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鼠害基本知识点

合集下载

鼠害防治基本知识

鼠害防治基本知识

鼠害防治基本知识
一、鼠类的生活习性
鼠类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一般喜欢在夜间活动。

它们的食物来源广泛,能够食用人类、畜类、禽类的食物,也能够食用种子、果实等植物食物。

鼠类的生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就会形成严重的鼠害。

二、鼠害的危害
鼠害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例如破坏农作物、食品等储存物品,危害人类健康,如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等多种疾病。

三、鼠害的防治措施
(1)环境改善: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垃圾堆积、废弃物存放等,减少鼠类的栖息地。

(2)物理防治:采用防鼠垫、粘鼠板、鼠笼等物理方法捕捉鼠类,有效减少鼠害。

(3)化学防治:使用杀鼠剂对鼠类进行毒杀,包括颗粒剂、毒饵、气雾剂等多种形式。

使用化学杀鼠剂时,应注意防护,避免对人、动物和环境造成伤害。

(4)生物防治:使用天敌、猫、狗等自然敌害对鼠类进行控制,避免使用化学剂和杀鼠器具。

(5)综合防治:结合环境改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四、鼠害防治注意事项
(1)应注意杀鼠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遵守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防止杀鼠药物残留对人类和环境的污染。

(2)使用防鼠剂、粘鼠板等物理方法时,应根据鼠类的活动规律放置捕捉器具,避免对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3)应及时清除垃圾,防止垃圾堆积成为鼠类的栖息地。

(4)对于农村和城市中的鼠害防治,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防治方案,例如农村地区可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城市中可采用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为主。

(5)应定期进行鼠害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鼠害,防止鼠害扩散和传播。

农业鼠害

农业鼠害
(1)黄 胸 鼠
鼠科。别名黄腹鼠、长尾鼠。分家 栖和野栖两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 域以南,西藏东南部和秦岭、篙山
一带往南地区。
寄主 偏食植物性食物如萝卜等蔬菜 和谷子、山芋粉、馒头、饼干、面 粉、肉类等。
生活习性 该鼠洞穴较简单,洞径4—6cm,洞口内壁光滑,出口多。喜昼夜活动,夜 间活动频繁,尤以晨、昏活跃。在农区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多与大家鼠混居。黄胸鼠 在建筑物上层,褐家鼠在下层。该鼠一年四季均可繁殖,7—8月是繁殖高峰,年繁 殖3—4次,每胎6—8仔,个别多达16仔,幼鼠出生3个月达性成熟,寿命长达3年。
旅鼠:
仓鼠科:
•理论上1对一 年可以繁殖出 164万只后代 1958年沃尔特· 迪斯尼公司的一部影片 《白色旷野》将旅鼠的这种自我牺牲精 神传扬开来 初二语文课本也有<旅鼠>的课文 担忧同类个体的增加会招来种群的灭绝.
6 鼠类具有复杂的通讯系统 (1)物理通讯:听觉、视觉和触觉 听觉是利用声波或超声波来实现的,超生 猫是利用鼠类可以接受超声波的特性而研制 出来的; (2)化学通讯 外激素。对于鼠类适应环境、 避免危险有重要作用。
花鼠
(6)长 沙 土 鼠
学 名 Meriones unguiculatus (Milne— Edwards)属啮齿目,仓鼠科。别名黄耗子、白条 鼠、沙老鼠、黄尾巴鼠。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 省区。 为害特点 主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及其种子,冬季食秋 贮粮,具自残现象。 生活习性 长沙土鼠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也分布于 草原和农业地区,喜栖居于沙质撂荒地、农田、路 旁、地埂等植被稀疏、植株低矮处。洞系复杂。
第三节 主要的农田害鼠
1种类概念 我国共有啮齿目动物13科63属180 种,重要的种类大约有40多种; 另外有兔形目2科2属24种。 2 鼠类危害的表现 (1)盗食作物种子和籽食(FAO估计,每年造成 的损失相当于全部作物产值的20%,中国相当于 进口粮食的数量) (2)开挖洞穴,破坏农田 (3)取食草根和作物根、破坏牧场和水土保持 (4)传染疾病,破坏人们身心健康

鼠害防治制度和措施

鼠害防治制度和措施

鼠害防治制度和措施1. 引言1.1 鼠害的危害鼠害是农业生产和城市环境中常见的一种危害性害虫,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鼠害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们会啃食种子、幼苗和成熟植株,破坏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鼠害会传播各种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等,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鼠害还会啃咬电缆、管道等基础设施,引发火灾和水灾等安全隐患。

对于鼠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只有有效地控制鼠害的滋生和扩散,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维护城市环境的整洁与安全。

防治鼠害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1.2 鼠害防治的重要性鼠害是指由老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引起的危害。

在农田、仓库、城市及农村等各个领域,鼠害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建立有效的鼠害防治制度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鼠害会造成财产损失。

老鼠在农田中啃食庄稼,进入仓库偷食粮食,甚至啃咬电线、设备等,给农民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防治鼠害可以保护农作物和粮食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鼠害还会带来卫生问题。

老鼠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它们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疾病病菌,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防治鼠害不仅可以维护环境卫生,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避免疾病传播。

鼠害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建立科学的防治制度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减少财产损失和卫生风险,维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加强鼠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59】2. 正文2.1 鼠害防治制度的建立鼠害防治制度的建立是解决鼠害问题的重要环节。

建立鼠害防治制度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与合作。

政府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鼠害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鼠害防治制度也要与农业生产和城市环境管理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鼠害防治体系。

建立鼠害防治制度需要进行鼠害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调查统计鼠害的分布、发生程度和危害程度,为制定具体的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鼠害措施

预防鼠害措施

预防鼠害措施引言鼠害是一种常见的农业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防止鼠害的发生,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预防鼠害的措施,帮助农民有效地管理鼠害问题。

1. 定期清洁农田周围环境鼠害通常依赖于农田周围的杂草和废弃物进行藏身和繁殖。

因此,定期清理农田周围的环境是预防鼠害的重要步骤之一。

农民应该清除杂草、秸秆以及其他堆积的废弃物,确保农田周围环境的整洁。

2. 种植防鼠植物一些植物具有驱除和抵御鼠害的特性。

农民可以选择种植一些防鼠植物,如苦瓜、辣椒和茶树等。

这些植物会释放出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对鼠害有驱避作用。

3. 加强储藏粮食的措施由于粮食是鼠害的主要食物来源,保护好储藏的粮食是预防鼠害的关键。

农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密封的容器存储粮食,避免鼠类进入。

•定期检查储藏粮食的质量和贮存条件,并及时清理和更换受损的容器。

4. 安装捕鼠器捕鼠器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鼠害控制工具。

农民可以在农田周围和储藏粮食的地方设置捕鼠器,以减少鼠害的数量。

常见的捕鼠器包括传统的夹板鼠夹和现代的捕鼠笼等。

5. 使用化学药物控制鼠害当其他措施无效时,使用化学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法。

农民应该根据鼠害的种类和数量选择适当的化学药物,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在使用化学药物时,农民应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6. 合理利用天敌一些动物,如猫、狗和猫头鹰等,是鼠害的天敌。

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天敌来控制鼠害的数量。

例如,养一只猫来捕捉农田周围的老鼠,或者让猫头鹰在农田附近筑巢。

7. 定期巡视农田农民应建立定期巡视农田的制度,密切关注鼠害的迹象。

如果发现鼠害的存在,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记录和报告相关情况。

定期巡视农田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处理鼠害问题。

8. 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鼠害的侵害。

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和灌溉,避免因肥料过量或水分过多而引起鼠害。

农户储粮常见鼠类防治科普知识

农户储粮常见鼠类防治科普知识

一、鼠类防治1.综合防治措施堵:经常清除杂物,搞好室内外卫生。

把室内外鼠洞堵死、墙根压实,使老鼠无藏身之地,才易被发现并便于捕杀。

查:查鼠洞,摸清老鼠常走的鼠道和活动场所,为下毒饵、放捕鼠器提供线索。

饿:保管好食物,断绝鼠粮,清除垃圾,迫使老鼠食诱饵。

捕:用特制捕鼠用具如防鼠板、捕鼠笼、鼠夹、电猫、粘鼠胶等诱捕。

安放鼠笼(夹)要放在鼠洞口,应与鼠洞有一定距离,有时用些伪装,可以提高捕杀效果;鼠笼上的诱饵要新鲜并勤换,应是鼠类爱吃的食物。

一般第一个晚上老鼠不易上笼,二、三天后上笼率会提高。

要勤查捕鼠器械,保持捕鼠器械干净、无异味。

毒:灭鼠一般应采用安全、高效的慢性灭鼠药,如杀鼠迷、敌鼠钠盐、溴敌隆等。

通常可用小麦、稻谷、碎玉米等原粮作诱饵(要勤换诱饵),不宜用熟食,更不能用饼干、方便面等,以免被人误食。

毒饵必须选用一般食品不用的深蓝或黑色作为警告色。

毒饵应投放在老鼠容易接近的地方,每堆30克毒饵,次日检查,吃多少补多少,吃光加倍,连续检查,投放期至少应在2周以上。

2.注意事项一定要购买国家规定能使用的鼠药,如溴敌隆、大隆和杀它丈等,应到防疫站或爱卫会购买鼠药,一定不要从小商贩那里购买国家禁止使用的急性鼠药(剧毒鼠药)。

不能同食物、饲料混放,以防人畜误食中毒。

要按规定用量投放毒饵,且要投到安全隐蔽的地方。

居民点投放毒饵。

灭鼠期间要照顾好幼儿。

同时管好禽畜,数天后将鼠药全部收回,集中处理,并组织人员收集和掩埋鼠尸。

发现有人中毒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3.常用灭鼠方法养猫捕鼠法猫是老鼠的主要天敌。

猫善跳跃和攀登,眼睛调节焦距的能力很强,在漆黑的夜里也能“洞察一切”。

猫的耳廓可自由转动,爪锋利,能伸缩,掌部有肉垫,行走无声,常常出其不意地奔到老鼠跟前,置鼠于死地。

平板夹鼠法首先要收藏好室内的食物,放置鼠夹时插牢诱饵。

横梁尖端铁锈磨干净,微微搭在架夹上,饵料一受力就能牵动弹簧。

听到鼠夹声要立即进行处理。

捕到老鼠后,要及时清除夹上的血迹、气味。

农田鼠害的防治方法

农田鼠害的防治方法


1.突击性防治。鼠密度超过防治指标,需进行大面积的 害鼠防治。当毒饵配制好以后,如何投放毒饵,也是关系 到农田鼠害防治成败的重要一环。 • 毒饵投放场所:要求将毒饵投放在害鼠栖息洁动 范围之内,经常出没的地方,使害鼠能吃到毒饵。根据各 种害鼠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进行投放毒饵。 • 毒饵投放的方法:毒饵投放量是很据田间鼠种及 其密度,以及药剂种类而确定的。如为大中型鼠,密度高 时,投放毒饵量要多些,以小型鼠力主,密度较低时,则 毒饵投量可少些。一般急性药投饵量为750-1500g/ha;慢 性药投饵量,高密度区为3750-4500g/ha,一般密度区为 2250-3000g/ha,低密度区为1500-2250g/ha。无论急性或 慢性药剂,在田间大面积防治往往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 并按一定距离设点投放毒饵。如“满天星”、‘“棋盘 式”、“五边法”、“封闭式”等设饵点方法进行投饵。 饵点之间距离及每个饵点投饵数量与每次总用饵量、投饵 方法等育关。
二、熏蒸灭鼠、化学驱鼠
• (一)熏蒸灭鼠 熏蒸灭鼠是应用熏 蒸剂如磷化铅、磷化钙、氯化苦、溴甲 烷等释放出毒气,通过鼠的呼吸道进入 体内,使害鼠中毒死亡。 • (二)化学驱鼠 化学驱鼠是一种防 鼠借施,用化学农药处理农作物种子、 苗木或其他物体上,可减轻或避免鼠类 为害。
四、杀鼠剂
• (一)杀鼠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按杀鼠剂的成分及来源,可分为无机杀鼠 剂,如亚砷酸、碳酸钡、硫酸亚铊、磷化锌等; 植物性杀鼠剂,如红海葱、番本鳖(马前子〕、 山管兰、闹羊花等;微生物及其毒素杀鼠剂, 如达尼契氏菌、C型肉毒梭菌毒素等;有机合 成杀鼠剂(或称化学杀鼠剂),如敌鼠、大隆、 毒鼠磷等。

以上介绍了诱饵及各种添加剂的作用及原 理。在实际灭鼠工作中常用“摄食系数”来衡 量诱饵的适口性,以及各种添加剂对诱饵适口 性的影响。一般经过室内摄食试验,观察和计 量各种加有添加剂的诱饵消耗量,然后计算出 摄食系数。例如,以大米作为诱饵,一组为大 米,另一组大米加添加剂,然后进行摄食试验, 其摄食系数为:

农区鼠害及灭鼠对策

农区鼠害及灭鼠对策

农区鼠害及灭鼠对策摘要分析了害鼠的生物学、种群生态学特征,总结了秀山县害鼠发生规律,以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灭鼠对策。

关键词农区;鼠害;特征;防治技术;重庆秀山1鼠类的危害全世界鼠类有2 000种,我国记载的鼠类为130种,其中农业害鼠达112种。

由于鼠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适应性强,与人类争地、争粮、同生境、共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公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毁坏粮食、储物、设施、仪器等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据资料记载,全国的农田鼠害面积每年为0.3~0.4亿公顷,全国因鼠害损失的粮食达150亿千克以上。

二是传播疾病。

据流行病学专家研究统计,以老鼠为传媒的疾病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鼠咬热等30多种。

最令人恐怖的是鼠疫。

全世界死于鼠传疾病的人数比历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因此,灭鼠工作具有防病的现实意义。

三是老鼠是不卫生的重要指标。

老鼠生活在不卫生的场所,它的生存和种群数量、活动频次成了不卫生的重要指标。

老鼠令人讨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在注重社会经济、社会文明建设的国家和地区,都把防治鼠害列进了同步发展的规划。

灭鼠、防鼠成为国民的生活需要之一。

2农区鼠害的范围农区鼠害的范围很广,包括农田鼠害、森林鼠害、草原鼠害三大领域。

在112种农业害鼠中,约有30多种为农业害鼠的优势种。

农田和农舍害鼠是农田害鼠的两大部分。

多年观测表明,秀山县农舍害鼠主要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

农田害鼠主要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黄鼠、黄毛鼠等。

森林害鼠主要有大林姬鼠、龙姬鼠、松鼠、花鼠、白腹鼠等。

草原(地)害鼠主要有鼢鼠、田鼠、鼠兔、旱獭等。

在众多的鼠种中,绝大多数为野栖型,少数为家栖型(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极少数介于两栖状态(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

老鼠的活动范围称为巢区范围,鼠种不同巢区范围大小不一样。

大型鼠种远一些,如褐家鼠,660m~6km,时速为0.5~1km;小型鼠种近一些,一般在100~200m。

农田鼠害发生与控制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农田鼠害发生与控制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农田鼠害发生与控制技术粮油,栽培技术一、鼠害发生及危害鼠类全世界约有2000种,最常见的农业鼠害优势种群有30余种,如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鼩鼱等。

鼠类属昼伏夜出动物,具有触觉奇特、嗅觉灵敏、听觉发达、视力很差、少量多餐、鼠性多疑、繁殖力强、求生技能高的特点。

鼠类繁殖呈现双峰型(春季高峰5-6月,秋季高峰10-11月)。

老鼠除糟蹋粮食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灭鼠时间及方法农村灭鼠的最佳时期,应选择在种群呈增长趋势、生境空余的时期进行,理想的灭鼠时间应安排在春、秋两季高峰出现前,采取压基数控高峰的策略。

当鼠密度达到3%时应立即组织防治。

灭鼠方法很多,应采取“堵”“疏”并用的切实措施。

常用方法有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和生态控鼠等。

化学灭鼠(毒饵灭鼠)是目前国内外灭鼠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

其优点是投药简单、工效高、灭效好、*********、经济。

缺点是易污染环境,易引起人畜中毒。

农田灭鼠时应尽量做到“五统一”和“五不漏”(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供药、统一配制毒饵、统一投放;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田土)。

三、毒饵供应站技术“毒饵站”是指老鼠能够自由进入取食,而其它动物(如鸡、鸭、猫、狗、猪等)不能进入或取食的一种能盛放毒饵的容器。

它将裸露投放毒饵改为将毒饵放于竹筒制作的毒饵站内,改季节性灭鼠为持续性控制鼠害,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环保、持久等优点;儿童、禽畜不易接触到毒饵,毒饵不易被雨水冲刷,不易受潮霉变,可长久发挥药效,降低灭鼠成本,对环境污染少。

(1)制作方法:室外“毒饵站”用直径5-150px以上的竹子,锯成长40-1250px的竹筒,把中间竹节打通,竹筒的两端各留125px的“耳朵”防雨。

用375px铁丝做两个固定脚作支架。

室内“毒饵站”用直径5-150px以上的竹子锯成长30-1000px的竹筒,把中间竹节打通即可。

(2)使用方法:农田每亩使用毒饵站1-2个,室内每户2个,每个毒饵站放置毒饵20-30g,放置3天后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鼠害基本知识点鼠类系啮齿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啮齿动物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

啮齿动物的体驱分为头部、颈部、驱干部、尾部和四肢五个部分。

构成啮齿动物毛被的毛可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三种。

啮齿动物的毛色有单色毛或毛尖毛基不同的双色毛和三色毛。

啮齿动物的牙齿依其形态和功能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

根据鼠类较为固定的栖息场所,可将鼠类分为野栖鼠和家栖鼠两大类。

根据鼠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栖居方式,可将鼠类分为树栖、地栖、半水栖三大类。

鼠类洞穴通常由洞口、洞道、窝巢、仓库、厕所、盲道等部分构成,称洞系。

最先被鼠类取食,且取食频率最高,这样的食物被称为嗜食性食物;常被鼠类取食,但取食频率较低的食物,称为可食性食物;很少被鼠类取食的食物,称为偶食性食物。

鼠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食物营养价值,还取决于食物的可获得性。

鼠类盗食新的食物时常表现为先进行试探,然后再取食,或回避、拒食。

鼠类活动包括觅食、打洞、筑巢、求偶、避敌、迁移、越冬、蛰眠等。

与鼠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有鼠种、年龄、性别、环境、气候、季节和时间等。

根据不同鼠类长期适应的活动规律,将其分为夜行性、昼行性和昼夜活动3种类型。

按鼠类活动频次与24小时的关系可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

夜行性鼠类多活动于黄昏后或黎明前几小时,每晚出现2个活动高峰。

昼行性种类一般上午和黄昏前活动频繁。

每天出现2个活动高峰。

啮齿动物与繁殖有关的生理生态现象可分为发情、交配、妊娠、产仔和哺乳五个阶段。

雌性动情期分为:①动情前期②动情期③动情后期④安静期。

胚后发育期大至可分为四个阶段1初乳期自初生至15日龄;2幼鼠阶段25-25日龄;3亚成体阶段25-70日龄;4成体阶段70日龄以上。

鼠类的婚配形式可以分为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鼠类的社群行为有避敌、迁移、越冬、蛰眠。

蛰眠可分为不定期、间断性和不间断性三类。

冬眠动物冬眠时的体温一般在0.1-10℃之间,低于0℃时会被冻僵,高于10℃时会使动物苏醒而恢复活动状态。

因此,冬眠动物的窝巢都在冻土层以下,-1-10℃之间,当气温升高至0℃以上时冬眠鼠类开始苏醒出蛰。

农田鼠害猖獗的原因一是乱砍滥伐农田林木,随意开垦荒地,耕作制度不合理,改变了天敌与鼠类的栖息环境;二是无节制的猎杀毒杀农田鼠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三是长期依赖鼠药使一些农田鼠类产生了抗药性,增加了灭鼠难度。

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鼠类年龄组成、性比率、多型现象等。

社群序位是鼠类群体生活中对资源占有的形式,包括在群体的趴卧顺序、交配优先、采食次序、警戒、护巢避敌行为等。

享有较高序位的个体占有资源优势,其存活与遗传的机率均大于低序位个体,位序通过争斗或遗传等形式决定。

也有些序位与年龄有关,占椐优势序位的强壮个体是灭鼠中的重点。

巢区一个个体或一个家族进行正常觅食、交配、育幼和避敌等日常活动的区域。

领域有些鼠种在巢区内,特别是在洞口周围一定区域内不准同种或异种个体侵入而进行积极防御的区域范围称为领域。

外激素的释放方式有两种,直接释放到体外,或寄放在一些物体或生活基质上外激素的传导介质是水和空气,传播方式有静态(布朗运动)和动态(媒介物的流动)。

外激素的作用,雄性外激素能够诱导性成熟,在一定密度下刺激性早熟,或密度过大时抑制性早熟,还能促使雌鼠发情,调节繁殖周期;中断(陌生)或(配偶)促进妊娠;吸引异性与繁殖有关;吸引同性为争夺领域行为的支配;种内联系,种间隔离,报警等。

鼠类的种群数量随气候和食物的变化,表现为季节性消长和年度变动。

一年繁殖一次的鼠种季节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繁殖多次的鼠种多呈双峰型鼠类的年度数量变动一般可分为稳定型、周期性波动型和不规则波动型。

周期性种群数量波动,一般要反复经历增长期—高峰期—下降期—低谷期四个时期。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及其作用种群数量变动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的影响。

而他们又分别由性比、胎仔数、妊娠期、成熟年龄、怀胎率、怀胎次数、年龄结构等生理因素所决定。

个体的生理体质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群体的数量变动,个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受环境因素影响,也受遗传多态的影响。

A、行为调节鼠类争夺生存空间、食物、领地、配偶等行为,在种群密度大时,资源有限,争斗频繁,竞争加剧,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环境恶化,不利于鼠类生存繁衍。

与之相反,在种群密度小,资源充足,争斗减少,竞争减缓,个体间的干扰小、环境优越,有利于鼠类生存繁衍。

B、内分泌调节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的相互干扰、争斗频繁等种内竞争增强。

作为一社群压力,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内分泌发生变化,性激素减少,繁殖力下降,生长激素减少,幼体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种群数量下降。

当种群密度较低时社群压力降低,则性激素生长激素上升繁殖力提高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上升。

C、遗传调节有人认为种群具有遗传二型性或多型现象。

一种遗传型是高进攻性的,繁殖力强,但不适于密集条件,在种群密度增长期或高峰期占优势。

另一种进攻性弱,繁殖力较低,适于密集条件种群数量下降期占优势。

当种群数量上升时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一种,并逐步取代第二种,种群数量上升。

当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由于社群压力增大,自然选择不利于高繁殖力,而适于密集型,于是种群数量下降就这样进行着种群数量的自我调节。

种类调查在调查中采集、制作标本,然后鉴定进行分类,列出名录。

密度调查的方法有1、开洞封洞法选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把地上鼠洞全部堵上,并记载堵上的数目,经24小时检查被掘开的鼠洞有多少,来计算单位面积内的鼠的密度。

2、夹日法农田布夹以一公顷为一个样方,每个样方放100夹,记载捕鼠情况。

以夹日为计算单位,连续3日或一昼夜捕获鼠数目来计算鼠密度。

3、粉迹法将滑石粉撒在鼠经常活动的墙角等处。

每处20X20CM ,每15平方米1-2块,晚上撒粉早晨检查,以日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足迹数来计算鼠密度。

4、标志重捕法在鼠活动期间,先在调查区设置捕鼠笼,捕捉一定数量的活鼠,做上标记后原地释放,在5-10天内每天捕捉的鼠中的标记鼠数量将逐日增加,未标记鼠的数量逐日减少,直至没有。

根据每天积累的数值推算有鼠总数。

2、年龄鉴定与种群年龄组划分臼齿磨损程度、体重体长、眼球晶体干重。

按预测方法的特征分1.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3.综合预测。

按预测时间分短期(1-3月)测预;中期(3-6)预测;长期(6-12)预测;.超长期(12月以上)预测。

按预测内容分发生期(时间)预测;发生量(密度)预测;危害程度(密度与面积)预测。

分析评价主要是针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论证。

灭鼠效果可通过害鼠密度的下降和农作物危害损失减轻及鼠传疾病下降的程度来评价。

鼠情测报网由站、哨、点组成鼠情测报网“三固定、三统一、三准备”方法。

1、三固定①固定地点.②固定人员. ③固定内容2、三统一①工具统一②统一方法③统一制度3、三准备①物资准备②工具器械类③资料准备啮齿动物的特征1、体形小到中形,门齿凿状,非常发达,无齿根,能不断生长,经常咬啮。

2、无犬齿,在门齿与臼齿之间有宽阔的间隙,臼齿分叶或在咀嚼面上有突起。

3、具有发达的盲肠啮齿动物的特点繁殖力强,适应性强,营穴居生活,大多活动在开阔的景观中,主要以植物为食。

兔形目于啮齿目的主要区别鼠类上唇无唇裂,上颌1对门齿,上下颌前后移动,后足趾行性,耳小尾长。

兔类上唇有唇裂,上颌2对门齿,上下颌左右移动,后足跖行性,耳长尾小或无。

啮齿动物常见的科有跳鼠科、鼠科、仓鼠科、鼠兔科、兔科。

我国大陆动物区系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我区位于古北界,黄土高原与冀热山地区I B3和蒙新荒漠与草原鼠类危害亚区ⅡA。

农业防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兴修水利、挖渠、开沟、平整土地、灌水、秋季深翻土地等破坏害鼠的洞系。

作物合理布局,改变耕作制度,如不同作物连片单种,水旱轮作倒茬等都能恶化栖息环境,迫使害鼠由田间迁移到田埂、田边、地角、渠拜、沟坡、坟头、高地、荒地等处,增加鼠类自然死亡率。

及时收割精打细收切断食源在作物的收获季节应及时收割,快运快打,收净打净,寸草归垛,颗粒归仓,尽可能减少谷物遗留田间的时间,以减少害鼠取食、储粮越冬的机会。

及时收回节杆,土地大面积连耕,组织人力挖掘鼠洞,捣毁害鼠仓库,并作必要的化学防治。

合理利用草场,防止草场退化,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实施轮牧,维持草场正常的产量,对已退化的草场要进行围拦、禁牧或利用降雨补播牧草。

有条件的可灌水施肥,恢复操草场。

居民区防鼠搞好居民点规划,住宅与家畜棚舍、粮仓分离;住宅、棚舍采用砖基水泥地,及时修补墙洞缝隙,使鼠无法挖洞;粮食、饲料专库存放;农具柴草堆放整齐,搞好庭院卫生,清除鼠类隐蔽场所,使害鼠无处栖身。

植物灭鼠利用驱鼠植物杀鼠植物。

微生物灭鼠利用细菌、病毒、球虫等。

灭鼠器械鼠夹、弓形夹、环形夹、捕鼠笼、暗箭、地箭、扎鼠环、挑竿、活套、压板、三角闸、粘鼠胶、电子捕鼠器。

普通工具灭鼠法挖洞法、灌水法、灯光捕鼠法、跌洞法、竹荁围捕法、人工捕打法。

枪击法猎枪或汽枪。

新技术应用电子捕鼠器、超声波驱鼠、猫叫或鼠叫声录音驱鼠等。

化学防治是指用有毒的药物防治鼠害,包括杀鼠剂、驱鼠剂、绝育剂的使用。

按作用速度杀鼠剂可分为速效和缓效两大类。

按作用机理靶位可分为抗凝血剂、神经毒剂、呼吸毒剂和绝育剂等。

抗凝血剂作用机理,一是降低血液的凝固力,二是损坏毛细血管使管壁渗透力增加。

神经毒剂的毒杀作用有机磷药剂抑制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C型肉毒梭菌毒素抑制胆碱酯酶的释放。

呼吸毒剂抑制呼吸酶、呼吸链抑制、刺激呼吸道黏膜。

毒饵由饵料、添加剂和具有胃毒作用的杀鼠剂组成。

具有诱惑和杀鼠的双重作用。

饵料其作用是引诱害鼠取食;添加剂是改善毒饵理化性状,增加毒饵的引诱力,提高对毒饵的警戒作用和安全感;杀鼠剂是毒饵的主要成分具有杀鼠作用,不同种类的杀鼠剂毒杀机制不同。

毒饵中的添加剂有引诱剂、粘着剂、警戒色,有时还加入防腐剂、催吐剂等。

杀鼠剂的基本要求配置毒饵应选用具有胃毒作用的杀鼠剂,对其基本要求是毒力要强;选择性适当;首遇、再遇适口性皆好;不产生耐药性;作用速度适中;配制前性质稳定,配制后经过一定时间失效,鼠死之后分解;有特效解毒剂。

总之要求药物有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

胃毒剂又分为急性杀鼠剂和缓效杀鼠剂。

毒饵的种类A、谷物类颗粒毒饵,饵料为植物种子,用湿润法配制;B、鲜瓜菜类毒饵,饵料为活瓜果蔬菜的根茎叶等,用粘附法配制;C、人工颗粒毒饵,饵料为面粉、麦麸、草粉等,用混合法配制;D、粉剂毒饵,原料为面粉、滑石粉、草木灰等,用混合法配制;E、毒水毒饵,饵料为水,用混合法配制。

毒饵的配制方法A、粘附法B、浸泡法C、湿润法D、混合法。

饱和投饵式就是将单位面积总投饵量分若干次投放,每次1/2,间隔48小时连续2-3次,补投余下的饵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