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淮北地区的婚姻习俗

合集下载

淮安老百姓结婚风俗习惯

淮安老百姓结婚风俗习惯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家带新姑爷、新姑娘回家做客,称为“回门”。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爷、新姑娘,但饭后新姑爷、新姑娘必须返回,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习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须等到新婚满月。
新婚满月之时,娘家会派人来带姑娘回去过一阶段,称作“过十八天”。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形式不拘、时间不定;闹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岁、不谈辈份(这也就是新娘“三朝无大小”的直接反映)。
闹新娘的人进入洞房,带头的人必须说喜话,其余的人跟着句句道“好”即可。进洞房所说的喜话种类很多,如:
踏入洞房来,荷花出水开。
要看新佳人,都跟我进来。
一撒栗子二撒枣,
三撒娃娃满堂跑,
四撒事事如意,
(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
五撒五子登科,
六撒六六双全,
七撒七子团圆,
八撒发发发发,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
九撒十撒我不会,
今晚随你们怎么睡。
新娘吃块肉,养儿疼不够;
新娘吃块鸡,养儿笑嘻嘻;
驮驮(圆子)抱抱;
都富(豆腐)都富。
席间,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福奶奶夹完4道菜,说完喜话就可以离席返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就开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时,全福奶奶要找一个全福童男子先来看新娘和摸马桶。看新娘、摸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说喜话(也有的是全福奶奶代说),新娘然后要给喜糖。新马桶内通常放有花生、红枣、白果、喜糖以及点心包等等,摸马桶说的喜话一般是:
扫完地后,还要上锅煎豆腐,搅猪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赶往女方家,请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称为“会亲”。

安徽传统结婚风俗(安徽婚俗大全)

安徽传统结婚风俗(安徽婚俗大全)

安徽传统结婚风俗(安徽婚俗大全)安徽地区城乡人民的婚俗,根据地区与民族杂居的特点,有其个性也有相似的共性,如回族的婚俗,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畲族的婚俗,盘歌活动就起重要的媒介作用。

〔父母之命〕无论高门大族或平民百姓,儿女婚姻大事基本上是由男女双方父母决定。

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有的是“指腹为婚”,即双方儿女出生前就为其安排了婚姻。

有的是儿女在孩提时,就为之订婚,如娃娃亲、童养媳,儿女成年时,父母就张罗代办其婚事。

“指腹为婚”如双方生男,结为兄弟;双方为女,即结为姐妹。

30 年代以后,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传统婚俗有所改变,如父母选择儿女婚姻对象之后,适当征求儿女的意见,但最终还是父母决定,尤其是父亲说了算。

由于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和爱情,只有在婚后的长期家庭生活中,才逐渐相互了解,也有部分建立夫妻情谊;但其中也有不少家庭因此陷于不幸的深渊,而酿成了多少悲剧。

〔门当户对〕家长为儿女择婚,一般都要了解对方的门户,做到门当户对。

门户即是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素质(如书香门弟)等;还有门风即勤劳、俭朴、忠厚等家风。

平民百姓议婚,不攀“高门坎”,有自己的门户标准:“高门对高门,笆门对笆门”;“穷和穷相好,富和富相交”。

公教人员也多愿彼此的子女相互攀亲。

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区别,家居城市者是吃商品粮,就业较易,因而城市家庭相互结亲。

这是政治经济条件对婚姻的制约。

同姓不婚,是各地普遍的习俗,有些地方在同姓的五服之外,仍可联姻,有些地区(如霍山等)异姓间的舒、沈、何、韩、刘、赵等两姓中均不婚。

可能由于封建家族矛盾和传统习俗所致。

〔婚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具体婚龄,各地不一致。

建国前偏重早婚,皖南石埭(今石台)一带,有“十二爹,十四娘”之说。

皖中和县一带的俗话说:“男长十六当家汉,女长十五当家婆”。

大抵男女到十五、六岁,即认为已达婚龄,男女即可娶嫁了。

一般要求是男龄要大于女龄,如五河等地俗话说:“女大五,如老母”。

安徽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结婚前后的风俗流程
1、托媒提亲
安徽结婚时需要提亲的吗,在这里,大多数媒人都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因此能够撮合大多数人的婚姻。

但是在此之前,大多数新娘都会提前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人品等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2、过庚
当安徽的新人决定交往之后,男方家就会让媒人到女方家拿庚贴,再让先生推算一下两人是不是属相相合。

如果属相不合,双方的家长就会商量一下两人是否要继续结婚,或者找一些破解的方法,让两人的婚姻道路更加平坦。

3、定亲
当男女双方同意了与对方结婚之后,媒人就会和女方家长约定好两人见面的日子。

在此同时,双方家长也会参与这个过程。

一般情况下,男方父母会邀请女方父母到家里吃饭,然后再坐下来好好的交谈。

当然这个时候媒人也会在场协调这个过程。

4、下聘礼
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男方家就要给女方家下聘礼了。

其实下聘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两人的婚事能不能顺利就取决于此了。

这个环节一般是需要给彩礼的。

5、礼品车队
安徽结婚风俗表现在礼品和车队上,女方一般需要准备床上用品,而且被子里
面需要封入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结婚车队必须是双数,而且新娘和新郎要坐在头车位置。

6、接亲敬茶
安徽结婚风俗表现在接亲和敬茶上,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一般都会受到阴挠,需要塞红包才会开门,之后在结婚仪式上新娘和新郎会向双方父母敬茶,父母也会为新人红包祝福。

7、结婚流程
结婚流程安徽依次为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但是如今自由恋爱盛行,其中许多的环节以及被省略了,而月结婚仪式也诼渐简单或者西式化。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安徽人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安徽人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安徽人的婚嫁习俗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婚嫁习俗,在安徽就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习俗,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安徽人的婚嫁习俗。

新娘离家前礼俗装新:新娘出嫁前一日或三日,在家*坐,不见外人。

皖南黟县一带,婚前一日,女家邀请四至八个姑娘陪新娘“坐房”,陪坐的姑娘叫“坐房囡”、“装新”或“坐房”;新娘出嫁前,能与同龄姑娘们叙谈,以求得心灵上的慰籍。

装箱:在淮北一带,新娘出嫁前一日,亲戚、家族迎亲,邻居纷纷赠送钱物。

到当天亥时,公认福气大的妇女都来为新娘装箱:有的箱内装新娘衣物,有的箱内装喜饼、果子、糖果、香烟等,以备众客人闹新房时食用。

有的还特装一些好果子,留新人在洞房吃。

箱子装好后,用红纸写封条斜贴箱口上。

绞脸:新娘在闺房梳妆,请有福气的妇女为其开脸,用白细线绞去脸上汗毛,搽上粉和姻脂,使新娘容光焕发,面目一新。

这是少女出嫁时的美容。

也意味着新娘告别了少女期。

有的地方是新娘入洞房后,由婆家请人绞脸。

哭嫁:新娘离家前一晚及翌日上轿前,要哭嫁,所谓“越哭越发”。

六安地区舒城一带,认为不哭嫁,生下的孩子将会是哑巴。

哭嫁实际是女儿离家的真情流露。

新娘哭,是对父母的依恋与感激;母亲哭,是既舍不得女儿离家,而又希望女儿幸福;同龄姐妹哭,是祝愿新娘今后的生活更愉快。

有的地方把“哭嫁”称为“劝嫁”,其寓意尤为深远。

饿嫁:新娘在出嫁前两天,逐渐减食,每天只吃少量的鸡蛋,以预防喜日途中或闹房时要大小便。

男家婚前礼俗铺房:合肥地区在婚前三天,女家将陪送的妆奁,以鼓乐为前导,雇请抬工送往男家,男家放鞭炮迎接。

新郎及其父母亲自布置好新房,新房内红红火火,环境一新。

缝被:婚前一天,男家请全福老太,即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老人,将新人盖被缝好。

缝被要用红线,以示吉庆。

压床:合肥地区在婚礼前一晚,从至亲中选一位全福老太睡新床,以预祝新人幸福。

皖中一带,则是请新郎的表兄弟二人,在新床上睡一晚,以象征吉祥如意。

打花烛:合肥地区在婚礼前一日,请两位十岁左右的漂亮小姑娘当“花烛姑娘”,手持点亮的喜烛,在全福老太的指点下,照射新房的每一个角落,以祝贺新人十全十美。

身为安徽人你应该知道的事,十六地婚嫁习俗大合集

身为安徽人你应该知道的事,十六地婚嫁习俗大合集

⾝为安徽⼈你应该知道的事,⼗六地婚嫁习俗⼤合集中国⽂化博⼤精深,婚俗更是中国传统⽂化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66带你了解安徽⼗六地的婚嫁习俗,有的是⽼传统,现代的婚礼可能多已弃⽤,有的还在延续使⽤,快来了解⼀下吧~⼀、合肥——新娘上车站糕上,亲友⼝念吉祥句接亲出发前需要准备门缝钱(包5元、10元的⼏⼗封以及100的⼏封,红包等)。

新郎进门后有个⼩礼节,带花或给新娘穿鞋之类。

敬拜⽗母“改⼝”,⼀般以敬茶代替,⽗母需给红包,⼀般为1001,也有少数是10001,寓⽰万⾥挑⼀。

新娘很多是哥哥或弟弟、表哥表弟、堂哥堂弟等(背之前要给红包)背出家门,也有新郎抱出来的。

上车时要在地下放糕,新娘脚踩糕上,再坐进车内,⽽有些地⽅则要带⼀条糕回男⽅家,寓⽰“⾼来⾼去”。

新娘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念吉祥语句,⼿向地下撒花⽣,红枣之类的果⼦,叫做“撒喜果”。

⼆、芜湖——男童持盘候新郎,新娘头上插稻穗男⽅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先祭拜祖先。

礼车⾄⼥⽅家时,会有⼀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此时新郎下车,给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家。

新娘头上要插稻穗和红花,新郎给捧花之后,媒婆将新娘挽出⼤厅。

在新娘上礼车后,⼥⽅家长应将⼀脸盆挽脸的洗脸⽔泼出去,代表⼥⼉已是泼出去的⽔,并祝⼥⼉事有成。

礼车⾄后,由媒婆带着拿两个橘⼦的⼩孩来迎接新⼈,新娘要轻摸⼀下橘⼦,然后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新娘进⼊⼤厅后,要跨过⽕盆,并踩碎⽡⽚。

过⽕盆寓意去邪,踩碎⽡⽚则⽐喻“过去时光如⽡之碎”。

结婚当天,任何⼈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年到头都病倒床上。

三、蚌埠——喜期挑选要注意,新娘车⾥脚踩糕喜期注意避开双⽅⽗母出⽣⽉份和⽣⽇。

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之说。

结婚当⽇清晨,男家向⼥⽅下礼,沿⽤旧时“⽔礼”习俗。

礼品亦⼤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等。

也有的不下⽔礼,是因为⼥家在⼥⼉回门时须款待亲友或在饭店设宴,商定让男⽅出钱。

淮北节日习俗作文

淮北节日习俗作文

淮北节日习俗作文篇一:淮北习俗淮北地区的饮食习俗淮北以产杂粮为主,饮食习俗历来主食以面食为主。

一般一日三餐,早、午饭多为稀饭、馍(卷子、馒头、烙馍),晚饭多为面条之类。

面食种类很多,烙馍较为人们喜爱。

过去,一般农家吃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等杂粮面和面食,蒸窝头、蒸花卷、贴饼子,或勾稀饭;配以红薯,红薯或烤而食之,或煮稀饭食之。

一般农户只在麦收后短期内或逢年过节时,方能吃点麦面,称为“好面”。

20世纪80年代后,城乡人民主食即以麦面和大米为主了。

豆杂面擀面条,农民多作为晚饭。

过去,淮北人早饭多吃自腌咸菜和酱豆。

冬天有一种常备的腊八菜,以葫萝卜、葱、蒜等加醋、盐闷制而成。

特别是农家自制的臭豆,用麻油调匀,味道甚为可口。

农家早晚以自家腌制的咸菜(酱豆、萝卜干、腌辣椒之类)佐餐,午餐多是炒些萝卜、白菜、豆芽、豆腐一般的蔬菜。

只有待客或逢年过节时,才买肉杀鸡,吃点鱼肉。

近年肉蛋之类的荤菜逐渐增多。

城市居民的中餐菜肴较为讲究,一般家庭有荤有素。

菜肴的口味一般偏爱咸辣。

现在,生活改善,饮食结构有所变化,长年吃麦面,平常日子也吃些肉类。

现在城乡之间在饮食上稍有差别,主要体现在菜肴的多少,食米的多少以及口味的追求方面。

馒头馒头又称大馍、卷子,因形状不同而得名,原料是麦面,放硷水或老面头发酵后上锅蒸成。

在北方,馒头是最大众化的主食。

烙馍淮北人最爱吃烙馍。

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烙成,圆形,直径约1尺,厚薄如道林纸,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

如果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非常美观。

烙馍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又有弹性又柔软。

如果有鸡蛋、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鏊子上烙,就更好吃。

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又软和又有菜香味。

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起,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拍打俗称“龟打”。

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面团,略略拍按,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

安徽淮北的风俗

安徽淮北的风俗

安徽淮北的风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省份,安徽淮北是一座充满着文化和风俗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热情好客,传统文化得到了高度的推崇,而这些美好的风俗不仅丰富了生活,也让这座城市更加美丽动人。

婚俗婚姻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淮北的婚俗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淮北,新人在结婚前要将礼单送给长辈,以示尊重和感谢。

结婚当天,新娘穿上婚纱,向新郎敬茶,表示对丈夫的尊重和信任。

新婚之夜,会举行接亲、上房、吃喜饼等传统仪式,让新人更加亲密。

饮食淮北是一个美食之都,这里的人们饮食十分讲究。

在淮北,人们喜欢吃时令的蔬菜,保障了营养的均衡。

淮北的特色菜肴有草鱼、熘肝、辣油鸡等。

草鱼蒸得入味而不腥,熘肝切得薄而不老,是淮北老饕口中的必选。

文化淮北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这里,古代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淮北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是秦腔,它既具有粗犷豪放的气质,又充满了民间艺术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欣赏和学习。

还有古老的杂技、锣鼓、民歌等,充分体现了淮北地区的文化美。

节日淮北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淮北大胥山祭祀文化。

每逢祭典之日,人们会穿戴整齐,挑着竹筐装满了食品、水果和蜡烛。

在街道上沿街走唱,祈求神灵保佑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总之,淮北的风俗传统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光辉,也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和美丽。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美好的家园。

淮北农村社会婚礼习俗的仪式过程及阐释

淮北农村社会婚礼习俗的仪式过程及阐释

淮北农村社会婚礼习俗的仪式过程及阐释作者:曹媞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9期摘要:婚礼是人类社会中很重要的习俗之一,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文章介绍了中国淮北农村社会中的婚礼仪式的过程,包括“阈限前”阶段、“阈限”阶段和“阈限后”阶段,婚礼具有着沟通感情、互助和新的身份的确定等功能,通过婚礼仪式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农村社会;婚礼;仪式;功能;阈限一、前言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要经历很多重要转折点,人们通常以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些转折点。

亚历山大认为仪式是“就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层面说,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的一种展演,通过这种展演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日常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关联中。

而在这种关联中,日常的东西改变了。

” 人们结婚时举行的婚礼仪式等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

婚礼仪式以何种形式举行与当地的风俗、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域的婚礼仪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仪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为汉人社会覆盖的范围很大,其各地的婚礼习俗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选择淮北地区的农村社会的婚礼仪式展开相关了研究。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基本模式婚礼仪式是生命仪式的一种,生命仪式也称为通过仪式,是指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或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所举行的仪式。

关于生命仪式,范·盖内普在1909年出版的《通过仪式》一书认为:所有这些通过仪式都体现了分离(separation)、边缘或阈限(margin or limit or liminality)、融合(aggregation)三阶段的基本模式。

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方式象征性的与先前的状态或位置相分离;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受礼的人身份变得模糊不清,既非此也非彼,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第三阶段是重新回到社会中,但状态已经发生了改变。

范·盖内普把“婚礼”、“葬礼”等类似的仪式统称为“过渡仪式”,并把“过渡仪式”分为三个阶段:“分离阶段”、“过渡或者通过阶段”、“统合或组合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淮北地区的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安徽淮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可谓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近年来,由于淮北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步,婚礼形式也趋于了多样化。

提媒:旧时联姻讲求门当户对,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

一般都由乡里好事的“媒公”“媒婆”来牵线,俗称“媒人”,还有的是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人”前往提亲。

而今已有所不同,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恋爱、网上聊天、婚介。

相亲:亦称“见面”。

往日,须经媒人往来游说,巧言撮合之后,女方要选定吉日见见男方,女方家的亲人基本上要到,这一天小男孩一定要注重外表,言谈举止略略大方,见面的地点大都有女方来定,时间大都要安排在上午,见了面后,大人在一起聊家常,一对孩子要撇开众人单独在一起,偷偷的作一个简介,相互留下一点信物,这个时间一般不长,等一对孩子回来后,各自告诉自己的家长,尔后寒暄几句就要回家了,这一关过去往往要等上几天,有媒人回话,方可知晓。

至今仍有个别地方保留着这个传统。

过礼:俗称“彩礼”“下聘礼”、“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好酒席,择其吉日将女方的家人请来搓上一顿,然后奉上“聘礼”。

女方收下的礼金,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

以前是“若要发,108”,什么“毛头羊、盖子猪,三转一响大瓦屋”,后升
格为“电视、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家具带聘礼,四礼准备在手中,三间瓦房带台灯”,后来又兴什么“两棚楼,拉上院,打眼轧井好淘菜”。

而今要求越来越高,婚事开支名目繁多,费用节节攀升。

当前又流传“市中小楼100平,万里挑一才能行”,聘礼升为1万零1百元。

由此可见社会生活水平是在不断的提高,彩礼的数目也在提升。

择期:定亲后,就要选择喜日成婚,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得到应允后,由男方带着礼品去女方家要帖,也就是女方把自己的生辰八字书写在红柬上给男方,这就叫“年门帖”。

据说当日还不能把“年门帖”带走,要等第二天由女方的主事人和媒人一同送到男方家,表示已经完全同意了这门亲事。

男方接到喜帖之后,就开始张罗找人择喜日。

如今这一风俗仍在延续。

治嫁:过去是喜日已定,女方家就要开始张罗着为女儿做嫁妆,添置衣物等,嫁妆多少随家庭条件而定,俗语说“配不尽的闺女,过不了的年”。

现在基本都是“一头沉”了,全部由男方承担,可见女方的地位是在逐步提高。

过轿:其实这一天也就是成婚前的一次“彩排”,为第二天做好的一切准备,男方家门前要早早的贴上大大的喜子、对联,俗称“满堂红”。

下午男方家还要找媒人或者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带着男方的嘱托及“唢呐班”,俗称“响”,三盘鞭炮、拜盒(里面大都放上结婚时用的一些必须品,诸如:腰带、袜子、年门贴等)、皮箱,皮箱里面要放上新娘的红衣服(俗称上轿红)、两双鞋子、胸花等,更主要的还要放上压箱礼,以前是“一角放一百,中间要搁一大堆”,现在
不同了,兴起了万里挑一“中间要放两千一,每角还要放两千”,可见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步提高啊!另外临走前媒人还要再问问女方还有什么需要的,缺什么东西要补的,实际是客套话。

娶亲:亦称“迎亲”“成婚”,迎娶新娘以前是用轿,现在已改为用车,至少要用六辆,还必须是好车,什么宝马之类的方可派到用场。

迎娶汽车漂漂亮亮,喜气洋洋,车身上缀满鲜花,车窗玻璃上贴上大红的“喜”字,称为“花车”。

新郎着西服,带着伴娘,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新郎要亲自前往,备上猪后退肉一块,谓之“离娘肉”、两条鱼、两箱酒、果品类若干,盒齐子(放女方妆奁的特制用具),还要带一抱鸡的男孩,先抱去一只公鸡,回时女家送一只母鸡一同抱回,以求吉利。

虽然这些繁琐的礼节至今仍然存在,但值庆幸的是“上车礼”和“下车礼”渐渐销声匿迹了。

拨米:很早以前在迎亲的当天,女方的长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现在这个规矩已经失传了,但“拔米”这一条习俗至今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在“新娘”临行时,要坐在主房当中,由女方的长辈用红筷子,把预先用碗准备好的米,拨在新娘的嘴里,但不能咽下去啊,然后新娘把米再吐在自己兄弟的衣兜里,由兄弟再把米倒进自家的粮食囤里,意味“发家”,也就是发嫁的谐音。

拜堂:亦称“拜天地”,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过去大都是有男方的老表或同学担任,俗称“喝礼生”。

现在已经换成了专门的司仪,但仪式大同小异。

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燃
放鞭炮,鼓乐齐鸣,案桌上点燃两支香烛、放上柳条编的斗,内放五谷杂粮,斗上插一杆秤,称上还要用红线系上几元钱。

而今桌上又放上了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意味早生贵子。

“开口礼”、“香火传递”等一些新的习俗渐已步入殿堂。

喜闹之后新娘入洞房暂时休息,等候敬酒。

认祖: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们(大多是近房的老嫂子)领着去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也叫“烧喜纸”。

现在已经改为当天,认祖之后在给来参加贺喜的客人敬酒。

闹房:俗称“闹洞房”。

过去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房里,俗语“三天不分大小”,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而今这一不雅习俗已不复存在了。

回门:新婚第三日,婚后新郎新娘同去拜见岳父岳母或女方亲友,有的带些粉丝、糖果、点心等礼品,谓之“回门”。

新女婿的宴座必须设在正堂首席上坐,新女婿不懂筷,别人是不能随便吃的。

饭前女方弟弟给姐夫端洗脸水,姐夫必须给小舅子掏洗手礼钱,俗称“喜礼”。

午后则回,切记第一次回门,不能等太阳下山,否则会瞎婆婆的眼,临走前娘家还要给女儿带上一块圆饼馍,说是给婆婆吃,堵住嘴,日后少少说话,少生气。

综上所述,让我们找到了历史婚姻的痕迹,对传统的婚姻习俗多了一份了解,同时也对现代婚姻现象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