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上海电力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招生简章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招生简章一、专业介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电力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科技交叉学科。
本专业致力于新型能源的研发、制备、储存和利用,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人才。
二、教学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熟悉新能源材料制备、电气化、应用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新能源发电、储能、利用等领域掌握专业相关技能和实践经验;有能力利用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项目或产学研项目开展独立创新研究,具有新能源工程领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新能源科技人才。
三、课程设置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程包括:先进新能源技术、材料与化学反应原理、新能源电气化技术、新能源环境评价与管理、新能源应用工程等。
四、培养方案本专业研究生教育采用导师制,学生需在入学前选择导师,并根据导师要求完成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撰写、实验、学术活动等任务。
研究生需要参加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
五、招生要求1.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业背景包括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等。
2.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及科学研究方法;3.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六、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生成绩评定及学位授予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按要求完成各项课程考核、学期综合考核、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及答辩等环节,其中论文是答辩及学位授予的必要条件之一。
学位授予依据学生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生成绩优良,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要求。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考虑到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工程实践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将从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新能源工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新能源工程设计、研发、建设和运维管理等工作,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适应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2. 培养要求新能源工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参与新能源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方案设计1. 课程设置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当充分考虑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求,包括新能源资源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新能源工程设计与实践、新能源工程施工与管理、新能源工程运维与维护等方面的课程。
2. 教学模式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理论授课、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实践、辅导指导等教学形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教学环节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等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了解新能源工程建设、运维及管理的现状和问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置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新能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实际需求,包括新能源资源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新能源工程设计与实践、新能源工程施工与管理、新能源工程运维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及专业设置(2016年)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及专业设置(2016年)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简介1.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及学科简介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在我校建校初期就建立了,列于我校“十二五规划”七大学科群之首,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和学科。
2006年获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完备的培养计划和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专业学科硕士点所在的学科属于学校“085”工程主干学科群,是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
学位点所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专业,201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同时入选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2个上海市“市级教学团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流体机械教学团队。
拥有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首批入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能源动力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校级现代发电技术测试中心等,专业实验室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图书资料达到2800余种,60余万册,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
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6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占80%以上,1/3左右的教师具有留学经历,比较集中在35-45岁。
专职教师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学术带头人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4名,曙光学者9名,浦江学者3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6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3人聘为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学名师等国家和上海市级的荣誉称号。
本学科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并完成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0余项,在分布式供能技术、太阳能光伏光热的高效综合利用、多相流测试、燃料燃烧与高效利用技术、电厂烟气污染物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大型火电机组节能技术、电力设备和机电产品的寿命分析与可靠性测试、结构优化设计和运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10余项。
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硕士研究生

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硕士研究生一、专业名称: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二、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扎实的环墎观念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新能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能源技术发展动态,具有系统掌握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环境保护、新能源研究、能源开发、新能源利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和应用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1.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新能源技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管理等课程。
学生还需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如环境风险评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 科研实践学生需参与各类环境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实验室工作,熟练掌握环境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的实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3.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拓展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合作,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招生要求1. 具备环境科学、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学习成绩优秀,英语水平达到一定要求。
2. 真诚热爱环境保护事业,对新能源技术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具备优秀的学术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五、就业方向1. 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评估等工作。
2. 新能源研究机构:从事新能源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
3. 能源开发企业:从事传统能源开发和新能源利用技术研究等工作。
4. 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咨询机构:从事环境与能源相关政策研究、技术咨询等工作。
在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将全面掌握环境科学理论和新能源技术的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有望成为未来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领域的专业精英。
希望有志于投身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领域的优秀学子积极报考,共同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2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专业,目前每年招生一个班,生源为北京和其它七个省份。
专业面向新能源行业,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培养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专业授课教师全部具有工学博士学位,实验室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实验设备与仪器,配备专职实验教师。
与全国多地新能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定期组织参观和生产实习。
本专业学生可以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太阳能应用技术大赛、实物型毕业设计、开放性实验等,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与性能检测;也可以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太阳能光热系统的设计与建造,以及新能源项目的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适应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严谨科学态度、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检测与运维;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建造,以及新能源项目的管理工作等,或者继续深造。
通过毕业五年左右的社会实践,预期可成为新能源风电与太阳能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独立完成所负责的工作,具备在项目中担任技术骨干或项目管理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专业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毕业要求2.具有解决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提炼、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毕业要求3. 能够设计针对新能源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毕业要求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毕业要求5.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复杂工程问题预测与模拟;毕业要求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毕业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新能源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考虑安全与健康、经济、环境、文化、法规等制约因素;毕业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毕业要求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毕业要求10.能够就太阳能或风力发电工程问题与同行进行有效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与交流;毕业要求11.具备专业相关工程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践中;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海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在国家发展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其中第一个一百年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对应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强国的最基本的基础。
而大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走出一条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为此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关口。
顺应国家的发展大趋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自2009年以来敢于实践,勇于革新,率先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调整与改进。
教学内容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界限,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
加强数理基础和人文科学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建设机械工程学科大平台,以“大工程”为主导,在设计、制造、控制、工程管理、环境、市场等多方面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大机械类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团队的合作精神、自信的沟通能力。
同时关注新能源领域的新兴学科,在发扬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学科发展中交叉、互补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不断适应能源与动力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目标有以下几点:(1)发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方面厚基础的优势,同时与国际教育模式相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的能源动力工程技术人才。
(2)考虑到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要求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强调通过学科交叉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的要求为:除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知识以外,必须具有扎实的机械基础以及机械加工动手能力,必须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学、电路和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技能;善于将雄厚的力学基础、机械基础、热物理基础以及控制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大显身手。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揖参考文献铱 咱1暂冯大千,刘国良,范大和,等.浅谈叶新能源概论曳课程教学实践[J].科技视界, 2016(19):157-157. 咱2暂张宏丽,王存旭,郭瑞.美国俄勒冈州技术学院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103-105. 咱3暂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5(3):61-62. 咱4暂熊超,袁洪春,朱锡芳,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时代教 育,2013(19):37-37. 咱5暂柏金,王谦,何志霞,等.关于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J].科技创新 导报,2015(17):2-3.
咱员员暂/a/20160201/47314126_0.shtml[DB/OL]. 咱员圆暂/n1/2016/0428/c1008-28311721.html[DB/OL].
咱责任编辑院田吉捷暂
94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咱责任编辑院朱丽娜暂
淫基金项目院河南省野热能与动力工程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渊VTNE018冤遥 作者简介院张军渊1987要冤袁男袁湖北荆州人袁博士袁郑州轻工业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袁讲师袁主要从9 页冤(87):32-33. 咱苑暂/photo/2014-10/21/c_127124126_2.htm[DB/OL]援 咱愿暂/2016/0407/202442.shtml[DB/OL]. 咱怨暂/gzdt/nyxtxw/201603/t20160311_193130.html[DB/OL]. 咱员园暂/qslb/esxxlb/168042.htm[DB/OL].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ajor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Discipline Type: 工学Code: 08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代码0805Type: Energy and Power Code: 0805专业名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代码080503T Title of the Major: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de:080503T一、学制与学位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学制:四年Duration:Four years学位:工学学士Degree:Bachelor of Engineering二、培养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新能源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风力发电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新技术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新能源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
生物质能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大型现代化电力及能源企业、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与环保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或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生物质能、电力、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生物质高效转化及清洁利用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和教学等工作。
光伏发电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太阳电池设计与制造、光伏系统设计、光伏电站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以及太阳能发电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其它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
The graduates of wind energy & power engineering may find engineering or managerial positions in wind energy & power engineering (WEPE) for wind power plant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wind resources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wind power new technology design, etc. They can also undertake the professional posts in other fields.The students of this major are educated into professionals of new energy level with strong foundations, broad knowledge scopes, strong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great potentials.The graduates of biomass energy can undertake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orks for Large-scale Modern Power and Energy Enterprise,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and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 undertake planning, design, building,consultation and supervision works of biomass energy, power, energy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r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at all levels, and undertak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ork.The graduates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may find engineering or management positions in photovoltaic field for solar cel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photovoltaic system design, and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olar power new technology exploitation, etc. They can also undertake the professional posts in other related fields.三、专业培养基本要求Skills Profile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本专业的生物质能方向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生物化学、工业微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光伏发电方向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工程等基础知识,风力发电方向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电工学、控制理论、管理学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生物质能方向包括生物质生物转化技术、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反应工程、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光伏发电方向的太阳电池物理、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太阳电池材料测试分析、光伏系统的设计、光伏电站设计、运行与控制等,风力发电方向的风力发电原理、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电气部分、风电场运行与控制、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等,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4.本专业的生物质能方向还应具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光伏发电方向还应了解太阳能发电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风力发电方向还应熟悉国家关于风力发电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的基础,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①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按教社科厅函[2012]3 号文执行; ② 第一外国语为英语,根据《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按我校制订的“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英语(一外)教学安排及考试”文件执行。
2、专业学位课(必修,10 学分)学 考核 分 时 学期 方式 方式
2、具有较坚实的可再生能源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可 再生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态,具有从事可再生能源科学与技 术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 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经营管理工作。
3、要求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应用该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0807Z1)属于工学门类,一级学科为动力工程及工 程热物理(0807),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研究;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 配套设备的选择、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安装及调试,以及运行维护管理中的技术问 题;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与优化,太阳能应用产品的研制开发;低成本光伏发电应用关 键技术;光伏发电系统最优化设计理论与经济效益分析等。 2、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 光伏材料的量子效率及器件系统的热力学问题研究;高效半导体热光伏太阳能电 池制备与光电转换机理研究;选择性辐射体与热光伏太阳电池光谱响应匹配研究;高 效率化及有机/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薄膜、单结和多结太阳能电池研究;新型异质结半导 体高效光伏器件研制等。 3、风力发电技术与应用研究
4、功能材料与物理 纳米磁性材料、低维半导体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高温超导体块材、薄膜 等超导电性机理问题,以及超导材料在电力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强关联电子材料的实 验和应用研究;纳米材料新型变压器、超导电机等新型节能器件应用及机理研究;现 代光学技术与应用研究;孤立子理论研究及其在功能材料、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等。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 2.5 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 限最长不超过 4 年,实行中期考核分流制度。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阶段。 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期,按规定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基本修完毕 业及授予学位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在第三学期初,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一次包括 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全面衡量的综合性水平全面考核,检查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 学习和必修环节状况,对课程学习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只有取得优秀成绩 者,才能获得毕业论文提前答辩的资格。 学位论文阶段安排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时间不少于 1 年。通过课程综合考核 后,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中,即研究生学位论 文中期,由考核小组主持,对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工 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查、督促,只有取得优秀成绩者,才 能申请提前毕业。 研究生如能提前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 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总体设置及基本要求如下表。
—1—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
风能利用的风洞实验建模、仿真与实验研究;风洞无级调速、风力机性能及其流 场分布等研究;流体流动、流体动力学、风力机性能和风机特性等研究;风机叶片翼 型理论与优化设计研究;风电机组安装、控制与并网技术研究;数据采集、在线监控 与控制系统研究;风电场设计、运行、维护及接网技术研究等。
—2—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
课程类别 学位 公共学位课 课程 专业学位课 非学位 专业选修课 课程 公共选修课
必修环节
开课学期 1、2 1、2 1、2 1、2 1~4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分要求
上课
考试
≥10
上课
考试
=10
上课
考查
≥7
上课
考查
≥3
讲座、综合指导 考查
=3
(一)学位课程
1、公共学位课(必修,≥10 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MA0060xxx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 学 开课 教学 考核 分 时 学期 方式 方式
3 54 1、2 上课 考试
MA0029xxx 第一外国语(英语)
4 72 1、2 上课 考试
MA0028xxx 数学类公共学位课
3 54 1 上课 考试
上课 考试
(二)非学位课程 1、专业选修课(选修,≥7 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学 开课 教学 考核 分 时 学期 方式 方式
—3—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
MB0128041 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必修)
1 18 1 上课 考查
MB0128042 光伏材料与器件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
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 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 专门人才。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 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36 2 上课 考查
MB0128043 风力发电机原理
1 18 1 上课 考查
MB0128044 计算物理
1 18 2 上课 考查
MB0128045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2 36 2 上课 考查
MA0121001 高等流体力学①
3 54 1 上课 考试
MA0121002 高等传热学①
3 54 1 上课 考试
MA0128031 太阳能发电技术②
2 36 1 上课 考试
MA0128032 固体物理②
2 36 2
备注: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专业学位课程,必修; ② 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专业学位课程,本专业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