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书单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书单1.《中国改革开放史》胡绩伟。
这本书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经典之作,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政策措施和重大事件,对改革开放的背景、动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李稻葵。
李稻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知名经济学家,他的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深入剖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3.《中国社会变迁史》郑天挺。
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与转型。
涵盖了城乡差距、社会结构变动、家庭与性别关系、教育和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4.《改革开放与中国文化发展》高培勇。
这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媒体与传媒、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话题,并提出了对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5.《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赵国忠。
这本书系统地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工问题等。
对农村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改革开放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6.《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胡志明。
这本书以外交的视角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涵盖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与主要国家的关系、参与国际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7.《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杨晓明。
这本书研究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这些书籍涵盖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著作,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影响。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一、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十年的辉煌历程。
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社会学不仅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回顾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三十年中,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了教育公平、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外,还引入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使得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新型研究方法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应用。
在研究成果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些成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育社会学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了解教育现象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教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学通论(1)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 德国: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 卢曼(系统学派)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 法国: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权力与权力的谱系) 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得到了一 定的发展。 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比较薄弱。 依附理论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
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萨姆纳、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学派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西欧国家的社会学、发展中国家的社会 学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 1857) 法国哲学家,西方社会 学之父。他对社会学的 最大功绩是力图将社会 学与思辨的社会历史哲 学相区分,使它成为实 证的社会科学。主要著 作有《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政治体系》等。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赫伯特·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英国哲学 家、英国社会学奠基人。 他的主要思想是将历史— 进化方法与结构—功能方 法结合起来分析社会现象。 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 学》、《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原理》等。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 Emile 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社会学家, 也是法国的第一个获得任 命的社会学教授。他指出 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即社会事实。他既研究社 会的团结与分工,也研究 社会的反常现象、偏离行 为。主要著作有:《论社 会分工》、《社会学方法 的规则》、《论自杀》等。
一、社会学的产生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学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最初的社会学家将人类社会的结构分析和观测适应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
由于中国古代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外部概念相比,中国的社会学被认为是“特色文化”研究。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概念的传播,西方社会学理论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社会学就开始由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概念和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概念相结合,并以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步伐在中国发展。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开始注重研究中国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此外,一些新兴的社会学学科也已经出现,如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社会文化学,社会分析学等。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到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影响,预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学研究。
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社会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路径,以及中国国情研究。
20世纪70年代,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学发展得最快,中国社会学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社会分层准则,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学研究开始从单一的社会主义理论转向混合多元理论,也开始拓展学科范围,比如:社会心理学,社会组织学,社会结构学等。
中国社会学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从理论建构和理论发展上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以及世界化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学者开始采纳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西方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问题,因此,中国社会学还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改革运动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学学科。
社会学研究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中国社会学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更好地分析中国社会现象,从而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摘要:本文分析和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实际上是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即通过调整利益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社会发展”的理念,并把社会发展的内容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在90年代形成以增进效率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社会流动、城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开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一系列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以社会和谐为取向的促进公平和效率均衡的社会政策新体系。
社会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社会政策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有经济统计而很少社会统计,也几乎没有社会政策的观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社会政策,而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被看作政治问题。
实际上,直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才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干预的政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
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交叉的概念,但也有的时候,人们把这两个概念视为大同小异,相互替代使用。
社会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而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领域的政策。
本文所阐述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政策变化,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反贫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基本内涵
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合理的具体制度;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我国GDP达到7301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2013年GDP达到9038.66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2.8%。同期,我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提高到11.5%。 2000年中国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2%,2012年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 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 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 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 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简述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亦称为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以人类社会为探讨对象,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人口、社会关系、群体行为、文化传统、社会制度、资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这也使得它以专业学术性和实际性俱佳的特色,为深入认识当代时代社会,探索其发展性现象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撑。
中国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诞生,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始终滞留在受到政治宗教学说的理论限制下,而在20世纪初期,西方的学术思想被引进中国,其中包括社会学的学说。
1911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社会学在中国开始有了一个正式定义,1920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学生,这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1920年,著名的社会学家刘五性编写了《中国社会研究方法》,使得中国社会学术的研究取得最初的突破,开始了中国社会学术走向正规化的进程。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学研究在长期的磨难中得到进一步延续,在1930年至1940年间,社会学被视为一门实际性学科,并从外国引进一些调查方法,如视察和采访,从而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社会学也发展得越来越规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学开始从把政治理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开始,开始把社会学作为实际的学科,研究全国各地的社会情况,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开始把社会学研究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实践,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社会形态、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等方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这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社会学研究也从讲求客观实证为主转向理论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学研究之所以取得较大的进步,还要归功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在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刘精明1张丽2(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0、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01-09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
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考察。
随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这一观点进入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发展视野。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5动态社会学6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学0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产生。
此后该学科经历了传统或古典教育社会学(Ed2 ucational Sociology)、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古典教育社会学时期,人们着重于讨论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新教育社会学则转向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上重视学理性假设的实证研究与验证,理论范式和学术风格也多秉持社会学研究的理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1960年代,除了美国的米尔斯,还有欧洲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在1964年召开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动的关于“价值中立”的论战;在1970-1980年代,继古尔德纳之后,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的m.英格在《论反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直截了当地申明,他“不能‘放逐价值’,在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时,也不佯装骑墙。
”到1990年代,对“价值中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扩展到相邻学科。
一些权威人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指出:“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
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
‘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
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的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
”社会政策的资深学者蒂特姆斯也指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到持续的批判,“价值中立”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不小的削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事实上,近20年来,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会再认同实证论的观点了。
社会研究必然会有价值介入这个论点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
”中国社会学在“价值中立“问题上的成熟度的提高,总的来说,与国际社会学界的趋势是一致的。
2、社会学与意识形态性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消极后果是,人们由于厌恶那时的过度政治化和极端意识形态化,而导致较为普遍地对一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厌烦和远离。
西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正好给了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以学理的支撑。
这是“价值中立”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学界以及其他学界盛行的社会原因。
其结果是人们“有学理根据”地把社会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影响广泛的“惯性思维定势”:似乎一涉及政治、一涉及意识形态,就不再是社会学,不再是学术。
所以,“这不过是政治”,“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成为杀伤力很大的话语,用来否定不合自己口味的观点和理论,用来认同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甚至用来判定谁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用来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不正常学术氛围,名之为“社会认可”。
这种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充满贬义的话语,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和青年学子。
但是,事实一再表明,主张价值中立的的人,价值性往往是非常强的,字里行间时时露出他自己坚决反对和深恶痛绝所谓种种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提倡价值中立的人价值并不中立、甚至很不中立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道理并不复杂。
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
因此,结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选择、奉行符合自己胃口的价值、政治、意识形态。
这里选择是一种价值,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
声称没有价值似乎显得很“清高”,很有“良心”,实际上,清高就是一种价值,良心同样是一种价值。
所以主张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的人,一定要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陷入悖论或自相矛盾。
逻辑上的矛盾是主张摆脱一切价值,却选择某种价值,结论与前提矛盾;实践上的矛盾是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价值并不中立,言行矛盾。
吉登斯20xx年底中国广州讲学之行,应该给那些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人一些启发。
据网上报道,吉登斯自称经历过学术上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只想语出惊人、在学界出头”,此后,他开始意识到写别人看不懂的书“不靠谱”,社会学家“不该只呆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埋头苦干”,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象牙塔,用理论去启发大众。
因此在过去的15年间,吉登斯开始介入政治,他建议中国的社会学家也应该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将理论付诸实践中,否则,经不起实践考验的理论,也不可能有多大的说服力。
“社会学家不仅需要理解世界,更需要改变世界。
”难道能说由于吉登斯介入政治——在我看来应该说是深度地介入政治,他就不是、不再是社会学家了吗?在社会主义低潮的背景下,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其实际结果往往是摆脱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往往是西方价值、西方政治、西方意识形态的乘虚而入。
所谓的“非价值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正是西方推行他们那一套价值、政治、意识形态的遮眼布和挡箭牌,他们要“非”的是社会主义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让你的社会陷入根本目标的失范,价值观的失范,意识形态的失范,抽掉你社会的精神支柱,让你的社会成为一个没有脊梁骨的社会。
他们这一套在前苏联、东欧得手过,但是在中国不那么容易。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十七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远意义。
中国社会学以“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为自己的深层理念,继承先辈服务现实、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表明它不可能成为“价值中立”的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要研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设,要研究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表明它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社会学要研究探索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社会制度和社区制度的方方面面,表明它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现在该是结束那种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幼稚病的时候了,该是澄清那种贬低社会主义价值、政治、意识形态的种种错误观点的时候了。
3、社会学与人文性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社会学尚未充分成熟,根本的一点在于过分重视科学性,而忽略人文性或没有扩展到人文性。
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真正达到人文性这一层次,是中国社会学成熟的必经之路。
这是费孝通先生在其“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中提出来的,是他逝世前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做的又一重大贡献。
他在肯定“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科学”的大前提下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由科学性决定的“工具性”,“社会学的人文性,决定了社会学应该投放一定的精力,研究一些关于‘人’、‘群体’、‘社会’、‘文化’、‘历史’等基本问题,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认识基础。
”费老认为:“‘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等,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直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
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一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学”。
这一理论的提出,可以看作是费老对世界社会学反思、重建的潮流所做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回应,它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他以前提出的“差序格局”论、小城镇理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论等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可以这样说,为了国强民富,孜孜不倦地探讨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是费老学术生生涯的追求,也是他学术生命的实质。
费老达到的这一境界,毫无疑问应该看做是中国社会学日趋成熟的一种标志。
费老的观点,在把社会学当作经验科学、以某种新面目出现的实证社会学实际上占主流地位的中国社会学界,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一些人不了解,过去费老针对当时的情况强调科学性和实证风格,是有时代的理由的,而把费老误解为仅仅为是科学主义的,实证风格的。
现在他又针对新的情况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更是有的放矢的。
费老提出的观点正在迫使许多人重新进行思考。
随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费老的观点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经验性和理论性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思潮,不仅把科学性和价值性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科学性,否认价值性,而且也把经验性和理论性对立起来,只认经验性,否认理论性。
实证主义的著名口号“拒斥形而上学”,就把价值性和理论性都当作“形而上学”拒斥掉了。
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著名美国社会学理论评论家乔纳森?特纳所著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一书中。
该书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拒斥”的思想,这就是拒斥哲学、拒斥元理论、拒斥社会学理论,他说:“思辨理论的框架本身并非是解释具体事件的理论,而是解释一个理论必须提出的基本问题。
”“我认为思辨理论通常沉陷于重大的哲学问题,而使理论的建立停滞不前。
我想,旷日持久的哲学问题将存在下去,因为它们是无法解决的。
”“更重要的结论是:大量的社会学理论事实上是思辨理论的活动”从这些评论中,可以归结出特纳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思辩理论是对“理论必须提出的基本问题”进行解释的理论,也就是说,思辨理论是元性质的理论;第二,这类元理论通常陷于“无法解决的”“哲学问题”,理论的研究因而也就“停滞不前”;第三,“大量的”“社会学理论”是这种元理论,即哲学“思辩理论的活动”,不是社会学理论。
根据特纳的逻辑,不仅对哲学的思辩理论予以拒斥,而且将阐释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即元理论)当作了哲学的思辩理论予以拒斥,进而将“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归结为了哲学的思辩活动,予以拒斥。
这三个拒斥是特纳社会学实证主义立场表现。
这本早在1980年代翻译成中文的书,在普及西方社会学理论方面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把他主张的拒斥理论性的实证主义思潮带给了读者。
事实上,正如笔者指出的:任何有价值的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包括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都是这样那样从大量的现实经验事实材料中概括出来的,否则只能是苍白的。
反过来说,经验研究尽管是基础,但仅仅停留在经验上,还不是理论。
所以,轻视理论、理论研究同轻视经验、经验研究一样,都是片面的、错误的;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必须保持平衡,相互促进,相互得益。
两者的关系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正确处理经验性与理论性的关系,也是对中国社会学真正成熟的一种考验。
必须注意的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不能低估。
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失衡的根子,就在于这种思潮的负面影响。
正如有学者正确指出的:中国社会学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理论滞后现象。
其表现是:一方面,大量的经验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或明确的理论前提,以致许多课题重复开展,缺乏学术的积累性和递进性;另一方面,简单运用西方实证社会学理论,很多经验研究往往是对某些西方实证社会学理论的粗浅证明,对处于深刻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解释常常流于表层。
轻视理论思维或理论建设的原因,首先是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开始,受美国社会学的影响太大。
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学陷入了我称之为“强势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困境”这样一种不利态势。
这种强势社会学中的弱势,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失去了平衡,这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对实证主义思潮的追求和癖好。
可以认为,理论与实证的失衡是世界社会学中心开始重新向欧洲转移的根本原因。
美国人自己也很早意识到这个困境,甚至说得更严重,叫作“危机”。
米尔斯、古尔德纳的一些著作,可以说都是在批判这种困境。
默顿“中程理论”对美国社会学具有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