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 热爱生命(节选)作品赏析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
《热爱生命》语句赏析

《热爱生命》语句赏析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本文语言有什幺特色?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幺地方。
1、“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
”
这是一个残缺的生命的一种对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虚构。
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有很深的言外之意。
2、“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
”
“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的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3、“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写了什幺?有什幺作用?
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嚎进行细致的描写,“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极言“狼嚎”的铺天盖地而来,“伸手就可以摸到”形象地写出了“狼嚎”的近在咫尺,而“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那是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恐惧所致,无边的荒野充斥的“狼嚎”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九年级语文下《热爱生命(节选)》全解

《热爱生命(节选)》全解《热爱生命(节选)》是一篇描写身处绝境中的人如何与命运抗争的著名小说节选。
以下是关于这篇课文的全解:1.主题与主旨:《热爱生命(节选)》以雄健、粗犷的笔触,细腻、逼真地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作用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终于战胜了饥饿、伤病、寒冷以及野兽的威胁而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个人”是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他在淘金归来的途中,被同伴抛弃,置身于荒原之上,与饥饿、寒冷、野兽为伴。
然而,他并未放弃希望,他与命运抗争,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求生的欲望,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回到了人类社会。
2.情节分析:文章以这个淘金者身处绝境为开端,描述他与饥饿、寒冷、野兽的斗争,以及他对于生命的执着追求。
在抗争的过程中,主人公展现出了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
他不断地寻找食物和水源,用智慧和勇气与野兽搏斗,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和领悟生命的真谛。
最终,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求生意识,成功地走出了荒原,回到了人类社会。
3.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身处于绝境之中,但他的意志和信念却从未动摇。
他的性格特征十分突出:他勇敢、坚韧、乐观、不屈不挠。
这些性格特点不仅使他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也使他在与人类社会的斗争中获得了成功。
4.写作技巧: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绘,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化;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追求;通过节奏感强烈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有力。
5.思考与启示:这篇小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首先,它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尽可能地发挥生命的价值。
其次,它告诉人们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信念。
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热爱生命》课文解析

《热爱生命》课文解析XXX《热爱生命》课文解析(1)他们本是两个人,但就在他的脚腕子扭伤后,他的同伴XXX抛下他,头也不回地一....个人先走了。
他肩上背着用毯子包起来的沉重包袱,在山谷中一瘸一拐地走着……....第一部分:交代“他”被同伴抛弃,独自在山谷中一瘸一拐地行走。
【品味】“头也不回”写出了同伴XXX的绝情和冷酷。
“一瘸一拐”写出了“他”受伤后行走的艰难。
(2)他把周围那一圈世界重新环视了一遍。
这是一片叫人看了发愁的景象。
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
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了恐惧的神色。
(“没有……没有……没有……”这......组排比句,概括出一个没有生机的场面。
在这种景遇下,人无疑会“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①开头两天然段首要交代了甚么?【段析】交代“他”周围的恶劣环境——低山,无草木。
【品味】“发愁”“辽阔可怕”写出了“他”周围环境的荒凉。
(3)他虽然孤零零一个人,却没有迷路。
他知道,再往前去,就会走到一个小湖旁边。
...还有一条小溪通到湖里。
这条小溪是向西流的,他可以沿着它一直走到狄斯河,在一条翻了的独木舟上面可以找到一个小坑,坑里有来复枪和子弹,还有钓钩、鱼网等打猎钓鱼的一切工具。
【段析】交代“他”分明自己进步的路线和自己的备用品。
【品味】“他知道”说明现在“他”还是清醒的。
(4)XXX会在那里等他的。
他们会顺着XXX一直向南走到XXX,那儿不仅树木长得高大富强,而且吃的工具也多得不得了。
【XXX】虽然被XXX抛弃,但“他”心中仍存有一丝幻想。
(5)这个人一路向前挣扎的时候,脑子里就是这样想的。
他苦苦地拼着体力,也同样苦....苦地绞着脑汁,他尽力想着XXX并没有抛弃他,想着XXX一定会在藏工具的地方等他。
他不...得不如XXX,否则,他就用不着如许拼命,他早就会躺下来死掉了。
..【段析】“他”用幻想支撑着自己前行。
北师大高中必修3《8 热爱生命(节选)》陈玉清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 生活,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 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
拓展升华,反思内化
请大家静静思考一下,说说你所 了解的其他人的生死观。
下面这些人中哪些是热爱生命的, 哪些不是?
屈原 朱自清 史铁生 汪精卫 邰丽华
如果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 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 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 ——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 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 处境比5亿其他人更好;
——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和寺庙而 没有任何被威胁、暴行和杀害的危险, 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 ——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 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 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生命中充满各种意外,而 你至今身体机能健全,生命安 然,所以:你要懂得珍惜与感 恩。
结束语: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
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 是由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人有生 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 生命的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 要热爱生命。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 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 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 的首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 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 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 。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 己的生命质量呢?今天我们借助蒙田的《 热爱生命》来进一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 识生命的本真。
提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 文学形式,诗歌,散文,故事, 格言警句均可。
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它的宽度;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 笑容;虽然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 以掌握自己;虽然我们不能预知明天, 但可以把握今天;虽然你不能样样顺 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学会善待生 命,善待自己,人生便少了许多遗憾。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3《热爱生命》课件

“要把死送走,要让´死´活下去” ——陈希米《让死活下去》
热爱生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家住北京六旬的老两口张广柱 和王钟津,这对60多岁退休老 夫妻,在退休后背上行囊,一 句英语都不会说,两人给孩子 留下遗嘱,旅行游历全世界30 多个国家。
热爱生命
蒙田
一、命
•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三国·曹植)
• 花无百日红,尚有重开日。人有数载命,却无再少 年。 命:美好、短暂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 “匆匆流 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 …”
——蒙田《热爱生命》
二、生命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 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 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 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史铁生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 ——罗曼·罗兰
用生命书写生命
•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 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席慕容
蒙田的《热爱生命》一文里阐述了哪 几种人对生命的不同的看法?
思考:你如何理解课文第二段?为什么要单独提 到“糊涂人”?
普遍 典型
• 尼克胡哲:“过去的已经过去 ,我们改变不了;未来 的还未到来,我们也无法把握。面对人生的困惑,愚 钝,犹豫,无奈……我只想说;快乐进行时,幸福进 行时。而且我相信,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不是吗?”
语文必修三第8课《热爱生命(节选)》课件(1)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1876年1月12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
被父亲遗弃后由母亲和继父伦敦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 抚养长大,并随继父姓伦敦。14岁时因贫困辍学,开始 冒险活动。他乘单桅小帆船在圣弗朗西斯科湾探险,曾 充当水手去过日本,当过白坐火车到处流浪的无业游民, 19岁时在一年内学完中学4年课程,然后进入伯克利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离开学校, 加入1897年的克 朗代克河的淘金大军。但在第二年返回时,依然两手空 空并找不到工作,于是决心以写作谋生。他研读各种杂 志, 为自己制订写作日程表,撰写十四行诗、民歌、笑 话、轶事、惊 险故事和恐怖故事,
字词点拨
• 战地黄花分外香
• “战地”指的是为红四军攻取的上杭地 区。
• “黄花分外香”,因为胜利,就连此地 的菊花也比往日香了。(融入了作者的 情感)
• “分外香”三字,既表明了今年重阳因 胜战而不同往日的喜悦心情,又说明这 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更应珍惜。
字词点拨
• 一年一度秋风劲 • “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
• 本课小结
• 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 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 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 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 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
• 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 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 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 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 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
• 展示文章的主线:
•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 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 (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 ──战胜病狼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 热爱生命课件(节选)

杰克·伦敦一生著述颇丰,16年中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
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 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等
小说。
感知课文
内容结构: 开端:极度饥饿,以驯鹿剩骨维生。 发展:历尽艰辛,发现海边大船。
高潮:努力爬行,遭遇病狼跟踪。
感知பைடு நூலகம்文
2、主人公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
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主人公具
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他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几乎超越了生 命的极限──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事实 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但“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作家逼真 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在同 狼最后搏斗时主人公的双手已无力将病狼掐死,但是他顽强地拼尽全力,把全 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用牙齿咬断狼的脖子,“一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 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是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然而他还是“硬 凭着意志”给灌下去了。正是这像“铅液”一样病狼的血使他得以活下去。
拓展延伸
课后,按照兴趣,选择一个话题展开探索。 1. 阅读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如《野性的呼唤》《 海狼》《白牙》《马丁•伊登》等,体会这类硬汉形象的 独特个性及其典型意义。 2. 《热爱生命》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异曲同 工之妙,试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作者介绍
杰克·伦敦,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 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旧金山。他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 所的家庭中长大。24岁开始写作,去世时年仅40岁。从1900年起,他连 续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小说,讲述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的罪恶。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他的作 品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
《热爱生命》课文解读

《热爱生命》课文解读《热爱生命》解读【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隐约:感觉不很明显。
蜿ān蜒án:弯弯曲曲地延伸。
巉hán岩:一种高而险的崖。
耷dā拉:松弛地下垂。
骸hái骨:人的骨头(多指尸骨)。
辗转:经过很多地方。
苛刻:条、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奄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
吹毛求疵ī:有意抓住人的小过失不放。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近代著名作家。
杰克•伦记录片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后又当过水手去过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他的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一条条的路走不能通,一的事碰壁。
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马丁•伊登》(1909年),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
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生命》作品赏析
作品思想
在《热爱生命》中,他将主人公置于险恶的北疆环境之中,面对严酷的现实:饥饿和死亡,让他明白自然力的强大和自身的渺小和脆弱。
然而,伦敦总是不甘就范,不把自己限定在严格定义的自然主义框架之中,他将“现实主义的唯物论结合于对外部世界的表现中,将浪漫的理想主义结合于主观的人。
”他赋予《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正视严酷现实的勇气、战胜逆境的坚强意志以及成为强者超人的英维气摄,最终在同北疆荒原、伤残、饥饿、死亡的斗争中,赢得了生存的权利,成为自然的强者。
因此,《热爱生命》不应是一部单一的纯自然主义作品,而是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融合,这是小说艺术力量之所在,也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之一。
主人公孤零零一个人被抛在了这片“辽阔可怕的荒野”,然而造成他孤立无援的罪魁祸首却不是“荒野”而恰恰是“文明”。
小说主人公和他的同伴无疑是来自文明世界的淘金者,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荒芜的北国冰原,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黄金。
所以当黄金到手之后,其他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两人一起冒险时同甘共苦的伙伴情谊已变得一文不值。
小说中的这一情节也折射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灵魂的癌变。
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和消费品极大丰富,这就勾起了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
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牟取物质财富,填充私欲。
然而,“与物欲横流的物质文化相对的是几近真空的精神状态”。
当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文明世界的价值观念时,人与人的关系归根到底也只是经济利益关系了。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强取豪夺都是司空见惯,精神堕落、道德沦丧也是不可避免。
“精神的空虚、心灵的寂寞、感情的颓废”,使“温情”、“友爱”、“互助”之类的字眼变得似曾相识但却遥不可及。
鉴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心态背景,比尔对主人公的呼救置之不理,将他一个人丢在后面而不顾其生死,这种做法根本不足为奇,文明的虚伪也昭然显现。
自然界中物种繁多,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当小说主人公作为一个蜕去文明外壳的本真的人与一条病狼对峙对决的时候,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没有了枪和猎刀,没有了文明的伪装,人回归了他的原初,又成了自然界中一种普通的生物,在食物链中他甚至不在狼之上,如果主人公遇上的不是一条病狼,他恐怕早己命丧利齿。
此时“他的步子软弱无力,很不稳,就像跟他他后面的那只狼一样又软又不稳”。
人之于狼己没有任何优势,相反显得十分相像:身处同样的环境,同样被死神追逐又同样挣扎求生,一个是受伤的人,一只是不健康的狼,他们一路对峙,相互提防又相互窥视。
“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吸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文明人和野兽,而是平等的“两个生灵”。
人在自然界中并不高贵,也没有特权,死亡同样威胁他,而支持他反抗死神的不是高尚伟大的思想,仅仅是最原始质朴的求生欲。
狼也不愿意死去,它也有求生的欲望,也有在自然界中继续生存的权利,它的生命也并不低贱。
由此,人类需要重新确立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决不是自然的主宰,相反只是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艺术手法
利用场景的优势表达情感。
当被同伴比尔抛弃之时,对于自然环境的描述出现了两次,分别是“靠近地平线的太阳,像一困快要熄灭的火球,几乎被那些混混沌沌的浓雾同蒸气遮没了,让你觉得它好像是什么密密麻麻,然而轮廓模糊、不可捉摸的东西。
”这一描述完美地对照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几乎不敢相信比尔能够将他抛弃,将受伤的他独自留下,他多么希望所有发生的一切是由于模糊的浓雾天气给他带来的幻觉。
类似的描述还有“这是一片叫人看了发愁的景象。
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
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
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一一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朗可怕的荒野,迅速地使他两眼露出了恐惧神色。
”,这种荒凉的、使人沮丧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主人公身处的环境,同时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他在那样的环境下的内心的恐惧和极度地失望。
生动的比喻。
“谷底一片潮湿,浓厚的苔藓,像海绵一样,紧贴在水面上。
他走一步,水就从他脚底下溅射出来,他每次一提起脚,就会引起一种吧哑吧哑的声音,因为潮湿的苔藓总是吸住他的脚,不肯放松。
”生动地将浓厚的苔藓比喻作海绵,为后一句话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在如此潮湿的环境艰难地跋涉埋下伏笔,正是有前面提到的海绵,才会有后文生动的“吸”住他的脚。
而在“他像发疟子似的抖了起来,连手里的枪都哗喇一声落到水里。
”一句的表述中,同样体现出作者巧妙地运用明喻的写作手法,达到了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目的。
恰当的反复。
作者在文中有几处恰当地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不但没有给读者留下冗长、啰嗦的印象,反而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
简短有力的对话。
简短、有力的对话的巧妙运用是这篇著名短篇小说的另外一大特点。
“比尔!”他低声地,一次又一次地喊道,比尔仅仅两个词汇,虽然没有形成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然而这个简短有力的对话充分表明了当被同伴抛弃的一霎那主人公产生的恐惧感,和随之而来猛然的觉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一时无法接受比尔抛弃他的事实。
这里作者没有选择使用大量的语言做心理上或者意识到被抛弃这一事实的瞬间主人公的行为上的描写,给读者留有了更大的深思、回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