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案

合集下载

罗氏沼虾常见病的防治

罗氏沼虾常见病的防治

罗氏沼虾常见病的防治1.黑斑病病原:该病主要由于池底淤泥过多,水质变坏,一些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食物引起假单胞杆菌、极毛杆菌大量繁殖,侵害虾体所致。

病状:早期患病处呈较小的褐斑,逐渐溃烂,最后由于细菌腐蚀破坏甲壳下面的组织变成黑色,患处通常在鳃、腹部。

防治:主要是保持池水水质良好,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水质改良剂,适当施用生石灰,或用0.3-0.4克/米3富氯全池泼洒。

2.幼体沉池病病原:病因未明,可能与水质有关。

也有可能由于亲虾带菌,在水质环境恶化时而诱发疾病。

病状:在幼体后期或幼体脱不了壳,在短时间内大量沉池或浮于池面呈昏迷状,体色由淡红色变成淡蓝,黑身、烂身,出现大批死亡,此现象多发生于培苗期培育到10-15天。

防治:(l)对亲虾检疫,减少亲虾带菌传染的机会。

(2)注意水质情况,控制好pH值和温差,不要变动太大。

(3)注意保持水中适宜的钙离子含量,以免由于钙离子的不足影响脱壳。

3.虾苗白浊病病原:未明。

病状:该病最早发现于由泰国进口的虾苗。

初期只是头胸甲表皮失去色素,外壳逐渐变软,中胸腺发生萎缩。

病虾肌肉变乳白色或呈棉絮状。

多发生于放养1个月左右的幼虾,具传染性。

防治:尚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有些养殖场试用过虾康、虾健康2号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

建议投喂全价优质饵料,改善养殖环境。

定期内服虾健康2号、虾康,外用活性酵素、底净调控水质,有一定的疗效。

4.烂尾病病原:未明。

病状:感染初期病虾的尾扇有水泡(充满液体隆起)导致尾扇边缘溃烂、坏死、残缺不全,严重时整个尾扇被蚀掉,还表现断须、断足,体表面有黑色斑点。

该病常发现。

防治:(l)将茶粕浸泡小时,用15-20克/米3(立方米)茶粕浸液全池泼洒。

(2)用5-6千克/亩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

(3)用0.2克/米3富氯全池泼洒。

(4)内服虾健康1号,以1.5%比例,拌料投喂1周。

5.黑鳃病病原:未明。

病状:病虾的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虾体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常见虾病防治方法

常见虾病防治方法

虾类病防控常识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虾类养殖产量409万吨,约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2%,其中主要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等。

近年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主要疫病和新发疫病有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4种、细菌性疾病1种和真菌性疾病1种。

为普及这些重要疫病知识,宣传防控措施,我们组织编写虾类疫病相关知识和防控常识,供有关方面参考。

1.2.1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属于线头病毒科,白斑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粗棒状的线团,一端露出线头。

该病毒大小为(80~120 )纳米×(250~380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白斑综合征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

养殖水温在20~30℃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

易感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养殖虾类。

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

对虾摄食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甲壳类会导致病毒进行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白斑综合征暴发时,患病虾行动异常,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并很快死亡。

患病虾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甲壳上出现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病虾甲壳上仅有少量或几乎没有白斑。

在患病的群体中,虾的颜色变化很大,主要呈淡红色或粉红色。

患病中国对虾头胸甲部位出现的白斑患病南美白对虾出现红体和白斑症状病虾体表出现白斑症状病虾头胸甲甲壳上的白斑1.2.2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在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

【病原】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角对虾浓核病毒属。

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

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

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1.丝状细菌病病原菌为丝状细菌(Leucothrix)。

丝状细菌寄生于罗氏沼虾幼体和稚虾的体表,如幼体附肢的刚毛,稚虾的肋部,鄂足等处。

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幼体,稚虾的患病部位可发现这种细菌。

当虾体寄生大量丝状细菌时,就发生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将患病虾放入2、5、1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浴1h或1g/m3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3h均有疗效,但高锰酸钾能使患病的虾大量死亡。

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当发现有大量丝状细菌时,大量换水,能抑制丝状细菌病的发生。

降低虾密度,仔细清池是预防罗氏沼虾稚虾发生丝状细菌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2.黑斑病本病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Benekeasp.所引起。

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和极毛杆菌(Aeromonas)。

发病初期病灶处是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

细菌腐蚀被破坏了的甲壳下面的组织,最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

病情严重的个体卧于池边,只有腹足和鳃盖在运动。

在沼虾养殖过程中,黑斑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过程,首先是甲壳遭到破环,其次是分解甲壳和腐屑的细菌侵入,最后是一种致命的淡水藻状菌(Phycomycetous)的侵入,蔓延和发作,引起沼虾死亡。

用呋喃西林(Furanace)可以治疗此病,但效果不稳定。

预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运,防止甲壳损伤;降低虾的密度;不同水体的虾不要互相混养。

黑斑病不宜化学药物进行预防。

3.细菌坏死病本病的病原没有确定。

可能是几个属的细菌。

此病主要发生于罗氏沼虾幼体,患病的罗氏沼虾幼体的附肢,尤其是触角的腹肢发生坏死。

细菌首先集中侵袭1-2个附肢,然后很快使幼体发生死亡。

突然的温度变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体的抗病力。

幼体密度过大(100尾/L),投喂没消毒的饲料均可引起细菌坏死病的发生。

素(2IU/m3)、链霉素(2g/m3)合剂,红霉素0.65g /m3,呋喃西林7g/m3均可治疗此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一、生物性病害生物性病害亦称为生物因子致病,其致 病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部分真菌和原生动 物。

此外,还有捕食生物引起的生物性敌害。

在养殖过程中虾池可能会出现捕食性敌害生 物,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壳类中的背尾白虾 和鱼类。

一旦发现养殖池中有捕食性敌害生物, 应立即进行清除。

(一)病毒性疾病该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病毒 病一旦发生,将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必须 要加强预防。

下面对日本对虾常见的病毒性病 害予以介绍。

1.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 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无包涵体,肠 感染病毒。

病虾中肠腺白浊,活力差,漂浮在 水面。

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 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 肉眼可见其肝胰腺变白,被感染的病虾苗从腹 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同时可能 有革兰氏阴性菌并发感染,其对成虾的危害相 对较小。

一般用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 来诊断此病。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医治,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肠呼吸道病毒病。

肠呼吸道病毒病也 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常与别的病原(病毒、真 菌或细菌)并发,造成综合症状。

病虾厌食、 嗜睡、活动能力差,体表与鳃的附着物增多, 腹部肌肉混浊,常并发细菌感染。

肝胰腺变白、 萎缩或坏死,但不是其特有症状防治方法:对亲虾必须严格进行检疫, 以防带进病原,对已被感染的病虾要进行清除,降低养殖密度,对养殖池及T .具必预进行消毒。

该病主要以防为主,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细小病毒科,该病毒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肠和 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神经节和中胚层器官, 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 组织、横纹肌,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该病毒病是一种慢性病,病虾身体变形。

成虾个体大小悬殊,有许多虾体很小,但死亡 率不高,养不大,损失比虾死亡还大,因病虾 一直要吃饲料,同时也浪费水电及人力等,如 发现,应当机立断及早处理。

罗氏沼虾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罗氏沼虾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罗氏沼虾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罗氏沼虾常见疾病有哪些?罗氏沼虾抗病力较强,病害较少,常见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虾苗白浊病、红腿病、黑鳃病等。

如何防治?罗氏沼虾常见疾病有哪些?罗氏沼虾抗病力较强,病害较少,常见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虾苗白浊病、红腿病、黑鳃病等。

如何防治?(1)褐斑病(甲壳溃疡病)〔病症〕病虾体表甲壳有斑点状黑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边缘呈白色。

褐斑大小不定,在虾体的各个部位都可发生,在头胸部和腹部前三节的背面发生较多。

呈不对称排列,有时触角、尾扇和其他附肢都有褐斑和烂断,在断痕处也呈黑褐色。

病状严重时,甲壳下层组织也受到侵蚀,甲壳破坏引起了渗透压的平衡。

新老甲壳发生粘连,造成蜕皮困难而引起死亡。

引起甲壳溃疡症的细菌并不会深入甲壳以下的组织,但可以增加其他细菌侵入的机会。

此外,外壳还影响虾的美观,造成商品价值的降低。

〔病因〕本病的原因是几种能产生多种脂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细菌及藻类作用的结果,可能还伴随继发性的细菌及丝状菌的二次感染。

病虾褐斑上检查到的细菌有内壳氏菌、弧菌、假单胞杆菌、产气单胞杆菌、粘细菌等,这些细菌却具有分解几丁质的能力。

但人工感染试验都没有成功。

因此,推测引起褐斑的其他原因,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了虾体表面引起或骤然转入水质污染的环境,营养不良等,也会引起亲虾外表皮破坏而发病。

〔流行〕此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病源体为甲壳腐蚀细菌。

在海水、淡水、咸水中普遍存在,是活的或死的甲壳动物细菌区系的正常组成部分,细菌的数量随环境而起变化。

在恶劣的环境中培养的虾迅速受到感染,感染率达100%。

在改变环境条件、稀疏放养密度、提高水温,并投喂含有抗生素的优质饲料,部分病情严重的用福尔马林(70毫克/千克)浸洗,结果几乎100%解除病危,经过了几次蜕壳,均恢复健康。

〔预防方法〕首先应勿受外伤;另外,要改善饲养条件,日常精心管理,饲料合理调配,提供足够的附着物与庇护所。

改善水质条件,一般不提倡使用药物,但细菌性例外。

淡水虾类疾病

淡水虾类疾病

淡水虾类疾病淡水虾类是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的一类重要经济动物,其肉质鲜美、养殖成本低,备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淡水虾类疾病的病原、防控措施以及对养殖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淡水虾类疾病的常见病原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与多种病原体的感染密切相关。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淡水虾类疾病及其致病菌。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淡水虾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原生动物白点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引起。

受感染的虾体表会出现小白点,严重时会出现虾体溃烂的情况。

2. 褐斑病褐斑病又称为硬壳病,是由寄生虫褐斑孢子虫(Achlya klebsiana)引起的。

病虫寄生在虾体外壳上,导致虾体表面出现褐色斑点,并最终引发虾体溃烂。

3. 白霉病白霉病是由真菌白微霉(Saprolegnia spp.)引起的淡水虾类疾病,主要出现在淡水虾体表面的软组织上。

受感染的虾体会出现白色软组织疱疹,严重时可能导致虾体死亡。

二、淡水虾类疾病的防控措施为了减少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养殖户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控方法。

1. 定期检查水质水质是淡水虾类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养殖户应定期检查水质,并合理调节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环境参数,以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2.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户应加强对养殖过程的管理,包括定期清理养殖池、清除废料,加强消毒等。

同时,注意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恶化,导致虾类易受病原菌感染。

3. 合理选用虾苗在购买虾苗时,养殖户应选择健康的虾苗,并避免引入携带病原的虾苗。

此外,应保证虾苗生长环境的卫生,避免虾苗过度拥挤,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淡水虾类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淡水虾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市场风险。

首先,养殖户在治疗和防控疾病上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增加了养殖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类常见疾病
一:对虾白斑综合症
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流行情况
白斑病全国各地都流行,病程急,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也不过7天可使全池虾死亡。

危害性极大。

病虾小者体长4厘米,大者7-8厘米以上。

白斑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

病症及病理变化
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空胃,行动迟钝,离群,很快死。

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

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

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

头胸甲很容易剥离。

病虾的肝胰脏肿大、糜烂。

电180--3712--8119
诊断
镜检头胸甲白斑清晰可见
防治
预防:(1)彻底清塘,生石灰25ppm
(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
(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
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
(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
二、桃拉病毒病
桃拉综合症病毒
流行特点: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主要是水平传播。

症状:甲壳变软,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肝胰脏水肿,发白。

防治:
预防:(1)彻底清塘,采用强氯精5-10ppm浓度或生石灰25ppm
(2)防治苗种带毒,避免购买疫区种苗,
(3)定期泼洒Em8调水王300ml/亩·米或Em6浓缩原液250ml/亩·米,每15天泼洒一次
治疗:(1)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200ml/亩·米或水产保护神250ml/亩·米或安底福100ml/亩·米拌饵投喂
(2)同时内服参福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正大肽白金连用4天
三、红体病
应激性红体
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

症状: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

有时捕捞、施药等也会出现
这种症状,这一症状在短时间内可以随着水温、盐度等因子的稳定而消失。

在应激期间,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

防治措施:①长期使用Em8调水王,保持水体稳定。

在暴雨、高温等天气时,拌饵添加应激解毒灵,增强虾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②暴雨前加深水位.雨后排掉表层淡水,开动增氧机搅拌分层水和向水体增氧,并施用生石灰(7~10千克/亩水体)调节水质。

③每次排换水量不要超过总水量的10%,防止水温、盐度、pH值等变化过大。

④各种理化因子变化之后,使用一些无刺激性的药物,如二溴海因等,适当用药防病。

四、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斑病,坏血病)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c时,幼虾停止生长,成虾则表现为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最终使饲料转化率降低。

虾类的典型维生素c缺乏症为“黑死病”,即伤口愈合缓慢,壳下出现黑色溃烂,大批死亡。

严重时甚至出现类似哺乳动物的坏血。

此外,维生素c缺乏时还易出现虾壳松软,蜕壳周期延长,肌肉白浊,鳃混沌等症状。

防治
(1)用应激解毒灵250g/亩·米或高能应激营养素200g/亩·米全池泼洒
(2)内服高效免疫多糖+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五、虾纤毛虫病
病虾体表寄生大量纤毛虫(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等),体表呈棕黄色绒毛状,影响病虾摄食和蜕壳,严重时可致虾死亡。

主要原因是水质过肥,钟形虫、枝虫、聚缩虫等大量繁殖。

流行情况:该病从南到北都有发生,流行范围广,发病时间多为4~10月
病症:
发病初期,虾、蟹体表没有明显症状,虾、蟹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比较慢,病情发展到中期,肉眼已经可以辨别出患病虾、蟹体表具少量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

诊断:
病程中期经镜检一个视野发现有3~5个虫体。

经镜检一个视野发现有多于5个虫体以上,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鳃部挂有污泥且粘液增多,可判断严重感染,解剖观察可见空肠,肝脏呈浅黄色或深褐色或花纹状,肌肉无弹性,鳃呈黑色,此时常继发性感染细菌病。

防治方法:
预防:合理放养,定期用三环绝杀拌料投喂,定期泼洒纤虫清20ml/亩·米,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治疗:全池泼洒纤虫清30ml/亩·米同时内服三环绝杀拌饵投喂,连用四天六、丝状细菌病
虾苗丝状细菌病,又称虾苗腐鳃病。

是由一种叫做发状白丝菌的细菌引起的。

流行情况:这种发状白丝菌当池水含丰富的有机物及无机物或盐度高达20~30‰的情况下,易大量繁殖,普遍存在于河口及海洋。

每年的6~9月是该病发病高峰期。

症状:与虾体的外部共生。

附着在虾的鳃部、附肢、尾扇及体表等部位。

病虾鳃部多为黑色或棕褐色,头胸部附肢和游泳呈色泽暗淡,似有棉絮状附着物。

严重时鳃变为黑色、褐色甚至绿色。

受感染的对虾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表现为活动能力减弱,沉于池底,久而死亡。

防治:
预防:注意投料不能过量,不剩余料,保持池水新鲜与透明度30~40cn,定期泼洒Em6浓缩原液150ml/亩·米,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180—3712--8119 治疗:及时换水,全池泼洒参必康300ml/亩·米,同时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正大肽白金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正大药业技术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