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婚姻习俗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涉及到家族的延续。

本文将以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以及婚姻家庭观念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本原则。

传统上,婚姻是由家长和媒婆等媒介人物进行牵线搭桥的。

父母的意愿通常是决定孩子的婚姻对象的首要因素,他们会为子女选择一个合适的婚姻对象,通常以家庭出身、经济状况、婚姻条件等为考虑因素。

然后,媒婆或媒人负责去对方家庭做联络,商量婚姻事宜。

最后,在严格的家族制度下,婚姻是由双方父母的最终决定,子女往往没有话语权。

二、婚姻习俗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在婚姻仪式上,有一些常见的习俗。

首先是聘礼,即男方给女方家庭的财物,其目的是显示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

其次是婚礼,一般是在官方的洞房酒席上举行,家族亲友聚集在一起,观看新婚夫妇行礼,并祝福他们的美好未来。

最后是迎亲,即男方的家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返回男方家。

迎亲过程庄重而隆重,新娘经过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后,被带回男方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还包括许多民间的传统习俗。

例如,新娘出嫁前要进行一个洞房的仪式,用以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

新婚夫妇在进入洞房时,要用红布围住,以防止不幸的力量进入。

此外,在丰富多样的婚礼游戏和娱乐中,众多的亲友会参与其中,在欢声笑语中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

三、婚姻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忠诚、孝顺和亲密关系的基础上的。

儒家思想强调男女双方应该尊重传统价值观念,维护家族的利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此,男方负责养家糊口以及传宗接代,女方则负责家庭的琐事、照料子女等。

在这种观念下,家庭稳定和家族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一、三书六礼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过文定:婚前一个月,把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相夹,定下日期,男家带备“三牲酒礼”到女家。

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

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

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嫁妆:古时,女子需要一个大桔和一个小桔到男家做嫁妆,内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还有“蝴蝶双飞”~较剪;“良田万顷“~尺,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子孙桶(痰盂),内放红鸡蛋一对、片糖两块、十只红筷子、姜两片、还要一把伞。

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

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男女双方均要穿着睡衣,女方更要在一个看见月光的窗口,开着窗进行。

所谓“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长辈,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

从前,女方上头后便不准落地走动,所以上花轿时须由大妗姐背着。

上头时“好命佬”、“好命婆”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正日出门:打开红伞,代表开枝散叶。

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用以辟邪。

三朝回门:一对新人代备以下物品返女家: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

女家须留女儿及女婿食饭。

回门后女家照例回礼,包括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

由于时代进步,一切从简,以上各礼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猪肉的,谓之猪肉金。

代替西饼的,也就是西饼金了。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中国式个文化大国,自古注重礼仪,对于结婚的习俗更是多不胜数。

想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北京的婚嫁习俗:第一步: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第二步:陪嫁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第三步: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第四步: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

拜堂后要“闹新房”。

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式。

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

(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第五步: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

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

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结婚流程

中国传统结婚流程

中国传统结婚流程中国传统的结婚仪式是一个庄重而繁琐的过程,代表着家庭的重要事情。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结婚的流程。

一、婚前准备在结婚前,双方父母会商议婚礼日期,并确定吉祥的日子。

接下来,双方家庭会派人员进行婚姻介绍,以便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两家条件相当,双方父母会正式商定婚事。

二、聘礼和聘期中国传统结婚习俗中,男方要给女方家庭送聘礼,以表达自己的诚意。

聘礼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域和习俗而异,一般包括金银珠宝、红包、布匹、酒和食品等。

女方家庭在收到聘礼后,会备办茶水和礼品招待男方家人。

聘期一般为三个月,期间男方家庭会定期拜访女方家庭,以加深双方的了解。

三、婚礼筹备在聘期结束后,双方开始筹备婚礼。

首先是选定婚礼的日期和地点,一般选择在双方家乡的当地寺庙或宴会厅举行。

接着,会邀请亲友参加婚礼,并统一制定婚礼流程和仪式。

同时,还要准备婚车、婚床、婚纱和礼服等物品。

四、迎亲和过门婚礼当天,新郎一行人会骑着装饰华丽的婚车,带着红盖头,前往新娘家迎亲。

迎亲队伍中会有锣鼓喧天的鞭炮和舞龙舞狮,以及闹婚的伴郎伴娘。

到达新娘家后,要经过一系列的门户闯关游戏。

新娘会戴着红盖头,坐在花轿里等待迎亲。

迎亲队伍会破解各种谜题,以取得新娘的“认可”。

最终,新郎会进入新娘家,完成过门的仪式。

五、拜堂和交杯酒拜堂是中国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新郎和新娘的正式成婚。

拜堂仪式一般在婚礼开始之前进行。

新郎新娘会分别在自己的家庭中拜神,祈求神灵保佑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

然后,两家亲友一同赴婚礼现场,见证新郎新娘的拜堂仪式。

在拜堂仪式中,新郎新娘会向双方父母行三鞠躬礼,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激。

接下来,新郎新娘会交换结婚戒指,并喝交杯酒,象征着共同生活的开始。

六、宴会和敬酒婚礼的最后一部分是宴会。

宴会通常在晚上举行,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婚夫妇的喜事。

宴会开始,一般会有主持人致辞,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接着,新郎新娘会与宾客一起敬酒,以表达对亲友的感激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婚姻嫁娶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婚姻嫁娶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阶段,双方家长会商订婚事宜,包括彩礼的交付和婚礼日期的确定。

迎亲阶段是新娘入赘新郎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如接亲、婚礼车队等。

最后,婚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用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聚。

二、婚礼道具在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中,许多特定的道具被用于象征婚姻的祝福和意义。

例如,燕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幸福和忠诚的动物,被广泛用于婚礼装饰和图案设计中。

红色的包装纸和金色的龙凤图案也常见于中国婚礼中,代表着繁荣和好运。

此外,双喜字、龙凤灯等传统的婚礼道具也被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三、婚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习俗还包括一系列的习惯和规矩。

例如,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和拜丈夫的仪式,以示对先人和丈夫的尊敬。

新娘还会在婚礼中穿着华丽的婚纱和戴上配饰,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四、传统婚礼饮食婚礼中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喜酒是中国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喜悦和幸福。

在一些地区,送餐的菜肴数量也有特定的讲究,如必须送满"六六大顺"(顺利顺利)或"九九如意"(如意如意),以取吉利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特定的婚礼过程中要吃的特殊食品,如在湖南地区,新娘婚礼前要吃辣椒酱,以展示勇气和坚韧。

五、新婚夫妇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的住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会选择一个新的居所,以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面要大声说:一梳梳 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 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 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 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的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 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 基调的。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 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 后要请算命先生 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 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 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 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 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 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 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 些,少收聘礼。 传统婚俗之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 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 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 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
传统中国婚礼 食物 传统婚礼上,新娘一般会吃红枣、花生、桂圆和瓜子。其 中的象征意义可以从这四种食物的读音中看出。当这四种 食物放在一起读时就是“早生贵子”。
In traditional weddings, the bride usually has red dates, peanuts, longans and melon seeds. The meaning is evident in the Chines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four foods. When they are said together, it sounds like "Have a baby soon."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礼,即「订婚」正婚礼, 即「结婚」或 「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 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 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 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 大礼时交换 “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 用。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 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建文件夹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对比:婚礼服饰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穿 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神圣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 品也大都是红色 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婚礼服饰是凤冠霞披(a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 状元服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白色婚纱。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时穿白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 色或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 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 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 祥。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 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 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 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 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 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 议 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 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 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 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 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 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 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 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 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 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 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 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 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 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 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 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 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 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 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 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 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 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 情款 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 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 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 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 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 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 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的重要角色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 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 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 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 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 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 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 称之为“ 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 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 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