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问题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3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3(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1.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
”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
《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龙者,鳞虫之长。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十八、古文今译1 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 、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十九、古今语音的异同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
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 、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
(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
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2古书的标点问题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 年》)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
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归田录》。此例引自王迈《古书标点失误举例》, 载《中国语文》1983年 第6期)
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2)语法方面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古人对句读十分重视。东汉高诱《淮南子·叙》: “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韩 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也。”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 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孔颖 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6、借助语法知识 、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相同,语序也大致相 同,因此借助于句子成分和他们的搭配关系以及语法知识, 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 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礼记 仲尼燕居》) 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 错之而已。
﹡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 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史记万石 张叔列传》) 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 中自如,固当?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说:“反言之也,言贵 而骄人,当如此乎?”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反问句。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标点问题
一、现代标点符号
标号表性质、作用。
如:。
?!,、;:
点号表停顿、语气。
如:—( ) 《》“”―. ?
二、古书句读
句读: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在字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称为“句”。
如果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合成句读。
句读只起断句作用,与现代标点符号不一样。
三、古文断句
虽然古书大多没有断句,但是古人很重视句读。
一般,断句没有错误,说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
影响正确标点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词汇;其次语法音韵;三是古代文化知识。
所以,要正确标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理解字义词义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
黥布者,六安人也,姓英氏。
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受刑王。
”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黥布列传》
(二)内容必须合乎情理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三)语法
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论衡》。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 3

(十九) 古书的标点问题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 ②多虚词 ③节奏鲜明 ④押韵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1. 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
”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
《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古书的标点问题简析课件

• 句讀符號與標點符號的差異: ①《論語注疏》:子曰。誦詩三百。授之 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 亦奚以爲。 ②《論語譯注》:子曰:“誦詩三百,授 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 多,亦奚以爲?”
3.句讀的重要性 •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句讀,《禮記·學 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 經辨志。” 鄭玄注:“離經,斷句絕 也。”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 章句斷絕也。”東漢高誘《淮南子·敘》: “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 讀。”韓愈《師說》:“彼童子之師,授 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 古人讀書都是從小就學習句讀。
•“去”應屬下句,意爲“李成得藥,收藏 了五六年。” • (正)„„成得藥,去五六歲,„„
(二)不明語法而誤 1.《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 •語氣詞後加否定副詞不合語法;副定副詞 “不”不能單獨成句。 •(正)„„“傷人乎?”不問馬。„„
古书的标点问题
• 古文的標點和翻譯,是古漢語學習中十分 重要的問題。 • 從某種角度講,能否正確地標點和翻譯文 言文,是一個人古漢語水平高低的標志。古 諺說:“學識何如觀點書。” • 古文的標點和翻譯本身雖然也有一些理論, 但它們更多的是偏重於實踐,偏重於用古漢 語的理論(特別是詞彙、語法、音韻理論) 來指導文言文的閱讀理解。
於湖北雲夢縣睡虎地)
• “古者し 民各有鄉俗 其所利及好惡 不同 或不便於民し 害於邦 是以聖王作 爲法度以矯端民心し 去其邪避し 除其 惡俗し 法律未足し 民多詐巧し 故後有 間令下者し”。
③西漢《儀禮》簡:(195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 • “主人再拜稽首 尸入 主人退〇 宿賓”。 • “某固辭 不得命 敢不從 再拜受し”。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2.注意句义的层次性 注意句义的层次性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 师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5.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5.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 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 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 传·襄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4.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4.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 左右。左右将。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商务印书馆《 左右。左右将。(,其北河鼓。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 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 1962年版 年版) 社1962年版) 史记·天官书 天官书》 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 《史记 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 左右,左右将。 将;左右,左右将。” 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资治通鉴》标点本) 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古代“孝廉”是不分科的。) (古代“孝廉”是不分科的。)
古书的标点问题

2020年6月11日12时38分
三峽大學文傳學院——柯移順研製
12
這一句中的“具”,在古漢語中有兩種常見 的意義,一是具備,完備,動詞;二是一起, 都,通“俱”,副詞。
按照上述標點,“具”放在動詞“梟”前作 狀語,顯然標點者把它理解為副詞“俱”。 但這樣就發生一個問題:從上下文來看,只 梟首了汪革一個人,怎麼能說“俱”呢?
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 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 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2020年6月11日12时38分
三峽大學文傳學院——柯移順研製
10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韓愈《師說》,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古文辭 類撰》卷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④押韻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范 仲淹《岳陽樓記》)
2020年6月11日12时38分
三峽大學文傳學院——柯移順研製
4
四、與古時的學術風氣有關 ①訓詁之風 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昭公三
年》) 晉·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不知其他,唯知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 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 知所言。(諸葛亮《出師表》,中華書局1974年版)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 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 知所言。
2020年6月11日12时38分
三峽大學文傳學院——柯移順研製
齊將為陳氏。”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吾弗知絕句。”
②崇古之風
2020年6月11日12时38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的标点问题【教学目的】本节讲授怎样标点文言文。
让学生学习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基本理论】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孟子•滕文公上》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二、古人的句读实践1、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
读,暂时停顿一下。
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2、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卷五下)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卷十二下)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亅:钩逆者谓之亅。
象形。
(卷十二下)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3、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常会涉及到断句。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陆德明《经典释文》:“言惧而名礼,绝句。
或以名绝句者,非。
”这句话应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在“名”之后断句。
“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经典释文》:“闻其骈胁,绝句。
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
”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
如:*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
《荀子·彊国》《荀子集解》: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
《外传》亦同。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
如:*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
)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
)曰:思无邪。
(包曰:归于正。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
)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
)民免而无耻。
(孔曰:免,苟免。
)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正也。
)《论语·为政》*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陈澔注:比年,每岁也。
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
比音畀。
)天子五年一巡守。
(《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
”守,去声。
)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
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
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
无鸡鸭,也行;无鱼肉,也行。
无鸡,鸭也行;无鱼,肉也行。
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shèn,传说中蛟龙的一种,能吐气成海市蜃楼。
)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三、标点古文的方法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断句时可抓住以下切入点:抓住话标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语助词,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根据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根据古汉语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为”“唯……是……”“有以……”等;根据文体特点,如骚体,句尾多带“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体诗、词的韵脚、平仄、各句字数等都有固定要求。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1)(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
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初,军吏李成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
佗言:“君病肠臃,欬之所吐,非从肺来也。
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馀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
若不得此药,故当死。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
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臣松之案:古语以藏为去。
】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佗更索。
”成与之。
已故到谯,適值佗见收,怱怱不忍从求。
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於死。
] 2)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
贽(初次拜见长辈时送的礼物)其文,颇涉猎前言。
(《送周鲁儒赴举诗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刘禹锡集》)——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九疑山是以华夏始祖舜帝寝陵地而留在中外游客心中的。
九疑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
“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担,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史记》:“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毛泽东“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
与肉,置诸以与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以与之。
错断是不明“与”义。
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
“与”是连词。
“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
4)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收不售,与欲得。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周礼·地官·泉府》称: “泉与钱,今古异名。
”。
”“泉”字在史籍中屡见不鲜。
如《管子·轻重》载:“今齐西之粟,釜百泉。
”《汉书·食货志》:“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来于泉。
”唐代颜师古注曰:“流行如泉也。
”一目了然地解释了称钱为泉的意义。
”《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泉府,掌管市的税收,收购市上滞销商品以待将来需要时出售,管理人民对财物的借贷及利息。
后世北周仿古制,也有泉府中士、下士之官。
]“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
“与”是给予的意思。
5)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
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
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
《汉书·郊祀志》“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
《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
”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
”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
”《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
宿,音秀,留,音力救反。
”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读。
6)子厚前时少年。
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
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1)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2)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
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
”问马。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所闻”是“所”字结构,“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何魏晋间的情况。
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讲话的村中人。
如果指村中人,只能说“闻者”。
由于不明白“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区别用法,因而出错。
4)齐威王问。
用兵孙子。
——齐威王问用兵(于)孙子。
不知“孙子”前省略了介词“于”。
5)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
“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
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
”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