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的时代
音乐:音乐剧和歌舞剧的特点和发展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05 音乐剧和歌舞剧的演出形式与技巧
02 音乐剧和歌舞剧的定义与特点 04 歌舞剧的发展历程 06 音乐剧和歌舞剧的市场现状与前景
添加章节标题
音乐剧和歌舞剧 的定义与特点
音乐剧和歌舞剧的定义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剧和歌舞剧的舞台技术和演出设备不 断创新,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有情节和人物:音乐剧和歌舞剧都有明确的情节和人物,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来表达 主题和情感。
注重舞台效果:音乐剧和歌舞剧都注重舞台效果,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方面,以营 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效果。
音乐剧和歌舞剧的不同之处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定义:音乐剧是一种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 现手段的舞台戏剧,强调情节和人物塑造; 歌舞剧则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配以歌 唱和台词,强调情感和视觉效果。
观众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学生和白领阶层为主要受众 票房收入:逐年增长,但与电影市场相比仍有差距 演出场馆:以剧院和音乐厅为主,大型场馆较少 产业链发展:演出、票务、版权等环节逐渐完善
音乐剧和歌舞剧的观众群体分析
年龄层次:覆盖各个年龄段,特别是年轻人和家庭观众
地域分布: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地区和亚洲部分地区受欢迎
舞台设计:音乐剧和歌舞剧的舞台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剧情、人物形象和 舞蹈动作等因素,创造出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舞台效果。
音乐剧和歌舞剧的表演技巧
音乐剧技巧:通 过音乐、舞蹈和 戏剧的结合,展 现角色的情感和 故事情节。
歌舞剧技巧:通 过歌唱、舞蹈和 舞台布景的配合, 营造出独特的氛 围和情感。
浅析音乐剧与其时代背景的关系

浅析音乐剧与其时代背景的关系摘要:音乐剧是20世纪新兴的一门综合舞台艺术形式,是一种平民化的流行艺术,它所使用的音乐以及剧情都与其所讲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悲惨世界》《西区故事》和《歌舞青春》系列音乐剧所讲述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通过剧情、音乐和舞蹈生动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为我们了解欧美各个不同时期音乐剧打开了一扇窗户。
关键词:音乐剧时代特点关系在人类艺术史的长河中,音乐剧算是一个相对新生的艺术形式,它是20世纪新兴的一门综合舞台艺术形式,是音乐、歌曲、舞蹈、戏剧、杂要、特技和综艺结合的一种音乐表演。
它以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等情感引发剧情,再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
作为一门流行艺术,音乐剧的音乐、舞蹈及其剧情无不表现着它所在的时代特点,剧作者通过音乐剧本身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因此,透过音乐剧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时代背景的变化。
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悲惨世界》,改编自雨果的同名小说,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在伦敦和纽约百老汇上演,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在多年前遭判重刑,假释后计划重新做人、改变社会,但却遇上种种困难的艰辛历程。
其中《人去楼空》是此剧中最为精典的曲目之一。
剧中人马里奥在经过革命后,失去了朋友、亲人,一无所有,但是为了正义又不得革命,在悲痛之中的一段诉说。
其剧情和音乐展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动荡岁月里法国人民反对由金融资产阶级扶植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的历史画面,其中的配乐更能深刻的反映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它以古典乐为主,既带给人们以磅礴的气势,但又不乏幽默和轻松的气息,例如在第一幕中旅馆主人的自白以及和女主人的针锋相对既让我们感到好笑,同时还刻画出了他们剥削者的本质,背景音乐很好地推动了剧情发展。
此外,在用音乐表现人物的遭遇方面,《悲惨世界》也独具特色,可怜的珂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云端的城堡里,唱着“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着远方,似乎看到了有这么一个云端城堡能让她摆脱现在无尽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
论音乐剧的发展

论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剧种特点、国际影响、市场前景和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音乐剧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1.1 起源与发展: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最早出现在英国和美国。
它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1.2 里程碑事件: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比如,美国百老汇剧院的建立、《猫》、《悲惨世界》等经典音乐剧的首演,以及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史蒂芬·索德海姆等作曲家的杰出贡献。
1.3 影响与传承:音乐剧不仅在舞台艺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对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它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剧剧种。
二、剧种特点2.1 多元艺术形式: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元素。
它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剧情,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2.2 故事情节丰富:音乐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戏剧作品为基础,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达来增强戏剧效果。
它既可以是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剧种,也可以是原创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
2.3 观众互动性强:音乐剧通常在剧院进行演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演员的表演,与演员产生互动。
观众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达与演员共情,增加观赏的乐趣。
三、国际影响3.1 百老汇的辉煌:美国的百老汇剧院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剧发源地和集散地。
它孕育了许多经典音乐剧作品,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和追捧。
3.2 西区的繁荣:英国的西区剧院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剧产地,孕育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剧作品。
其中,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等作品更是享誉全球。
3.3 亚洲市场的崛起:近年来,亚洲地区的音乐剧市场逐渐崛起。
西方歌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

据 已不像 正歌 剧 那样 是 以角 色 的社会 地位 而 定 的,而 是 以他们 内 心 的 感情 和他 们对 同一事 件 的不 同态 度而 定 的 。例如 这部 歌剧 第 二 幕 的终 场就 是 由几 个重 唱所 组 成 的; 它从 二重 唱开 始 ,随着 剧 中人物 出场 的增 多 ,由 四重 唱一直 发 展到 七重 唱 ,形成 了一个 非 常 富于 戏剧 性 的 高潮 。莫 扎特 的最 后 一步 歌剧 《 笛 》 ,这是 一 魔 部 神话 题材 的作 品,这 部 作 品 以歌 唱剧 本 为基 础 ,它综 合 了意大 利 正 歌 剧 、喜 歌 剧 , 这 部 歌剧 看 似 清 唱 剧 , 不用 宣叙 调 而 用 道 白,有 些 人物 和场 景像 通 俗喜 剧 ,但 剧情 充满 象 征性涵 义 、音 乐 深 刻丰 富 ,被 人们 奉 为第 一部 也 是最 伟大 的一 部德 国歌剧 。歌剧 的序 曲 ,在 音 调 、形象 、气 氛 上 ,与歌 剧 音乐 本 身开始 有 了具 体 的直接 的 内在 联系 ,乐 队在 歌剧 中的作 用 也得 到 了更大 的发展 , 莫 扎特 通过 一些 新 奇 的配器 手 法 ,创造 了许 多富于 幻奇 性 的形象 和 效果 。歌剧 还通 过舞 台的装 置 效果 ,布 景 的突然 变 化造 成 富于 幻 奇性 的色 彩 。莫 扎特 的歌剧 音 乐创 作 以富于 个性 的 咏 叹调和 富 于 戏剧 性 的重 唱作 为基 础 的 。特 别 对 重唱 的运 用 具有更 大 的创造
在 西 方 音 乐 史上 ,音 乐 与 戏 剧 的结 合 可 以追 溯 到 古希 腊 时 代 ,早 在 古希腊 的戏 剧 中 ,有 些 朗诵甚 至 也 以歌 唱的形 式 出现 。 直 到 1 世纪 末 、 1 世纪 初 ,才在 意 大利 的佛 罗伦 萨 诞生 了 一种划 6 7 时代 的音乐 表现 形式 ( 即早 期 的歌剧 ),其 问诗 人 里努 契尼 ,歌 唱家 兼 作 曲家培 里都 是 最早 热心 于 意大 利歌 剧 艺术 的青 年 ,他们 经常 在 一起 谈论 艺术 理 论 问题 ,他们 的意 图是要 使音 乐 和戏 剧相 结 合 ,加 强艺 术 感 染 力 ,因 此 ,他 们 集 中创 作 优 美 、 朴素 、典 雅 、动 人 的旋律 和 咏叹 调 。公元 l 9 年 ,培 里根 据 诗人 里努 契尼 54 的剧 本 ,写 出 了意大 利 最早 的抒 情音 乐 剧 《 达芙 妮 》 ,并于 10 60 年两 人 再次 合作 ,写 了现存 最早 的 以歌 颂爱 情 为主体 的抒情 歌剧 《 丽狄 茜》 。 犹 十八 世纪 早 期 ,歌剧 自诞 生 经过 一 百多 年 的发展 ,已经 达到 相对 成 熟的 阶段 ,但 当 时的 歌剧 深 受宫 廷美 学趣 味 的影 响 ,过分 追求 华 丽 的装饰 和声 乐 技巧 的炫 耀 ,形 成 了创作 上 的形 式主 义 ; 另一 方面 ,喜歌 剧在 当 时得 到 了空前 的发展 。这 一切 都 反映 了人 们迫 切要 求 打破 旧 的歌剧 传 统 的束缚 ,以及 迫切 要求 创 造能 反映 新的 生活现 实 、新 的思想 观 点的新 的歌 剧形 式 。 格 鲁 克受 到 百科全 书 派美 学 理论 的 启发 ,深 刻认 识 到对 歌剧 进行 改 革 的迫切 意义 。因此 ,他 的改革 目标 就是 改革 正 歌剧 的种 种弊 病和 具 体体 现启 蒙 主义 美学 理论 “ 回到 自然 去 ”的 口号 。 返 格鲁 克 的歌 剧 改 革 是 从 《 菲 欧 》 的创 作 开 始 的 ,在 这部 作 品 奥 里他 力求 使 咏叹 调符 合剧 情 的要 求 。作 品写 得很 简朴 ,例如 著名 的奥 菲 欧的 咏叹 调 《 失去 了犹 丽狄 斯 》就 是一 个典 型 的例 子 。 我 其次 格鲁 克努 力 加强 宣叙 调 的音 乐性 ,他 取 消 了原来 用 古钢 琴 的 伴奏 ,而代 之 以管弦 乐 的伴 奏 ;因此 加 强 了宣叙 调发 展 剧情 的作 用 , 进一 步 克 服 了原 来 正 歌 剧 中 咏 叹调 与 宣 叙 调 严 重 脱节 的现 象 。 同时 ,他使 歌剧 音 乐 的其他 各种 形 式 ,如合 唱 、乐 队 以及舞
音乐剧知识:音乐剧的发展史和新趋势

音乐剧知识:音乐剧的发展史和新趋势音乐剧是一种结合歌词、对白、音乐和舞蹈的剧目,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着极高的人气和影响力。
而其历史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和新趋势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音乐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百老汇。
当时,商业剧场火爆全美,为了吸引观众,剧场大师如詹姆斯·A·奥斯特、弗雷德·埃斯特等开始尝试引入歌舞等元素。
最初的音乐剧名为“音乐喜剧”,以“轻松欢乐、生动活泼”为主题,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发展史1.黄金时期20世纪20年代是音乐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家们开始融合古典音乐、真实主义题材,此时的音乐剧主打“三无”概念:无黑人,无华人,无犹太人。
在音乐方面,披头士、皇后乐队等也参与其中,进一步丰富了音乐剧的风格。
2.极限化进入21世纪,音乐剧开始向极限化发展,充分利用技术和视觉效果,大量引入舞台特效、视频显影等元素加强观赏性。
例如2003年的《猫》使用VR技术,将观众带入一场流光溢彩的奇妙之旅。
3.多样化另外,音乐剧的多样化也是新趋势之一。
不少剧目还尝试结合上海滩、老北京等民俗文化和审美特色,进一步推广中华文化。
同时,也开始大胆涉足到历史与政治、同性恋、种族、移民等社会议题上,并引起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与热议。
三、新趋势1.比较文化品味当前,欧美音乐剧蓬勃发展,复兴了经典古典音乐,而中国则正在探索自己的音乐剧艺术。
在这种比较文化品味的环境中,音乐剧的分类也更加细致化和本土化,艺术内涵更丰富多元。
2.艺术表现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文环境的提高,观众越来越注重音乐剧的艺术表达性。
因此,音乐剧制作方不仅关注歌曲和舞蹈的精美程度,更注重情感表达和视觉效果突出性。
例如《烈火金刚》中音乐剧舞台的设计,带来了无限的视觉震撼。
3.创新与质量未来,音乐剧在创新和质量方面也将持续提升。
例如新兴音乐剧还极具可视化,可以在剧场以及电影院里运营,以满足观众的越来越高的需求和品位。
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
最早的音乐剧是在百老汇剧
院上演的,由歌曲、对话和舞蹈组成,并结合了戏剧、音乐和舞蹈的元素。
最早的音乐剧主要以轻松愉快的故事和歌曲为主题,旨在取悦观众并带给他们欢乐和娱乐。
20世纪初,音乐剧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在美国,百
老汇成为音乐剧的发源地。
各种类型的音乐剧开始涌现,从轻松的喜剧和浪漫爱情故事到更为严肃和主题明确的作品。
音乐剧不再局限于娱乐性,它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试图传达深层次的思想。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音乐剧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比如《音乐之声》、《摇滚芝加哥》和《猫》等。
这些音乐剧在故事情节、音乐和舞蹈上都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音乐剧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
观众口味的变化以及竞争激烈的电影和电视行业对音乐剧的冲击,使得音乐剧产业面临一些困境。
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音乐剧再度焕发了生机。
创新的剧本、精湛的制作和先进的舞台技术让音乐剧变得更加出色和引人入胜。
同时,音乐剧也开始利用流行音乐和当代流行文化的元素,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如今,音乐剧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从百老
汇到伦敦西区,再到其他国家的剧院,音乐剧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表达艺术、传递思想和激发情感的有力工具。
18世纪的歌剧描述

18世纪的歌剧描述18世纪是欧洲歌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誉为歌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歌剧经历了从巴洛克时期的繁琐庄重向古典主义时期的简约灵动的转变,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18世纪初,歌剧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受到法国歌剧的影响较大。
这些歌剧以庄重、繁复的音乐和诗意化的情节为特点,常常是王室或贵族为目标观众而创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作曲家让-巴蒂斯特·鲁利(Jean-Baptiste Lully)的《波斯特麦恩》(Perséphone)和《凡妮莎》(Vénus)等作品。
这些歌剧注重舞台效果和音乐表达的华丽,通常配备了宏大的合唱和舞蹈场面,以展现贵族社会的荣耀和庄严。
然而,18世纪中叶,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兴起,歌剧的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意大利歌剧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剧情的发展,以及对音乐的追求。
这些歌剧的主题多为爱情故事,并以越来越简洁明快的音乐语言展现,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中最著名的作曲家包括纳基亚·格朗迪(Niccolò Piccinni)和卡尔·马里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等人,他们的作品如《拉科琴蒂家族》(I Lacedemoni)和《神秘的恋情》(La Dame invisible)等备受欢迎。
与此同时,在18世纪末,德国歌剧也开始崛起,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奠定了基础。
德国歌剧强调对人性和情感内核的探索,同时注重音乐和剧本的紧密结合。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曲家有克里斯蒂安·海恩里希·赫鲁贝(Christian Heinrich Hering)和曼努埃尔·加鲁皮奇(Manuel Garcia)等人,他们的作品如《奥尔菲欧斯与尤丽迪丝》(Orpheus und Eurydice)和《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und Julia)等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歌剧的发展史

吴勇辉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歌剧的发展史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
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
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剧的时代
音乐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电影和唱片业的推波助澜下,音乐剧几乎与所有艺术形式接下姻亲,它吸收了所有可用的资源,并随着时尚的变化、发展、调整成为与社会相契合的演出形态。
现代科技也在第一时间介入了这个娱乐门类,为它带来了光怪陆离的舞台效果。
这个时期的美国,即使最优秀的作曲家也无法抵御音乐剧的诱惑,埃尔文?柏林、科尔?波特、理查德?罗杰斯、弗兰克?罗赛尔甚至后来的列奥纳德?伯恩斯坦无不投身于音乐剧的创作当中。
那时最流行的歌曲便是音乐剧插曲,最流行的音乐是根据这些歌曲改编的轻音乐,好莱坞的获奖影片如《国王与我》、《窈窕淑女》、《音乐之声》和《屋顶上的提琴手》等都是直接把音乐剧搬上银幕的,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他们仍然是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音乐剧作为流行的娱乐艺术不免要经受流行大潮的洗礼,它在70年代的短暂沉寂,正是遭受“猫王”和“披头士”冲击的结果,社会心态的波动和娱乐观念的变化,竟将生存与大众市场的音乐剧视为保守的东西而加以冷落和排斥。
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却提高了音乐剧的社会地位,中产阶级将其当成往美好时光的象征,百老汇的水剧场变成了追
昔怀旧的最佳场所。
好像上帝故意为安德鲁?劳埃德一韦伯的降临扫清障碍
似的,来自英国的四个小伙子将美国的音乐剧冲得七零八落,而在他们的故乡,年轻的劳埃德一韦伯和提姆?里斯却选中
了音乐剧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当他们联手创作的《勺瑟与神奇的梦幻彩衣》在伦敦首演成功之后,音乐剧的重镇便从纽约转移到了伦敦,音乐剧第二个黄金年代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在这个以劳埃德一韦伯为中心的黄金岁月里,音乐剧以它的包容性奠定了它在西方娱乐界的主流的地位,而且能最大程度的讨论大众的欢心。
比如《万世巨星基督》虽然曾遭到宗教人士的非议,但它的公演也得到部分基督教组织的支持。
已故的阿根廷第一夫人伊娃的故事被里斯选中,是因为他以为发现了一个现代“灰姑娘”的童话,这部名为《爱薇塔》的音乐剧上演之后曾在阿根廷引起了骚乱。
已去世近30年的女人重新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
电影的拍摄版权早在1981年就卖出去了,但直到15年以后――1996年才拍成电影与观众见面,原因就是有太多的导演要执导这部影片,像梅丽尔?斯特莉普、芭芭拉?史翠珊、丽莎?明妮莉、伊莲?佩吉、帕蒂?露龙和蜜雪?菲佛这样的大明星都在为扮演女主角而展开无休止的竞争。
后来最有争议的麦当娜成功再现了伊
娃的风采,不是在阿根廷人的心里,而是在全世界电影观众的心里。
因为这部电影,安德鲁?劳埃德一韦伯作曲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歌声和电影主题曲《你必须爱我》一起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响起。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音乐剧领域,能够从安德鲁?劳埃德一韦伯的锅里分一杯羹的大概只有法国的克劳德一米歇尔?勋伯格和美国的斯蒂芬?桑海姆了。
前者的《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是顺应音乐剧发展潮流的两种形态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没有劳埃德一韦伯的诡秘怪诞,不是靠大型只做而是以浪漫的剧情和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观众。
比起劳埃德一韦伯的较受争议,勋伯格的音乐剧更能得到全球化的认同。
在美国人看来,勋伯格可能更保守一些,但正是勋伯格才真正对古典的歌剧构成了威胁,《悲惨世界》这样的音乐剧比歌剧更能引人入胜。
它的演出也需大型的交响乐队伴奏,参与表演的合唱演员也有70余位。
更主要的是它没有歌剧中乏味的宣叙调,全剧自始自终载歌载舞,每一首插曲不仅旋律优美流畅,而且给人印象深刻,极易学唱。
当然,像《悲惨世界》这样的经典题材是很能打动人的,它每一场演出,不知要赚取观众多少眼泪,在伦敦西区的剧场里,常常会有人每隔一段日子便要来哭上一场,美国的百老汇也有相似的情景。
《西贡小姐》不是改编名著,是名剧的变形。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以哀婉伤情的爱的毁灭故事在东西方引起共鸣,它的艺术力将近一个世纪经久不衰。
勋伯格和词作者伯利尔在《悲惨世界》上演成功之后,又从《蝴蝶夫人》中找到了时代的契合点。
《西贡小姐》对《蝴蝶夫人》的变形并不光是把舞台从日本转到越南,也不只是日本艺妓巧巧桑被西贡的酒吧小姐金所代替那么简单。
它的时代背景更加广阔复杂,由于音乐剧的形态活泼不必遵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规则,所以它的场景变换也就没有什么约束,甚至还有电影的蒙太奇效果。
《西贡小姐》比《蝴蝶夫人》更注重细节,几乎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不可缺,唱词简约经典。
一部通俗的音乐剧能做到如此精致的程度确属罕见。
这个戏的民族倾向性是很明显的,美国人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戏,但这里却丝毫没有丑化美国的地方,倒是法国人对越南的基于历史情结的心理认同在剧中表现得很充分,也很感人。
就在劳埃德一韦伯的《脸影》、《猫》和《爱薇塔》以及勋伯格的《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仍保持着极高的上座率的同时,一种另类的音乐剧首先在北美的舞台出现了,这就是弗雷德?埃伯的《蜘蛛女之吻》和乔纳森?拉松的《吉屋出租》。
它们虽然无法改变劳埃德一韦伯、勋伯格和桑海姆
三足鼎立的格局,但却先后获得音乐剧更高奖项――东尼奖,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喜欢《睦影》和《悲惨世界》的观众同样也接受了它们。
与许多音乐剧的嬗变路径相反,《蜘蛛女之吻》是根据
一部倍受争议的故事片改编而成的。
它的成功在于打破了音乐剧所有的程式,彻底摒弃了音乐剧赖以生存的体裁优势,既没有《猫》那样的丰富的肢体语言,也不像《星光列车》那样充满视觉效果。
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它的故事情节既不是《悲惨世界》和歌剧《影》式的凄美浪漫,也不如《西贡小姐》和《日落大道》贴近现实。
在它的舞台上,只有一道象征冷酷无情、隔绝人性的灰白色监狱栏杆硬生生地矗立着,两个囚犯在被剥夺最基本权利的空间时,发展了一段内心相交的真挚情感,它深及灵魂的最隐秘处,惊世骇俗、可歌可泣。
“蜘蛛女”是整个戏的灵魂,她不光是死亡的象征,在莫里纳的心目中,她是美和爱情的化身,是他的全部信念的依傍。
因为有她的出现,舞台上的色彩丰富起来了,她神秘的若隐若现,不仅预示着悲剧高潮的到来,而且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她的唱词和曲调性感迷人,角色所要求的美丽装扮都无疑使她成为近20年以来最具表征力的音乐剧人物。
以今天的观点看,《吉屋出租》的一鸣惊人是顺理成章
的事情,因为那戏剧之外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今天实在
是太不可思议了,它甚至比剧情本身更动人,或者不如说,
这个戏就是剧作者拉松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你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变形剧”的一种。
乔纳森?拉松是生活在90年代美国的贫穷而不得志的底层艺术家,他酷爱音乐,但却要靠在餐馆端盘子为生。
它身处波希米亚人的群体,这个群体互敬互爱,执著的理想。
他们并不憎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相反却以温暖的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
剧中人物尽量做到一一对应,试图演绎出一个现代波希米亚人的故事。
然而这部由拉松编剧、作词、谱曲的音乐剧却根本得不到在百老汇正规剧院上演的机会。
它的首演是在属于“外百老汇(Off-Broadway)”的纽约戏剧工作室进行的,那里只有150个座位。
但是1996年2月13日的首演却造成了意外的轰动效应,人们奔走相告,万人争睹《吉屋出租》,与剧中人物共悲共喜。
三个月后,该剧终得以转到百老汇的龙头剧场“尼德兰人剧院”上演,获得“普立策奖”、“纽约戏剧评论界奖”、“戏剧联盟奖”、“戏剧卓奖”和“东尼奖”等大奖。
在当年,《吉屋出租》的风头要盖过所有的音乐剧,《今日美国》杂志甚至发表评论称该剧是“反映90年代时代精神的巨作”。
可怜的拉松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一切的发生,假如他还活着,这一切或许不会来得这样快或者根本不会来。
就在首演一周,他突然去世了,他的人生道路还没有走过第36个年头。
他的名字一下子与莫扎特联系在一起,他成了真正的天
才,我们时代的悲剧英雄,一种久违了的浪漫情怀在他的身上复活了。
仅仅是一夜之间。
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他本人却完全看不见了。
不可否认《吉屋出租》本身的戏剧力量,它掌握了时代的脉搏,它不是以批判社会弊端来吸引观众,而是正面歌颂了处在社会边缘的“生命流浪者”。
主题曲《爱的季节》道出了拉松的创作意念,他的爱极其宽泛,已超出了男女之爱的范畴。
正是在这个缺少爱的社会,却生活着一群以爱为终极目的的人,在他们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爱存在,男与女、男与男、女与女的爱情、友情、亲情,甚至还扩展到社会的泛爱,对陌生人、对敌对者的爱,这种生活态度令所有观众震惊,并由此引起人们对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社会问题陷入深度的思考。
在20世纪末的时候,拉松的《吉屋出租》掀起了新的音乐剧崇拜。
一方面标志着音乐剧的发展已经达到成熟的顶峰,另一方面也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式向越来越多的观众传播了一种健康的生存态度。
拉松用他的音乐、用他的以及许多朋友的生命去告诉芸芸众生:“在这个危险的时代里,世界仿佛将要分崩离析的时刻,我们应该像面临死亡的人学习如何生存,应当向他们伸出援手,结合成群体,而不是在世纪末将自己隐匿在生活的恐惧阴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