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信息协议

合集下载

网络协议知识: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

网络协议知识: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

网络协议知识: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网络协议知识: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在众多的网络协议中,RIP协议和OSPF协议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协议。

RIP协议和OSPF协议都是路由协议,但是它们的工作方式、特点和应用场景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

一、 RIP协议1.1 RIP协议的概述RIP协议全称为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即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协议的作用是通过向邻居路由器发送信息,让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和距离。

1.2 RIP协议的应用场景RIP协议最初是为小型的异构网络设计的,它比较适合于网络规模比较小、拓扑结构比较简单的局域网中。

例如,一个学校或者办公环境中的网络就比较适合采用RIP协议,因为他们的网络规模比较小、节点不多、距离比较近等。

1.3 RIP协议的特点RIP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于距离向量算法,即根据到达目标节点的距离进行路由选择。

(2)支持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但不能快速适应网络的变化。

(3)允许一个节点最多传播15个路由器的距离,一旦超过这个距离,会被视为无限大的距离。

(4)采用广播的方式来更新路由表,对网络负载造成较大的压力。

1.4 RIP协议的优缺点RIP协议的主要优点是实现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

但是RIP协议由于基于距离向量算法,会导致更新延迟、网络振荡等问题,无法适应大型复杂网络。

二、 OSPF协议2.1 OSPF协议的概述OSPF协议全称为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即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选择协议。

OSPF协议的作用是通过向邻居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信息,让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整个网络的状态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和距离。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路由信息,并实现路由表的自动更新。

本文将详细解析RIP协议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

一、RIP协议的工作原理RIP协议通过将网络中每个路由器的距离向量分享给相邻的路由器,从而完成路由信息的传递。

具体而言,RIP协议的工作过程如下:1. 距离矢量广播首先,每个路由器会将自己的路由表中的所有目的网络及其距离广播给相邻路由器,这个距离可以是跳数或其他度量单位。

2. 距离矢量更新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相邻路由器发送的距离矢量时,它会根据自己当前的路由表信息和接收到的矢量进行比较。

如果接收到的距离矢量中包含了之前未知的目的网络或者路径更短的目的网络,那么它将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这一变化继续广播给相邻路由器。

3. 路由表更新每个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以达到路由表的全网更新。

RIP协议默认的更新周期为30秒。

二、RIP协议的优点和缺点RIP协议作为一种较为早期的路由协议,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1. 优点(1)实现简单:RIP协议的算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和部署。

(2)适用于小型网络: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网络规模较小时,其收敛速度可以满足需求。

(3)低带宽消耗:RIP协议的更新消息较小,对网络带宽的消耗较低。

2. 缺点(1)收敛速度慢:由于RIP协议使用距离矢量算法,其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在大型网络中,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路由表的更新。

(2)跳数限制:RIP协议的度量单位为跳数,理论上最多支持15个跳数。

这意味着当网络规模较大时,RIP协议无法实现准确的路由选择。

三、RIP协议的应用尽管RIP协议有其局限性,但仍广泛应用于小型网络和特定场景中。

1. SOHO网络在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网络(SOHO)中,往往规模有限且对带宽要求较低。

RIP协议作为一种简单易用的路由协议,被广泛用于此类网络的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传递和自动更新。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如下:
1. RIP路由协议: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

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

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

2. OSPF路由协议: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主要应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环境中。

与RIP不同,OSPF协议通过路由设备间的链路状态交换,生成网络中所有设备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OSPF协议使用Dijkstra的最短路径算法计算最短路径树,以得到到达目标地址的最短路径。

3. BGP路由协议:BGP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交换。

BGP协议通过建立和维护相邻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并交换路由信息来更新和维护路由表。

BGP协议具有支持大规模网络、路由收敛速度快、防止路由循环等特点。

以上是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不同的路由协议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

常见的路由协议

常见的路由协议

常见的路由协议1. 简介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决定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径的协议。

在互联网中,常见的路由协议有很多种,每种协议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路由协议。

2. 静态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协议是最简单的一种路由协议,它由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

静态路由表是一张手动配置的路由表,其中包含了网络的各个子网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静态路由协议的主要优点是简单、可靠,适用于小型网络环境。

然而,当网络规模变大时,静态路由协议的配置和管理工作将变得非常繁琐。

3. RIP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

RIP使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标准,每个路由器在路由表中维护到其他路由器的距离信息。

RI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简单、易于配置和实施,适用于小型局域网。

然而,RIP协议的收敛速度较慢,对大型网络不够适用。

4. OSPF协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Link State Protocol),也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

OSPF使用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来存储网络中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该信息计算出最短路径树。

OSPF协议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收敛、支持大规模网络和支持多种类型网络。

OSPF协议在大型企业网络和互联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 BGP协议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BGP协议使用路径向量算法来选择最佳路径,并支持路由策略的灵活配置。

BGP协议在互联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用于实现自治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6.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路由协议,包括静态路由协议、RIP协议、OSPF协议和BGP协议。

每种协议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来构建和管理网络。

rip路由协议

rip路由协议

rip路由协议RIP路由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即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用于在小型局域网中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它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最初由Xerox开发,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环境中。

RIP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路由器学习网络拓扑,并根据学习到的信息选择最佳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RIP协议采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标准,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加一。

当路由器学习到多条到达目的网络的路径时,它会选择跳数最少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

这种简单的路径选择算法使得RIP协议非常容易实现和维护,但同时也限制了它在大型网络中的应用。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每隔一段时间,路由器就会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自己的路由表信息,告诉对方自己可以到达哪些网络以及到达这些网络的跳数。

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另一个路由器发送的路由表信息时,它会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路由表进行比较,如果发现有更短的路径或者新的网络,就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这样,整个网络中的路由器就可以逐渐学习到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并选择最佳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然而,RIP协议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RIP协议的跳数度量标准使得它无法适应大型网络的需求,因为在大型网络中,跳数很难真实地反映出路径的长短。

其次,RIP协议的路由更新是周期性的,这意味着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RIP协议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学习到新的信息并调整路由表,这可能导致数据包传输的延迟和丢失。

为了解决RIP协议的一些局限性,人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案,如RIPng (RIP next generation)、RIPv2等。

这些改进的协议在保留RIP协议简单易用的特点的同时,解决了RIP协议在大型网络中的一些问题,使其更加适用于复杂的网络环境。

总的来说,RIP路由协议作为一种最早的路由协议,其简单易用的特点使得它在小型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大型复杂的网络环境中,RIP协议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路由信息协议(RIP)实验

路由信息协议(RIP)实验

实验报告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年级*班实验时间:2019年10月28日姓名:沈** 学号:**********实验名称:路由信息协议(RIP)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路由器划分子网的方法,并对路由器的各个接口设置IP地址。

2.掌握路由信息协议(RIP)的配置方式。

二、实验设备1.路由器、计算机、直通线、交叉线2.实验所用的拓扑图如图所示。

三、实验内容1. 将各类设备进行连接和配置,完成RIP协议的编写2. 深入理解RIP协议的规则四、实验步骤1.按照图8‐1所示进行设备的连接和配置。

2. RouterA的基本配置如下:3.RouterB的基本配置如下:4.配置RouterA的RIP路由如下。

5.配置RouterB的静态路由如下。

6.查看配置。

在RouterA运行show ip router命令会显示如下所示的路由信息。

其中,“R192.168.3.0/4[1/0]via192.168.2.2”就是我们加上去的RIP路由。

在上面显示的信息中,C为直连网络,R为RIP路由。

在RouterB运行show ip router命令会显示如下所示的路由信息。

7.测试PC1,PC2,PC3,PC4是否能互相Ping通,如果能,则表示达到了实验的要求。

8.删除路由协议:Router(config)#no router rip五、实验拓扑结构图六、实验结果及分析七、实验总结及体会通过此次试验,成功掌握了利用路由器划分子网的方法,并对路由器的各个接口设置IP地址。

掌握了路由信息协议(RIP)的配置方式。

rip路由协议原理

rip路由协议原理

rip路由协议原理RIP(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应用较早且广泛使用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IGP),主要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

该协议是基于Bellham-Ford(距离向量)算法,此算法于1969年被用于计算机路由选择,而RIP协议最初是由Xerox于1970年开发的,当时是作为Xerox的Networking Services (NXS)协议族的一部分。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每个路由器都会定期广播自己的路由表,同时接收其他路由器发送过来的路由信息。

路由器通过比较从各个路由器收到的路由信息,找出最短的路径,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这样,当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有多个路由可达时,RIP协议可以根据最短路径原则进行选择。

RIP协议存在一些问题,如收敛慢、路由环路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发展出了多个版本的RIP协议,例如RIPv1和RIPv2。

其中,RIPv2支持无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和多播功能,并且提供了认证机制,安全性更高。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算法的IGP(内部网关协议)协议,其协议的优先级为100(华为),120(思科)。

RIP以“跳数”作为开销,所谓“跳数”就是到达目的地需要经过的路由器个数,跳数>=16时视为不可达路由,使得RIP只能应用于小规模的网络。

RIP的工作原理是每个路由器周期性地向邻居路由器发送更新报文,以此不断完善路由表。

在路由实现时,RIP作为一个系统长驻进程存在于路由器中,负责从网络系统的其它路由器接收路由信息,从而对本地IP层路由表作动态的维护,保证IP层发送报文时选择正确的路由。

同时负责广播本路由器的路由信息,通知相邻路由器作相应的修改。

路由协议有哪些

路由协议有哪些

路由协议有哪些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确定下一跳路由的规定或者协议。

根据不同的网络拓扑和需求,存在多种不同的路由协议。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路由协议。

1. 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是由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的路由。

它需要管理员手动指定网络之间的路径,适用于小型网络或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

静态路由的好处是配置简单,短期内不会产生大规模变动,但是当网络规模较大或者拓扑结构变动频繁时,静态路由需要手动修改、更新和维护,工作量较大。

2. 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使用Hop计数(即经过多少个路由器)来确定最佳路径。

RIP协议中,每个路由器定期向相邻路由器广播其路由表信息,然后相邻路由器将其自己的距离添加到该信息中,并将信息再传递给相邻路由器。

这个过程会重复进行,直到整个网络的路由表信息一致。

然后,路由器利用这些信息,根据Hop计数选择最佳路径。

3. OSPF协议(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不同于距离向量协议使用Hop计数,OSPF通过测量链路的成本来确定最佳路径。

OSPF路由器之间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建立一个抽象拓扑图,并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

该协议支持更复杂的网络拓扑,并提供了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快速收敛的能力。

4. BGP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中选择最佳路由。

BGP协议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建立IP网络的图谱,并根据不同的路径属性选择最佳路径。

BGP协议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强大的安全性,因此在大规模或复杂的企业网络和互联网中得到广泛应用。

5. EIGRP协议(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EIGRP协议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是思科公司独有的路由协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IP的发展历史 的发展历史
Xerox公司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 年代初都开发了 公司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80年代初都开发了 公司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 年代初都开发了RIP的 的 早期版本。 早期版本。 1988年的 年的RFC 1058对RIP协议做了说明,后来被称为 协议做了说明, 年的 对 协议做了说明 后来被称为RIPv1。 。 1998年,IETF推出了 年 推出了RIP改进版本的正式标准 改进版本的正式标准RFC 2453,即 , 推出了 改进版本的正式标准 RIPv2:支持子网掩码信息;支持路由对象标志;支持路由 :支持子网掩码信息;支持路由对象标志; 更新鉴别。 更新鉴别。 1997年IETF推出了下一代 年 推出了下一代RIP协议 协议——RIPng的建议标准 推出了下一代 协议 的建议标准 RFC 2080。 。
带毒性逆转的视野分离
IPv6路由器D 更新路由A、B 和C,抑制D 更新路由D, 抑制A、B、C
更新路由A、B,抑制C、D IPv6路由器B 更新路由A、C和D,抑制B 更新路由A、C 和D,抑制B 更新路由B、C 和D,抑制A 更新路由A、 B,抑制C、D 更新路由B、C 和D,抑制A IPv6路由器C
IPv6路由器C
3ffe:2000::/32 3ffe:1000::/32
3f了故障 路由器 出现了故障
结果:产生累加至无穷问题。 结果:产生累加至无穷问题。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视野分离(水平分割) 视野分离(水平分割) 带毒性逆转的视野分离 触发更新
视野分离
距离矢量的计算
RIP度量的单位是跳数,其单位是1,也就是规定每一条链路 度量的单位是跳数,其单位是 , 度量的单位是跳数 的成本为1,而不考虑链路的实际带宽、时延等因素, 的成本为 ,而不考虑链路的实际带宽、时延等因素,RIP最 最 多允许15跳。 多允许 跳 RIP利用度量来表示它和所有已知目的地间的距离。 利用度量来表示它和所有已知目的地间的距离。 利用度量来表示它和所有已知目的地间的距离 当一个RIP更新报文到达时,接收方路由器和自己的RIP路由 更新报文到达时,接收方路由器和自己的 当一个 更新报文到达时 路由 表中的每一项进行比较, 表中的每一项进行比较,并按照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对自己的 RIP路由表进行修正。 路由表进行修正。 路由表进行修正
IPv6路由器B IPv6路由器A
IPv6路由器C
3ffe:2000::/32 3ffe:1000::/32
3ffe:3000::/32
一个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3ffe:4000::/32
A-B、A-C、B-C度量均为1 B-D度量为10 IPv6路由器D 路由器D出现故障
IPv6路由器B IPv6路由器A
第一部分 RIP的工作过程 的工作过程
概 述
RIP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 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 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 所以它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具体化。 所以它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具体化。 运行RIP的路由器维持一个到网络中可能目的地的路由表, 运行 的路由器维持一个到网络中可能目的地的路由表, 的路由器维持一个到网络中可能目的地的路由表 包含目的地址和跳数等信息。 包含目的地址和跳数等信息。 路由器周期性地向它直接相连的网络邻居发送它的RIP路由 路由器周期性地向它直接相连的网络邻居发送它的 路由 表,即距离矢量(V,D)信息。每一个接收者都修正自己 即距离矢量( , )信息。 RIP路由表中的距离矢量,并向它自己的邻居直接转发,最 路由表中的距离矢量,并向它自己的邻居直接转发, 路由表中的距离矢量 终使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别的路由器的情况。 终使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别的路由器的情况。
定时器的作用
触发路由更新 识别无效路由 清除无效路由
第三部分 RIP路由表的建立和维护过程 路由表的建立和维护过程
一个IPv6网络的例子 网络的例子 一个
3ffe:4000::/32 3ffe:4000::3 3ffe:3000::/32
3ffe:1000::/32 3ffe:1000::1 3ffe:2000::/32
RIPv1分组格式 分组格式
基于UDP,端口号520 ,端口号 基于
RIPv2分组格式 分组格式
基于UDP,端口号520 ,端口号 基于
RIPng分组格式 分组格式
基于UDP,端口号521 ,端口号 基于
RIP路由器信息交互过程 路由器信息交互过程
1.
器A 接口 上启 口 以 多 播形 当 在 路 由 器 的 某 接口上 启 动 RIP 后 , 接 口以 多播 形 式 使用多播地址FF02::9,RIPv2使用 使用224.0.0.9) 向 ( RIPng使用多播地址 使用多播地址 , 使用 ) 邻居发送信息请求, 请求邻居给自己发送RIP路由表信息; 路由表信息; 邻居发送信息请求 , 请求邻居给自己发送 路由表信息
2. 超时定时器 : 用来判定某条路由是否可用 。 每条路由有一 超时定时器: 用来判定某条路由是否可用。
个超时定时器,设为180s。 当一条路由激活或更新时 , 该 个超时定时器 , 设为 。 当一条路由激活或更新时, 定时器初始化,如果在180s之内没有收到关于那条路由的 定时器初始化 , 如果在 之内没有收到关于那条路由的 更新,则将该路由置为无效。 更新,则将该路由置为无效。
IPv6路由器A
触发更新
触发更新要求路由器不管30s周期更新定时器中还剩 触发更新要求路由器不管 周期更新定时器中还剩 多少时间,每当它改变一个路由度时, 多少时间,每当它改变一个路由度时,就立即广播 一个更新消息,从而加快收敛速度。 一个更新消息,从而加快收敛速度。
RIP总结 总结
优点: 优点: 简单,易用, 简单,易用,管理方便 局限性: 局限性: 跳数限制: 跳为最大值 跳数限制:15跳为最大值 “无穷”计数:收敛速度慢 无穷”计数: 静态度量: 静态度量:无法根据网络性能进行选路
路由信息协议RIP 路由信息协议
北京交通大学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苏伟
RIP简介 简介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 ( ,路由信息协议) 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的内部网关路由协 议。 RIP的版本有 的版本有RIPv1、 RIPv2和RIPng,前两者用于 的版本有 、 和 , IPv4, RIPng用于 , 用于IPv6。 用于 。 RIP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但难以用于大型的网络。 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但难以用于大型的网络。 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
IPv6路由器A
基本思想: 如果从 学习了一条路由,则在它给B 如果从B学习了一条路由 基本思想:A如果从 学习了一条路由,则在它给 信息中, 的RIP信息中,将包含这条路由,只不过将度量设成 信息中 将包含这条路由, 16。 。
D出现故障 IPv6路由器D
IPv6路由器B
IPv6路由器C 路由器
第二部分 RIP定时器 定时器
定时器分类
1. 周期更新定时器:用来激发 周期更新定时器:用来激发RIP路由器路由表的更新,每个 路由器路由表的更新, 路由器路由表的更新
RIP节点只有一个更新定时器,设为 。每隔 路由器会 节点只有一个更新定时器,设为30s。每隔30s路由器会 节点只有一个更新定时器 向其邻居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每个RIP路由器的定时器 向其邻居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每个 路由器的定时器 都独立于网络中其他路由器, 因此它们同时广播的可能性 都独立于网络中其他路由器 , 很小。 很小。
2.
邻居B接收到路由表信息请求,发送整个RIP路由表信息对 邻居 接收到路由表信息请求,发送整个 路由表信息对 接收到路由表信息请求 请求进行响应; 请求进行响应;
3. 4.
路由器A和路由器 在启动后就开始周期发送 周期更新; 在启动后就开始周期发送, 路由器 和路由器B在启动后就开始周期发送,周期更新; 路由器A检测到路由变化时 , 路由器 检测到路由变化时,以多播形式向邻居发送触发 检测到路由变化时 更新,通知邻居路由的变化情况。 更新,通知邻居路由的变化情况。
IPv6路由器D 更新路由 A、B和C 更新路由D
A B 更新路由A、B IPv6路由器B 更新路由A、C和D 更新路由 A、C和D 更新路由 B、C和D 更新路由 A、B 更新路由 B、C和D IPv6路由器C
IPv6路由器A
基本思想:如果 的某条路由是从 学来的, 的某条路由是从B学来的 基本思想:如果A的某条路由是从 学来的,则它向 B通告的 通告的RIP信息中将不会包含这条路由。 信息中将不会包含这条路由。 通告的 信息中将不会包含这条路由
IPv6路由器1
IPv6路由器2
IPv6路由器3
3ffe:2000::1
3ffe:2000::2
3ffe:2000::3
3ffe:3000::3
RIP路由表的建立过程 路由表的建立过程
RIP路由表的维护 路由表的维护
3ffe:4000::/32 IPv6路由器D
B-D度量为10
C-D、A-B、A-C、B-C度量均为1
定时器分类
3. 清除定时器 : 用来判定是否清除一条路由 。 每条路由有一 清除定时器: 用来判定是否清除一条路由。
个清除定时器, 设为120s。 当路由器认识到某条路由无效 个清除定时器 , 设为 。 时 , 就初始化一个清除定时器, 如果在120s内还没收到这 就初始化一个清除定时器 , 如果在 内还没收到这 条路由的更新,就从路由表中将该路由删除。 条路由的更新,就从路由表中将该路由删除。 延迟定时器: 4. 延迟定时器 : 为避免触发更新引起广播风暴而设置的一个 随机的延迟定时器,延迟时间为 ~ 。 随机的延迟定时器,延迟时间为1~5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