阅读P101【资料回放】理解美苏两国政策的变化,阅读P102【历史纵横】了解德国重新统一的史实。
3、关于“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段概括中心句,找到冷战的具体影响和启示。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P102【学思之窗】,思考并分组讨论,认识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讨论时,可主要依据教材,也可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接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B、东欧各国人民的不断抗争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D、东欧剧变的影响【解题分析】本题以苏东剧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二战结束后,苏联为了自己与美国争霸的需要,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特别是为了对付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东欧国家的安全和经济恢复发展,但更主要的是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东欧的发展与稳定。
历史人教版选修3 第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30张)

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特点
1.演变过程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 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与以苏联为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 宣告结束。
(2019·高考浙江卷)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 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美国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 生变化。 (2)政策:里根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 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_____星__球__大__战__计__划______”,对 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历史选修3 第四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学习目标]1.了解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新“遏制”政策的背景及内容,认识其特点和影响。
2.分析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实质,探讨其消极影响。
3.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过程,认识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4.分析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①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①苏联因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
②美国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政策:里根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3)表现①美国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可以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的战争。
②1983年3月,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③在意识形态上,里根政府把苏联称为“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2.苏联的“新思维”(1)原因:20世纪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内容: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关系的“缓和”(1)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2)1985~1988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发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
二、冷战的结束┄┄┄┄┄┄┄┄②1.背景(1)布什政府通过经济援助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失败引发各种危机。
(3)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2.过程(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
(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学习目标】 1. 理解和掌握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2.能力培养: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自主学习】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 1、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 2、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 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5、第三世界的兴起和 的发展 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⑴实质: 发生根本性变化(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 ⑵原因: A 、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 ②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根本原因: ) ③政治原因: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 B 、外部原因 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建设“ ”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 ②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 战略 2、苏联解体 (1)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 国内经济持续下滑 民族日益矛盾尖锐 党内斗争尖锐化 ”事件1991年 (3)苏联解体—— 1991.12.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建立独联体 (4)苏联解体的原因 A 、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 ②直接原因: 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要原因) B 、外部原因: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⑸苏联解体影响:①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向 方向发展 ②标志冷战结束 ③标志雅尔塔体系瓦解 三、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 ⑴对美国:成为世界上 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 ⑵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 ,但并不太平(地区,民族);呈现 的局面; ⑶对社会主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⑷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要挟,施压,混乱);有利(和平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 ⑸世界格局: 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⑹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 和 加快; ⑺对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合作探究1探究一:【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02页的历史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 2、探究二:『学习延伸教材103页』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3、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4、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5、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基础金题 1.戈氏新思维“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导致A.美国放弃核战略B.用人性论麻痹了西方国家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D.缓和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2.美苏争霸中美苏关系的变化说明A.军事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和平共处C.只要存在大国就一定有争霸战争D.苏联争霸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3.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其人民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B.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C.执政党地位的丧失D.德国的统一4.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B.德国的统一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D.布什政府新政策的出台5.里根政府的政策不包括A.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B.以经济和科技竞赛拖垮苏联C.发动宣传攻势在思想意识领域打击苏联D.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与其合作6.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有利的方面包括:①防止了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②限制了核武器的扩散③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为所欲为④以签订协议来解决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D.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8.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三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4课 两级格局的结束

4-4两极格局的结束导学案【使用说明】1.课前:利用约15分钟通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将预习中的疑问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科小组长负责检查初改,并于当天晚上收齐上交给科任老师。
2.课上:5分钟组内检查基础知识记忆,10分钟小组积极合作、讨论交流,10分钟展示小组成果,15分钟组际交流点评,5分钟小结分层达成目标状况及完成当堂练习。
3.课后:整理导学案,练习限时完成,当天收交。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理解美苏关系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点落实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血与火的较量,没有硝烟的进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冷战后的今天,局部不断,和平依然遥不可及,作为强国的政治家们,是否首先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怀有深切的悲悯情怀和真正理性与智慧的人。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在课本上标注:1.80年代,里根提出的新“遏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中“星球计划”的提出,显示了美国什么目的?2.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是什么?其原因何在?表现是什么?3.据1、2归纳: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处于一种怎样的态势?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4.归纳:冷战结束的背景。
冷战结束的三个标志。
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5.在课本上标注:美苏关系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注意概括)6.根据教材全篇内容,归纳:美苏第三阶段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材料二: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学案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学习目标】1.了解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了解冷战结束的过程。
3.掌握20世纪80年代的苏美关系,认识苏美关系变化的影响(重点)。
4.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以及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难点)。
【基础知识】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苏联进行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
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戈尔巴乔夫。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①签订“中导条约”,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军备。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美国: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苏联:经济改革不能扭转经济下滑颓势,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种危机全面爆发。
2.表现(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3)苏联解体①标志:1991年12月,《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签署。
②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对人类社会:美苏争霸曾经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对国际局势3.对人类环境: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冷战思维的继续发展:目前,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重点阐释】、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12、结合教材指出美苏争霸的特点及实质。
高中历史 4.4《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美苏两国的内外政策给两国关系带来的变化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的内外因素材料解析情景再现分析讲解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冷战的结束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材料解析分析讲解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史料研习分析讲解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
本课引言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为切入点,一语道破此计划的核心──把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之前。
这有利于学生简明扼要地掌握美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思想,加之相应的图片辅助,更便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认识里根执政时期的对苏政策。
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言特别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名称与该计划的联系,由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在青年学生中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可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第四单元4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4)意识形态措施 ①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②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 “__美_国__之_音____”等电台活动,加强宣传攻势。 2.苏联的“新思维” (1)提出者:戈尔巴乔夫。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 ①签订“__中__导_条__约_____”,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②双方交流与合作取得进展。
2.表现 (1)东欧剧变 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加上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的“和 平演变”策略。 ②1989 年发生了“东欧剧变”。1990 年 10 月 3 日,民主德国 正式并入联邦德国。___德_国__重_新__统_一________,成为冷战结束的重 要标志之一。
(2)苏联解体 ①1991 年 12 月,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格鲁吉亚 外的原苏联 11 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__阿__拉_木__图_____签署了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解体。 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___两__极_对__峙____格局宣告结束。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 年 9 月 9 日)
①体现了冷战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体现了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根据上述史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 战的。 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 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 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 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2.美苏争霸的启示 (1)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缓和就成了它们相互制约与达成协议 的可行方法。美苏两国签订的“__限__制_战__略_武__器_协__议_____”和“中 导条约”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也是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 (2)美国长期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奉行专制主义、侵 略扩张政策的“邪恶势力”,成为对社会主义认识严重歪曲的 思想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以实力求和平”、
“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3、美苏的“缓和”:签订“中导条约”(1987年)
四、精讲点拨
美苏关系发展变化给人类带来哪些启示?
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5、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2、通过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材分析
重难点
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设想
教法
读书,独立完成预习案,注意记忆基本知识;注意与必修之间的关系,及时复习相关知识;与同组同学讨论疑难问题,及时吸取他人正确意见。
3、运用: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同时也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从中再探究出争霸中的美苏与中国的内在关系。
2、归纳比较: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当堂检测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1】斯大林模式长期僵化难改。
2】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
4】西方的和平演变。
5】东欧剧变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
简述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特点。
板
书
设
计
两极格局的结束
1、“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2、苏联的“新思维”
学法
问题探究、归纳比较、论从史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目标展示
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1.知识与能力:里根主义;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归纳要点;联系必修一二;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极格局具有威胁世界和平和遏制世界大战的双重性。
二、冷战的结束
三、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或启示
教
学
反
思
二、预习检测
1、在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双方的争霸态势怎样?、
2、美国为什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其内容是什么?
3、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4、美苏关系发展变化给人类带来哪些启示?
三、质疑探究
探究: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以及美苏双方的对策?
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
3、论从史出: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课题
两极格局的结束
授课时间课型新授二次修意见课时一课时
授课人
科目
历史
主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2、理解: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