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题目类别毕业论文学院(系)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专业班级2003,23(1):18-21[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18]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07302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完成日期 2006年2月16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生:体育学院指导老师:体育学院(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
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
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关键词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综述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以及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生活也丰富多彩,大学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亚于于对物质方面。
校园体育运动不只限于强身健体更能影响大学生心理方面,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例如,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优美的体育动作,扣人心悬的竞技比赛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在现场观看比赛,随着比赛进行的同时,人们可以大声的叫喊,可以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轻松感。
一次成功的射门,一个漂亮的投篮,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跳健美操等,不只是健身,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的一种快感、成就感和心情的舒畅感。
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精神方面的价值。
生活水平越高,人们越是注重体育精神层面的价值。
一、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体育运动(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许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特别是对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严重。
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其生理健康。
综合各种症状及特征,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环境改变造成心理不适及适应障碍。
②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
③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④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⑤情感困惑和危机。
⑥就业压力。
(二)体育运动作用的研究体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强健身体。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开发智力,能力。
所以体育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
艰苦、疲劳、激烈、竞争,这些都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及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道德品质,而且能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一些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1. 身体健康:多项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
2. 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并能提升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一些研究发现,参加团队运动或者社交性运动,例如集体健身或者球类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归属感和减轻孤独感。
3. 社交生活: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于社交生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团队运动可以鼓励社会互动和增强社会支持,而独立性运动则更适合希望享受孤独或者自我反省的人群。
此外,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个人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享受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
关于体育学科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体育学科的文献综述范文体育,那可是个超有趣又超有活力的领域。
从古代奥运会的诞生到现代各种酷炫的体育赛事,体育学科一直在不断发展,涵盖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一、体育的历史与文化方面。
在研究体育的历史文献里,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
好多资料都显示,体育从古代开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活动。
比如说古希腊,那时候的奥运会可不仅仅是为了争个第一,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对人体美、力量和竞技精神的一种崇拜。
古代的体育项目,像赛跑、掷铁饼等,都是古希腊人展示自身素质和荣耀家族、城邦的方式。
这种把体育和文化紧密相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再看咱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像武术,那可不仅仅是打架的功夫,里面包含着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养生之道。
太极拳讲究的以柔克刚,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体现。
从这些文献中能深刻感受到,体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体育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二、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这可是体育学科绕不开的话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规律的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就像魔法一样神奇。
从身体机能方面来说,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让我们的心脏像一个更强劲的发动机,肺部能更好地进行气体交换。
那些经常运动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低得多。
而且运动对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就像给房子加固一样,让我们的身体更结实。
在心理健康方面,体育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当我们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东西,这可是天然的“快乐激素”。
很多有压力或者情绪低落的人,在进行体育活动后都会感觉心情变好。
文献里还提到,团队运动,比如足球、篮球等,还能提高人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体育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
学校里的体育教育,那可是关系到祖国花朵健康成长的大事。
不少文献强调,体育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里,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他们的一生健康奠定基础。
文献综述(体育)

文献综述(体育)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外在功能,对社会保持健康和积极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中,呼吁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声音不断发出。
研究者们似乎普遍认同,参与体育运动对健康有益,可以帮助降低因静坐不动而引起的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
近年来,许多关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个人的身心和精神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Wrisberg, G., & Lambrecht, J.(2018)发表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和免疫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人类获得了更多的健康和身心福利,比如减轻年龄相关病变,提高社会技能和社会参与度,减少孤独感和改善生活质量。
利用体育运动,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压力,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
Almeida, C., Correia, C., & Macedo, B. (2017)的研究证实,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例如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对精神健康也有益。
他们研究了一组运动者,发现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于一组非运动者,证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不良心态,增强免疫力。
他们认为,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压力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抵抗精神紊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Killgore和Hastings(2017)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加心肺功能,缓解情绪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他们发现,体育运动也能够改善年老体质、预防癌症活动百岁老人的心脏病症。
此外,他们认为运动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
他们发现,学生经过定期的体育运动干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焦虑、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获得许多健康和福利,无论是身体上、心理上、或是情绪上,都可以得到改善。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并减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综述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综述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摘要:本文介绍体育活动引起心理效益的多种可能机制,并提出了体育活动,特别是长期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及对身心疾病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情绪目前,体育活动的心理方面效益至少与身体效益一样重要。
若缺乏大众从事体育锻炼行为前因的知识,大众体育健康领域将准以取得更大成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是生活节奏变得更快,竞争更为激烈,人们的身心负荷普遍的加重;另一方面则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
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来调节身心状态,改善与提高健康水准。
追求身心健康,已成为我们社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
1.心理健康的内涵和体育活动引起心理效益的多种可能机制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然而,当人们在工作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情绪长期低沉,或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时,很少会想到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问题。
近年来,通过研究和事实显示,身体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关于体育活动为何能引起心理方面的改变,大致有下列一些:1.1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
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向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
1.2提高智力体育知识和动作机能的牢固掌握,必须有智力水平作为保证,体育学习和认知活动一样,依赖于人们的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综合认识能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
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映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识,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保证。
1.3确定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和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作用。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同时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但囿于条件限制,目前国内对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篇一《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借鉴国内、外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着重探讨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校园运动文化、制定科学的运动时间、掌握最佳运动频率以及科学的运动方法,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The Impact of Sports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XU Jin-yan,DU Mei,WANG Yue(Spor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sports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drawing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role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domestic and outside sports combining with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exercise time to master the best exercise frequency and scientific movement,ca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sports, mental health1研究目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同时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1〕。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

象 %不 同 的角 度 提 出了 不 同 的标 准 来 评 价 心 理健 康 状 况 &阐 述 了 心 理 健 康 的 含 义 & 深 化 了 我 们 对 心 理 健康的理解&但也存在标准混乱的问题&并没有取 得较 一致 的 结论 ’ 其中 一 个解 释是 心理 活 动对 身体 健康的影响是具体的%可测的&通过一些生理指标 就 能反 映 出 来& 而 身体 活 动 对心 理 健 康 的 影 响评 价 起来 就比 较 抽象 !
效的 快 乐 的 社会 所 能 接纳 的 行 为 !面 对 应 接 受的 现 实生 活 以 谋 求对 自 己 对周 围 世 界最 好 的 适 应 !这 个 说法充分理解了心理健康作为 健康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的 精 神 内涵 ) 我国 心 理 学家 认 为 心 理 健 康是 指 一种 持 续 的 #积 极 的# 发 展的 # 能 对社 会 作 出 良好 适 应! 充 分 发挥 身 心 潜能 的 心 理状 态 " 两 者 的 定义 有 不谋而合之处!为确定心理健康的内涵!许多学者 提出 了多 种 操作 性定 义 和评 价心 理健 康 的标 准" 马 斯洛 等 人 提 出了 十 条 心理 健 康 的标 准 ! 从 自 我安 全 感 #认 知 # 人 格 # 人 际 关 系 # 情 绪 等 十 个 方 面 对 其 含 义进行了论述! 西方心理学家 雅荷达提出六大要 素 !以 帮 助 我 们 衡 量 心 理 是 否 健 康 ! 分 别 从 个 体 的 自 我 认 识 #人 格 # 人 际 关 系 # 社 会 适 应 能 力 # 解 决 问 题能 力 方面 进 行了 论 述"
>, 分 钟 左 右 的 一 次 性 身 体 活 动 可 产 生如 下 短 期 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
摘要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
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目前, 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 研究也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
因此本文对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深一步探讨。
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国内外有关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对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与测量、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字:运动,心理,健康
引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
适应是指个人通过作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而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目前,我国的全民体育也成为热门研究预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对理论和实践还有不足,因此本文对体育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的发展变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好的一种状态, 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然而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并没有确定的说法, 1930 年白宫会议报告就指出, 心理健康可以界说为个体以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纳的行为, 面对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 这个说法充分理解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精神内涵;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能对社会作出良好适应, 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心理状态。
两者的定义有不谋而合之处, 为确定心理健康的内涵, 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操作性定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自我安全感、认知、人格、人际关系、情绪等十个方面对其含义进行了论述, 西方心理学家雅荷达提出六大要素, 以帮助我们衡量心理是否健康, 分别从个体的自我认识、人格、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论述。
[1]刘协和指出的五条心理健康标准是: 1.没有心理异常; 2.正常发育的智力; 3.
健全的人格; 4.充沛的精力; 5.丰富的情感生活等。
[2]
健身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 在通过健身运动辅以治疗后, 不仅生理疾病减轻, 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健身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健身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运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 有目的地运用知觉( 观察) 、记忆、思维和想象。
因此, 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改善和加强。
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 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提高。
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 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 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苏联学者 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 6 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
此外, 健身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 能降低焦虑水平, 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 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健身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由于健身运动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 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等进行自我评价, 而个体主动参加健身运动一般都会促进自我知觉。
同时, 个体参加健身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进行的选择, 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 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
健身运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
因此, 健身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好形式。
通过参加健身运动, 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 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并在健身运动中, 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从而, 给个体带
来心理上的益处,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健身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
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在课堂中, 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心理相容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课堂心理境况好坏的重要标志, 只有师生与同学间心理相容, 关系融洽, 说起话来才有共同语言, 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同心协力, 遇到困难才能同舟共济, 共获进步, 同享快乐。
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当一个人从事运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
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就能减少疲劳。
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
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助故(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口沁的人则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
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墓本机制尚完全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
Boss cher(l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
一种运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运动结合放松练习。
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
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
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动队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实现地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家也已经在政策取向上肯定了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已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协和.心理
卫生大全[M].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3] 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5. [4]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5] 毛志雄,王则珊.北京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维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5- 10.
[6]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7]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Harris D education:A rationale forphysical education[J].Public Health Report,1970,(85 ):905- 911.
[9]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10]阴国恩.李洪玉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1]周绍国.岑汉康.体育心理学[M]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2]唐辉文.中学教学情趣导学法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 1998(3) 。
[13]周珑文.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浙江教学研究, 1998(3) 。
[14]丁忠元等.学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状态初探[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一九八五年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