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终审稿)

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终审稿)
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终审稿)

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

题动态几何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

动态几何类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灵活、多变,能够全面考查

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动态几何的概念,在很多资料上有说明,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本人只是用2005 年的部分中考数学试题加以说明。

一、知识网络

《动态几何》涉及的几种情况动点问题?

动线问题动形问题?

?

二、例题经典

1.【05 重庆课改】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0,6)、点B(8,0),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

(1)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y

(2) 当t 为何值时,△APQ 与△AOB 相似

24

A

(3) 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为

个平方单位

5

P Q

【解】(1)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 x+b 由题意,得b=6

8k+b=0

3

解得k=-b=6

4

3

所以,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x+6.

4

(2)由AO=6,BO=8 得AB=10

所以AP=t ,AQ=10-2t

1°当∠APQ=∠AOB 时,△APQ∽△AOB.

t 10 2t 30

所以=解得t=

(秒)

6 10 11

2°当∠AQP=∠AOB 时,△AQP∽△AOB.

t 10 2t 50

所以=解得t=

10 6 13

(秒) (3)过点Q 作QE 垂直AO 于点E.

BO 4

在Rt△AOB 中,Sin∠BAO=

AB

5 O

y

y

A

P Q

O

A

Q

y

B

B

B

x

x

x

P

O

A

x P Q

E

O

在Rt△AEQ 中,QE=AQ·Sin∠BAO=(10-2t)·

1 1

所以,S AP·QE=t·(8-

△APQ

=2

2

4 24

=- 2

t+4t=

5 5

解得t=2(秒)或t=3(秒).

8

5

t)

4

5

=8-

8

5

t

2.【05 青岛】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 米,BC=8 米,动点P 以2 米/秒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AC 向点C 移动,同时动点Q 以1 米/秒的速度从点C 出发,沿CB 向点B 移动,设P、Q 两点移动t 秒(0

(1)求面积S 与时间t 的关系式;

(2)在P、Q 两点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BQP 与△CPQ 的面积能否相等若能,求出此时点P 的位置;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过点P 作PE⊥BC于E

RtABC中,AC =AB2 +BC2 =62 +82 =10(米)

由题意知:AP =2t,CQ =t,则PC =10 2t

由AB⊥BC,PE⊥ΒC得PE / /AB ∴PE =

PC

AB AC

即:PE t ,PE t t

=

10 2 3 10 2 6

∴=( ) =+6

?

6 10 5 5

=1 ××=

又QS

ABC

6 8 24

2

24 1 6 3

ABC PCQ

6

∴S=S S=t(t+) =t3t+24

2

2 5 5

即:S =3 t t +

2 3 24

5

(2)假设四边形ABQP与CPQ的面积相等,则有: 3

5 t 3t +24 =12 2

即:t2 5t +20 =0 Q b2 4ac =(5)2 4 ×1×20 <0

∴方程无实根

∴在P、Q两点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BQP与CPQ的面积不能相等。

3.【05乌鲁木齐】四边形OABC

是等腰梯形,OA∥BC。在建立如图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3,

2),点M 从O 点以每秒2 单位的速度

向终点A 运动;同时点N 从B 点出发

以每秒1 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

过点N 作NP 垂直于x 轴于P 点连结

A C 交NP 于Q,连结MQ。(1)写出C

点的坐标;

(2)若动点N 运动t 秒,求Q 点的坐

标(用含t 的式子表示

(3)其△AMQ 的面积S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4)当t 取何值时,△AMQ 的面积最大;(5)当t 为何值时,△AMQ 为等腰三

角形。

【解】(1)C(1,2)

(2)过C 作CE⊥x 轴于E,则CE=2

当动点N 运动t 秒时,NB=t ∴点Q 的横坐标为3—t|

y 1

Q+t

设Q 点的纵坐标为y Q 由PQ∥CE 得 3

=∴

2 y

Q

=2 2t

+

3

2 2

+t

∴点Q(3 ,

t)

3

(3)点M 以每秒2 个单位运动,∴OM=2t,AM=4—2t

1 1

2 2t 2 2 2

+

S (4 2 ) =(2 t)(t1) =( 2) AM PQ=t+t t

= 3

△AMQ

2 2

3 3

当t=2 时,M 运动到A 点,△AMQ 不存在∴t ≠ 2

∴t 的取值范围是0≤t<2

2 2 2 1 2 3

(4)由S (

t t2) =(t) +。

= 2

△AMQ

3 3 2

1 3

当t=时,S=

2 2

mzx

(5)、①若QM=QA

∵QP⊥OA∴MP=AP 而MP=4—(1+t+2t)=3—3t

1 1

即1+t=3—3t t=∴当t=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2 2

2 2 13

+t

②若AQ=AM AQ2=AP2+PQ2= 2 2 (1 )2

(1 t) +( ) =+t

+

3 9

13 13

AQ= (1+) AM=4—2t (1 )

t t

+=4—2t

3 3

t=85 ?

18

23 13 85

而<

?

18

23

13 <

2

∴当t=8518

23

13

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2 t

+

2 85 154

③若MQ=MA MQ2=MP2+PQ2= 3 ( )

(3 t)2 2 = 2 +

+t t

3 9 9 85 2 15

4 8

5 49 2 10 59

∴t+t t=

t=(4 2t)2 0

9 9 9 9 9 9

59 59

解得t=或t=—1(舍去)∵0<<2

49 49

59

∴当t=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49 85 9

综上所述:当t=1

2

、t=

8518

23

13

或t=

59

49

△QMA 都为等腰三角形。

4.【05宜昌】如图1,已知△ABC的高AE=5,BC= 40

,∠ABC=45°,F是AE上的

3

点,G是点E关于F的对称点,过点G作BC的平行线与AB交于H、与AC交于I,连接

IF并延长交BC于J,连接HF并延长交BC于K.

(1)请你探索并判断四边形HIKJ是怎样的四边形并对你得到的结论予以证明;(2)当点F在AE上运动并使点H、I、K、J都在△ABC的三条边上时,求线段AF长的取值范围.

A A(图2 供思考用)

H G I

F

B E K

J B E C

C

图1 图2

【解】(1)∵点G 与点E 关于点F 对称,∴GF=FE

∵HI∥BC,∴∠GIF=∠EJF,又∵∠GFI=∠EFJ,∴△GFI≌△EFJ,∴GI=JE

同理可得HG=EK ,∴HI=JK, ∴四边形HIKJ 是平行四边形

(2)当F 是AE 的中点时,A、G 重合,所以AF= 如图1,∵AE 过平行四边形HIJK 的中心F,

∴∴

HG=EK, GI=JE. HG/BE=GI/EC. H

A B

G I

F

∵CE>BE,∴GI>HG, ∴CK>BJ.

B J E K

C ∴当点F 在AE 上运动时, 点K、J 随之在BC 上运动, 图1

如图2,当点F 的位置使得B、J 重合时,这时点K 仍为CE 上的某一点(不与C、E

A

H G I

F

重合),而且点H、I 也分别在AB、AC 上

设EF=x,∵∠AHG=∠ABC=45°,AE=5,

40 —5.

∴BE=5=GI,AG=HG=5—2x ,CE=

3

∵△AGI∽△AEC,∴AG∶AE=GI∶CE. 图2

40

∴(5—2x)∶5=5∶( —5)

3

5 <AF≤4.

∴x=1,∴AF=5—x=4 ∴

2

5.【05漳州】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顶点D,C 分别在AM,BN

上运动(点D 不与A 重合,点C 不与B 重合),E 是AB 上的动点(点E 不与A,B 重合),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DE⊥CE,且AD+DE=AB=a。

(1)求证:△ADE∽△BEC;

(2)当点E 为AB 边的中点时(如图2),

求证:①AD+BC=CD;②DE,CE 分别平分∠ADC,∠BCD;

(3)设AE=m,请探究:△BEC 的周长是否与m 值有关,若有关请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BEC 的周长;若无关请说明理由。

【解】(1)太简单,略。

(2)过点E 作梯形两底的平行线交腰CD 于F,则F 是CD 的中点,

则EF 既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又是Rt△DEC 斜边上的中线。

根据各自的性质:AD+BC=2EF,CD=2EF

所以AD+BC=CD.

由△EFD 是等腰三角形(FD=FE=1 CD

)得∠FDE=∠FED

2

由EF∥AD 可得∠ADE=∠FED ∴∠FDE=∠ADE,即DE 平分∠ADC;

同理可证:CE 平分∠BCD。

(3)设AD=x,由已知AD+DE=AB=a 得DE=a-x,又AE=m

在Rt△AED 中,由勾股定理得:x2+m2=(a-x)2

化简整理得:a2-m2=2ax ①

在△EBC 中,由AE=m,AB=a,得BE=a-m

因为△ADE∽△BEC,所以AD AE DE

==,即:x m a x

==,

BE BC EC a m BC EC

解得:BC a m m EC a m a x .

(-)(-)(-)

=,=

x x

所以△BEC 的周长=BE+BC+EC= a m a m m a m a x

(-)++

(-)(-)(-)

x x

=(a-m)1+m+a x = a m a m

(-)=

-+

x x x a

2

m

2

-a

2

m

2

x

把①式代入②,得△BEC 的周长=BE+BC+EC=2ax 2a

=,

x

所以△BEC 的周长与m 无关。

6.【05河北】如图12,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C=90°,BC=16,DC=

12,AD=21。动点P 从点D 出发,沿射线DA 的方向以每秒2 两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B 上以每秒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A

P D B 运动,点P,Q 分别从点D,C 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B

时,点P 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设△BPQ 的面积为S,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t 为何值时,以B,P,Q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

B Q

C 三角形

图10 (3)当线段PQ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O,且2AO=OB 时,求

∠BQP 的正切值;

(4)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Q⊥BD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如图3,过点P 作PM⊥BC,垂足为M,则四边形PDCM 为矩形。∴PM=DC =12

P ∵QB=16-t,∴S=1 A

×12×(16-t)=96-t

D

2

(2)由图可知:CM=PD=2t,CQ=t。以B、P、Q 三

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

B M C

Q

①若PQ=BQ。在Rt△PMQ 中,PQ2 =t2 +122 ,

图3

由PQ2=BQ2 得t2 +122 =(16 t)2 ,解得t=7

2

②若BP=BQ。在Rt△PMB 中,BP2 =(16 2t)2 +122 。由BP2=BQ2 得:

(16 2t) +12 =(16 t) 即3t2 32t+144 =0。

2 2 2

由于Δ=-704<0 ∴3t2 32t+144 =0无解,∴PB≠BQ

③若PB=PQ。由PB2=PQ2,得t2 +122 =(16 2t)2 +122

整理,得3t2 64t+256 =0 。解得 1 16 2 16

t=,t=(不合题意,舍去)

3

综合上面的讨论可知:当t=7 16

秒或秒时,以B、P、Q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

t=

2 3

腰三角形。

(3)如图4,由△OAP∽△OBQ,得AP AO 1

==

BQ OB

2 P A E D O

∵AP=2t-21,BQ=16-t,∴2(2t-21)=16-t。

∴t=58

5

过点Q 作QE⊥AD,垂足为E,

∵PD=2t,ED=QC=t,∴PE=t。

在RT△PEQ 中,tan∠QPE=12 30

QE

==

PE t29

(4)设存在时刻t,使得PQ⊥BD。如图5,过点Q 作QE⊥ADS,垂足为E。由Rt△BDC∽Rt△QPE,得

DC=PE,即12

t

=。解得t=9

BC EQ16 12

所以,当t=9 秒时,PQ⊥BD。B

Q

C

图4

A P E D

B

Q

C

图5

O

7.【05河北课改】图15―1 至15―7 中的网格图均是20×20 的等距网格图(每个小方

格的边长均为1 个单位长)。侦察兵王凯在P 点观察区域MNCD 内的活动情况。当5 个单

位长的列车(图中的)以每秒1 个单位长的速度在铁路线MN 上通过时,列车将阻挡王凯的部分视线,在区域MNCD 内形成盲区(不考虑列车的宽度和车厢间的缝隙)。设列车

车头运行到M 点的时刻为0,列车从M 点向N 点方向运行的时间为t(秒)。

⑴在区域MNCD 内,请你针对图15―1,图15―2,图15―3,图15―4 中列车位于不同位置的情形分别画出相应的盲区,并在盲区内涂上阴影。

⑵只考虑在区域ABCD 内开成的盲区。设在这个区域内的盲区面积是y(平方单位)。

①如图15―5,当5≤t≤10 时,请你求出用t 表示y 的函数关系式;

②如图15―6,当10≤t≤15 时,请你求出用t 表示y 的函数关系式;③

如图15―7,当15≤t≤20 时,请你求出用t 表示y 的函数关系式;

④根据①~③中得到的结论,请你简单概括y 随t 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⑶根据上述研究过程,请你按不同的时段,就列车行驶过程中在区域MNCD 内所形成

盲区的面积大小的变化情况提出一个综合的猜想(问题⑶是额外加分,加分幅度为1~4 分)。

【解】⑴略

⑵①如图6,当5≤t≤10 时,盲区是梯形AA1D1D

∵O 是PQ 中点,且OA∥QD,∴A1,A 分别是PD1 和PD 中点∴A1A 是△PD1D 的中位线。

又∵A1A =t5,∴D1D =2(t5)

而梯形AA1D1D 的高OQ=10,

1

∴[( 5) 2( 5)] 10 15 75

y=t+t×=t∴y=15t75

2

②如图7,当10≤t≤15 时,盲区是梯形A2B22C22D22,

易知A2B2 是△PC2D2 的中位线,且A2B2=5,∴C2D2=10

又∵梯形A2B2C2D2 的高OQ=10,

1

∴y(5 10) 10 75 ∴y=75

=+×=

2

③如图8,当15≤t≤20 时,盲区是梯形B3BCC3

易知BB3 是△PCC3 的中位线

且BB3 =5 (t15) =20 t

又∵梯形B3BCC3 的高OQ=10 ,∴

1

y[(20 ) 2(20 )] 10 300 15

=t+t×=t

2

∴y=300 15t

④当5≤t≤10 时,由一次函数y=15t75 的性质可知,盲区的面积由0 逐渐增大到75;

当10≤t≤15 时,盲区的面积y 为定值75;

当15≤t≤20 时,由一次函数y=300 15t的性质可知,盲区的面积由75 逐渐减小

到0

⑶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列车从M 点向N 点方向运行的过程中,在区域MNCD 内盲区面积大小的变化是:

①在0≤t≤10 时段内,盲区面积从0 逐渐增大到75;

②在10≤t≤15 时段内,盲区的面积为定值75;

③在15≤t≤20 时段内,盲区面积从75 逐渐减小到0

8.【05黄岗】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 是原点,A、B、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18,

0),B(18,6),C(8,6),四边形OABC 是梯形,点P、Q 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坐匀速运动,其中点P 沿OA 向终点A 运动,速度为每秒1 个单位,点Q 沿OC、CB 向终点B 运动,当这两点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⑴求出直线OC 的解析式及经过O、A、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试在⑴中的抛物线上找一点D,使得以O、A、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全等,

请直接写出点D 的坐标。

⑶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 秒。如果点Q 的速度为每秒2 个单位,试写出点Q 的坐标,并写出此时t 的取值范围。

⑷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 秒。当P、Q 两点运动的路程之和恰好等于梯形OABC 的周

长的一半,这时,直线PQ 能否把梯形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有可能,请求出t 的值;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y

C(8,6)B(18,6)

Q

O P A(18,0)x

【解】⑴∵O、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O (0,0),C (8,6)

设OC 的解析式为y=kx+b,将两点坐标代入得:

3 3

k,b=0 ,∴y x

==

4 4

∵A,O 是x轴上两点,故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0)(x1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