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分享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分享)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
院
17
鼻腔外侧壁
• 中鼻道——解剖结构复杂,是内 镜鼻窦手术进路中最重要的区域
• 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为界, 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 嗅裂,该水平以下鼻甲与鼻中隔 之间的腔隙称总鼻道。
◆前壁:额骨外侧板,较厚,有骨髓 后壁:额骨内 侧板,较薄 底壁:为眼眶顶壁,甚薄,额窦炎此处 明显压痛。内壁:为两侧额窦的中隔
◆通过额窦口与额隐窝相通
额窦
额窦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分享)
31
筛窦 ethmoid sinus
筛
窦
位于鼻腔与眼眶之间、蝶窦之前、
前颅底之下的蜂窝状气房结构。
最复杂、变异最多、与毗邻器官联系最密切。
鼻前颅底:额窦的后壁、筛板、筛顶
鼻中颅底:主要是蝶窦区域的毗邻。顶壁:鞍底; 外侧壁:自上而下与视神经、颈内A和海绵窦毗邻
鼻侧颅底:翼腭窝——上颌窦后壁与翼突间的狭窄骨性间隙 前:上颌骨; 后:翼突及蝶骨大翼前面; 顶:蝶骨体下面;内:腭骨垂直部。 (窝内有颌内A、上颌N及蝶腭N节)
后上—圆孔——颅腔;内上——蝶腭孔——鼻腔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分享)
13
鼻腔外侧壁
■由鼻骨、上颌骨额突、泪骨、上颌骨内侧壁、 下鼻甲、筛骨、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的内侧板 等组成。 ■ 下鼻甲、中鼻甲、上鼻甲
下鼻道、中鼻道、上鼻道
骨性鼻腔外侧壁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课件分享)
14
鼻腔外侧壁
• 下鼻甲——独立薄骨,附着于上颌 骨内侧壁和腭骨垂直板,为最大的 鼻甲,后端距咽鼓管口仅1.0-1.5cm。
耳鼻咽喉的应用以及解剖生理学说

• 腭扁桃体
•
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三
角形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可分为内侧面
(游离面)、外侧面(深面)、上极和下极。
• 1、结构
• 扁桃体周围隙
• 扁桃体隐窝
• 扁桃体上隐窝
• 半月襞
• 三角襞
2、血管
动脉有5支, 均来自颈外动脉: (1)腭降动脉 (2)腭升动脉 (3)面动脉扁桃体支 (4)咽升动脉扁桃体支 (5)舌背动脉
上接口咽 下界为食管入口 前方通喉腔 会厌谷 梨状窝 环后隙
咽的淋巴组织
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 称为咽淋巴环。
内环: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
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
外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有互相交通,
自成一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
咽周围间隙
咽壁是个肌性管壁,由黏膜、腱膜、肌肉和筋膜组成。 鼻咽部黏膜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喉咽为复层扁
平上皮。 咽壁的肌肉主要为咽缩肌、咽提肌和软腭肌组。腱膜位于
前方以后鼻孔为界通固有鼻腔 后壁为第1、2颈椎 顶壁为颅底 顶后壁有腺样体附着,下方与
口咽相通 两侧壁有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咽口周围有咽鼓管扁桃
体 咽鼓管咽口的后上方为咽隐窝,
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口咽(中咽)
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部,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 后壁平对第2、3颈椎体,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向前 经咽峡与口腔相通。
外鼻(extenal nose)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动。 当鼻或上唇有疖肿时,勿挤压,因为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 性静脉炎的危险。
《耳鼻喉科鼻科学》PPT课件

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和临床检查 2、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为常年发病,由常
年性致敏物所引起。
3、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具有典型的地区性 和季节性,由季节性致敏物所引起。
4、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等。
鼻 周 期(nasal cycle)
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 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 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 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半月裂孔 2、鼻周期
3、Little’s区、
三、简答题
1、何为鼻道窦口 复合体?
2、外鼻静脉的回 流有何特点?
二、填空题
二、临床表现
局部隆起,红肿热 痛,有时伴低热和全 身不适。
三、并发症
海绵窦栓塞是鼻疖 最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是由于感染扩散经 内眦静脉-眼上眼下 静脉-海绵窦所致。
四、治疗
1、疖未成熟者,用1%白降汞软膏、10%鱼石
脂外敷,理疗。全身使用抗生素。
2、已成熟者,不宜行鼻疖切开,切忌挤压。 a、可等待疖肿自行破溃 b、用小探针蘸少许纯碳酸或多或少15%硝酸银
一、病因
1、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成未获彻底治疗 (2)鼻腔及鼻窦慢性疾病 (3)邻近感染性病灶 (4)鼻腔用药不当或过久 2、职业及环境因素 3、全身因素 (1)全身性慢性疾 (2)营养不良 (3)内分泌病症或失调 4、其他因素
二、病理
1、慢性单纯性鼻炎 鼻粘膜深层动、静脉慢性 扩张,通透性增加;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 物增多。
鼻腭动脉、筛前、筛后 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 动脉。 特点及意义:以上动脉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 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 丛为利特尔动脉丛。是 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 部位,又称利特尔区 (Little's area)。
鼻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鼻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应用解剖学1.外鼻:鼻根,鼻尖,鼻梁,鼻背,鼻尖,鼻翼,鼻底,鼻孔,鼻小柱,鼻唇沟。
(1)支架由骨和软骨共同构成。
骨包括额骨鼻部、鼻骨、上颌骨额突和腭突;软骨则主要为隔背软骨(两侧翼即鼻外侧软骨,又称鼻背板,中间即鼻中隔软骨,又称鼻隔板)、大翼软骨和鼻副软骨(小翼软骨、籽状软骨)。
(2)皮肤鼻根和鼻背部皮肤薄而松弛。
鼻尖和鼻翼部皮肤较厚,富于皮脂腺和汗腺,为痤疮、酒渣鼻和鼻疖的好发部位。
(3)静脉回流经内眦静脉、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而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4)神经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眼神经、上颌神经)的部分分支,即筛前神经、滑车上神经、滑车下神经和眶下神经。
(5)淋巴回流下颌下淋巴结、腮腺淋巴结。
2.鼻腔:起自前鼻孔,止于后鼻孔,左右各一,每侧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前界前鼻孔,后界鼻阈(鼻内孔),外侧壁即鼻翼之内面,内侧壁即鼻小柱。
皮肤是外鼻皮肤,鼻阈处移行为固有鼻腔的粘膜。
有鼻毛,并富于皮脂腺和汗腺,缺乏皮下组织,直接与软骨紧密粘合。
(2)固有鼻腔前起自鼻内孔(即鼻阈),后止于后鼻孔。
有内、外侧和顶、底四壁。
A.内侧壁鼻中隔。
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和犁骨组成。
B.外侧壁主要是筛窦和上颌窦的内侧壁。
从下向上有下、中、上鼻甲,上缘均附着于鼻腔外侧壁,游离缘皆向内下悬垂于鼻腔内,故每一鼻甲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下、中、上鼻道。
a.下鼻甲及下鼻道: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cm~1.5cm,肿胀或肥厚时常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通气和引流而出现耳鸣和听力减退等耳部症状。
下鼻道的前上方有鼻泪管的开口;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b.中鼻甲及中鼻道:中鼻甲属筛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
骨折或切除中鼻甲前端可能损伤筛板造成脑脊液漏。
中鼻甲基板是前、后组筛窦的分界板。
中鼻甲垂直部尾后上方、近蝶窦底处的鼻腔外侧壁上有蝶腭孔,向后通翼腭窝,是蝶腭神经及同名血管出入鼻腔之处。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学与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前组鼻窦包括:( ) A、额窦 B、上颌窦 C、前组筛窦 D、后组筛窦 E、蝶窦 2、开口于中鼻道的鼻窦包括:( ) A、额窦 B、上颌窦 C、前组筛窦 D、后组筛窦 E、蝶窦 3、后组鼻窦包括:( ) A、额窦 B、上颌窦 C、前组筛窦 D、后组筛窦 E、蝶窦 4、中鼻道外侧壁结构包括:( ) A、钩突 B、筛泡 C、半月裂孔 D、筛漏斗 E、鼻泪管 5、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包括: ( ) A、钩突切除术 B、前筛窦切除术 C、鼻中隔矫正术 D、中鼻甲切除术 E、上颌窦、额窦、蝶窦窦口扩大术
二、嗅觉功能 三、共鸣 四、反射作用 (一)喷嚏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作用,喷嚏动作发生于深吸气之后,随之以强呼气气流经鼻咽部自口与鼻腔喷出,伴有面部肌肉运动,闭眼,流泪,短暂性鼻分泌物增多,鼻粘膜充血等。 (二)鼻肺反射: 当鼻腔阻力增高或鼻腔粘膜遇到冷热刺激或烟雾等化学气体刺激时,常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影响肺通气量,称鼻肺反射。这种反射以同侧肺为主。
图2- 6 黎 特 尔 区
外侧壁:
图2-7 鼻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
图2-8 鼻腔外侧壁
图 右 鼻 腔
a、下鼻甲:为一独立的骨片,后端距咽鼓管咽口约1-1.5厘米。 b、下鼻道:下鼻道前上方约1厘米处有鼻泪管开口;上额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下鼻道的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 c、中鼻甲:属筛骨的一个结构,是手术的重要标志。 d、中鼻道:中鼻道后部为上颌窦开口,前部有额窦和前组筛窦开口。 “窦口鼻道复合体”:现代鼻科学对鼻及鼻窦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认为,中鼻道、中鼻甲及其附近区域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是主要病因,故将此区域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孔,中鼻甲,中鼻道,前组和中组筛窦,额窦开口和上颌窦自然开口等。 功能性鼻内窥镜外科就是以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正常生理通道为目的的术式,其中,中鼻甲、钩突、筛泡是鼻内窥镜手术的标志及进路,手术应在中鼻甲外侧操作,可避免损伤筛板,引起脑脊液鼻漏。简述“危险三角区”。来自简述鼻窦的分组及其开口。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全套课件679P)

顶、底四壁。
前界——鼻內孔;
后界——后鼻孔;
12
顶壁——前段:鼻骨和额骨鼻突;
中段:筛骨水平板(属颅前窝的
一部分,板多筛孔即筛板,其薄而脆,可容 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 后段:即蝶窦前壁。
13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 前3/4——上颌骨腭突; 后1/4——腭骨水平部。
14
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 筛骨正中板即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成)。
1)内皮基膜不连续。
2)小动脉壁缺乏弹力层。 3)毛细血管与小静脉之间形成海绵状血窦。
33
鼻腔血管:
1)动脉:
筛前动脉
眼动脉 筛后动脉 颈内动脉 蝶腭动脉 内侧支(鼻腭动脉) 外侧支(鼻后外侧动脉)
上颌内动脉
眶下动脉
腭大动脉
34
35
36
其中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 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 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参与 利特尔区动脉丛的形成。
是4个鼻窦中最大者,平均容积为13ml,
有5个壁。
* 前壁:中央薄而凹陷,为尖牙窝。其上距 眶下缘之下12mm处有眶下孔,有眶下血管 及神经通过。
50
* 后外壁:与翼腭窝和颞下窝相邻,又近
翼内肌。
* 内侧壁:即鼻腔外侧壁的下部。在相当于
中鼻道后部,有一裂口,名“上颌窦裂孔”
( maxillary hiatus)。
37
2)静脉回流:
鼻腔前部静脉
后部静脉
下部静脉
颈内、外静脉
上部静脉——眼静脉——海绵窦
38
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s plexus): 是指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 鼻咽静脉丛(Woodruff’s plexus): 指老年人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 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常是 鼻出血
(整理)鼻部的解剖及生理

占鼻腔的大部分,表面光滑。中甲和下甲前端及中隔下部前1/3左右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其他部分均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上皮细胞表面有从纤毛细胞生长出来的纤毛。每个柱状纤毛细胞表面约有200~300根纤毛,突出于细胞表面,长约4~6纳米,直径0.3纳米。粗细一致,排列整齐,纤毛充当其内的ATP酶系的能量作用,来回运动,称摆动,向前摆动时,纤毛完全分开,尖端可达粘膜层表面,回摆时力量较小,速度更慢,且纤毛卷缩变短。纤毛运动每分钟约1000次,无纤毛柱状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呼吸区粘膜所有柱状上皮,无论有无纤毛,它的表面都有微绒毛,微绒毛是典型的“9+2”结构,即纤毛外围有9组成对的二联微管和中央的2条中心微管。它增加了上皮细胞表面面积,可保持鼻腔的湿度。
(四)外鼻的血管,神经,淋巴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面静脉及内眦静脉流入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由于内眦静脉经眼上,下与颅内海绵窦相通,所以最后汇入颅内海
教案续页2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绵窦。
因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危险三角区患疖肿时,若挤压和治疗不当,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1.神经
1)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的第一,二分支。
距下甲根部1~1.5厘米,紧靠下甲根部,针尖斜面朝向中隔,方向指向上,外,并稍向后,斜对同侧眼外眦。
2.总鼻道:
各鼻甲示中隔之间的通道。
沟(溴裂):中甲游离缘平面以上示中隔之间的空隙。
(三)鼻腔粘膜
1.嗅区粘膜:在成人约占鼻腔的1/3,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内侧面及相对就的鼻中隔。小部分分布在中甲内侧面及相对应的中隔。嗅区粘膜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及底细胞构成特异性感觉上皮即嗅器。在固有层内有泡状和小管状的浆液腺体,即所谓嗅腺或搏曼(Bowman),开口在嗅膜表面,其分泌物(分泌出来的液体)能溶解到达嗅区的含气微粒,刺激嗅毛(嗅细胞为双极细胞,其顶部树突是棒状突向细胞表面。末端膨大呈球形(嗅泡每个嗅泡表面有10~30根纤毛,感觉嗅觉)产生嗅觉。如嗅裂阻塞,嗅区粘膜萎缩。颅前窝骨折或疾病累及嗅觉经路均可引起嗅觉减退或丧失。
鼻应用解剖学

嗅区粘膜面积10cm2 嗅丝感受气体微粒至嗅 神经中枢产生嗅觉 嗅觉可增食欲促消化色 -视觉 香-嗅觉味-味 觉 品-搭配
耳鼻咽喉科医院
三、共鸣功能
鼻和鼻窦为含气腔-共鸣使声音变得宏亮、悦耳 鼻塞,声音混浊-鼻塞性鼻音 软腭麻痹-开放性鼻音
耳鼻咽喉科医院
四、反射功能
鼻腔神经分布极为丰富,受刺激- 喷嚏反射 鼻肺反射-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 为传入支,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 经为传出支,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 经核为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是 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 变的原因之一。 眼受刺激,鼻粘膜水肿,分泌物增 多-鼻睫反射-同样,鼻粘膜受刺 激,引起流泪,球结膜充血等源自耳鼻咽喉科医院4.腺体
●黏液来源:丰富的杯状细胞、粘液腺、浆液腺 ●粘液毯构成:外层的粘蛋白层、内层的水样层
耳鼻咽喉科医院
5.鼻腔的神经支配
●嗅神经:
来源于嗅球,经筛孔分布于嗅区粘膜。 ●感觉神经:来源于三叉神经 (1)眼神经:分成筛前神经、筛后神经,分布于鼻中 隔和鼻腔外侧壁前、上部。 (2)上颌神经:经蝶腭孔进入鼻腔分成鼻后上外侧支 和鼻后上内侧支,分布于鼻腔外侧壁后部、鼻腔 顶和鼻中隔。 ●自主神经 (1)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主管鼻粘膜 血管收缩 (2)副交感神经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主管 鼻粘膜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
耳鼻咽喉科医院
4.鼻腔外壁(鼻腔最重要的区域)
构成:上颌窦和筛窦的内壁构成骨性支 架 特征:三个鼻甲和三个鼻道(上、中、下鼻
甲,上、中、下鼻道)
耳鼻咽喉科医院
4.鼻腔外壁(鼻腔最重要的区域)
耳鼻咽喉科医院
4.鼻腔外壁(鼻腔最重要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鼻孔
左下鼻道和鼻泪管开口
外侧壁
中鼻甲:前部附着于在筛顶与筛板交接处 的前颅底骨。
后部呈冠状位,向外附着于纸样板, 称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和后组。
尾端后上方为蝶腭孔,为蝶腭神经及血 管出入鼻腔。
中鼻甲前下方游离缘平面以上的鼻甲与鼻 中隔之间的间隙称嗅裂;该水平以下的鼻甲 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总鼻道。
窦口鼻道复合体
外侧壁
上鼻甲:前鼻镜下看不见,后上方有蝶筛 隐窝。 上鼻道:后组筛窦开口;蝶窦开口于蝶筛 隐窝。
位于鼻中隔和上鼻甲之间的右蝶窦口
右上鼻甲、上鼻道和筛窦开口
额窦 筛窦 上颌窦 蝶窦
鼻窦
鼻窦引流
鼻窦引流
前组鼻窦: 额窦:中鼻道 前组筛窦:中鼻道 上颌窦:中鼻道
后组鼻窦: 后组筛窦:上鼻道 蝶窦:蝶筛隐窝
上颌窦
前壁(面壁):中央最薄,略凹陷,称尖牙窝 行上颌窦根治术时经此凿入窦腔;眶下孔为 眶下N及血管通过。
后外壁:颞下窝毗邻, 近翼内肌,上颌窦肿瘤 破坏此壁侵及翼内肌时 可引起张口困难。
内壁(鼻腔外壁):中鼻道 后部有上颌窦裂孔。
上颌窦
上壁即眶壁,眶内和窦内疾病可相互影响, 多见于肿瘤、囊肿及外伤。 底壁: 为牙槽突,与 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 二磨牙关系密切,故牙根 感染时可引起牙源性 上颌窦炎。
筛窦
顶壁:是额窦底壁和 颅前窝(筛骨水平板) 的一部分。
下壁:筛泡 前壁:与上颌骨额突 及额窦相接,额隐窝 后壁与蝶窦相接
额窦
前(外)壁:额骨外板,坚厚,含骨髓 后(内)壁:额骨内板,较薄,与颅前窝 毗邻,存在骨裂。 底壁:眶内上角最薄, 炎症时压痛,囊肿侵及 眶内致眼球移位;开口 于底壁内侧额隐窝。 内壁为中隔
鼻外侧软骨 大翼软骨
大翼软骨 外侧脚 内侧脚
上 颌 骨 额 突
鼻中隔软骨
外鼻皮肤特点
鼻尖、鼻翼处皮肤较厚,且与深部组织粘连 紧密 富有皮脂腺、汗腺, 好发痤疮、酒渣鼻及鼻疖 炎症时,疼痛较剧。
外鼻静脉回流及特点
外鼻静脉 内眦静脉 面静脉 颈内静脉
眼上、下静脉 海绵窦
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 挤压鼻或上唇(危险三角 区)疖肿,可引起海绵窦 血栓性静脉炎
鼻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鼻的应用解剖学
鼻的应用解剖学
外鼻 鼻腔 鼻窦
鼻根 鼻梁 鼻背 鼻翼 鼻尖 鼻小柱 前鼻孔 鼻唇沟
外鼻
外鼻支架
软骨性支架 鼻外侧软骨(鼻背板)、大翼软骨
骨支架 鼻骨、额骨鼻部、上颌骨额突
鼻骨特点:上部窄、厚,下部宽、薄,易受 外伤而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愈合。
额骨鼻部 鼻骨
泡状中鼻甲
中鼻甲反向弯曲
Haller’s气房
Hal组鼻窦的开口依次为:前:额窦开口; 后:前组筛窦开口;最后:上颌窦开口。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邻近结 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 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自然开口等。 窦口鼻窦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慢性鼻 窦炎的主要原因 。 FESS手术的理论基础
蝶窦
顶壁:蝶鞍底部,垂体 前壁:有自然开口, 后壁:枕骨斜坡,蝶骨体骨质 内侧壁:蝶窦中隔 下壁:后鼻孔上缘和鼻咽顶• 外侧壁:中颅窝、海绵窦、颈内动脉和视 神经管
鼻腔粘膜
嗅区:约占1/3,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 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 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支持细胞、 基细胞、嗅细胞组(有嗅毛的双极神经细胞, 能感受嗅觉);含有嗅腺。 呼吸区:占大部分,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 皮,纤毛朝向鼻咽方向摆动。
鼻腔
鼻前庭:鼻阈(鼻内孔)将鼻腔分为固有鼻腔和鼻前 庭;富于皮脂腺和汗腺,毛囊,易发生疖肿;皮肤与 软骨膜紧密连接,故疖痛剧烈。
固有鼻腔(简称鼻腔): 顶壁 底壁 内侧壁 外侧壁 鼻内孔 后鼻孔
固有鼻腔
顶壁: 前段为鼻骨和额骨鼻突; 中段为筛骨水平板,多筛孔,又称筛
板。薄而脆,外伤时易发生骨折,且为鼻 部手术的危区;
上颌窦解剖特点
发育最早,发病率最高 窦腔最大(13ml) 窦底低,窦口高 窦口在中鼻道的 位置为最后、最低 与牙齿关系密切 765567
筛窦
筛窦
被中甲基板分为前、后组 筛窦,前组开口于中道, 后组开口于上鼻道。
外壁:纸样板(眶内壁), 病变破坏此壁可累及眶内。
内壁:鼻腔外壁的一 部分,附有上鼻甲及中鼻甲
颈内A→眼A→筛前、筛后A→供应(中甲平 面以上)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前上部和后 上部 颈外A→上颌内A→ 蝶腭A(主要血供)、眶 下A、腭大A→ 外侧支、鼻腭动脉→供应 (中甲平面以下)鼻腔外侧壁后、下部和 鼻底;鼻中隔后、下部
上颌窦开口
中鼻道外侧壁
右中鼻道
中鼻道 中鼻甲
半月裂 钩突
筛泡
筛漏斗 上颌窦自然开口
窦口鼻道复合体示意图
窦口鼻道复合体冠状观
左鼻道窦口复合体
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性炎症:粘膜增生肥厚 位于中鼻道、筛泡、前组筛窦、上颌窦开口
右上鼻甲和上鼻道,中鼻甲和中鼻道
正常右钩突
右大筛泡
左中鼻道,上颌窦开口
呼吸区粘膜特点
粘膜下层丰富的粘液腺、浆液腺,产生大 量分泌物,在粘膜表层形成随纤毛运动而 向后移动的粘液毯。
鼻粘膜血管特征: 内皮基膜不连续,有利于物质交换 小动脉壁缺乏弹力层,对化学物敏感. 毛细血管与小静脉之间形成海绵状血窦,利于反
射性膨胀. ④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
鼻腔血管
后段为蝶窦前壁。 底壁:
即硬腭,与口腔相隔。由上颌骨腭突, 腭骨水平部构成。
内侧壁
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 犁骨组成。
筛骨正中板
鼻中隔软骨
犁骨
内侧壁
利特尔区(Little area):在鼻中隔最 前下部,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 腭大动脉、鼻腭动脉在粘膜下层交互吻合, 形成动脉丛,称为利特尔动脉丛,是鼻出 血的好发部位,该区称为利特尔区 (Little area),临床称之为易出血区。 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丛,也 为易出血区。
筛前动脉 利特尔区 上唇动脉
腭大动脉
筛后动脉 鼻腭动脉
利特尔区
上鼻甲 上鼻道 中鼻甲 中鼻道 下鼻甲 下鼻道
外侧壁
外侧壁
下鼻甲:独立的、最大的鼻甲;后端距咽 鼓管咽口仅1-1.5cm,当下鼻甲肿胀时,可 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 下鼻道:鼻泪管开口;外侧壁薄易刺透, 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适宜进针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