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的损伤、感染、肿瘤、神经血管疾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主要器官,是人体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脑部疾病1. 中风:中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征是大脑缺血或出血导致脑功能障碍。
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2. 脑炎:脑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源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可导致发热、头痛、颈硬、意识改变等症状。
3. 脑肿瘤:脑肿瘤指的是脑组织中的异常增生,可以是恶性或良性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4. 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其特征是大脑突发异常放电引起的意识丧失、肢体抽动等症状。
5.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症状包括震颤、僵直、运动障碍等。
二、脊髓疾病1.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的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膀胱和肠功能受损等。
2.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症状包括发热、肢体无力、呼吸困难等。
三、神经血管疾病1. 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损伤,症状与中风相似。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疾病,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
四、其他疾病1.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2. 脑积水: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或脑脊液循环通道阻塞导致脑室扩张的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MRI、脑脊液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手段。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等。
对于一些不可逆性的损伤,如中风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康复和辅助护理也非常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诊断1

陈旧性梗塞(4 陈旧性梗塞 (4-6w)
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 有负占位效应
陈梗
(2)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常发坐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 CT:平扫,呈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 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 效应较明显。 MRI:平扫,梗死区内出现短T₁高信 号灶。
CT:肿瘤起源脑外,多有完整的包膜,呈结 节状,境界清楚,密度较高,明显强化。周 围脑组织受压。
脑膜瘤侵蚀颅骨,导致骨破坏或反应 性骨增生
MRI:肿瘤起源脑外,多有完整的包膜,呈结节状,境界 清楚,T1呈低信号,T2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明显强化, 可见脑膜尾征。周围脑组织受压,“白质塌陷征”。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Grade1 Grade1-2)
MRI:T1 低信号,T2 高信号,均匀,境界清楚,无灶周水肿, 无强化或强化轻微,占位效应轻或无。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Grade3 Grade3-4)
CT:混杂密度,境界不清楚,出血坏死,灶周水肿明显, 强化明显,占位效应重。
(1)缺血性脑梗塞 (1) 缺血性脑梗塞
发病24 发病 24小时内 小时内CT CT可阴性 可阴性 CT特点: CT 特点: 形态:楔形和不规则形 形态 :楔形和不规则形 范围:灰白质均累及 范围 :灰白质均累及 周围:脑水肿、占位效应 周围 :脑水肿、占位效应
急性梗塞(<1 (<1w) w)
CT:楔形低密度,累及灰白质,组织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SWI
7. 颅内迟发性血肿 CT和MRI表现与前 述同类型血肿相同
8.脑外伤后遗症常见的脑外伤后遗症包 括脑软化、脑萎缩、脑积水、脑穿通畸 形囊肿等、 (1)脑软化: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 为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形成 的的病理性残腔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和脊髓功能的一类疾患,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一系列特定的症状。
1. 中风中风,即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突然发生局部性缺血或出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肌肉无力、言语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受限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偏身癱软。
2.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运动障碍。
其典型特征是肌肉僵硬(尤其是四肢和颈部肌肉)以及震颤,表现为手脚颤动或僵直,行走困难等。
患者常常还伴有体温调节障碍、睡眠紊乱和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
3.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主要特征是逐渐进行性的记忆丧失以及认知能力下降。
该疾病开始时可能只表现为轻微的遗忘,但逐渐发展到乏力、失语,最终导致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其他常见的症状还包括情绪波动、夜间觉醒频率增加等。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1.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关于最早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进展情况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的可能。
例如,在帕金森氏症的诊断中,医生会询问患者关于肌肉僵硬、震颤、行走困难等动作障碍的症状。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观察患者的肌力、感觉、反射以及平衡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异常。
在中风的诊断中,医生还会注意观察局部神经损伤的征象,如面部偏斜或眼球运动异常等。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脑电图(EEG)、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等。
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电活动,并通过观察脑电波形来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或其他异常。
儿科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致病菌
化脓性细菌 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 2月以下易发生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产气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我国很少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颅内 感染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
入侵途径
最常见就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 脑膜 微血管 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黏膜或脐部亦 为入侵门户 邻近组织器官感染 中耳炎、乳突炎等 扩散涉及脑膜 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 颅骨骨折、皮肤 窦道或脑脊膜膨出,由此直接进入蛛 网膜下腔
病毒性脑炎
起病急 临床表现因脑实质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范 围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情绪异常、反复惊厥、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病症 癫痫持续状态、脑疝形成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病死率高 病程2~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遗留肢体 瘫痪、智力倒退等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病因
病毒别离检测难,仅1/3~1/4病例 80%为肠道病毒 其次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 毒、腮腺病毒和其他病毒
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差异大 病毒性脑炎较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 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 自限性
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前驱传染性疾病或上呼吸 道感染 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头 痛、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 统体征 病程1~2周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地心阻力稍弱,5级正常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阻力,力量稍弱,5级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MR(一)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冠状位增强
矢状位增强
Ⅳ 级 星 形 细 胞 瘤
同前病例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2.幕下星形细胞瘤 A.与幕上星形细胞瘤相比,囊变率 高而水肿较轻; B.囊性和实性部分均为长T1、长T2 信号,实性部分强化; C.没有骨伪影的干扰,MRI优于CT, 可清楚分辨肿瘤与脑干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常 见 肿瘤的MRI诊断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钱银锋
颅内肿瘤
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血管造影可定位诊断,目前少用。 CT,绝大多数可定位、定量诊断, 大多数可定性诊断。 MRI,定位诊断优于CT,定性有时 有困难。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发生于小脑者:
A.多位于小脑半球,亦可位于蚓部。 B.多为囊实性。
临床表现: A.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B.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A.长T1、长T2信号,以T2延长明显; B.Ⅱ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T1WI上 信号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毛 细 胞 型 星 形 细 胞 瘤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颅内肿瘤
婴儿及儿童以幕下肿瘤常见,髓母 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 见。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和决策的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 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运动,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参与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认知
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分类
感染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
1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与脑血管病变有关。
如脑炎、脑膜炎等,主要由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CT可见颈椎管前后径和横径变小,压 迫脊髓和神经根。
CT可见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赘 形成,严重时可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腰椎间盘突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CT显示腰椎间盘体积变小,边缘 不规则,密度不均,甚至突出压
迫硬膜囊。
腰椎间盘钙化
CT可见腰椎间盘内钙盐沉积,呈 现高密度影。
腰椎神经根受压
CT可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引起神经根水肿或炎症反应。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肿瘤性疾病
2
如脑瘤、脊髓瘤等,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遗传性疾病
3
如神经纤维瘤病、共济失调症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其他疾病
4
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病因较为复杂多样。
Part
02
脑部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脑梗死的CT表现
低密度影
脑梗死区域在CT平扫中 呈低密度影,边界较模糊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占位效应
脑梗死病灶周围可出现占 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 压、移位。
脑肿瘤的CT表现
01
02
03
占位病变
脑肿瘤在CT上表现为占位 病变,即脑组织中异常的 肿块。
密度不均
脑肿瘤的密度通常不均匀 ,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 血。
增强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分析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大脑、 脊髓和周围神经的疾病
分类: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 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
常见疾病:多发性硬化、阿尔 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等
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记忆 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视觉障碍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不 良情绪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疾病
加强健康管理,如血压、血糖、 血脂等指标的监测和控制
汇报人:XX
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血 吸虫病等
免疫因素:如多发性硬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肿瘤压迫:如脑肿瘤、脊髓 肿瘤等压迫神经组织
外伤:如车祸、坠落等导致 的脑损伤
血管病变:如脑出血、脑梗 塞等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
氧
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导 致神经组织炎症和损伤
脑肿瘤:包括胶质瘤、脑 膜瘤、垂体瘤等
脊髓肿瘤:包括神经感觉过敏、感觉缺失
等
感觉障碍的诊断:神经学 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
室检查等
症状:肌肉无力、肌肉僵硬、肌 肉痉挛等
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 术治疗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 损伤、肌肉疾病等
预后:根据病因和病情不同,预 后也不同
CT扫描:用于检查脑部结构,如肿 瘤、出血等
MRI扫描:用于检查脑部软组织, 如神经纤维、血管等
血管造影:用于检查脑血管病变, 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
核素扫描:用于检查脑部功能,如 代谢异常、肿瘤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疾病介绍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疾病介绍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是人体中一个细胞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电信号并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然而,由于遗传、环境或其他未知原因,神经系统可能遭受损伤,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根据影响的部位和特征,神经系统疾病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周围神经系统(PNS)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1.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主要的控制中心。
CNS 疾病指那些直接影响到大脑和脊髓功能的异常情况。
其中最常见的有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白质脑损害和多发性硬化等。
- 帕金森氏症:这是一种长期进行性运动障碍的慢性神经退行性进展性变性失调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这一疾病通常在老年人中发作,并与大脑部位多巴胺的缺乏有关。
- 阿尔茨海默氏症:这是一种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可能会失去记忆、决策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技能。
它是由于大脑细胞逐渐死亡和萎缩导致的,目前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
2. 周围神经系统(PNS)疾病周围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体表神经、末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PNS 疾病指那些累及到这些部位的异常情况。
最常见的 PNS 疾病包括坐骨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压迫和感觉神经损害等。
- 坐骨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且直径最粗的神经之一,负责下肢的运动与感觉。
当坐骨神经受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臀部、大腿和小腿疼痛、麻木以及行走困难等症状。
- 周围神经压迫:周围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后,患者可能会经历局部麻木、肌无力和刺痛感等不适。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颈椎和腕部。
3. 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指那些由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神经组织而导致的异常情况。
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和舞蹈-淡水综合征。
- 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白质损伤和形成散在的硬化斑块(sclerotic plaqu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畸形、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
【影像学表现】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和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和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
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空洞症和综合征。
4、综合征:在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和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和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综合征):和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
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和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
二、颅脑损伤(一)脑挫裂伤()【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
可分为三期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出血机化)。
3、晚期:经历数月至数年,小病灶有瘢痕修复,大病灶形成囊腔,邻近脑组织萎缩,脑膜增厚与脑粘连。
【临床表现】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有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影像学表现】1、表现损伤后局部低密度改变:脑水肿、脑肿胀和脑软化。
散在点片状出血:在低密度区内散在点片状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位及萎缩表现:急性期有占位效应慢性期萎缩表现。
合并其他征象:脑内外血肿、骨折、积气。
2、表现:脑水肿、出血、软化灶信号表现。
(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理基础】头颅受到旋转暴力致大脑绕中轴发生旋转运动导致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处受到剪切力损伤,引起弥漫性轴索断裂、点状出血和水肿。
【临床表现】伤后立即意识丧失,多数立刻死亡,部分患者持续昏迷达数周数月,甚至成为植物人。
【影像学表现】1、表现:弥漫性脑肿胀,白质或/和脑灰白质交界处散在不对称的小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出血。
2、表现:弥漫性脑肿胀,出血信号表现。
(三)脑内血肿()【病理基础】系指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所致。
【临床表现】症状重且迅速恶化,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
【影像学表现】1、表现:血肿形成期(1~2周):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
血肿吸收期(2~4周):血肿逐渐吸收缩小,密度减低,周围水肿减少,占位效应减轻。
血肿囊变期(超过4周):密度减低,囊变软化灶。
2、表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生化状态及信号变化分期时间生化状态信号变化超急性期≤24hT1=或↓T2↑急性期1~2d T1=或↓T2↓↓亚急性期(早)3~7d (内)T1↑↑ T2↓↓亚急性期(晚)7~14d(外)T1↑↑T2↑↑慢性期>14dT1=或↓T2↓↓—含氧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四)硬膜外血肿()【病理基础】颅内积血位于颅骨与硬膜之间,多急性,局部易伴骨折,出血源以动脉性出血为主,因颅骨与硬膜粘连紧密,故血肿范围易局限。
【临床表现】头部外伤后原发昏迷时间较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可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表现】表现为颅板下高密度区,为相应期血肿信号。
血肿呈双凸形,边界较锐利清晰,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
邻近脑组织受压,脑沟裂池及脑室受压变窄。
中线结构向移位更明显。
(五)硬膜下血肿()【病理基础】颅内出血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分为急性(3d 内),亚急性(3d至2周)和慢性(3周以上)。
因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在颅板下呈新月状。
【临床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轻微头部外伤史或没有明显外伤史,至少经过3周以上时间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1、急性期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带状高密度影,显示相应信号。
常合并脑挫裂伤。
较硬膜外血肿范围广泛,占位效应显著。
2、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表现等密度,出现特有的信号变化,脑皮质、脑沟受压向内侧移位。
(六)脑外伤后遗症【病理基础】脑外伤常见后遗症包括脑软化、脑萎缩、脑穿通畸形囊肿、脑积水和蛛网膜囊肿等,均为不可逆性改变。
【影像学表现】1、脑软化():表现为低密度,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邻近脑室扩大和脑沟加深。
2、脑萎缩():弥漫性脑萎缩表现为两侧侧脑室、脑沟和脑池扩大。
局限性脑萎缩局部脑沟和脑室扩大。
3、脑穿通畸形囊肿: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脑脊液低密度区,并与相应扩大脑室相通。
4、脑积水:脑室对称性扩大,无脑沟加宽加深。
三、颅内肿瘤(一)概述1、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指包括所有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2、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和限度:颅骨平片诊断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断定位定量诊断达98%,定性80%以上对肿瘤定位诊断更准确,和优于传统的X线,优于3、发病年龄情况: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
成人中约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质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性肿瘤。
(二)脑肿瘤基本病变表现1、X线平片:(1)颅内压增高:颅缝增宽,蝶鞍改变,脑回压迹增多,颅壁变薄(2)颅内肿瘤的定位征象局限性颅骨改变,蝶鞍改变,钙化,松果体钙斑移位。
2、脑血管造影:血管移位,血管形态改变,血循环改变。
3、和:(1)病灶显示: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混杂信号(2)病灶的强化表现:均一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强化。
(3)脑水肿::低密度:T2高信号、T1低信号、无强化(4)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的移位,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脑室、脑池的扩大,脑沟的变化,脑体积的改变。
(5)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阻塞性脑积水,代偿性脑积水(压力正常,脑脊液增加)。
(三)神经上皮肿瘤占原发脑瘤4050%,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1、星形细胞瘤()【病理基础】分为Ⅰ~Ⅳ级,Ⅰ、Ⅱ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Ⅲ、Ⅳ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分化良好星形细胞瘤:多位于白质区,含神经胶质纤维多,无包膜,可有囊变。
分化不良星形细胞瘤:浸润生长,不规则,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楚,有囊变、坏死和出血。
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为囊实性病变,囊变边界清楚,实性部分呈浸润生长,无明显边界。
【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症状、癫痫及肢体活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1)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表现: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水肿肿瘤边界多不清楚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表现:病灶信号均匀呈长T1和长T2改变,其他与表现相同。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表现: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
高密度常为出血或钙化,但钙化出现率仅为2.3~8%。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边缘清楚光滑,瘤周水肿约90%,增强扫描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环壁瘤结节;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各级肿瘤均有,以Ⅲ~Ⅳ级占位征象显著。
表现:信号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其余与表现相同。
(3)小脑星形细胞瘤表现:80%位于小半球,20%位于小脑蚓部有囊变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瘤结节不规则强化,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密度改变,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水肿轻,Ⅳ脑室和脑干受压。
表现:病灶为囊实性占位病变,信号不均匀,囊变率高,其余与表现相同。
2、少突胶质细胞瘤()【病理基础】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无包膜,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变,出血坏死少见,70%以上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主要表现有癫痫、偏瘫、感觉障碍、颅内高压症状。
【影像学表现】(1)表现: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
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2)表现:T1呈低、等混杂信号,T2为高信号,有不同程度强化或不强化,其余与相同。
3、室管膜瘤()【病理基础】占颅内肿瘤3~5%、占神经上皮肿瘤12%;儿童多见(1~5岁);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依次侧、三脑室、导水管、脊髓、马尾、大脑半球;10~20%脑脊液转移。
肿瘤起自室管膜细胞,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的位置,癫痫和颅高压常出现,脑室内肿瘤定位体征少。
【影像学表现】(1)表现:平扫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孔延到小脑延髓池,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2)表现:平扫T1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钙化、囊变、坏死时信号不均;脑积水,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4、髓母细胞瘤()【病理基础】占颅内肿瘤4~8%、占神经上皮肿瘤1~6%,多见于20岁以内,男性多见。
是一种神经上皮胚胎性恶性肿瘤,发生于小脑蚓部,最易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椎管,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