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背景

合集下载

关于长征 的背景资料

关于长征 的背景资料

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国共内战背景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时期,这场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政府军队之间的斗争。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战争结束后,两党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演变为全面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的围剿战略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围剿战略,意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力量。

他们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分割红军势力范围,建立包围圈,以期将红军逐渐消灭。

三、中央红军的困境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困境的境地。

红军受到敌军的严密封锁,被迫转移到贵州、四川等地,但仍然难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与发展,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组成了中央红军。

五、长征的目标与路线长征的目标是突破敌军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通过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六、长征的艰苦与牺牲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等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因为疲劳、伤病或战斗中牺牲。

七、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它展示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长征的胜利使红军转移至陕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八、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也使红军队伍更加凝聚力,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九、长征的历史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体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国共内战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

长征的背景

长征的背景1、历史背景(1)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2)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

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2、意义(1)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的重要事件
4.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途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

一、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当时中共领导层的错误判断,红军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历程
长征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红军经过了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等地,途中遭受了极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

三、长征的重要事件
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红军在这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红军在这次行动中
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天气的优势,成功突破了金沙江天险。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斗,红军在这场战斗中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红军在这段时间里遭受了极大的生命损失,但也充分体现了红军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也使红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考验。

长征的背景

长征的背景

长征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

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在“左”倾冒险主义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1934年4月28日,广昌陷落于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

其它军事要塞也相继失守。

中央苏区逐渐缩小,这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乏,红军已经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全陷于被动。

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

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

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

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

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长征是从战败逃跑到悲壮自救到转危为安到胜利前进的。

现代党史已经这样描述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
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
年间,从江西瑞金起跑,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西延安的一次伟大战役。

以下
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1. 长征的背景: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抵
抗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2. 长征的起因:中共中央认为当时的武装反抗力量已经无
法一次性消灭敌人,决定采取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3.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
西延安。

4. 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的路径经过险峻的山脉、密林、
河流等地形,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军队
经历了艰苦的长途跋涉。

5. 坚定的意志和艰苦奋斗: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
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并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6.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转移了根据地,保存了战斗力,确立
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 引言长征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战略转移。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中共领导决定实行全国性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考验,但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发原因、历程和影响。

2. 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的前夜。

在1927年至1928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受到了严重挫折。

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大规模清剿,造成了许多共产党员的伤亡和失踪。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共领导决定实行全国性的长征。

3. 引发原因长征的引发原因有多种。

首先,红军面临着敌人的严密围剿,如果不进行战略转移,将面临超过30万敌军的围歼。

其次,中共领导决定寻找有利于发展和对抗敌人的农村根据地。

最后,中共需要向中国农民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革命。

4. 历程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5年10月结束。

红军根据地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红军指挥部设在井冈山。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苦的山区穿越、敌人的追击和内部斗争等困难。

红军通过长征,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5. 影响长征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展示了中共的坚定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中共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长征使中共掌握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和发展农村革命的经验,为未来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使中共的军队转变为革命的主力军,从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影响力。

6. 结论通过长征,中共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移,摆脱了敌人的围剿,并在延安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长征的背景、引发原因、历程和影响都表明了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路线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路线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路线简介
摘要:
一、长征背景及意义
二、长征路线概述
三、长征重要节点
四、长征精神的传承
正文:
一、长征背景及意义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从1934 年开始,历时两年多,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不仅使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象征。

二、长征路线概述
长征路线从中国东南的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贵州、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等地,最后到达陕北的延安。

期间,红军共经过了14 个省,翻越了18 座大山,跨过了24 条大河,走过了荒草地、雪山、草地等各种恶劣地形。

三、长征重要节点
长征途中有许多重要的节点,如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其中,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长征精神的传承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坚定的革命信念、伟大的奋斗精神、严谨的纪律性、独立的自主意识和密切的群众路线。

长征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同时也为全体中华民族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典范。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自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以来,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历时一年多,行程两万五千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部英勇奋斗史。

以下是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概述。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1934年,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奋战一年余,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率领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1.突破乌江防线:1935年1月,红军主力在遵义会议后,迅速突破乌江防线,顺利进入贵州。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攻克娄山关:1935年5月,红军攻克四川境内的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4.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5.强渡大渡河:1936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畔展开激战,成功强渡大渡河,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6.大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长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威望,树立了群众观念,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4.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今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历史背景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

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

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

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携带大量的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2、第3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

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而此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内,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便于红军机动作战。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

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各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在飞机的支援下向红军猛烈进攻。

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丁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菠过湘江。

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

湘江战授后,蒋介石调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酉的路上。

12月11日,中央红军进至湘桂边境的通道、下乡、长安堡地区。

此时,中央红军若按计划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必然要和以逸待劳的优势国民党军决战,那将会有覆灭的危险。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面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省黎平。

18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在黎平召开会议。

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在川黔边创建苏区,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接着连克剑河、台拱(今台江)、镇远、施秉等地,继而进至余庆、瓮安地区。

1935年1月2~6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7日晨先头部队进占遵义。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并决定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中共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

这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

中央红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准备从四川省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四川省西北部创建苏区,在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配合下转入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1月18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

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这时,国民党军分路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并且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

据此,中革军委2月7日决定,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在云南、贵州、四川3省边界地区机动作战。

9日,中央红军集结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地区进行整编。

11日,掉头东进,接着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娄山关、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遵义战役后,国民党军改取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

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

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27日,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马鬃岭地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向南急进,31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把“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北。

4月8日,中央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的拦阻,向西挺进,27日进入云南省,逼近昆明,接着转向北进。

29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各军团:“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

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在此期间,在乌江北岸活动的红9军团,也从云南省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抄江,随后与主力会合。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取得了嘉陵江战授的胜利,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始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巩固川陕苏区和继续向甘肃省南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此时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只看到苏区的困难和国民党军将要进行的大规模进攻,看不到坚持苏区斗争的重大意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

5月初,红四方面军、地方武装和苏区机关人员共约10万人,开始向西转移。

至中旬,先后占领四川省茂县(今茂汶)、威州,理番(今理县)等广大地区,并继续向西发展。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执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创建苏区的战略方针,于5月15日从四川省会理县城附近继续北进。

蒋介石命令薛岳、刘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图凭借大渡河等自然障碍消灭红军。

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25日,红1团第2连17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乘船强渡大渡河成功。

但这里水流湍急,无法架桥,中央红军仅有4只小船难以在短时间内渡过河去。

因此,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进;第1师及干部团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尔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抢占距安顺场160公里的泸定桥。

沿右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l军团第2师第4团,于29日晨攻占泸定桥的西桥头。

当日16时第4团发起夺桥战斗,由第2连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守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击溃川军1个团大部的防守,攻占了泸定城,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天险大渡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重大胜利。

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进,于7日占领天全。

8日,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

接着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

这时,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

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1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1934年冬,国民党军4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和“清乡”。

红军第25军2900余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以西转移,开始长征,留下部分红军(不久组成红28军)坚持原地斗争:。

12月上旬,红25军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

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

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

至1935年7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淘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苏区。

红25军长征,到达陕甘苏区与红26、红27军会师1934年冬,国民党军4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和“清乡”。

红军第25军2900余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以西转移,开始长征,留下部分红军(不久组成红28军)坚持原地斗争:。

12月上旬,红25军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

12月IO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

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