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南京理工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
eda设计实验报告 南理工

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的测试方法3.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峰值1mV)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
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3.加入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调节电路使输出不失真,测定此时的静态工作点值。
测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
4.测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 L ,f H值。
三.实验步骤1.单级放大电路原理图:图一单级放大电路原理图满足实验要求,电压增益大于50。
2.电路失真情况分析:由于1mV下失真情况不明显,在观察时将电压源调整为20mV输入。
(1)电路饱和失真输出电压的波形图图二电路饱和失真输出电压的波形图图三电路饱和失真直流工作点分析此时静态工作点Vce=91.26844mV ,Vbe=658.01776mV,Ic=3.00218mA,Ib=129.26906uA此时发射极正偏,集电极正偏,则电路产生饱和失真。
(2)电路截止失真输出电压的波形图图四电路截止失真输出电压的波形图图五电路截止失真直流工作点分析此时静态工作点Vce=11.99643V ,Vbe=443.03357mV,Ic=902.24957nA,Ib=5.14668nA 因为Vbe<0.7V,所以发射极反偏,又集电极反偏,所以电路产生截止失真。
3.在电路输出信号最大不失真下测量输入、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1)电路最大不失真波形图图六电路最大不失真波形图图七电路最大不失真直流工作点分析电路静态工作点值Vce=4.26569V ,Vbe=644.58273mV,Ic=1.99222mA,Ib=9.33965uA (2)测量输入、输出电阻和增益:三极管:β=Ic/Ib=1992.22/9.33965=213r be=r bb’+r b’e=r bb’+(1+β)26mV/I E =200+(1+213)26mV/1.99222mA=2992.86Ω①求输入电阻图八求输入电阻的电路图测量值Ri=U/I=1000/0.481=2079Ω.理论值Ri=(Rp+R4)//R3//Rbe=2282.73Ω.误差E=0.089%②求输出电阻图九求输出电阻的电路图测量值Ro=U/I=1000/0.434=2304Ω.理论值Ro=R1//Rce=24000Ω.误差E=0.04%③求电压增益图十求电压增益的电路图测量值Av=Uo/Ui=115理论值Av=— (R1//R5//Rce)/Rbe=121误差E=0.05%4.频率响应图十一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图十二求f L,f H的数据中频幅度为119.2121dB,所以99*0.707=84.2956dB所以f L =1.2055kHz f H =23.9924MHz。
南京理工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

目录设计一单级放大电路设计 (3)一、设计要求 (3)二、实验原理图 (3)三、实验过程及测试数据 (3)1. 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测试电路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和不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图,以及三种状态下电路静态工作点值。
(3)2. 在正常放大状态下,测试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以及、的值。
(7)3. 在正常放大状态下,测试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
.94. 在正常放大状态下,测试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值。
(10)四、实验数据整理 (11)五、实验数据分析 (11)设计二差动放大电路设计 (13)一、设计要求 (13)二、实验原理图 (13)三、实验过程及测试数据 (13)1.双端输出时,测试电路每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值和、、值。
(13)2. 测试电路双端输入直流小信号时,电路的、、、值。
173. 测试射级恒流源的动态输出电阻。
(21)四、实验数据整理 (21)五、实验数据分析 (22)设计三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24)一、设计要求 (24)二、实验原理图 (24)三、实验过程及测试数据 (24)1. 测试负反馈接入前,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24)2. 测试负反馈接入后,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并验证。
(25)3. 测试负反馈接入前,电路的频率特性和、值,以及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
(27)4. 测试负反馈接入后,电路的频率特性和、值,以及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
(28)四、实验数据整理 (30)五、实验数据分析 (31)设计四阶梯波发生器设计 (31)一、设计要求 (31)二、实验原理图 (32)三、实验过程及与仿真结果 (32)1.方波发生器 (33)2.方波电路+微分电路 (34)3.方波电路+微分电路+限幅电路 (35)4.方波电路+微分电路+限幅电路+积分电路 (36)5.阶梯波发生总电路 (36)四、实验结果分析 (38)五、技术改进 (38)设计一单级放大电路设计一、设计要求1.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20kHz,峰值5mV,负载电阻1.8kΩ,电压增益大于50。
南京理工大学EDA设计1概论

南京理工大学EDA设计(Ⅰ)实验报告姓名:学号:院系:电光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指导老师:宗志园实验日期:摘要EDA 技术的发展, 大大缩短了电子系统开发的周期, 且已成为开发技术的主流,EDA 综合实验开发, 为培养学生掌握EDA 技术的设计方法和微机控制技术在EDA 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帮助,EDA 技术作为电子设计领域中的新兴技术,具有传统电子设计方法不可替代的高效、实用优势, 对于理工科, 尤其是电类相关专业学生及设计人员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工具的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尤为重要,EDA 综合实验的开发充实了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 改进了实验方法与手段, 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实验教学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EDA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利用EDA仿真软件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电子系统,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IC版图或PCB版图的设计等大量工作都通过计算机完成。
EDA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电路设计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
目前EDA的概念已渗透到机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化工、矿产、生物、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
本次的EDA实验是利用multisim11.0软件进行电路仿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仿真、分析,真正的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电路特性等。
关键词:EDA技术 multisim11.0仿真电路设计目录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原理 (4)三、实验要求 (4)四、实验步骤 (5)五、数据分析 (11)六、实验小结 (11)实验二差动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12)一、实验目的 (12)二、实验要求 (12)三、实验步骤 (12)四、数据分析 (20)五、实验小结 (20)实验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21)一、实验目的 (21)二、实验要求 (21)三、实验步骤 (21)四、实验小结 (29)实验四阶梯波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30)一、实验目的 (30)二、实验要求 (30)三、实验原理 (30)四、电路步骤 (31)五、实验小结 (39)参考文献 (39)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的测试方法;3.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工学]南京理工大学EDA1实验报告
![[工学]南京理工大学EDA1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21385a3bceb19e8b8f6baee.png)
EDA设计(一)实验报告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峰值10mV)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
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使电路输出信号不失真,并且幅度最大。
在此状态下测试:1、电路静态工作点值;2、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 、 Rbe 、Rce值;3、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4、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L、fH值。
二.实验原理三极管在工作正常放大区时,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但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的前提是直流电源为三极管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如果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不合适,则会导致放大出现饱和或截至失真,而不能正常放大。
当三极管工作在合适的静态点时,三极管有电压放大的作用。
此时表征放大电路的交流参数为输入电阻,输出电阻以及电压放大倍数。
由于电路中有电抗元件电容,另外三极管PN结也有等效电容的作用,所以,对于不同频率的交流输入信号,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是不同的。
电压放大倍数与频率的关系定义为频率特性。
三.单级放大电路原理图四.实验步骤1.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Rw),用示波器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和使电路输出信号不失真(并且幅度最大)时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1)当电位计R w为0%时(即滑动变阻器取0欧姆时)电路出现饱和失真;饱和失真波形为下图:由波形图可以看出波形的下部明显被削平,波形处于失真状态,因此可得到饱和失真有削底现象。
此时,电路饱和失真时的静态工作点值为:即管压降ce V =0.1V ,be U =0.659V ,基极电流b I =0.13mA ,集电极电流c I =3mA 。
根据以上数据可分析得ce V <be U 是满足三极管饱和失真条件的,所以此时电路是处于饱和失真的。
南理工EDA课程设计优秀

EDA设计实验报告南京理工大学学院:电光学院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的测试方法3.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二、实验要求1.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峰值10mV),负载电阻5.1k Ω,电压增益大于50。
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3.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使电路输出信号不失真,并且幅度最大。
在此状态下测试①电路静态工作点值②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 、be r、ce r的值③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④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曲线和L f、H f的值三、实验原理图如图1.1所示即为一个单机放大电路,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组成分压偏置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就可以改变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
图1.1单级放大电路原理图四、实验过程及结果1、电路的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分析(1)饱和失真图1.2所示的是电路出现饱和失真时的波形。
图1.3是所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结合图1.1可以计算出静态工作点的各个参数:V U U U BEQ 66941.031=-=,V U U U CEQ 0885.034=-=,A I b μ5898.126=,mAI C 00544.3=图1.2饱和失真波形图1.3饱和失真时的静态工作点值(2)截止失真如图1.4所示的是电路出现截止失真时的输出波形,虽然从波形上并未看出明显的失真。
但是注意到输出波形的幅值变小,即此时电路不但没有放大输入信号,反而起到了缩小的作用,亦可以说明此时电路出现了截止失真。
图1.5所示的是电路处在截止失真状态下的静态工作点的值。
结合图1.1中的电路,可以计算出:mV U U U BEQ 83.54631=-=,V U U U CEQ 60.1134=-=,nA I b 46.728-=,A I C μ73.100=。
南京理工大学EDA设计

电子技术中心
课件内容导航
与实验有关的注意事项
实验上机安排
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实验指导书和参考资料 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Multisim常用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
与实验有关的注意事项
1. 每次实验 应在老师处登记上机座位,注意此记 录将和计算机的损坏与否建立直接的关系;
2. 实验过程中禁止在计算机上玩游戏,发现玩游 戏者成绩为0,并禁止参加以后的EDA实验;
3. 实验过程中不可以随意更改计算机的软、硬件 设置,不可以使用与实验无关的软件;
4. 计算机配有还原卡,不要在计算机上保存实验 文件。每次上机应准备专用无毒U盘,以便拷 贝。
5. 自觉维护机房的整洁和秩序,不可在机房内大 声喧哗,不可将餐点带入机房;
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于计 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电路系统设计和仿真方 法。要求:
实验内容
实验一 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实验二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实验三 阶梯波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
实验一—实验内容
1. 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 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负载电阻5.1kΩ,电 压增益大于50。
2. 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 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 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实验三—实验内容
1. 设计一个能产生周期性阶梯波的电路,要求阶 梯波周期在20ms左右,输出电压范围10V,阶 梯个数5个。(注意:电路中均采用模拟、真实器 件,不可以选用计数器、555定时器、D/A转换 器等数字器件,也不可选用虚拟器件。)
2. 对电路进行分段测试和调节,直至输出合适的 阶梯波。
南京理工大学EDA(Ⅰ) 优秀报告

实验报告目录设计一—单级放大电路设计 (1)一、设计要求 (1)二、实验原理图 (1)三、仿真测试图及数据 (2)四、数据整理 (13)五、数据分析 (15)设计二—差动放大电路设计 (16)一、设计要求 (16)二、实验原理图 (16)三、仿真测试图及数据 (17)四、数据整理 (25)五、数据分析 (27)设计三—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29)一、设计要求 (29)二、实验原理图 (29)三、仿真测试图及数据 (30)四、数据整理 (39)设计四—阶梯波发生器设计 (40)一、设计要求 (40)二、实验原理图 (40)三、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段波形 (42)四、阶梯波波形参数 (47)五、思考题 (48)六、改进与创新 (49)设计一—单级放大电路设计一、设计要求1.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20kHz,峰值5mV ,负载电阻1.8kΩ,电压增益大于50。
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3.在正常放大状态下测试:①电路静态工作点值;②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 、r be 、r ce值;③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④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 L、f H值。
二、实验原理图上图即为一个阻容耦合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主要由三极管Q1,偏置电阻R3、R4,射极电阻、反馈电阻R3,耦合电容C1、C3,旁路电容C2,负载电阻R6构成。
偏置电阻R3、R4将VCC分压后加到三极管基极,通过改变偏置电阻阻值即可改变静态工作点。
下文称此图为基本电路图。
三、仿真测试图及数据1、在要求信号源频率20kHz,峰值5mV ,负载电阻1.8kΩ时电压增益通过测量输入、输出电压即可求得电压增益,如下:由上图数据可求得电压增益:A u=u ou i=192.105mV3.535mV=54.34符合题目要求。
2、输入、输出电阻测量输入电阻:由上图数据可得:R i=u ii i=3.535mV968.136nA=3651Ω输出电阻:由上图数据可得:R o=u oi o=3.535mV743.943nA=4752Ω正常放大波形图:正常放大时静态工作点值:由此可以得到:β=I CQI BQ=1.0964mA5.21593μA=210在静态工作点过高时,输入信号的正半波超过了三极管的放大能力,进入饱和状态,造成饱和失真,对应的输出波形就是输出波形底部失真。
EDA设计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EDA设计(Ⅰ)实验报告作者: 崔冀鹏学号:912114070412学院(系):自动化学院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指导老师:吴少琴实验日期:2014.10.272014年10月摘要本次EDA实验主要在上学期模拟电子线路的基础上利用Multisim 12.0软件进行仿真与设计,通过连接单级放大电路,调试差动放大电路,设计负反馈放大电路、仿真阶梯波发生器等等,在巩固复习上学期模拟电路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认识,了解更多电子元器件的实际作用以及对波形有了深入认识,而且可以熟练运用Multisim自行进行设计其他电路了。
关键词EDA Multisim 仿真设计AbstractThis experiment mainly based on EDA in the last semester of analog electronic circuit by using Multisim 12 software for simulation and design,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single stage amplifier circuit, debugging of differential amplifier circuit, design of negative feedback amplifier circuit, the simulation step wave generator and so on,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review last term analog circuit based on the increased awareness of the new, practical effect of more electronic elements an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waveform, and can skillfully use Multisim to design other circuit.Keywords EDA Multisim Simulation design目次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3)实验二差动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16)实验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25)实验四阶梯波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32)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实验学习和训练,掌握基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电路系统设计和仿真方法。
要求:1. 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包括电路图编辑、虚拟仪器仪表的使用和掌握常见电路分析方法。
2. 能够运用Multisim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设计和性能分析,掌握EDA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Multisim常用分析方法:直流工作点分析、直流扫描分析、交流分析。
掌握设计电路参数的方法。
复习巩固单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电路的影响。
了解负反馈对两级放大电路的影响,掌握阶梯波的产生原理及产生过程。
关键字:电路仿真 Multisim 负反馈阶梯波目次实验一 (1)实验二.............................................................................................11实验三 (17)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峰值10mV)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
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3.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使电路输出信号不失真,并且幅度尽可能大。
在此状态下测试:①电路静态工作点值;②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β、r be 、r ce值;③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④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 L、f H值。
二、实验要求1.给出单级放大电路原理图。
2.给出电路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和不失真且信号幅度尽可能大时的输出信号波形图,并给出三种状态下电路静态工作点值。
3.给出测试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β、r be 、r ce值的实验图,并给出测试结果。
4.给出正常放大时测量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的实验图,给出测试结果并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5.给出电路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并给出电路的f L、f H值。
6.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图:饱和失真时波形:此时静态工作点为:所以,I(BQ)=4.76685uA I(CQ)=958.06700uA U(BEQ)=0.62676V U(CEQ)=0.31402V截止失真时波形:此时静态工作点为:所以,I(BQ)=2.07543uA I(CQ)=440.85400uA U(BEQ)=0.60519V U(CEQ)=5.54322V最大不失真时波形:此时静态工作点为:所以,I(BQ)=4.33186uA I(CQ)=889.49500uA U(BEQ)=0.62464V U(CEQ)=1.00749V测试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实验图: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拉杆数据:由以上数据可得r(be)=dx/dy=6.1kΩ测试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实验图:直流分析参数设置: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测β的数据:所以,β=(2.0589 -1.0238)mA / 5uA=207.02测r(ce)的数据:所以,r(ce)=981.8496mV / 9.9231uA=98.9458kΩ最大不失真时测输入电阻:万用表显示值:所以,Ri(测)=4.53kΩ Ri(理)=R1//R5//r(be)=4.69kΩ(R5=150 *54%=81 k Ω)相对误差E=(4.69 -4.53)*100% / 4.69=3.4%最大不失真时测输出电阻:万用表显示值:所以,Ro(测)=8.24kΩ Ro(理)=R3=8.1 kΩ相对误差E=1.7%最大不失真时测电压增益:万用表显示值:所以,Av(测)= -119 Av(理)= -β(R2//R3)/ r(be)= -125 相对误差E=4.8%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拉杆数据:所以,f(L)=69.4587Hz f(H)=3.8898MHz四、实验小结复习巩固了射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熟悉了Multisim仿真软件的大致用法,掌握了三种电路分析方法,分别是直流工作点分析、直流扫描分析、交流分析。
可以运用Multisim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设计和性能分析,掌握了EDA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过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数据的误差较大,希望在以后的实验中能有所改进。
实验二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设计一个阻容耦合两级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10kHz(峰值1mv) ,负载电阻1kΩ,电压增益大于100。
2.给电路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①测试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和频率特性。
②改变输入信号幅度,观察负反馈对电路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二、实验要求1.给出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的实验接线图。
2.给出两级放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3.给出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并验证是否满足A F 1/F,并分析原因。
4.给出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的频率特性和f L、f H值,以及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
5.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图:引入负反馈后实验原理图:引入负反馈前测输入电阻:引入负反馈后测输入电阻:引入负反馈前测输出电阻:Ro=2.5kΩ引入负反馈后测输出电阻:Ro=0.26kΩ引入负反馈前测电压增益:Av=222引入负反馈后测电压增益:Av=1引入负反馈后测得反馈电压为:所以,输入电压约等于反馈电压,而Af=Xo / Xi F=Xf / Xo,因此,Af F,达到深度负反馈。
引入负反馈前频率特性:所以,f L=97.8155Hz f H=210.7371kHz引入负反馈后频率特性:所以,f L=15.8140Hz f H=73.4019MHz引入负反馈前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当输入信号约为3mV的时候输出开始失真引入负反馈后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当输入信号约为90mV的时候输出开始失真四、实验小结本实验中采用了电压串联负反馈,能够稳定输出电压,减小了输出电阻,提高了输入电阻,展宽了通频带,减小了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实验三阶梯波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设计一个能产生周期性阶梯波的电路,要求阶梯波周期在20ms左右,输出电压范围10V,阶梯个数5个。
(注意:电路中均采用模拟、真实器件,不可以选用计数器、555定时器、D/A转换器等数字器件,也不可选用虚拟器件。
)2.对电路进行分段测试和调节,直至输出合适的阶梯波。
3.改变电路元器件参数,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确定影响阶梯波电压范围和周期的元器件。
二、实验要求1.给出阶梯波发生器实验原理图,图中器件均要有型号和参数值标注。
2.介绍电路的工作原理。
3.给出电路的分段测试波形和最终输出的阶梯波,并回答以下问题:(a) 调节电路中那些元器件值可以改变阶梯波的周期?(b) 调节电路中那些元器件值可以改变阶梯波的输出电压范围?三、实验步骤阶梯波发生器实验原理图:波形:阶梯波周期约为20.126ms,电压变化范围在0-10V内,阶梯个数为5个,符合实验要求方波发生器原理图:波形:方波发生器+微分电路原理图:波形:方波发生器+微分+限幅电路原理图:波形:方波发生器+微分+限幅+积分累加电路原理图:波形:四、实验小结实验原理:在方波发生器中,稳压二极管D1、D2和电阻R1使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限幅。
当运算放大器输出端电压为正值(vo=Vomax)时,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为:v+=R1*Vomax / (R1+R2)此时输出电压通过R4向电容充电,当电容上的电压等于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v+时,运算放大器翻转,此时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变为负值(vo=Vomax)。
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为:v+=R1*Vomin / (R1+R2)这是电容通过R4放电,当电容上的电压等于放大器的同相端电压时,运算放大器又翻转,输出电压又变成了正值,这时又给电容充电。
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运算放大器输出端的电压就是一个方波。
然后接一个由电阻和电容组成的微分电路使方波变成尖脉冲,再接一个二极管限幅,只输出正值脉冲波形。
接下来接一个积分累加电路,其积分时间很短,使vo几乎是发生了突变,尖脉冲过后,积分器输出端电压保持不变,下一个尖脉冲到来时vo再有一个突变,则使积分电路的输出电压vo为阶梯波。
要生成周期性变化的阶梯波需要再加一个比较器和控制开关,比较器由一个运算放大器A3和三个电阻组成,控制开关由一个场效应管和两个二极管D4、D5组成。
A3的同相输入端接一个负的参考电压,在阶梯波产生过程中使比较器的输出电压为负值,此时二极管D5导通,是场效应管栅极电压为负值,而且这个负电压是场效应管处于截断状态。
这时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不能导通,对积分电路没有影响。
于此同时,二极管D4截止,比较器对方波发生器无影响。
当积分器的输出电压不断降低时,即阶梯的个数不断增加,一旦A3的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的电位相同时,A3发生翻转,A3的输出端电压变为正值。
这是二极管D5截止,场效应管的栅极电位为零电位,使场效应管导通,电容C3很快通过场效应管放电,同时二极管D4也由原来的截止变为导通,使A1的输出值为负值。
即每次A3发生翻转时,A1的输出都为负值,使阶梯波的起始波形相同。
调节C1、R4可以改变阶梯波的周期,T=2R4C1ln(1+2R2 / R3),阶梯波周期与R4C1成正比。
调节电路中的R7C3可以改变阶梯波的电压,且成反比。
结论熟悉了Multisim仿真软件的大致用法,掌握了三种电路分析方法,分别是直流工作点分析、直流扫描分析、交流分析。
可以运用Multisim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设计和性能分析,掌握了EDA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掌握了不同类型负反馈的接法以及对电路的影响,在实验二中采用了电压串联负反馈,能够稳定输出电压,减小了输出电阻,提高了输入电阻,展宽了通频带,减小了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了解了阶梯波的产生原理以及过程。
参考文献[1] 周淑阁,付文红, 等.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温平平,贾新章.模拟乘法器的建模及其应用[J].电子科技,2004.3[3] 付文红、花汉兵《 EDA技术与实验》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4] 王建新、姜萍《电子线路实践教程》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5] 郑步生、吴渭《Multisim 2001 电路设计及仿真入门与应用》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