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
中国古代的历史食品与饮食

中国古代的历史食品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历史食品与饮食丰富多样,融合了不同地区的传统与文化。
这些食品和饮食习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食品与饮食。
一、中国古代的主食中国古代的主食多以谷物为主,如稻米、小麦和粟米等。
其中,稻米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食物之一。
中国古代的人们通过种植、收割、加工来获得稻米,并将其制成各种各样的主食,如米饭、米粥、糕点等。
此外,小麦也是主要的谷物之一,面食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面条、馒头等。
二、中国古代的肉类食品在古代中国的饮食中,肉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肉类食品有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等。
在古代社会中,肉类是非常珍贵的食物,多用于重要的节日或宴会上。
在农村地区,人们往往用杀猪来表示喜庆,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
三、中国古代的蔬菜和水果除了主食和肉类,中国古代人们也注重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蔬菜种类丰富多样,如白菜、芹菜、豆芽、茄子等,这些蔬菜被广泛用于烹饪和炒菜。
水果方面,苹果、梨、桃子、杨梅等水果在古代也很受欢迎,成为人们饭后解渴的好选择。
四、中国古代的饮品除了吃的食物,饮品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古代的饮品主要有茶和酒。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人们的喜爱,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
中国古代的酒也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常常用酒来表达友谊和庆祝重要的场合。
五、中国古代的食品制作技艺中国古代的食品制作技艺独具特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古代厨师们擅长使用各种烹饪方法,如炒、蒸、煮、炖等,以及调味方法,如糟、酱、盐等。
他们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调味的均衡,追求将食物的鲜美和营养完美结合。
六、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除了食物本身,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古代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追求和谐和平衡,崇尚“五味调和”的理念,即咸、甜、酸、苦、辣五味的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也形成了许多与饮食相关的礼仪和习俗,如宴会上的座次、饮酒的顺序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在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中,我们将回顾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了解其特点、演变和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食品种类古代中国的食品种类繁多,根据历史时期和地域差异,古人的饮食习惯有所不同。
主要的食品包括五谷、肉类、蔬菜、水果等。
1. 五谷:古代中国人以谷物为主食,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粟、黍、稷等。
这些谷物经过加工烹饪后,成为米饭、面饼、馒头等食物。
2. 肉类:古代中国人喜欢食用各种肉类,包括牛、羊、猪、鸡、鸭等。
肉类可烹饪成肉汤、烧烤、炒菜等多种形式。
3. 蔬菜: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均衡,蔬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见的蔬菜有豆芽、白菜、黄瓜、茄子等,可以煮、炒或作为配菜。
4. 水果:水果在古代中国的饮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橘子、苹果、葡萄、梨等。
水果可以作为甜点食用,也可以用于烹饪调料。
二、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注重食品的色、香、味、形,讲究烹饪技艺和饮食礼仪。
1. 烹饪技艺:古代中国的烹饪技艺非常高超,包括炒、煮、蒸、炸、烧烤等多种烹饪方法。
同时,古代中国人还善于利用各种调味料和调料提升食物的口感和香气。
2. 饮食礼仪:古代中国注重饮食的仪式感,有特定的用餐礼仪和规矩。
比如,饭前要洗手、摆上餐具;用餐时要慢慢品味食物,不可过于匆忙;用筷子吃饭时要注意避免碰撞声等。
三、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种类的食品。
例如,在秦汉时期,种植水稻的技术得到了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
2. 交通运输的发展: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各地的食品开始互通有无。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的食品交流更加频繁。
3. 文化交流的影响: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国百姓的食谱

古代中国百姓的食谱
古代中国百姓的食谱丰富多样,主要以粮食为主,包括米、面、豆类等。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食谱:
1. 米饭:将米洗净后加水煮熟,成为百姓日常主食。
在南方地区,还有将米糊糊做成年糕或糍粑的做法。
2. 面食:包括各种馒头、饺子、面条等。
北方地区饮食中以面食为主。
3. 炊饼:将面粉和水混合后制成的糕点,有各种口味和做法,如油饼、糖饼、豆饼等。
4. 炖菜:将各种蔬菜、肉类等放入锅中加水、调料炖煮,有清炖、红烧等多种做法。
5. 煮汤:将各种食材放入锅中加水煮熬,有骨头汤、菜汤、药膳汤等。
6. 煎炸:将食材加工后放入锅中煎、炸,有煎饼、煎蛋、油条等。
7. 蒸食:将食材放入蒸锅中用水蒸熟,有蒸饺、蒸包子、蒸鱼等。
8. 煮粥:将米或杂粮加水煮熟后,加入各种调料、配菜,有稀饭、糊辣汤等。
古代中国百姓的食谱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满足人的基本营养需求。
这些传统美食至今仍是人们餐桌上的经典美味。
- 1 -。
古代膳食的叫法

古代膳食的叫法
古代膳食的叫法有很多种,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身份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一般来说,古代膳食的叫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膳:膳通常指皇帝或官员们的膳食,也用于指代贵族家庭的膳食。
2. 肴:肴是指各种烹饪食品,包括肉类、蔬菜、水产等。
3. 馔:馔是指宴席上的各种食物,包括主食、菜肴、汤品等。
4. 饭:饭是指主食,如米饭、面条等。
5. 粥:粥是一种由米或其他谷物煮成的稠汤。
6. 汤:汤是指烹饪过程中加入各种食材和佐料制成的热饮。
7. 点心:点心是指在正餐之外食用的小食,如糕点、饼、包子等。
8. 茶:茶是一种饮品,古代人常以茶点搭配膳食。
9. 菜肴:菜肴是指正餐中的各种烹饪食品,包括肉类、蔬菜、水产等。
10. 小吃:小吃是指在街头巷尾或小摊贩出售的各类食品,如麻辣烫、炸串等。
以上仅为部分古代膳食的叫法,实际上古代膳食的称呼还有很多,具体名称会因地域、身份、场合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既充满了独特的特色,又展现出了多样的变化。
通过对古代食品的种类、烹饪方式以及饮食礼仪的讨论,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一、古代食品的种类与特点在古代中国,食品种类繁多,包括谷类、肉类、鱼类、蔬菜、水果以及豆类制品等。
谷物是中国古代人主要的食物来源,稻米、小麦、粟、黍等成为了主要的食材。
肉类方面,猪肉、牛肉、羊肉、鸡鸭等常见于古代人的餐桌。
此外,中国古代人还喜爱各种海鲜,如螃蟹、鲍鱼等。
另外,蔬菜与水果在古代中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尤其喜爱茄子、豆芽、葱姜蒜以及葡萄、橙子等水果。
古代中国人对食物的要求追求鲜美口感和养生、保健的品质。
他们注重食物的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讲究原料的新鲜以及菜肴的色香味。
在烹饪方法方面,炒、炸、煮、炖、蒸等各种方式被广泛应用。
另外,古代人也非常注重草药的使用,通过草药烹调可以达到调理身体和增加食物风味的目的。
二、古代饮食文化与饮食礼仪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除了重视食物的种类与烹饪方式,还包括了讲究的饮食礼仪。
在饮食礼仪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聚餐中,长辈通常会先吃,晚辈要等到长辈开始用餐后才能动筷。
此外,中国古代人也特别重视宴请客人时的礼仪,如尊师重道、遵循宴请次序等。
古代人还注重饮食与节令的相关性。
例如,在春节期间,古代人喜欢食用象征吉祥富贵的食物,如鱼、年糕等。
而在清明节,人们会做清明粥以缅怀祖先。
这些食物相信能够带来吉祥与纪念的意义。
另外,古代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联。
他们通过调配不同食材来达到营养平衡的目的。
在《黄帝内经》中,对于饮食调理的理论有详细的记载,包括温补、清热、养阴、助阳等不同调理原则。
这些理论为后来的中医养生形成了基础。
三、古代食品与饮食文化的变迁古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迁。
这一变迁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隋唐时期,由于长安等大城市的崛起,食材的搬运和交流更加频繁,使得食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汉饮食

古代汉饮食
1. 饮食文化的起源:古代汉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
代的生活方式和食物获取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农业的发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古代汉族饮食逐渐形成。
2. 基本饮食结构:古代汉饮食以主食为主,包括米饭、面条和
米面粥。
蔬菜、肉类和豆制品是配菜,提供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此外,古代汉族还喜欢吃一些特殊食物,如鱼、肉、奶制品和水果。
3. 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古代汉族有许多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如
尊重长辈、尽量不浪费食物、尝试不同的食物组合等。
4. 传统饮食食材:古代汉饮食讲究以地域和时令食材为主。
常
见的传统食材包括黄豆、花生、小麦、猪肉、牛肉、鸡肉、鱼肉、
蔬菜等。
5. 烹饪方式:古代汉族有各种烹饪方式,如蒸、煮、炒、炸等。
古代汉饮食注重火候掌握,追求原汁原味和营养的完整性。
6. 饮食文化的影响:古代汉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结起来,古代汉饮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了解古代汉饮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

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及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
一、古代人民的饮食1. 饮食方式中国古代饮食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五味调和。
古代人民主要有草食和荤食两类,草食以五谷为主,而荤食则包括畜禽、鱼肉、蛋类等。
古代人们追求饮食的“五味调和”,认为五味相宜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长寿。
2. 餐饮文化古代人民注重餐饮礼仪和团圆感,讲究饮食的仪式感。
在宴会或重大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宴席,邀请亲友共进美食。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讲究朴素的饮食,注重节俭和合理搭配。
3. 地域特色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有独特的特色。
北方人民主要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南方人民则倾向于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等。
不同的地区还会有不同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反映了中国的地域多样性。
二、古代人民的饮品1. 茶茶是中国的国粹,也是古代人们常饮的饮品之一。
古代人民通过泡茶的方式,将茶叶与沸水相结合,制成具有独特风味的茶水。
茶不仅可以解渴,还有助于提神醒脑,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古代,茶文化在中国逐渐兴盛起来。
2. 酒古代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被视为美好生活的象征。
古人常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酒不厌浓,不怕困倦。
”酒在古代人民的聚餐、祭祀、庆典等场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制作了多种酒,如黄酒、米酒、果酒等,丰富了饮品的种类。
3. 汤古代人民常饮汤水以增加营养和滋补身体。
汤是一种独特的饮品,可以将多种食材煮熟后,保留其中的汤汁饮用。
例如,酒酿汤、炖品汤等都是古代人民常饮的汤类饮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结语: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与饮品反映了历史上的社会文化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
饮食方式、地域特色、餐饮文化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食物品质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古代人民喜爱的饮品如茶、酒和汤也成为了中国饮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的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的饮食习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饮食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观念以及社会背景。
一、饮食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饮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意思是人民的幸福和稳定有赖于吃饭有保障。
在古代中国,饮食被当作一种群众安定的手段,统治者也常常利用宴饮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二、饮食的分类古代中国的饮食主要可以分为五谷、肉类、蔬菜和水果四大类。
五谷指的是稻米、小麦、豆类等主要粮食;肉类主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蔬菜和水果则是指各种原料丰富多样的植物食品。
古代中国人认为五谷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认为肉类可以补充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而蔬菜和水果则是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三、饮食的烹饪方式古代中国的饮食烹饪非常注重色、香、味、形的协调。
烹饪技术十分精湛,包括炒、炸、炖、蒸、煮、烤等多种方式。
每种烹饪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以便更好地保留和提升食材的营养和口感。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卫生和搭配。
食物的卫生处理和储存非常重要,以免食物变质造成健康问题。
同时,不同食材的搭配也是讲究的,古代的人们相信食物的搭配可以产生更好的营养效果。
四、饮食的社会意义古代中国的饮食习俗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阶层的分化。
在古代,人们的饮食习俗和菜肴的种类和品质不同会有所不同,贵族阶层常常享用高级的食材和美味的菜肴,而平民则更多地以五谷为主。
饭桌上的礼仪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古代人们讲究以饮食来表达尊重和友好,重视与他人共享食物的过程。
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人们常常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例如主人首先品尝食物来确认安全与美味,以及座次的安排等。
五、饮食的节日传统中国古代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节日,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的饮食习俗独特而又丰富多彩。
除夕夜,家人们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通常会有很多吉祥的菜肴,例如鱼、猪肉等,寓意着幸福和吉祥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
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全羊席全羊席——这是蒙古族的名宴,精选羊身各部位,分别采用烧、蒸、爆、烤、焖、熘、烩、煎等技法,成菜多姿多彩,令人美不胜收据说,标准的全羊席共有108道菜,其中凉菜20道、热菜88道。
稍美稍美——又称烧美,是蒙古族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
稍美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
稍美出笼,鲜香四溢。
观其形,只见皮薄蝉翼,晶莹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
吃起来香而不腻。
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
呼和浩特的稍美,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多由茶馆经营,如今,已成了许多饭馆的必备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羊杂碎羊杂碎——蒙古族的羊杂碎在该地的诸小吃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讲究“三料”、“三汤”、“三味”。
三料又分为主三料和副三料。
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称“三红”;副三料即肚、肠、头蹄肉,又称“三白”。
三料下锅时切成长条或细丝。
三汤即“原汤杂碎”、“清汤杂碎”、“老汤杂碎”。
原汤杂碎:将羊杂碎洗净,下锅煮好,连汤带水一起品尝,味在鲜美清淡。
清汤杂碎:先将洗净的羊杂碎氽一下,汤扔掉,再将杂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锅添水放调料煮开,味在细嚼慢咽之中。
老汤杂碎:老汤即一锅汤稠入油、色酽如酱长熬不换的羊杂碎汤,用这种汤煮的羊杂碎,其味醇厚绵长,尽在汤里。
三味说来很简单,凡青城专营羊杂碎的饭桌上都摆放着这三种佐餐之味:春意葱茏的香菜末儿,红灿灼目的辣椒面儿,洁白晶莹的食盐。
食者可视口味自行调兑。
马奶酒马奶酒——奶酒,又叫蒙古酒。
此为草原上的一大特色,以其独特的醇香、丰富的营养和神奇的疗效而著称于世上。
马奶酒酒精度不高,牧民们用它来款待客人,蒙医则常用它与其他药物配合治疗疾病。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马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效用。
蒙医常用它掺上VC和消炎药品治疗胃病,腰腿痛和肺结核等疾病。
奶食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品主要有六种:1、白油。
将鲜奶放入桶内,搅拌后,使其发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
2、黄油。
将白油用纱布过滤,然后倒入锅中加温火炼,用勺频频搅动,待色泽微黄,即成黄油。
3、奶皮子。
夏秋季,将鲜奶放在锅中,用小火烘,稍滚,用勺扬,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时点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层,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风处阴干就是奶皮子。
4、奶豆腐有两种做法:将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压榨成为酸奶豆腐;另一种是,将奶放入器皿中发酵,将上面一层“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锅中煮沸将酸奶汤抛出,经多次搅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种型块,然后切成长条或小放块,在太阳下吹晒、晾干,即成为奶豆腐。
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5、奶酪通常做法是:将黄油所余下的奶水放到热处,待其发酵、沉淀,把沉淀下的粉块装入布袋压榨,捏成各种形状,晾干后即成奶酪。
6、奶果子。
以白面和鲜奶糖混起来,做成饼或其他形状,用油炸即成。
黄油、白油、奶皮子为牛奶中的精华,具有独特的纯香味,营养丰富,最为贵重,吃用时,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贵宾的佳品。
奶豆腐,奶酪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制作奶食品的历史悠久,别具一格。
其格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锡林浩特牧民最喜爱的饮料。
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每逢青草茂盛,骒马下驹时,开始挤马奶和发酵制作“其格”。
当入秋草木干枯时,就使马驹合群,停止挤马奶。
因此,从伏天至中秋(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左右,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其格乃林查嘎”(即饮马奶酒的欢宴季节)。
每当这一季节到来时,牧人们家家户户门前拴马驹挤马奶。
酿成其格后,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要饮,自家没有酿造其格的牧民,可到别人家去饮,都会受到欢迎。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其格是用发酵法制成的。
即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使马奶发酵制成其格。
放进酒曲后酿造出的其格叫做软酵其格。
五至七天后酿造制成的叫硬曲其格。
还有正酵和邪酵之说。
发酵而成的其格产生乙醇、酸性物增多,蛋白质留存微生物增多,它一方面有杀菌性能,另一方面还有滋补功效,用它治肺病,疗效很好。
同时对于治疗胃病、血脉症、支气管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其格饮疗法是蒙医七项重要疗法之一。
奶荼奶茶——是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
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
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
可终日饮用。
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
蒙古酒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
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1、酿造“牛奶酒”的原料及工艺(主要原料鲜牛奶、酵体)传统工艺:鲜牛奶中放入酵体,待奶与酵体溶为一体后浮出淡黄色酸液体,将液体倒入锅中,加热升温,液体变为气体,气体受冷却后变为液体---蒙古酒。
2、工艺流程:置一铁锅,倒入液体,锅上罩一圆椎木筒,筒底与锅边严丝无缝,锅底加温,筒口顶端置一小锅,筒与顶端小锅严丝无缝,小锅内盛冷水,加热后的酸液体变成蒸气附在小锅底部即刻变成液体,顺小锅底端滴入接酒器中猫耳朵汤猫耳朵汤: 传统民族食品--猫耳朵汤,在蒙古族家庭的餐桌上,经常能够看到它。
猫耳朵汤,属于快餐型食品。
因这种汤的形状酷似猫的耳朵而得名。
这种汤一般都是用荞面做的。
蒙古族俗话说:"好荞面,胜过一般的白面"。
另外,荞面食品制作过程与其它面食品相比,比较简便,很快就能煮(蒸)熟。
做"猫耳朵汤",先把汤烧开,放入鲜羊肉,以及葱花等佐料,不一会时间,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就会把一碗香喷喷的"猫耳朵汤",连同韭菜花等,一起端上来放在你的面前。
在"猫耳朵汤"中放入野鸡或者"沙半鸡"等野禽的肉做佐料,那汤的味道就更加鲜美可口了。
目前," 猫耳朵汤"已从蒙古族的寻常百姓家,登上了大雅之堂,跻身于大城市的餐桌上。
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有满族特色,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人习惯。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
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蒙古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饰工艺。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
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
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编辑本段节日白节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
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居住在这里的蒙古人民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
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汉族人民的称赞。
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