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

合集下载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总数已达109197件,现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

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

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

故宫的东西六宫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

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

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些殿堂里。

珍宝馆真像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

但故宫博物院在我眼里又是最不专业的博物馆,由于将就“东六宫”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文物的摆放以及灯光照明极不科学,在加之文物在玻璃罩内,房间光源众多,反光现象严重,很难拍到完美的照片。

一、凝固的仪轨—礼制文物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是关系到“别贵贱序尊卑”和国家兴衰的大事。

《大清会典》中详细记载了历代沿用的吉、嘉、军、宾、凶等“五礼”,涉及祭祀、登基、颁诏、朝贺、册封、大婚、筵宴、大阅、巡狩、外交、丧葬等方方面面,规定繁多,程序各异,等级森严。

金瓯永固杯,高12.5cm,口径8cm。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

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

故宫博物馆珍宝馆介绍

故宫博物馆珍宝馆介绍

故宫博物馆珍宝馆介绍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是一个用玻璃隔成的展示厅,让参观者在欣赏瓷器、书画和雕刻的同时,了解故宫藏品的历史和文化。

珍宝馆共分四层,第一层是陶瓷馆。

瓷器馆内主要展出明清两代的瓷器精品,有釉上彩、釉中彩、白瓷、青瓷蓝釉等。

其中,尤以雍正时所烧造的白瓷最为著名。

这些瓷器器形端庄古朴,线条流畅优美,白釉晶莹温润,胎体薄而坚固,釉色白中泛青,且不失光亮,是难得的精品。

第二层是书画馆。

这里主要展出明清两代的名家书画。

在书画馆的展览中,不仅有书画名家们精心创作的作品,也有那些传世的孤本、珍本。

这些作品有的为画家本人所作,有的为其好友或后代人所作,这些书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雕刻馆展出明代至清代宫廷和民间雕刻精品。

在这里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金玉制品、琉璃制品、珐琅器等各类艺术品。

第四层是特展区和古物馆。

这两个展厅主要展出明清两代的宫廷收藏和民间收藏。

—— 1 —1 —。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是故宫博物院中最为珍贵的展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宝贝。

以下是其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宝物介绍:
1. 长信宫金鳌双首杯: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金器。

杯子造
型为两只鳌龙相对,中间以花卉图案点缀,十分精美。

杯底刻有“长信宫”和“嘉靖十年”字样,寓意长寿和安康。

2. 清代乾隆御制玉瓶: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玉器,由当时的皇
帝乾隆亲自下令制作。

玉瓶整体呈鼓形,带有青色和白色的纹路,精致的雕刻和细腻的纹理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3. 清代乾隆御制琉璃瓶:这是一件以玻璃制成的宝物,亦是由
乾隆皇帝下令制作。

瓶身呈现出深蓝色和浅蓝色的交错和谐,瓶口则镶有铜制的花卉图案,十分华美。

4. 元代青花鱼纹瓷盘:这是一件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工
艺十分精湛。

瓷盘上绘有鲤鱼和荷花,栩栩如生,呈现出优美的造型和色彩。

5. 清代乾隆御制绣球: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刺绣作品,由乾隆
皇帝下令制作。

绣球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各种动植物、花卉、山水和人物,技艺之高令人惊叹,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宝贝,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辉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保护。

- 1 -。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1、翡翠灵芝式如意,长47.8cm。

如意以整块翠琢成,灵芝形,周身遍琢小芝、花果等,翠色鲜艳,成色好,水头足,碾琢精美。

清康熙朝的如意注重雅玩之趣,其材质以竹木类居多。

由于皇帝的好尚以及经济因素,这一时期玉石类如意极少,而如此大块的翠如意更是凤毛麟角,为宫廷如意中的极品,弥足珍贵。

2、绿地镂空粉彩福寿如意,长55cm。

此如意仿三镶如意形制,通体在蓝绿色釉上绘云蝠纹,并在如意首、腹、尾部饰精美的金彩镂空纹饰。

首部为五蝠捧寿,中腹作双蝠捧寿,尾部为四蝠捧寿,三处的寿字写法皆不同。

柄身背面有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识。

此如意器型规整,釉色艳丽。

清宫廷所藏瓷如意的制作与一般宫廷用瓷相似,先由内府造办处下属如意馆绘出画样,得皇帝允准后发付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造,所以质量较高。

粉彩瓷器上用镂刻技法自乾隆时期兴起,因工艺难度大而甚为鲜见,此柄瓷如意上采用镂刻技法,足见皇帝对如意这类器物的喜爱。

——阳文: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3、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长55cm。

如意首呈心状,柄略宽,中间拱起。

通体满雕寿星和八仙组成的图案。

如意首雕突额长髯的寿星,一手托如意,一手持桃,盘腿曲膝端坐于正中。

两旁伴有八仙中的汉钟离、韩湘子。

柄中部吕洞宾、李铁拐同立。

柄下方由上到下依次为张果老、曹国舅、兰彩和、何仙姑,他们手持法器,神态各异,端坐在流云之上。

柄上还浮雕 4个委角方框,框中分别刻有阳文楷体“万”“福”“攸”“同”四字。

柄尾系有用红丝编结的寿字和以黄丝缠成万字的黄丝穗。

如意上的纹饰,雕刻细腻,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

4、鹤顶红灵芝如意,长35.6cm。

如意雕作灵芝式,通体橙黄半透,如膏冻般,有细微龟裂,纹饰凸起处和边沿均为红色,呈现出别样风格。

柄尾系黄色字条,正背分书:“皇太后赐鹤顶红如意一柄”及“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收”。

这种如意在清代非常少见,清宫档案的记载也屈指可数,比较明确的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关物唐英曾进鹤顶红如意二柄。

故宫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

故宫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

故宫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咱先说说那乾隆爷的各种宝贝吧。

就拿他那玉玺来说,那可是皇权的象征呢。

小小的一块石头,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变得超级精致。

上面刻着的字儿,每一笔都像是在诉说着当年乾隆爷的威严。

你想啊,当年乾隆爷拿着这玉玺在各种诏书文件上一盖,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这玉玺啊,就像个不会说话的小史官,默默见证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再看看那金瓯永固杯,哇塞,简直是奢华到没朋友。

这杯子浑身金光闪闪的,镶嵌着各种宝石,红的似火,蓝的像海,感觉就像是把整个皇宫的宝贝都集中在这一个杯子上了。

每次看到它,我就想,乾隆爷当年是不是用这个杯子喝小酒的时候,都感觉自己能千秋万代呢?不过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杯子现在就安安静静地呆在故宫里,让我们这些后人欣赏它的美。

还有那些古代的书画作品。

你看那幅《清明上河图》,简直就是一幅北宋时期的生活百态图。

画里的人啊、房子啊、小船啊,都栩栩如生。

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北宋的大街上,能听到小贩的叫卖声,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那些古人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就能画出这么大的一个世界,真的是太厉害了。

我每次看这幅画,都要找一找画里那些有趣的小细节,比如那个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感叹这世间的繁华呢?故宫里的文物可不仅仅是些死物哦。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小精灵,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这些文物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和梦想。

它们在故宫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就像有一次我在故宫看到一个小瓷瓶,它虽然没有那些大宝贝那么出名,但它那精致的花纹,细腻的质地,就像是一个小家碧玉在角落里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我当时就想,这小瓷瓶在几百年前,是不是也是某个小姐的心头爱呢?是不是也陪着她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呢?故宫里的文物啊,就像是一部部活的史书,用它们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让我们对古代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每次走进故宫,看到这些文物,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老朋友的家,温馨又亲切,每一件都想好好地去问候一下呢。

北京故宫里的文物介绍

北京故宫里的文物介绍

北京故宫里的文物介绍
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故宫内的文物种类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乾隆御笔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长达5.28米、高达0.24米的卷轴画,描绘了北宋时期的京城汴京的繁华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此外,故宫内还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等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

这些瓷器造型精美,色彩鲜艳,是中国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

除了青花瓷器,故宫内还收藏了大量的珐琅器。

珐琅器是一种将彩色玻璃粉末烧制在金属器皿表面的工艺品,具有色彩鲜艳、光泽度高等特点。

故宫内的珐琅器种类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乾隆时期的“三大珐琅宝瓶”。

这三个宝瓶造型精美,色彩鲜艳,是中国珐琅器制作的代表之作。

除了上述文物之外,故宫内还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代画家郎世宁的《千里江山图》。

这幅长达14.3米、高达0.45米的卷轴画,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风光,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故宫内的文物种类繁多,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和保护。

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

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

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三彩印花海棠式盘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

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

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三彩印花盘三彩印花盘,辽,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盘敞口,口沿为8瓣花口,斜壁,平底。

盘内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硕大的花朵,外饰4片茨菇叶。

花纹外以水波纹作地。

盘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其中白釉为地,花叶纹则以黄、绿色釉间隔排列,盘外施黄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三彩印花方盘三彩印花方盘,辽,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

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

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

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三彩鱼形壶三彩鱼形壶,辽,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

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

鱼嘴为壶流。

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黄釉执壶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

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

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黄釉提梁壶黄釉提梁壶,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文化珍品。

这些珍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对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文化珍品进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我们来看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珍品——明代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的一部巨型图书,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科学知识、艺术作品等等。

这部巨著共有二万四千二百卷,几乎收录了当时中国的所有知识。

这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永乐大典》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之后消亡的知识和艺术作品。

其次,我们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些历代玉器。

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材料,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的玉器收藏丰富多样,包括器皿、饰品、玉璋、玉瑗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乾隆皇帝的玉器收藏。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玉器收藏家,他非常注重玉石的材质和工艺。

据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收藏了约五万余件玉器。

这些玉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创作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再来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一些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涵盖了不同的类型,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

唐寅被誉为“文人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意境深远、笔墨简练而著称。

唐寅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一些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

这些古籍文献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故宫博物院的古籍收藏涵盖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文集,收录了中国古代的数千部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博物院藏品精粹1、翡翠灵芝式如意,长47.8cm。

如意以整块翠琢成,灵芝形,周身遍琢小芝、花果等,翠色鲜艳,成色好,水头足,碾琢精美。

清康熙朝的如意注重雅玩之趣,其材质以竹木类居多。

由于皇帝的好尚以及经济因素,这一时期玉石类如意极少,而如此大块的翠如意更是凤毛麟角,为宫廷如意中的极品,弥足珍贵。

2、绿地镂空粉彩福寿如意,长55cm。

此如意仿三镶如意形制,通体在蓝绿色釉上绘云蝠纹,并在如意首、腹、尾部饰精美的金彩镂空纹饰。

首部为五蝠捧寿,中腹作双蝠捧寿,尾部为四蝠捧寿,三处的寿字写法皆不同。

柄身背面有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识。

此如意器型规整,釉色艳丽。

清宫廷所藏瓷如意的制作与一般宫廷用瓷相似,先由内府造办处下属如意馆绘出画样,得皇帝允准后发付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造,所以质量较高。

粉彩瓷器上用镂刻技法自乾隆时期兴起,因工艺难度大而甚为鲜见,此柄瓷如意上采用镂刻技法,足见皇帝对如意这类器物的喜爱。

——阳文: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3、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长55cm。

如意首呈心状,柄略宽,中间拱起。

通体满雕寿星和八仙组成的图案。

如意首雕突额长髯的寿星,一手托如意,一手持桃,盘腿曲膝端坐于正中。

两旁伴有八仙中的汉钟离、韩湘子。

柄中部吕洞宾、李铁拐同立。

柄下方由上到下依次为张果老、曹国舅、兰彩和、何仙姑,他们手持法器,神态各异,端坐在流云之上。

柄上还浮雕 4个委角方框,框中分别刻有阳文楷体“万”“福”“攸”“同”四字。

柄尾系有用红丝编结的寿字和以黄丝缠成万字的黄丝穗。

如意上的纹饰,雕刻细腻,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

4、鹤顶红灵芝如意,长35.6cm。

如意雕作灵芝式,通体橙黄半透,如膏冻般,有细微龟裂,纹饰凸起处和边沿均为红色,呈现出别样风格。

柄尾系黄色字条,正背分书:“皇太后赐鹤顶红如意一柄”及“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收”。

这种如意在清代非常少见,清宫档案的记载也屈指可数,比较明确的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关物唐英曾进鹤顶红如意二柄。

——所谓鹤顶红,明人《新增格古要论》载:“鹤顶红出南蕃大海中,有鱼顶中魫红如血,名曰鹤鱼,故以为带,号曰‘鹤顶红’。

”其具体所指难以确知。

不过,从这柄如意看来,质地更近于蜜蜡一类,“鹤顶红”似乎只是就装饰效果而言的一种形容词。

跟广为人知的毒药毫无关系。

5、黄杨木雕莲花如意,长32.8cm。

如意柄雕作四茎扭缠状,如意首则由荷花与荷叶与一小荷苞组成,雕刻精美,寓意“和和美美”,应是婚庆所用之物。

黄杨木是产自我国南方的一种木料,生长百年,直径才加粗一尺,其木质柔韧细密,色泽淡黄无疵,细腻润泽可与象牙媲美。

清代地方官员进贡的木雕如意中,黄杨木如意是必不可少的。

而此柄黄杨木如意不仅材质细腻,造型更精巧逼真,宛然一朵莲花临风绽放,为清木雕如意中的珍品。

6、黄杨木嵌金蝠珠石如意,长49cm。

此如意是雕镂点嵌相结合的一件作品,通体鹅黄色。

如意柄镂雕作缠绕的枝干状,奇巧玲珑,如不事刀工天然而成。

在如意首上嵌有粉碧玺花、碧玉叶、白玉果的桃枝,愈增其富丽。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花枝间点缀着5只金蝙蝠,蝙蝠或以红宝石作身,或以大珍珠为体,金翅之上还嵌有小红宝石。

寓“天赐五福”之意。

此物艳丽奇巧,令人爱不释手。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

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

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福指: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

意即长寿、富贵、身体好、君子的品德,还要寿终正寝,享尽天年。

7、木嵌各种玉石瓜果灵芝式九九如意,长41.5cm。

如意9柄成套,其正中1柄为灵芝造型,另外8柄分为石榴、瓜蝶、佛手、仙桃4种造型,两两成对。

灵芝如意首以棕红色玛瑙雕成,其它瓜果如意在镂雕木柄上,以染牙雕叶,白玉作花,金丝为芯,或以碧玉、青玉、白玉雕成大大小小圆润的瓜果,果实周围皆满镶花朵和叶片。

还有红玛瑙蝴蝶停于瓜叶之上。

8枝瓜果的造型寓天地长春、多福多寿、子孙繁盛不衰之意。

此套如意装饰皆为传统的吉祥纹样,石榴寓意喜庆多子,瓜蝶引“绵绵瓜瓞”之典故,佛手取福寿吉祥之美意,仙桃则祝颂仙寿万年,中央的灵芝如意则“一枝独秀”,各种造型极堆砌铺张,呈现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于五色缤纷之间尽显其精美富丽。

——绵绵瓜瓞:此句出自《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孔颖达疏:“大者曰瓜,小者曰瓞”。

此诗即讲述周的祖先肇启于沮、漆两河流域,像瓜瓞一般代代相继,奠定了帝王的基业。

后常以“绵绵瓜瓞”作为祝颂子孙昌盛之吉祥语,纹饰图案上则往往在大小瓜上再附一蝶,使形象更为生动。

8、文竹嵌竹丝嵌玉荷花鸳鸯如意,长34cm。

此如意将打磨光洁的棕竹丝弯曲成波浪状,并列粘贴于柄身上,柄首的竹丝则盘成圈状,中央嵌荷花鸳鸯纹玉饰。

竹丝如意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由于难度高,清代宫廷的收藏也不多,从清宫进单上看,乾隆年间进竹丝如意只有5次。

此件竹丝嵌玉如意风格细腻雅致,器表平整光洁,历经200余年,未见分毫脱丝开粘的现象,足显其工艺之精湛。

9、硬木柄刻御制诗青玉两镶如意,长32厘米。

如意首镶嵌镂雕双螭纹玉饰,琢磨精巧,尾镶嵌四方葵形去地浮雕双瓜纹玉饰,风格质朴清新,应为明代玉带饰的组成部分。

硬木柄身阴刻乾隆御制《癸巳春帖子词》:万物逢华始,三阳肇节初。

京郊京兆迓,积雪尚盈余。

昨奉青坛祀,今迎青帝临。

神哉一气鬯,总总复林林。

寅月恰逢日在寅,蠢生引达庆骈臻。

顺时行惠祛虚语,实政惟期被万民。

及“臣裘曰修敬书”款识,并“臣”、“修”小印二方。

癸巳年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可知当年初春乍暖还寒之际,62岁的乾隆皇帝在祭祀青帝迎春之后,御制春帖子词,并让造办处工匠刻于此如意柄上,以期政和民安,诸事如意。

10、紫檀雕锦纹三镶青玉如意,长51.1cm。

如意为紫檀木制,通身饰万字不断头锦纹,间饰错金、错银团寿字。

如意首镶镂空双螭捧寿玉饰,中腹和尾部亦镶镂空螭纹玉饰。

三镶如意是乾隆时创造的一种新型制。

在以紫檀为主的竹木如意的首、身、尾三处留出位置镶入玉饰件,其中镶嵌古玉的特别为高宗所喜爱,称许为“汉玉香檀接柄长”、“得一含三趣可详”。

这种三镶如意此后非常流行,还影响到竹木以外的材质,所嵌也不止是玉饰,并且产生出只镶首尾的两镶如意和只镶柄首的单镶如意等异型。

此件如意以沉黯华美的紫檀器身衬托着首、腹、尾部的三镶玉饰,富丽华贵,为清代中期的装饰风格11、紫檀刻干支嵌玉双头如意,长46cm。

如意柄镂雕作二如意勾连状,首尾对称,通体阴刻篆书干支纪年团花为饰,如意首尾皆嵌饰白玉桃。

如意身形为链状勾连,3环相扣。

通体所刻的60个干支纪年名寓意年代的更替轮回,与两端白玉桃饰一起,寓意“人寿年丰”。

此如意构思新奇,色泽雅洁,为突破一般如意造型的异型如意中的代表作。

12、紫檀木嵌宝石花卉三镶如意,长51.1cm。

如意首、身、尾三处圆托内镶入青玉饰件,分别去地凸琢桃树纹样。

桃树纹上又磨出凹槽,嵌入碧玺、翡翠等红、绿宝石,以表现花、叶、果实娇艳欲滴的不同色彩,同时以沁成赭色的玉石表现枝干,既生动传神又有俏色玉雕的效果。

如意附黄条,一面字迹为:“道光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收毓庆宫交”,一面为:“木厢(镶)嵌如意一柄,厢欠(镶嵌)不全”。

13、紫檀嵌玉八卦如意,长40.3cm。

此如意紫檀木制,如意首、中腹、尾皆嵌白玉饰件,如意柄紫檀木身上以金片嵌八卦纹,正面为乾、坎、艮、震四卦,背面为兑、坤、离、巽四卦,背面中部阴刻“符笣瑞辑德可挹”7字铭文。

紫檀嵌玉八卦如意是清代中期镶嵌古玉的三镶如意中之典型作品。

其柄首所嵌“海东青捕天鹅”玉饰为辽金时期著名的“春水”玉,莹润细腻,极其珍罕。

柄身嵌错八卦符号金片,使器物平添了一种神秘之美。

14、紫檀嵌玉镶红宝石小如意,长28cm。

如意首镶嵌镂空仿古出廓玉璧,正中嵌红宝石一颗。

柄纤细浑圆,分为二部分,各出凸榫,其间以一截玉雕圆管相接,恰是乾隆御制诗中“汉玉香檀接柄长”的生动写照。

尾部亦镶嵌玉件,有云纹为饰。

此器轻巧匀称,工艺出众,色彩搭配鲜明悦目,特别是红宝石的镶入,更为点睛之笔。

15、铁错银如意,长51cm。

如意铁制,乌黑沉重,简拙古朴,通体嵌错银丝组成的纹饰。

柄身正面错铭文:其钩无鐖,廉而不刿,以歌以舞,以弗若是,折维君子之器也。

赵南星。

背面错:“天启壬戌年制。

”又柄首背面错:“光绪三十三年丁未,贵州刘世珩以家藏赵忠义铁如意原器仿造于京师。

”炳首正面错一有翼异兽,似为传说中的“飞廉”。

此外还错有九宫、星月等纹饰,颇为奇特。

铭文中署名之赵南星曾官至户部尚书,为明晚期与魏忠贤对立的著名清流人物。

据说他曾命工匠张鳌春制作过铁如意,这一柄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仿制品,亦很难得。

16、紫檀嵌玉三镶如意,长45.5cm。

如意紫檀柄,首、身、尾镶螭纹玉璧、玉瓦,如意首玉璧的中央镶有一颗产自东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直径超过1cm。

清朝皇室非常注重东珠,这种产于东北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的东珠莹润洁白,大可半寸,清时规定,只准宫中采用,王侯大臣不得随意佩戴。

东珠大而圆者往往用在皇冠或朝珠之上,异型珠则作为镶嵌之用。

据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在北宋时,这种珠直径围寸者价值二、三百万。

此颗东珠粒大晶莹,点缀在双螭之间,组合为二龙戏珠纹饰,光彩夺目。

17、紫檀嵌玉云头式如意,清,长19.8cm,首宽3.2cm。

清宫旧藏。

如意柄紫檀质,圆柱式,尾稍粗,颈稍细,光洁圆滑。

首部云头式,中嵌玉饰一块,砣出浅浮雕灵芝纹。

尾端嵌青白玉饰,并配蓝色穗及珊瑚珠。

清乾隆朝以后,宫廷中流行一种三镶形制的如意,即在木制如意的首、身、尾部镶嵌玉饰。

此如意虽只首、尾两镶,但形制设计显然来自三镶如意的影响,其风格轻巧纤秀,且愈经摩挲,倍显光润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