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

合集下载

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49百家论坛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魏颖北京林业大学摘要:公安是我们国家非常特备的一种工作,在和平年代时时刻刻保护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与恶势力作斗争。

但是由于工作的特点公安民警在工作的时候经常都是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并且工作环境也非常恶劣,公安民警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超出人们心理的正常接受范围,所以对警察的心理危机进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公安民警的心理干预工作进行分析,探究出解决方法与实施办法。

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民警在工作的时候可能会面临非常复杂的工作环境,经常会感到工作非常的紧张,并且很多时候会接触到非常重大的事故现场甚至会目睹战友流血牺牲的情况,所以对警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非常容易会产生心理障碍。

所以,为了保护民警的心理安全,我们应该及时的对民警的心理危机的干预进行建设。

对民警的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公安整个队伍的建设,更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对人们的关怀。

心理危机的干预应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前提,减少危害的产生,更要帮助民警恢复心理健康。

一、构建警务危机干预体系的必要性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所以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员大多都有着非常严峻的心理压力,就比如,毕业生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等。

而在当今的世界中,有很多的事情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危机,比如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贫困给人们带来绝望、赌博、环境的污染、甚至恐怖组织引发的犯罪活动等等。

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引发人们的心理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对这种心理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

(1)常见的警务危机事件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犯罪行为,举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在2011的春天,福建某地的一位社区医生作为犯罪被抓获,他在日常的生活中以伤害小学生为乐趣进行多起犯罪行为,当这种事件被爆出引起了人们的震惊,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如何成为一个杀人狂魔的非常值得人们深究。

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章测试1.关于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是由染色体确定的。

B:心理的性是以生物的性为基础的精神方面的一种反应。

C:性是伴随心理发育而形成的现象,经过医生治疗可以改变。

D:社会的性都是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能改变的。

答案:AB第二章测试1.大学生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解决()的过程。

A:心理问题B:适应问题C:现实问题D:情感问题答案:A2.大学生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促使来访者自我发展和完善。

A:身心发展规律B:生理指标C:认知规律D:心理学原理答案:D3.心理咨询的任务不是()。

A:提高心理素质B:改变认知方式C:强化适应能力D:学会调节人际答案:B4.心理咨询的对象不是()。

A:心理不健康的B:心理健康的C:心理不正常的D:未确诊的神经症答案:D5.大学生心理咨询中使求助者增强自知之明的任务中主要有()。

A:个人片面的经验B:扭曲的社会需求C:不合理的生物需求D:个人极端的自我认知答案:ABCD6.心理咨询的对象有()。

A:心理正常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B:特殊对象C:心情不好的D:心理正常的,遇到了现实问题的答案:ABD7.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来说,去往心理咨询室是正常的行为()A:对B:错答案:A8.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室帮助求助者解决现实问题()A:对B:错答案:B9.心理咨询中的情感问题只能通过药物治疗。

()A:错B:对答案:A10.对正在心理咨询的人来说,要尽可能让他知道心理咨询的任务和有效性。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生理自我的内容不包括()。

A:身体B:外貌C:风度D:技能答案:D2.()是人格的核心成分,它是个体发展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A:主我B:超我C:自我D:客我答案:C3.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依据发展的观点,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

A:个人自我B:现实自我C:社会自我D:镜中自我答案:B4.消极自我意识分为两种类型:自我贬低型和()。

A:自我拒绝B:自我夸大型C:自我排斥D:自我否定答案:B5.积极悦纳自己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危机应对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危机应对

二、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危机识别的途径
三级体系的建立

危机内容的识别
高危个体的识别 危机征兆的识别
【思 考】
哪些事件容易引发青少年心理危机?如何发现危机?
(一)心理危机识别的三级体系建立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主要依托以下三大途径进行:
一是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日常观察,以及家长的反应,及时发 现学生的异常心理,纳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
3、对于第三类学生(即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并已确诊的学生,自杀未遂 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学校应重点警戒,学校的干预措施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危机发生时的应对
第一步:学校三级预警机制的启动与工作
一级预警:班级(信任的同学、任课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 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级预警:年级(年级主任、政教处等科室领导)对所管范围内的学生 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容易调动各种力量给学生监护。 三级预警:学生健康成长中心(专业心理老师)给予科学与专业的心理 干预,向学校领导反馈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并决定是否向有关医疗机构 转介。
危机先兆(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个体,为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 )
言语上的征兆
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 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我想死。”“我不想活 了。” “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 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 的生活毫无意义。” 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
①关注异常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及时反馈。 ②共情学生的“后悔”和“无力感”。
第三,关注目睹危机事件的学生
①鼓励表达、稳定情绪,缓解学生的“担忧”和“恐惧”。 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接纳生命及环境的无常。

初中心理危机干预教案设计

初中心理危机干预教案设计

初中心理危机干预教案设计年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概念,认识到心理危机对自身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教学内容:1. 心理危机的定义与分类2. 心理危机的表现与影响3. 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4. 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案例引出心理危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心理危机?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对心理危机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心理危机的定义与分类(10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危机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

2. 教师介绍心理危机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的表现与影响(10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危机的表现,如情绪波动、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心理危机表现的观察,教师总结。

3. 教师介绍心理危机对生活的影响,如影响学习、人际关系等。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10分钟)1. 教师介绍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如寻求专业帮助、与亲朋好友沟通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干预方法,教师总结并给予指导。

五、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节方法,教师总结并给予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干预能力。

2.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绪,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教案文本一、学校心理危机的含义及结构(一)学校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学校心理危机则是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由于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失衡状态。

被称为“现代危机之父”的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出现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实质上包括三个基本部分(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Cristi Kanel教授),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3、惯常的应对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

从这样的定义角度可以看到,当事人的痛苦是一种内心的主观感受。

经历同样的危机事件,不同人的心理感受可能很不相同。

(三)心理危机的四个阶段q. 第一阶段,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换或即将出现变化时,其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了,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

为了重新获得平衡,个体试图用其惯例的策略作出反应。

这一阶段的个体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

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个体发现惯常的策略未能解决问题,于q.是焦虑程度开始上升,个体开始尝试采取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q. 第三阶段,如果经过尝试各种方法未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当事人内心的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并想方设法地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办法。

这一阶段中,当事人求助的动机最强,常常不顾一切地发出求助信号。

q. 第四阶段,如果当事人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

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缺一不可。

(四)心理危机的四种结局1、当事人不仅顺利度过危机,而且从危机发展过程中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新方法,整个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2、危机虽已度过,但当事人却在心理上留下一块“瘫痕”,形成偏见,留下痛点,但下次遇到同样的危机事件时,可能出现新的不适应情况。

5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

5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

四、心理危机与应激相关障碍
(一)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1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会经历四个不同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 其次是防御期。 再次是解决期。 最后是成长期。
四、心理危机与应激相关障碍
(一)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2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这种 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般会有四种结果。
三、心理应激的应对
(一)
应对
根据心理活动中的共同原则,可以将心理应激的应对方式概括为选择性忽视、选择性重视、改变自己 原有的价值系统、改变愿望满足方式、降低期望并消极应对、迁怒。
(二)
学习有效的应对方式
护士有必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以保证当自身处在应激情境时能应付自如,或指导患者采取 更有效的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情境。
1
2 3
五、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内涵及目的
1 心理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就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 而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的技术与过程。
2
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 、震惊或悲伤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进行调整,并学会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 ,增进心理健康。
五、心理危机干预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明确干预目标,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动员当事人的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当事人自己解决危机。 (4)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心理危机是心理问题,不是疾病,当事人不是患者。

医学心理学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

医学心理学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

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对处于困境或遭 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支持的短程心理治疗,以解 决问题为目的,不涉及人格的矫正,通过短期的关 怀和支持,使干预对象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 活
概述
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不恰当的应付
危险和威胁
危机
恰当的应付
机遇和挑战
最低目标:心理上帮助患者度过危机,功能 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最高目标: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 机前的状态
危机干预目标
——Aguilera 和
可以控制对创伤事件的反应 感觉到该创伤事件是可以接受的 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 自尊的恢复(感觉自己有价值) 人际关系的修复 发现了该事件对生活的意义 能够完整地叙述整个过程,并伴随适当的情绪
决定能力 思想能受 控制对危 考虑危机 因 为 强 迫 精 力 。 因
正常。求 意志控制。 机事件的 事件而难 性 思 维 、 为 受 强 迫 、
助者对危 解决问题 思考。解 以自拔。 自 我 怀 疑 自 我 怀 疑
机事件的 和做决定 决问题和 解决问题 和 犹 豫 而 和 犹 豫 的
认识和感 能力轻微 做决定的 和做决定 明 显 影 响 影 响 丧 失
轻度损害 45
对 环 境 的 对环境的 情 感 反 应 情感反应 适 切 , 对 适切,但 环 境 的 变 对环境变 化 只 有 短 化有较长 暂 的 负 性 时间的负 情 感 流 露 ,性情感流 不 强 烈 , 露,求助 求 助 者 完 者能够意 全 能 够 控 识到需要 制情绪。 自我控制
情绪。
创伤 成长
危机引起的可能障碍
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张障碍

地震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是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没有人能够获得免疫。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对特定事件时产生的一种超过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感受。

其程度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感受和解释,而不取决于事件本身。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一、地震受灾人群的分级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

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二、地震受灾人群的危机干预的目的及原则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它是一种短程的、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而具有情绪危机的求助者予以关怀和帮助的心理救助过程。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需要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积极配合整个救灾工作;以社会稳定为前提,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应用各种干预技术,针对各类问题积极提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人们精神问题越来越多。

因此,保护和促进公共心理健康就成了一个全社会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诱发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突发事件。

海啸、冰雪灾害、地震、空难、恐怖袭击等危机,会让人处在紧急的状态下,这时内心的平衡被破坏了,会出现心理的紊乱,比如焦虑、紧张、恐惧、压抑、痛苦等一些负面情绪。

另一个来源是一些危险性的刺激引发人的心理失衡。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以使自己和环境能够和谐。

当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或者小压力不断积累,直到积重难返,就会让人感到难以面对和把握,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让人们不知所措,甚至思维和行为都处于紊乱的状态,这就是失衡,即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

比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自杀,或者把爱变成恨,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

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一般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度过危机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当遇到心理危机时,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最后造成的结果也不同。

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还是时间上,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

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去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如果能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更有助于他们心理创伤的恢复。

但是,如果不了解心理问题,做一个“鸵鸟”,就会导致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反而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

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

因此在面对心理困惑,或者有不少心里话想讲讲的时候,一定要找人倾诉。

作为家人,如果自己的亲人在一段时间内遇到了心理危机,一定要诱导他讲出来,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能很好地化解内心产生的压力,加速人们从颓废中走出。

最后,人们要对心理危机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倾诉就是怯懦的表现,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精神慰藉,并提高抵御心理创伤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