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
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经验及启示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01-0006-02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经验及启示收稿日期:2011-08-29作者简介:柏晨露(1982-),女,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硕士,讲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信息工程学院,湖南岳阳414000尹建强(1965-),男,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柏晨露尹建强摘要:通过对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经验总结,结合岳阳市洞庭湖段的开发设计,从滨水区的功能区分、公共空间的构建、亲水空间的打造、交通系统的组织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滨湖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滨水区开发,国外案例,滨湖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0引言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和市民都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1]。
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城市滨水区项目开发,许多滨水区的开发都很成功,例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加拿大的格兰威尔岛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滨水区景观规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上海的苏州河、南京的秦淮河等。
下面结合几个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成功的案例[2],对岳阳滨湖区的规划建设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1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及经验总结1.1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1)巴尔的摩内港区开发。
巴尔的摩内港区以振兴商业和发展旅游业为重点进行更新开发,导入新兴的旅游休闲娱乐空间,成功吸引了外地游客与本地消费者。
内港区重点发展医疗、生物科技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
港口区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区、休闲娱乐区、展馆区和旅游观光区四大功能区,成功实现了内港区的功能转型,带动了后工业时代巴尔的摩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2)伦敦码头区改造。
伦敦码头区的再造以再建一个CBD 和分解中心城CBD 的压力为目标,早期以住宅开发为主,形成了以超高层办公楼集聚为核心、以多层公寓和小住宅环绕的地区,而后期实行综合开发,包括商务办公、会展、酒店、零售商业、娱乐及居住等功能,实现了城市衰落地区机能和形态的重塑为伦敦城市的经济振兴、结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环境和发展机遇。
新加坡城市旅游发展经验借鉴——以滨海旅游综合体、名胜世界以及克拉克码头为例

新加坡城市旅游发展经验借鉴——以滨海旅游综合体、名胜世界以及克拉克码头为例近日,笔者与海南旅游投资商赴新加坡考察城市旅游,本次考察重点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城市重大旅游项目的引擎带动,城市老旧城区的文化复兴与更新以及城市旅游的国际化营销等。
重点考察了四个旅游区域和项目,包括总投资300亿人民币的圣陶沙名胜世界以及全球第四个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新加坡环球影城;拥有28自然观光景点的圣陶沙岛;美国金沙集团投资超过400亿人民币的Marina购物娱乐综合体,每年接待300万游客的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城市文化复兴区域等。
考察归来,感触颇深,新加坡虽是一个国家,但从城市旅游发展角度来看,它又是一座旅游城市,每年吸引1000万游客。
所以,笔者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角度,以四个具体的项目实例展开介绍,探讨有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滨海金沙——超大商业购物娱乐综合体滨海金沙是在新加坡三条河汇集到出海口处的一片公共绿地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一座超大商业购物娱乐综合体。
项目总投资达到70亿美元。
目前金沙主要以酒店住宿、购物、会展中心和综合娱乐为主。
从国际一线品牌的时装和化妆品,到其他特色的零售购物,以及珠宝首饰等一应俱全。
金沙项目欧美游客占到50%以上。
金沙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大厦顶层观光和无边界游泳池。
支付20新币可登上50多层的观光平层,向北可以看见新加坡CBD区域的天际线以及主城区,向南看见新加坡河流以及外海区域,甚至看见印尼的巴淡岛,是观赏新加坡城市景观的良好位置。
整体而言,金沙项目的工程施工比环球影城更为细腻,无论从地面铺张、景观配置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是如此。
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驱动的典型新加坡环球影城总体布局局促,整个布局呈环形一共包括7个主题区域,为好莱坞大街、马达加斯加区域、遥远城市区、纽约大道区、科技之城、埃及文明区和失落的世界。
中间是一个人工湖,把7个区域串起来。
比较经典的项目是水上世界表演以及史瑞克4D电影和过山车。
新加坡河道发展经验对河道规划管理的启示

新加坡河道发展经验对河道规划管理的启示摘要:河道为城市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自然资源的价值日趋显现,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要逐渐将重点转向城市更新及品质提升上来。
上海依水而生,依水而兴,在水系阡陌纵横的上海,治水任重而道远,需以多角度、全方位、可操作性的思路面对新的挑战。
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将河流水系的治理作为国家战略进行研究,在河道的治理方面也颇具成效,不仅是技术层面,其背后成熟的管理模式也为河道良好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因此,在城市转型、规划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研究新加坡河道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城市河道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河道;新加坡;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引言江河湖泊乃地球之命脉、生命之源泉、文明之摇篮,亦为经济社会发展之支撑1。
上海市“总河长”、市委书记李强也曾数次强调水环境之于上海的意义,并指出“水是上海城市兴盛的命脉所在、城市活力的灵性所在、城市品质的魅力所在。
” 而在快速城市化与城市转型的背景下,河道仍面临着水污染、临水不亲水等问题。
作为治水的典范城市,新加坡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为应对挑战,打造“花园和水景城市”,新加坡一直不断尝试与实践,在水体治理与管理方面颇有成效,对我国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1、河道发展概况1.1、河道治理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在河道方面也不断加强管理制度的完善。
2016年12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2017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为河流湖泊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机制。
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更是为建立统一、协调、权威的空间规划体系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河道治理方面,各城市积极探索河道治理的方式与方法。
近年来,上海对河道的建设也尤为重视,一方面体现在黄浦江、苏州河这些代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水平的标杆区域的打造,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中小河道的整治,已有近一半以上的中小河流完成了整治,同时,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上海市水务局联合也已于2018年编制了《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为全面提升上海市河道及陆域规划建设品质提供思路与方法。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及启示提要旧城改造(又称城市更新、市区重建)是当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国家,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花园城市,其旧城改造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主要分析新加坡旧城改造过程中有关概念规划、旧城改造管理、融资、城市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并得出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
关键词:旧城改造;新加坡;概念规划一、引言独立前的新加坡(20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的失业、社会动乱等问题的存在,其城市问题已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新加坡政府从概念规划开始做了一系列使土地使用最优、保持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平衡的工作,到目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城市国家,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迅速增长,1971年人均GDP为1,972美元,到2003年上升为39,270美元(1995年不变价格)。
尽管新加坡的建筑物占到国土面积的50%,加上占国土面积11%的道路,但其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使用面积),且空气洁净,环境良好,是人们心目中的“宜居”和“花园”城市。
新加坡旧城改造的成功,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结合旧城改造项目的难点,从新加坡旧城改造管理、概念规划及其执行、融资等方面来介绍其经验。
二、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分析(一)城市更新管理部门。
新加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更新管理部门经历多次的演变,从SIT(改良信托局)到URA(城市更新局)。
其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主管,具体职能部门是URA,URA通过定期出售土地给开发商,来落实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发展指导蓝图计划。
1、1960年之前,SIT(改良信托局)根据1952年通过的新加坡发展条例进行初级岛屿规划及诊断调查,制定总体规划和开发方针。
2、1960年HDB建屋发展局综合二次开发(重建更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住宅)和规划局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承担SIT的规划职能。
历史风貌传承视觉下的滨水景观建设

历史风貌传承视觉下的滨水景观建设福建省上杭客家文化是集中原文化、移民文化、山地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作为典型的客家祖地之一,上杭同时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诗画文化资源、建筑文化资源等,在客家文化强大的包容力影响下,这些文化相互融合,为上杭县传统文化增添更多的色彩。
上杭县江滨西路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将客家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结合在一起,使客家地域特色借助景观元素得以传承延续。
通过对老城区内城市环境改善与优化,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城市绿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再现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特色,打造文化名城具有的独特景观风貌和优良的服务功能。
标签:历史文化;客家地域文化;滨水景观;延续;传承福建省上杭县地处汀江黄金河段,一弯汀江水绕城而过,三折回澜,造就了山、水、人、文和谐发展的美丽杭城。
是客家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也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著名的革命老区,同时又是上杭金铜产业人才聚集基地。
拥有丰富的历史、产业及自然资源。
上杭县城市发展目标为应充分发挥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健康城镇化,将城市总体风貌定位概况为“客家千年古邑,杭川绿色家園” [1]。
上杭县江滨西路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将客家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结合在一起,使客家地域特色借助景观元素得以传承延续。
1、项目概况上杭县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置县,迄今已越千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上杭县城处于“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地段,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上杭县衙为了防止敌寇攻城,调集民工修筑城墙。
成亿八年(公元1472年),城墙筑成竣工,分东门(昭阳门)、西门(通驷门)、北门(迎恩门)、南门(通济门),南门临江从东到西分别有登瀛门、兴文门、阳明门、太平门等四座水门,八大城门一关,与外界完全隔离。
上杭城区还保留不少的古建筑遗迹,城区内的古城墙、临江楼、阳明门、郎官第等建筑为县以上文保单位,始建于宋嘉定年间的文庙、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的“时雨记”碑、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流芳牌坊等都是上杭县悠久历史的见证,对串联历史文化及自然生态资源等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新加坡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启示

新加坡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启示作者:任荣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6期自1959年实现自治以来,新加坡从60年代的“贫民窟”发展成当前的“世界城市”,城市更新为其成功转型提供了空间和功能载体的有效支撑。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尤其是市中心的城市更新被认为是城市建设成功的象征,展示了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岛国如何平衡好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发展过程。
回顾总结新加坡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更新目标、内容及更新模式,对我国特别是大城市的城市更新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一、1960—1965年:清除贫民窟阶段(一)更新目标与内容60年代初期,新加坡市中心集中了住房短缺、失业率高、办公用地供应不足等很多问题。
这期间,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清除贫民窟与中心区重建,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是两大战略目标。
当时对贫民窟的清除,既有建筑结构和环境恶化自身的要求,也有利益最大化驱动下土地重新利用的要求。
而且就效率和现代化而言,重建相对于修复来说能减少交付延误,是一种更可取的方式。
这一阶段,新加坡城市更新的目标很明确,主要表现为对住宅区的更新,通过公共住房计划实现。
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发挥了绝对主导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础。
(二)更新模式新加坡政府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承诺是城市变革的强大催化剂。
为提高机构效率,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取代了殖民地政府组建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T),政府成为最主要的公房开发者。
HDB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中心区的一系列更新和安置计划。
为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政策,1960年总理办公署设立了规划局(PD)来统管全岛的规划事务。
为使拆迁安置工作更加有效,1964年建屋发展局下面专门成立了城市更新部门(URD),负责重建项目的土地征收。
这些机构可以有效地执行政府政策,是公共住房计划的主要实施者,也成为后来新加坡城市更新的基础。
1966年,住房短缺问题解决后,政府才开始启动有计划的城市更新,其中,受城市更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安置到组屋中。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土地利用专题调研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为南京规划建设寻求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土地利用的规划体系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从荷兰人手中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5年后,新加坡正式成为英殖民地。
莱佛士完成了新加坡第一张城市规划图,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以及不同种族的住宅区,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基础,并留下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传统。
1958年,新加坡第一个法定的总体规划由议会通过。
该规划沿用了英国的规划方法,对土地利用进行管制。
1967年,在联合国专家的协助下,新加坡政府完成了“国家和城市规划计划”,并与1971年引入了“概念规划”。
此后,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即概念规划——总体规划。
这一规划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概念规划是指导新加坡未来40-50年的发展蓝图,制定长期的土地应用策略;总体规划是法定的土地利用规划,用于指导未来10-15年内的中期发展。
2006年,新加坡政府对概念规划进行了中期检讨,结论是新加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也能确保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那么,新加坡人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并确保未来的土地需求的呢?二、土地利用的特点1.长远控制新加坡政府坚持长远规划,在如此地狭人稠,寸土寸金的国土上,仍严格控制了相当一部分区域,避免用于开发建设,以创造和保持城市的特色。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
新加坡整个市区较为平坦,在市中心有一片地形起伏、生态较好的区域,占地面积约3000公顷。
虽然其最高峰武吉知马山仅164.3米,但是新加坡人仍极其珍视它,并在规划中将其划定为永久保护区。
这片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是新加坡的中央集水区。
在这片自然保护区内,没有任何兼容性的建设,如低矮别墅、高冷蔬菜、采矿、水力发电等,完全保持了原始森林的特性,其树种甚至多于北美大陆。
再以历史街区保护为例。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文化积淀少。
新加坡河城市沿河地区更新案例分析

规划依据 Planning basis
借鉴启示
借鉴启示 Reference to enlightenment
以人为尺度改造沿河公共基础设施和历史建筑,维持原有的步行、游船慢行系统,提高交通可达性和亲近性。 人流与车流科学分流、互不干扰,外围的快速车行系统让位内部的慢速代步系统;大力发展水陆公共交通,实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4时9分0秒04:09:0011 December 2020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上午4时9分0秒上午4时9分04:09:0020.12.11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1/
2020 4:09:00 AM04:09:002020/12/11
8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加坡河的排污货运压力大大降低有资本发展旅游观光社会因素航运价值工业价值的降低加速了新加坡河沿岸社区的衰落高素质居民外移而低素质居民大量进驻引发不少治安问题迫使政府重视环境因素发黑发臭的河水破旧不堪的建筑密集居住的低收入居民对新加坡的国家形象构成负面影响
改造 Reform
罗拔申码头与克拉码头
规划依据
宏观经济结构变迁:新加坡经济从运输贸易为主导转变为工业型经济,而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发展的明星, 成为众多国家旅游的地方。 周边地区的功能变化:新加坡河横贯市中心区,周边地区多为金融与 政府办公区。 自身资源: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河边诸多有纪念意义的 建筑。 交通情况:河运枢纽、公交与地铁均能抵达附近地区,新 建的地下隧道。 相关配套:林荫道长6公里(两岸各3公里),宽10到15公尺,露天餐厅和小吃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陈敏,易峥,王芳,莫宣艳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我国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滨水区功能随时代发展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指出我国滨水区更新过程中文化传承方面有待提高,现状表现为四方面,即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文化功能植入较少、景观文化元素设计较少、项目层次定位有待提升。
然后以新加坡河为例,指出滨水区更新的空间策略有分段规划定位、建筑风貌控制、灰空间设计等方面;滨水区更新的文化策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更新品牌塑造,二是文化功能植入,三是景观系统连续,四是项目定位国际化。
新加坡河在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转换及空间更新中注重文化传承的经验可为我国滨水区更新提供良好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滨水区更新文化传承新加坡河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呈现无序扩张状态。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建设量增大,土地资源日趋紧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逐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建成区空间形态和功能。
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从古至今,河流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已成共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沿河区域原有功能逐渐发生变化。
新形势下对我国滨水区更新进行探索,在发挥河流本身功能的基础上,对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进行转换、空间进行更新,以促进城市发展,使城市更有活力。
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很成功,特别是文化传承方面的策略可为我国提供良好启示。
1我国滨水区更新现状我国滨水区更新已有若干实践,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1.1岸线功能转换较好,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滨河岸线往往拥有多种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国内滨河岸线大部分从交通、仓储、工业等生产型岸线转变为综合服务型岸线,成为城市重要的开发单元,带动滨江腹地开发,增加城市活力(表1)。
上海市黄浦江岸线功能由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转换为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广州市强化重点区域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表1 国内滨江岸线功能转换前后对比图1 上海黄浦江杨浦滨江岸线现状用地及规划分区(来源:《上海杨浦滨江总体城市设计》)滨江公共空间既服务于腹地,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表2)。
表2 滨江公共空间打造图2 武汉市汉口江滩滨江公共空间更新前后(来源:百度图片)岸线功能转换、滨江公共空间打造较好,但在品牌塑造方面,仅有上海市黄浦江浦东滨江岸线重点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其中西岸传媒港以“梦中心”为旗舰,已建成一些文化设施。
广州市在进行“珠江黄金岸线”建设时提出打造“水城”品牌,但是并无相应的品牌实施措施;重庆市在“两江四岸”城市设计中提出打造“重庆最突出的都会风貌景观区域”,但目前关注重点仅在于滨江观景与休闲场所规划和滨江路景观设计。
其他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
1.2滨水建筑保存较好,文化功能植入较少国内在进行滨水建筑更新时,核心地段对沿江建筑风貌保留较好,但往往重视打造行政、金融、商业功能,文化功能打造较少。
上海市黄浦区外滩段定位为金融商务中心,沿江建筑全长约1.5km,52幢古典复兴大楼有哥特式、罗马式、现代主义、中西合璧式等多种风格;街道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式。
武汉市沿江大道汉口江滩段有12幢优秀历史建筑及32幢近现代建筑,主要为金融、行政功能。
黄浦区浦东滨江岸线的徐汇滨江——世博园——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定位为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
1.3绿化景观系统较好,文化元素设计较少国内滨水绿化景观总体而言设计较好,但文化元素不多。
上海黄浦江徐汇滨江岸线规划8.4km滨江绿化带。
武汉市汉口江滩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绿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公园,大气恢宏,设计风格与滨江建筑的哥特式风格相呼应;武昌江滩简单朴素,设计风格与滨江小型现代商业相呼应。
1.4项目形式类别较好,层次定位有待提升滨水区更新项目形式多样,主要类别有商业、金融、文化等。
以商业项目为主导的有武汉市青山江滩毗邻的滨江商务区,区内有武商众圆广场、深国投印象城、综合体奥山世纪广场等现代购物中心。
以金融项目为主导的有上海市黄浦江南外滩滨水区,规划在滨水腹地形成金融主导的立体复合业态布局。
以文化项目为主导的有上海徐汇滨江岸线,倡导文化休闲,规划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油罐演艺中心等,并保留龙华工业文化遗存。
滨水区更新项目形式、类别较好,但除上海徐汇滨江岸线规划有将与美国梦工厂合作的“东方梦工厂”这样少数大型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投资项目外,其他项目层次定位大部分只针对本区域或本市,在辐射城市周边区域甚至更广范围方面项目影响力不足,有待提升。
新加坡河在滨水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策略和文化策略可为我国滨水区更新提供经验。
2新加坡河概况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是新加坡的生命之河,是在海水冲涌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而成的运河,贯穿整个城市,总长约3.2km。
起于金声桥,流入滨海湾蓄水池。
早期维持移民的生计,1819年英国殖民者斯坦福·莱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陆,19世纪20年代通过免税政策发展转口贸易,新加坡成为一个繁忙港口,商船往来,河岸建起成排商行、货仓;新加坡河两岸逐渐发展,成为商贸中心。
19世纪末,新加坡大部分船运业务都要通过新加坡河进行。
新加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发展,港口经济转型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航运衰落导致新加坡河两岸的航运服务功能随之减弱,加上多年航运导致河道严重污染,滨水区功能衰退。
为使新加坡河及滨水区重新充满活力,新加坡河道更新工程提上日程。
1977年,政府发起清理河道的运动,措施包括重新安顿周边贫民、每日清理河床垃圾、改善排水系统,80年代末污染已被控制在安全水平,河水得到净化。
同时,以经济发展和转型为契机,政府以河为轴,进行滨水区更新,通过多种创新策略赋予河道新的功能,打造岸线空间,强化公共区域,重塑滨水活力,时间长达20年[1]。
至1996年,新加坡河沿岸,特别是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罗拔申码头一带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以及文化中心,集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城市名片。
图3 克拉码头更新前后对比(来源:百度文库《新加坡—克拉码头案例》) 3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空间策略3.1分段规划定位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设立机构,科学配置土地,区别供给各种类型的土地。
在研究不同地段如何定位,发展何种功能时,结合河流上下游关系进行流域协调,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滨水地段腹地功能等综合考虑和协调。
新加坡河沿岸通过区别供地使土地使用多元化,主要是从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活用地,岸线也从生产型岸线转变为生活型岸线。
按功能不同,从上游到下游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罗伯申码头滨水区,更新以住宅、酒店为主;第二段为克拉码头滨水区,更新以商业、娱乐为主;第三段接近国会大厦,更新以体现市政及文化特色为主。
同时,为使河道和两岸岸线空间整体发展,设计行人桥和地下行人道增加两岸联系。
3.2建筑风貌控制新加坡河为公共空间,因此滨水区建筑更新时注重围合感的营造,创造出空间层次感强的沿河空间,在建筑尺度、退界、高度控制方面均有控制。
一是建筑尺度,保留河两岸原有的传统街区尺度,大部分为小于150m ×150m 的小街区,可达性良好[1]。
二是建筑退界,沿岸建筑与河岸距离较近,大多为10—15m ,底层多为界面连续的餐饮和商业铺面。
三是建筑高度,多采用“退台”形式,规划沿河建筑不能高于4层,离前排建筑16m 限高则为10层,外围后排新建建筑限高为35层。
3.3灰空间设计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
因此滨水区更新时注重具景观效果、游憩功能的临水灰空间设计,以满足公众遮阳、避雨的需要。
沿河商铺在铺面外常设置门廊、伞座,供户外餐饮之用。
克拉码头的天棚绵延于街巷空间,遮盖部分街道、建筑、树木,部分天棚延伸至河内约1.5m(图4)。
其材料为ETFE膜,白天透明,自然光线可射入;晚上有色彩变幻。
每个天棚安装的风扇装置可导入自然风,促进街道空气流通。
图4 克拉码头的天棚设计灰空间时在空间形式和技术手段方面进行创新,重视改善微环境,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使街区传统与现代交融,更具吸引力[2]。
4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文化策略4.1更新品牌塑造新加坡河道更新工程是城市整体更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国家定位目标为“特色全球城市”,新加坡河沿岸更新设计宗旨为“反映新加坡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的公共活动走廊”[1],口号之一为“庆典之河:拥抱并庆祝城市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CELEBRATION RIVER:embracing and celebrating the rich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eritage of the city),与城市发展理念契合,旨在通过更新转变空间功能,既传承文化传统,又变革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化和本土化兼容的空间载体,推动城市发展。
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品牌塑造。
4.1.1品牌标识设计新加坡河区的品牌标识(LOGO)为抽象的波浪形图案形成的一个圆圈(图5)。
在新加坡河更新过程中,此标识可引起公众共鸣,为打造一个标志性“24小时河区”起重要作用。
目前,新加坡河已经成为新加坡最著名的传统景点。
图5 新加坡河区品牌标识设计(图片来源:百度文库《新加坡—新加坡河两岸改造规划—Singapore River Presentation》)4.1.2庆典活动打造与新加坡河有关的庆典活动主要有两个,有助于延长公众在新加坡河停留和观光的时间,对新加坡河流文化及国家文化的宣传非常重要。
4.1.2.1新加坡河节新加坡河节(Singapore River Festival)是为庆祝新加坡河而设,于每年6月底举行,体现历史与时尚交融。
节庆期间,河两岸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大部分免费,部分专为狂欢者和游客举办。
活动包括驳船游行、梦幻表演(高空特技、木偶戏)、魔术表演、舞台剧、音乐会和主题派对等,其中驳船游行用7艘不同主题的驳船回顾新加坡河昔日风貌,并展示新加坡河的演变——5艘展现新加坡19至20世纪的代表人物,2艘安置2m高的巨型模型;舞台剧《河之恋》讲述往昔新加坡河畔的繁华景象以及河边发生的故事(图6)。
此外,亚洲文明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至午夜24时;水上出租车于周末19:00—24:00免费在三个主要活动的码头接送游客,“河马之旅”(DUCK&HIPPO)巴士免费把游客从乌节路送至克拉码头[3]。
图6新加坡河节庆祝活动(来源:参考文献[3])4.1.2.2春到河畔迎新年“春到河畔迎新年”(Singapore River Hong Bao)为新加坡的农历新年活动,可视为“春节庙会”,是大型游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