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传统婚俗之三书六礼

传统婚俗之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三书:
聘书:
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
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
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纳采:
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
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
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
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
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
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简化方法
在今天千禧之时,要做齐全套“三书六礼”已不合时宜,可将一些较重要的保留,而简化其它细节。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还是那株山茶花,芬芳而美丽,那红色是天空的彩霞,是情人脸上的娇羞,是山谷中的胜景,是心里永远的秘密。
传统之美中国传统婚礼

传统之美中国传统婚礼传统之美——中国传统婚礼中国传统婚礼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传统婚礼仪式的举行,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婚俗的独特之处,也彰显了传统之美。
本文将会从结婚前的准备,到婚礼仪式及后续的习俗等多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婚礼所体现的传统之美。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的准备工作通常由双方家长主导。
首先,双方家庭要进行婚姻的联姻,并确定结婚的具体事务。
然后,根据地域习俗,女方要从小到大的嫁妆进行准备,包括金银珠宝、红木家具、锦缎被褥等贵重物品。
男方则要准备聘礼,包括金银首饰、茶叶、糖果、烟酒等。
这些嫁妆和聘礼不仅是新婚生活的基础,也是婚姻联姻的象征。
婚前还要进行“过堂”仪式,这是女方最后一次回娘家,告别自己的父母。
女方家长会给女儿送去一些嫁妆和其他礼品,象征着祝福和离别。
这个仪式不仅让女方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与宠爱,也让男方家庭感受到责任与担当。
二、婚礼仪式传统中国婚礼的仪式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书六礼”。
具体流程如下:1.纳采:男方家长带着聘礼正式向女方家庭求亲。
2.纳吉:男方家长将聘礼携带到女方家中,和女方家人共享答谢宴席。
3.问名:女方家长宣布女儿嫁予男方,正式答应婚事。
4.纳彩:男方家长向女方家庭赠送聘礼并交换礼物,表示双方正式联姻。
5.请期:男方家长向女方家庭派遣请帖,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6.纳财:女方家庭派遣财礼,作为回复和答谢。
7.接迎:男方亲友接迎女方回到男方家。
8.进门:女方踏入男方家门,正式开始新婚生活。
三、婚礼习俗除了以上仪式,中国传统婚礼还包含许多有趣的习俗。
比如,新娘出嫁前要进行盖头,用红色的绸巾遮盖住面部,象征着保留神秘和美好。
还有“拜堂”仪式,新娘和新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行三拜九叩,表达对父母双方的感恩和敬意。
在婚礼进行过程中,红色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新娘的婚纱通常是红色的,代表幸福和美好。
另外,喜酒的仪式是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男方会拿着大红盖子的酒壶,逐个敬酒给亲友,同时要说出吉祥的祝福语。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一、婚前仪式1.求婚:男方向女方求亲,习俗中通常由男方至女方家中,准备好婚戒或信物向女方表达婚姻意愿。
女方接受后,婚期即可确定。
2.看相:男方家中请来看相师为新人合婚进行算命,以验证两人是否命相合适。
得到合适结果后,方可进一步筹备婚事。
二、婚礼筹备1.婚期确定:一般婚期选择在农历佳节或没有忌日的日子,通常由男方家长商议后决定。
2.筹办聘礼:男方家属出钱买聘礼,包括彩礼、聘金、婚车、婚宴等,用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3.婚帖发放:男方发放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一般会有请柬和请帖两种形式,分发给亲友。
三、婚礼仪式1.迎亲:即新郎和迎亲队伍去新娘家接新娘,通常由新郎父母、兄弟姐妹和好友组成队伍,挑选出看门的“大红门”,要挑供“大红门”首次迎亲用。
2.迎亲入门: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长先以红绳将门门扣住,再摆布一堆东西,要花钱,新郎要给红包,由新郎方来还是由朋友出即得看家庭情况决定。
3.合席宴请:婚礼当天举办盛大的婚宴,新娘新郎和双方亲友坐在主席席上享用丰盛的宴席并进行祝酒、办酒等形式的宴请活动。
4.过河:新郎要背着新娘过“火盆”,象征婚后新娘要避免灾难,忍辱负重。
5.敬茶:新郎新娘拜见双方父母和长辈,向长辈敬茶以表达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激。
6.放鞭炮: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中,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象征喜庆与祝福。
7.拜堂:新娘和新郎进入主堂,接受双方长辈的祝福和嘱咐,表示双方正式结为夫妻。
8.洞房:新婚夫妻进入新郎家洞房,通过门首的游戏与挑战,预示着他们进入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9.分床:新娘新郎在洞房睡床上分床而卧,等待过后的第一次共枕之夜。
四、婚礼习俗1.戴红鞋:新娘在婚礼上要换上红鞋,寓意步入婚姻幸福之路。
2.抛瓶子:新娘出嫁时,在火盆上放上装有小麦粉的瓶子,新娘右手持瓶子,向后一抛以象征旧火新生,意味着婚姻幸福美满。
3.剪彩:新人手持一把金色剪刀,将装饰在新房门前的红绸缎剪断,寓意着新婚夫妇幸福美满,创造美好的未来。
婚俗礼仪中的讲究大全

婚俗礼仪中的讲究大全婚姻礼俗是旧时礼仪之本走进博物馆,一幅大红水乡婚典剪纸图占据整个墙面。
一旁玻璃幕墙上,“情投意合、同床共枕、永结同心;成对成双、青梅竹马、生死不渝”等200条风俗成语,把结婚的真谛描述得淋漓尽致。
展厅大堂内,太师椅、八仙桌、花轿、婚房和一张百年婚床,几乎占据半个房间。
“这是一张三进的拔步反喜大床,内挂两道纱帐,可谓是床中有房,房中有床。
”据介绍,这张婚床又名千工床,即一个木工要花3年时间才能做出这样一张床。
从年代看,这张床造于明末清初,足有上百年历史。
缪时方介绍,视婚姻为人生头等大事的江南民众,历来把婚姻礼俗列为礼仪之本。
从周代起,就有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谓之“六礼”。
后来逐渐演变成提亲、请八字、卜婚、订婚、报期、迎娶、成婚、回门等。
这些习俗有的已失传,有的流传至今。
结婚“花样经”越来越透“旧时代的婚俗,后世逐步演化。
”缪时方说道,“尽管礼仪删繁就简,开销却不断升级。
”婚俗馆内有这样的记载:近代,在西方文明影响下,民间婚礼开始有西装旗袍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男女自由恋爱,结婚也流行“简单婚礼”。
男女青年一般买上几斤糖果,请来领导证婚,新人鞠躬,晚上两床被子合到一张床上,婚就算结了。
进入上世纪70年代,结婚开始流行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和36只脚即床、橱、桌、椅等家具。
上世纪80年代,“老三件”变成“新三件”,婚房内要置办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办齐这新三件,开销就要几千元了”。
再后来,拍婚纱照、旅行结婚等,结婚的“花样经”就越来越透了。
幸福美满家庭的真谛不变博物馆还展出了百余年来的各式结婚证明。
最早的一张“婚书”,是清光绪44年9月24日的一张合婚证书,上书“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八个大字,再是合婚人、证婚人、介绍人签名盖章。
馆中,有一个蜜蜂格样式的装饰柜,每个格子里放置着各式喜糖盒; 还有一个用300多张喜糖纸粘成的偌大“驦”字;最后一个组图则由农具和梭子组合而成,“意味着男耕女织,夫妻用双手创造幸福美满的小家庭,这才是永恒不变的婚姻真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婚姻嫁娶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婚姻嫁娶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阶段,双方家长会商订婚事宜,包括彩礼的交付和婚礼日期的确定。
迎亲阶段是新娘入赘新郎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如接亲、婚礼车队等。
最后,婚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用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聚。
二、婚礼道具在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中,许多特定的道具被用于象征婚姻的祝福和意义。
例如,燕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幸福和忠诚的动物,被广泛用于婚礼装饰和图案设计中。
红色的包装纸和金色的龙凤图案也常见于中国婚礼中,代表着繁荣和好运。
此外,双喜字、龙凤灯等传统的婚礼道具也被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三、婚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习俗还包括一系列的习惯和规矩。
例如,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和拜丈夫的仪式,以示对先人和丈夫的尊敬。
新娘还会在婚礼中穿着华丽的婚纱和戴上配饰,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四、传统婚礼饮食婚礼中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喜酒是中国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喜悦和幸福。
在一些地区,送餐的菜肴数量也有特定的讲究,如必须送满"六六大顺"(顺利顺利)或"九九如意"(如意如意),以取吉利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特定的婚礼过程中要吃的特殊食品,如在湖南地区,新娘婚礼前要吃辣椒酱,以展示勇气和坚韧。
五、新婚夫妇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的住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会选择一个新的居所,以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婚姻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俗也各具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婚俗络绎不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壹、婚姻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牵涉到血缘关系和财产产权的传承。
因此,古代人们对婚姻非常重视,婚姻成为了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仪式。
贰、婚俗的准备与婚礼的形式在中国古代,一场婚礼的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庄重的。
首先,双方家族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的婚姻意愿。
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男方家庭会送一定数量的嫁妆(也称为聘礼)给女方家庭,作为婚姻的见证和祝福。
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而婚礼的形式也因地域、家族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迎亲、过门和举行婚礼。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新郎一般会带着婚礼队伍前去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亲友齐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接下来是过门,也就是新娘离开自己家庭,进入新郎家庭的过程。
过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嫁妆入府,新娘携带着嫁妆随新郎进入新家;另一种是新娘由新郎陪同磕头进门,表示对新家的敬重。
最后是举行婚礼,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的亲友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宴饮和交流活动。
婚礼上,踏红舞、红盖头等仪式,寓意着新人的喜庆和幸福。
叁、婚俗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中,许多细节都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是婚礼中常见的主色调,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新娘在婚礼上常常会穿着红色婚纱,新郎会系红色的喜带,意图保护新娘免受邪恶之物的侵扰。
红盖头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用红色布料制作而成的,新人互相戴在头上,象征着双方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互相扶持,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外,踏红舞也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新人手牵手踏过一条红绸,象征着步入了婚姻殿堂,表示了双方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一起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一、迎娶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二、回门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国家,婚姻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丰富多样,代表着人们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从婚礼前的准备、婚礼仪式、婚礼酒宴以及婚后习俗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
一、婚礼前的准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天长地久的事情,因此婚礼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首先,双方家庭会安排媒人进行婚事的商议,包括双方的家世、财产、性格等相关信息的了解。
一旦确定婚事,双方家庭将开始筹备婚礼。
婚礼的筹备工作包括选定婚期、编排婚礼仪式、准备喜酒和婚车等。
在选择婚期方面,中国人通常会参考农历的黄道吉日,信奉“合日子”的说法,认为这样可以给新婚夫妇带来好运。
此外,婚礼的筹备工作还包括制作喜字、红包、喜糖等一系列的物品。
二、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的仪式通常包括迎亲、拜堂和送亲三个环节。
迎亲是指新郎家庭迎接新娘家庭的过程,通常在新娘到达新郎家之前进行。
在迎亲过程中,新郎需要准备好红包作为“过门费”,以示自己能够照顾好新娘。
拜堂是婚礼的核心环节,新郎和新娘在拜堂时会行三拜九叩之礼,以示对长辈和祖先的尊重。
拜堂的过程中,亲友们会为新人献上祝福和礼物,祝福他们幸福美满。
送亲是指新娘离开娘家,跟随新郎回到新家的过程。
在送亲的过程中,新娘通常会在娘家门前撒下一把红豆,以表示对父母的离别之情。
同时,亲友们也会为新娘送行,祝福她们新婚快乐。
三、婚礼酒宴中国传统婚礼的酒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双方家庭展示实力和社交能力的机会。
婚礼酒宴通常会选择有寓意的名字,如“百年好合”、“花烛洞房”等。
在酒宴上,新人会向双方家长敬酒,以表达他们对家庭的感激和尊重。
同时,亲友们也会在酒宴上送上祝福和礼物,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四、婚后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后仪式通常会有“七步礼”和新房布置等习俗。
新婚夫妇在进入新家后,会进行“七步礼”,即新郎扶新娘七步,以示共同走过人生的七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一、传统婚俗仪式1.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3.换庚谱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
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
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8.上头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行上头仪式。
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别是男女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清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心向天参拜。
男女双方并要准备尺、镜、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上头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并祝福他们同偕白首。
9.迎亲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
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
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
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
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姊妹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姊妹茶点金”。
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新郎顺利入门后,姊妹应以茶点招待兄弟。
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
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
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
即是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岳父岳母。
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新娘准备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10.出门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
大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可加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
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麻烦。
但现时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
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1.过门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
12.三朝回门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二、中国传统婚嫁禁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迷信,千奇百怪。
但迷信归迷信再不信邪的人面对婚嫁,也免不了尊敬传统,随俗一番下面的婚嫁禁忌,以供参考。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 [ 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利。
3、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4、婚礼当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6、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 [ 不哭不发 ]。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9、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
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10、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11、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12、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
三、传统婚俗典故1、结发夫妻的由来在我国古代,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
那时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
所以,男子二十岁也称“弱冠”。
女子到十五岁行“笄簪子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了。
所以女子十五岁也叫“及笄”。
可见“结发”一词原指男女年轻的时候。
当女子订婚后,即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她已经有了对象,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解下。
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
”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此种礼仪是结发的变种,盛行于唐、宋以后。
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即元配夫妻,若再婚,男方称续弦。
2、交杯酒的由来新人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
这种习俗起源于秦代。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新人各持一片瓢饮酒,其意是两个至此合二为一,夫妻间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
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更换成酒杯。
如今,交杯酒仪式已经和当初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不管这个习俗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它的是一致的,象征着结永好,不分离,同甘共苦。
3、闹洞房的由来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
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
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
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
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
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
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
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
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4、双喜字的由来人们办喜事,总爱在门窗上贴个大红“囍”字,渲染喜庆气氛。
这一传统民间习俗,传说是与宋代的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北宋抚州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从小才华出众,23岁那年进城赶考,在马家镇稍歇,饭后上街,偶见马员外家挂的走马灯上闪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对子,显然在等人对下联。
王安石见了不由得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站在一旁的管家马上进去禀告员外,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
主考官见他聪明,便传来面试,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想起马员外家的上联,于是信口对上:“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
”他对得又快又好,主考官赞叹不已。
王安石考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便信步走到马员外家。
员外请他对对子,王安石信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员外见对得又巧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给他,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
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是马小姐为择婿而出的。
结婚那天,正当新娘新郎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
”马员外大喜,即命重开酒宴。
王安石则喜上加喜,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大“喜”字。
写毕犹未尽兴,便一气呵成又写了一个“喜”字,两个“喜”字紧紧相联,合成一个硕大的“囍”字,命人贴在门上,并高声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贴“囍”字的风俗便逐渐形成了。
5、拜天地的由来在我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
这个拜天地的风俗是何时形成的呢?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人,总觉得很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